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同此凉热

编辑 锁定
环球同此凉热》是中央电视台、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摄制的一部科学纪录片,但它不仅仅是一部科普片,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科学伦理片。胡锦涛主席曾经说过,气候变化的问题核心是发展的问题,本片并不简单地停留于对气候现象科学知识的解读,或者对于气候变化危机的角度,而更重要的是从气候变化角度,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角度,从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梳理人类的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从而为今天处在困惑中的人们提供关于未来文明持续发展下去的某种积极意义的思考和启迪。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预估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继续变暖。 数据显示,1906-2005年的一百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后五十年的升温速率几乎是百年平均速率两倍;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增加到气候系统内80%以上的热量被海洋吸收,升温已延伸到3000米的深海,海水热膨胀并导致海平面上升,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约0.17 米。本片成为《2011气候变化白皮书》媒体宣传亮点。[1] 
中文名
环球同此凉热
类    型
科学纪录片
出品人
高峰石曙卫
官方微博
cctv环球同此凉热
本片主题图书
环球同此凉热》《气候大爆炸》
音乐音效
北京吾爱吾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翻译校对
北京嘉译佳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素材支持
T3Media、美国国家档案馆
片头片尾包装
北京传奇汪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CNTV爱奇艺、《文史参考
导    演
陈磊 ; 张晓敏
制片人
赵琳琳
总导演
祁少华

环球同此凉热剧情简介

编辑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预估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继续变暖。 数据显示,1906-2005年的一百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后五十年的升温速率几乎是百年平均速率两倍;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增加到气候系统内80%以上的热量被海洋吸收,升温已延伸到3000米的深海,海水热膨胀并导致海平面上升,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约0.17 米。
2007年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是目前碳排放情况最典型的证明,北美洲、日本、欧洲等燃烧化石作为能源的发达国家已经点亮了其所在的相关地区,而中国、巴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渐地亮起来。
众多的观测数据和科学模型研究使“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渐渐成为全球共识。
在越来越热的天、越来越暖的水、越来越大的风中,人类该何去何从?
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希望我们在为人类创造的所谓的巨大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欣喜之际,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去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已成事实的景象,听一听来自遥远国度的启示,读一读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想一想我们该做的和能做的事项。
在这个人类共同的难题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没有一个国家和个人能够幸免。
共同携手面对,这是人类的愿望,也是希望。[2] 

环球同此凉热分集剧情

编辑
跨国媒体行动暨大型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黑色·困惑》,
第二部分为《黄色·回忆》,
第三部分为《绿色·抉择》。
12集纪录片分为三部曲,三部曲的谋篇布局是按照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划分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长达9个小时的纪录片,将串接起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

环球同此凉热黑色困惑

如果把时间压缩,用一年代表5000万年,那么地球的寿命是92岁,而作为现代意义的人类仅仅出生了8小时。而就在短短的五分钟以前,人类世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然而,就是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五分钟里,地球似乎已经突然变得不堪重负,变得气喘吁吁……
时光倒流两百年,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诞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19世纪中叶的中国、20世纪大战后的美国,看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一集 海平面 大气层 世界末日
今天的人类将面对世界末日的来临么?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末日传说的破灭,我们的担忧仅仅是杞人忧天么?科学研究显示,20世纪气温演变模式明显异于过去的1000年,气温以极快的速度偏离平衡位置,显出一去不复返的态势。
气温迅速变暖造成北极圈内海冰大幅度融化;
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的马尔代夫正面临着“失乐园”的危机;
神秘而脆弱的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因为气候变化,这里的冰川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急剧融化。如果“亚洲水塔”消融,亚洲十多亿依靠这些河流的人口每天的用水都将无法得到保障……
造成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根源,最大可能是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文明方式的改变以及化石燃料的过量开采使用,正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200多年前,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世界,由此奠定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方式,同样是来自于那一次工业革命,它正在一天天加剧着地球的变化,同时也在加剧着人类的恐惧。
第二集 白棉纱 黑化石 自然之死
在十八世纪中叶的英格兰,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也面临着一个寒冷的冬天。印度生产的棉纺织品价廉物美热销一时,新兴的棉纺织业迅速在英国繁荣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棉纺织行业中诞生的新技术开启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小男孩詹姆斯目睹了新技术在棉纺织业中带来的一次次变革。他见识到了蒸汽机在工厂里的首次应用,受震撼于机器的惊人力量的同时,还认识到新兴的科学技术能够所有者带来财富与荣耀。
新的技术所带来的工厂大生产,也在改变着城镇的面貌。成年之后,詹姆斯在英国第一座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始了实现梦想的努力。几经起伏,詹姆斯终于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工厂主,还进一步经营煤矿生意,成立家庭,迁往雾都伦敦,生儿育女。直至晚年,詹姆斯仍全然陷于对工业新技术的迷恋,亲自目睹了火车的试运行,更是参与了对新兴的铁路事业的投资。对新技术的追求成就了他的一生,他也坚信,科学所赋予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最终会使人类达到理想之国的境界。
这个时代的人们不断发现自己能够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人,终于能够依靠科学和理性法则征服了自然,改造了自然,成为了king of earth,地球之王
第三集 先农坛 珍珠街 适者生存
19世纪末的清帝国,刚刚从风调雨顺,天下大治的美梦中惊醒。工业文明巨型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却让世界上那些延续了几千年文明的农