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汉江河源考察散记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xmwr.gov.cn/sxmwr-qswh-dfkj-3-show-34623 在 2019-01-04 20:35:2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陕西省水利厅-秦水文化
主办:陕西省水利厅
日期:
陕西省水利厅-秦水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汉江河源考察散记

0
来源: 常崇信     发布时间:2013-07-22 08:0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一条河——汉江,长江最长的一个支流。

      从古到今,对汉江的河源,众多人士,多有探究,也有许多说法,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但至今尚无定论。汉江之源到底在哪里,众多地理学家、水利工作者苦苦寻觅。癸己年初夏,在众人探源的基础上,我们另辟新径,踏上汉江河源探究之路。

       一、古今志士寻找的源头

      翻开发黄的古书籍,不放过有关汉江河源论述的蛛丝蚂迹。《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水经注》等古人关于汉江河源的论著,也不知翻了多少遍,古籍汉江河源的探索历历展现眼前。
据说成书于唐虞之际,为大禹、伯益所做的《山海经》中说, “汉水岩附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阳四蛇卫之”。附鱼在何处,今人不知其确切范围。

       战国学者怕自己的名气不大,所著述论不被人们重视,就借大禹之名,作《尚书·禹贡》划分当时的江河山脉。“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就是《尚书·禹书》中汉水源头最早的记载。“嶓冢”为山名,即嶓冢山。“漾”、“汉”均为水(河流)名。一个是漾水,一个是汉水。嶓冢山和漾水,史籍记载上有两处:经现代人探析,一处在甘肃天水市齐寿山;一处在陕西汉中宁强县北。一个山名有两处山,一个漾水名同样有两条河,给后人分析鉴别带来混乱。现代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经过分析论证,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甘肃天水市齐寿乡的嶓冢山及周边的漾水为西汉水的一个源头(西汉水为嘉陵江中源,陕西凤县秦岭南麓代王山东峪沟为东源);陕西宁强北嶓冢山的漾水为东汉水的源头(历史上有东汉水、西汉水之分)。研究汉水源头者把发源于秦岭与米仓山之间,漾水河的汉水称为古汉源,由于处在北源、南源中间,又称为中汉水。现在的漾水比玉带河和沮水要小得多,但河谷都比其它两个宽,在列金坝附近水面宽不过10米,河漫滩宽度却达2000~3000米。两岸谷坡平缓,河床坡度平坦,与其它河谷“V”型河源相比,差别甚大。河源所在地为汉王沟,有禹王碑、石牛洞等历史遗存,还有据说是汉刘邦在此藏兵练兵的场所。汉王沟以及青泥河、五丁关河(宽川)均为小溪,于列金坝附近汇合后至大安驿成为1000米左右宽的小盆地,纳大林河,进入曲折抵谷后止炭场市汇入玉带河。

       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注释了、弥补了《水经》的地理著作中的不足。《水经注》载:“汉水北源出自陕西留坝西称之为沮水的河源,沮水者与沔水。成书于汉和帝时的《说文解字》中还述:沔水出武都县冬狼谷。成书于1931年,2004年再修改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汉水”条中述:“源出陕西宁强县北之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沮水发源于留坝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海拔2610米)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沮水全长130公里,沮水流域面积174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37亿立方米。沮水在漾水北,历史上称其汉水古北源。

      1942年,宁强籍人士提出玉带河为汉江正源,此观点是对历史上漾水为汉水东源、沮水为汉水北源的一种颠覆。此观点形成后,当地及相关人士多有考察。1979年版《辞海》对玉带河为汉源作了表述,“上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流到勉县东和褒河汇合后称汉江”。按此观点和典籍的表述,汉江在宁强形成了古代人认为漾水河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现代人认为玉带河为南源的三个源头。2001年12月,宁强县改城关镇为汉源镇。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曹家坝村,于勉县铜钱坝江入汉江,河流流径宁强县城。远眺河流玉绕如带,故名玉带河。解放前和解放后一度把县城所在地曾称玉带镇。玉带河处在大巴山腹地,干流长101.1公里,流域面积83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为8.17‰。河流呈西南至东北流向,地势西高东低,属高山峡谷河道。玉带河地处川陕交界之地,为了发展江河旅游,宁强县将河源区域东南流自汉源镇朱家河的这一区段确定为汉江源风景区。2007年仲春,我们踏上宁强汉源镇,走进汉江源风景区。风景区中尤三瀑三潭最为有名,其中元子潭瀑布、云汉潭瀑布和观曹潭瀑布潭瀑相连,溅玉喷雪,景观奇特,是人们怡情山水的好去处。

       研究汉江源的现代人中,有许多水利人和地理学家,对前人的河源说法产生了不同质疑,认为按照干流唯长、水量唯大、海拔唯高,河流顺畅的基本原则,宁强县境内的几个作为汉江河源,并不完全符合。人们把目光投向基本符合含这些原则的秦岭最高的太白山、鳌山等地。我们就是这些质疑者的一部分,多年奔波在汉水河源区域,探求真正的新源。

       二、代王山下寻西源

       打开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印的《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下》一幅“汉江水系图”跌入眼帘。汉江流域最西和最北的区域都在陕西境内,最西是古人说述的漾水河,沮水和当代人认为的河源玉带河。而最靠北的几条河,中曲河、红岩河、太白河纬度靠北,在秦岭主脊的太白山南麓。查阅水文资料,河流长度,流域面积都大于西边的几条河。近10多年来,不少人把寻找汉江河源的目光盯在了这一地带。

      六月上旬的一天,雨过天晴,难得的一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我们从宝鸡市区出发,沿宝汉公路南行33公里,到达秦岭主脊的嘉陵江源水利风景区的山门前。当地人把此处叫秦岭大梁的一部分,由西向东,穿越嘉陵江景区,到达一个三水分流的地方。同行的市社科联主席孙忠印,用腕表上的海拔仪测量,海拔2445米。这里是代王山,海拔2598米,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代王山的山腰处。山腰的一个平台上,景区建设了一个圆形的瞭望塔。从西北方向东峪沟流出的水是嘉陵江东源。从东北方向流向南的水是汉江褒河支流中曲河,它是我们本次考察的汉江西源。

       代王山南麓的庙东沟、臭皮沟、西沟、秦岭沟几条山沟中的溪流,在地图上看是树冠状分布,它们是中曲河的河源区水系。这几条溪流,秦岭沟在最西侧,长度最长,最靠北,是中曲河的河源。河源曲的山岩大多是花岗岩、石灰岩、片麻岩,干流在秦岭关岭与父子岭之间,河源区河溪密布,沟谷狭窄,呈“V”字形分布。河流区植被良好,以桦树、栎类为主。同行的凤县自来水公司马经理告诉我们,源头是原始林,很难进入。源头之水大多为溪岩水,点点滴滴之水,形成河源之势。

       代王山南麓第一个村庄是秦岭村,村子不大,几户人家,在中曲河干流西侧的河岸边上。秦岭村下是沙提村,两村之间有个大王庙。大王与代王在当地发音和语意是相同的,大王庙是祭山神的地方,祭的就是秦岭代王山,这是当地村民对发育了河流的大山的敬畏和崇拜。中曲河上游河源至岩湾段叫车道河,据说西魏恭帝3年(公元556), 修车道路径此河,故称其名车道河。岩湾到坪坎段叫中曲河、坪坎至西江营为西河,西江营至武关驿称下南河。武关驿又纳入其它河流汇入,成为褒河。车道河、杨家沟河、黄牛河形成中曲河源区,这几条河车形成的道河上游年平均径流量1.83亿立方米,干流长,河流顺直,为中曲河的源头,也是汉江上褒河的西源。

       三、文公庙南觅中源

       太白县城——嘴头镇,海拔1543米,坐落在秦岭第二峰鳌山北麓,是块不很大的盆地。海拔3476米的鳌山,常年云雾缠绕。近几年太白山到鳌山间的穿越,成了国内非著名山穿越的六大热点之一。初夏的秦岭,正是驴友的穿越的最佳时期之一。汉江河源考察组一行来到县城时,几支驴友队正在集中,作穿越鳌太的准备。
太白县城北边是秦岭主脊向南延伸地段,南边是鳌山向北的缓坡地带,形成了在山区不多见的盆地坝子。太白县是陕西最年轻的县,1961年才建县。但太白县却有四个最,即最高(海波)、最凉(温度)、最绿(植被)、最奇(风光),还被称为夏都。太白全县5.2万人,县城所在地嘴头镇2.2万人。一条河由东向西从县城坝子中间流过,河岸堤防的天然大石上,刻着“红岩河”几个大字。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寻找红岩河的源头。

       打开太白县水系图,红岩河与石头河两个水系相邻,红岩河与石头河河源只是一个山梁的两侧,石头河最西边的支流在青峰山南麓发育,从河源向东进入石头河,然后入渭河。红岩河最东边的支流,地图上没有名字,同行的县水利局王副局长也叫不上名字。为考察方便我们就叫它无名河。无名河发源于青峰山南麓,从河源向东南而流,经东河,蒿谷堆,草滩汇入红岩河在县城段的龟川河。车行草滩村,蒿谷堆村后,林间硬化的道路就走到了尽头。弃车而行,路越走越窄,过石英矿山后,几乎没有了路。行人在草丛中行进。河谷越走越窄,几处矿点将绿绿的山体剥离得伤痕累累,绿色中几处灰灰色的疤,堆积如山的矿石堆满了河谷。过了矿区,则变了模样。高山之下,绿树山体,,河谷之中鲜花盛开,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小花,点缀在山间。山风吹过,清风拂面。几处羊舍,空荡荡的,同行的县水利局王副局长告诉我们,过去养牛羊的村民,现在大多去种高山无公害蔬菜去了,或去打工了,养牛羊的人少了,牛羊厩舍空了。两条支流之水,汇合起来,形成了无名河最东的支流,河流不大,只能称其为溪流。水溪清澈,小溪两边,水草丰盈罩满河床。小溪两岸,枯死树木,横七竖八的散落在河边。一抹阳光洒在河谷中,一团团白云在山顶飘荡,山静极了,河源静极了,能听见潺潺的水流之声,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一栋废弃的木垒房前,一架无人使用的人力车,成了探源者在此歇息的场所和源头留影的道具。以架车为工具,做拉车状,把自己定格在红岩河最东的支流上。

       逆这条支流而上,秦岭分界岭上的青峰山就屹立在北边,海拔2243米的青峰山,位于太白县,陈仓区,岐山县三县区的交界处,青峰山南麓发育了长江流域的红岩河,也发育了渭河流域的石头河。青峰山上的清风古寺,是唐代皇家寺院,传说是敬德奉命修建庙宇,并挥鞭题写“云开锦绣”几个大字,青峰寺最盛时庙中僧人过万,唐朝英灵公主在此出家,寺内有公主墓、太子坟,石瓮等古迹。英灵公主的爱情故事是悠远而绵长,至今传盛不息。青峰山山势陡峭,云雾环绕、溪流   穿境,犹如仙境,是当今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塘口村,向北的河谷是红河谷左岸的第二条河谷。地图上标明叫上河,河流顺畅的几乎正南正北向南流淌。从塘口村向北是荣家店庄、西巷口、上河村、上河林场。秦岭主脊文公庙南麓是河的源头区。上河在塘口村与虢川河交汇处河谷宽敞,形成下宽上窄喇叭型。从塘口到上河村,10公里的通村路是沥青路面,过了村庄走6公里的土路是上河林场,如今是个营林管护点,再向北就是秦岭大梁(主脊)。塘口村是个种植高山蔬菜的村,村周围的农田里,几乎看下到所种的粮食作物,而是各类蔬菜。初夏春时节,田野被地膜覆盖的,保护地棚架载培的,露地种植的是莲花白、紫甘兰、甜椒,还有带棒食用菌等。地膜像大地上的“五线谱”,黄中间白,绿中间白,绿茵茵成行成方。塘口村的菜田把山间谷地装扮的如多情少妇尽显风韵,也是山村分外妖娆。山中的村舍,已无昔日的草舍,砖混结构的房子,层顶架着太阳能,电视接受天线。农舍旁停放的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还有几辆小汽车,折射出村子的现代文明和富庶。村民余富,1956年出生在上河村的地道农民,他在上河村场营林点上干些杂活。这里山上草多树多,他还养了一群羊、土蜂。老余告诉我们,他在上河生活了50多年,这一带的山山水水是他生活的依靠。上河是红岩河上河流最顺畅,几乎正南正北流淌,到龟川河后向西南流去。塘口村以上的几条小支流汇合成上河,平时水不是很大,但很清澈。同行的水利专家老冯和老樊估计了一下,不到一个水量。林场左岸的上河、河床约3米多宽,向南河床宽了些,向北就是深谷了。老余告诉我们,雨季特别是山洪暴发,2米多深的河谷水上岸了。林场以上的山间道路封禁了,我们在蒿草、林木间,向北行进,在文公庙南坡寻找最初的那些河源之水。

       红岩河上游的龟川河上支流众多,水系发达,从东向西十多条小河流汇成河源区的河势。河源区是秦岭主脊,文公庙南发育了上河等支流。文公庙北,秦岭北麓是伐鱼河,有著名的钓鱼台风景区等。文公庙是纪念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韩愈的。秦岭山区太白县境内的文公庙不少,主峰太白山有大文公庙、小文公庙,还有红岩河上的文公庙,足见人们对韩愈的崇敬。韩愈反对皇帝崇拜佛家,多次上书皇帝,对供迎舍利之事进行抨击,因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而被贬。韩愈一生为官几十年,三上三下坎坎坷坷,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他提倡儒学,开理学之先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生钟情山水,这也可能是秦岭多有文公庙的一个原因吧!

      太白县城西南的关山村,2008年10月开工建设了陕西近年最大的水利工程“引红济石”工程。在红岩河上建低坝引水工程,通过穿越秦岭五里坡梁与太白盆地南缘的19.76公里隧洞,将红岩河水从五里坡东桃川桥下引入石头河,工程设计年调水9200万m3, 是褒河总水量的十三分之一,使石头河水库水量达2.26亿m3。除解决西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城市用水处,还可解决一部分渭河生态水。“引红济石”引的是红岩河上游的水,是长江流域在宝鸡境内的南水北调工程。

       四 、鳌山南麓觅东源

       出太白县城向南,过凉峪村就进入太(白)洋(县)公路。公路旁第一个村庄是方才关,第二个村子是大贯子,第三个村子是小贯子。这几个村子都与三国时诸葛亮有关。方才关村是诸葛亮去逝五丈原后,起灵回川路停放棺材的关口,叫放材关,后来人们将地名讹化了,就叫方才关。大贯子和小贯子是蜀军为迷惑追兵,在此地修了两个假墓,一个是大棺子,一个是小棺子,后来也讹化为大贯子和小贯子。大贯子和小贯子是太白盆地南缘,境内奇石林立,风景幽美,山溪流水北入红岩河。沿大小贯子南行到桠口处是红岩河水系与太白河水系的分界岭,过了桠口,水向南流的河叫苏家沟。向导老刘是个退休教师,也是个驴友,网名叫太白石海。在刘导的带领下,我们沿苏家沟而行,在一块宽阔的山坳里停下脚步。这里叫金鸭滩,是一些人认为的太白河源区。金鸭滩还有一段传说,老人们讲,过去赶早的人们在天未放亮时,从这里经过,经常会发现一群金鸭子在这片湿地水滩中嬉水,天放大亮,太阳一出来,金鸭子们就顿然消失了。所以人们把这个草甸叫金鸭子滩。传说是过去金鸭子出没的地是,现在已无大片水面,而成了高山草甸。山上松柏、桦木等植被良好,山间草甸上花草繁茂。一股水流从两山间流出,河水不大,河床被水流刷出一米左右宽的沟槽,曲曲折折蜿蜒在河谷中。大家仔细踏勘,从水量、长度上看,只能认为是河源区之一,还不能认为是主源头。在苏家沟沟口的林业站旁,刘导找来当地农民老王。老王今年61岁,在山里长大,他对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问及太白河支流那个最长,那个水量最大,老王肯定的说是大干沟,大干沟河长,终年水量大,太白河源应该在那儿。

       从金鸭滩来的水,在苏家沟口已形成了不小的水势,与太洋公路旁流出的水在汇合后,向东南的河开始叫太白河了。太白河以苏家沟汇入太白河的桥为界,西南是太白河干流。东南行约10公里左右,将军台沟流出的水与大干沟流出的水汇合。我们沿水势大,河道宽的大干沟逆水而行。堆积的石头铺满了河床,那是河流发洪水时的水搬运下来的,过营林站二层楼房后,河床挂在陡峭的山间,水声很大,水量很大。向导老刘在这一带很熟,他告诉我们,再向前就到鳌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了,河流支流众多了。沿大干沟向东北方向逆水而上海拔3000米的地带,是太白河的河源区了,太白河干流长度60多公里,流域面积642.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6.5m/s。在留坝县江口镇注入红岩河。太白河的河源区就在鳌山南麓的大干沟,这是江汉褒河的东源,也就是江汉的东源。

       五、河源之比较

      2007年开始,我们多次去汉江河源区的陕西汉中、宝鸡,甘肃天水等地考察,徜徉在历史文献记载的漾水河源,沮水河源和现代人一度认为的玉带河源。古今人士所说的这一组河源,是一个历史文化河源,有众多的传说,河源丰富的文化遗存。穿越在宝鸡凤县、太白县境内的褒河源的西源中曲河,中源红岩河,东源太白河,这里是褒河的河源,是汉江的自然地理河源。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河流干流唯长、唯量、唯大、唯高,河流顺畅的原则,褒河源是汉江的自然地理正源,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查阅水文资料,如下的数字,清楚不过的告诉人们这个事实。

      干流长度。褒河干流长约为198公里,是汉水河源中最长的河源,比古汉源中的北源——沮水多68公里、比南源——玉带河多97公里、比中源——漾水更长。

      流域面积。褒河流域面积3940平方公里,比沮长流域面积大1261平方公里,比玉带河、漾河流域面积更大。

      径流总量。褒河多年平均流量13.45亿立方米,比沮水河多8.08亿立方米,比玉带河多8.65亿立方米,比漾水河流量更大。

      河源高度。褒河源头代王山海拔2598米,鳌山海拔3475米,玉皇山海拔2819米,均高于其它河源。

      河势顺畅。褒河北以秦岭为流域分界,脊线高程2500~2200米,西部边界山脊高程在2000米以上,东部脊线高程1000~2000米,南面以汉江为界。流域河谷间平均高程留坝以上1000米以上,留坝县以下为500~1000米,河势平稳,河流顺畅,特别在接纳从勉县来的汉江河段,水势稳定,流态自然。

      从确定河源的惟长、惟量、流域面积、河源高度及河流态势等要素看,汉江的自然地理河源,在陕西凤县和太白县。西源是中曲河,也是正源;红岩河是中源,太白河是东源。汉江干流长度也不应该是1577公里,而至少应该是1674公里,比原来的河长多了100多公里。
 

 

Tags:

    审核:     责任编辑:汤少林     编辑:
陕西省水利厅-秦水文化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 ,然后同时按下“Ctrl ”与“Enter ”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陕ICP备:14004168号
单位地址: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 编:710004   网 站 电 话:029-61835268    邮 箱:sxsl_2010@163.com
硬件支持:陕西省水利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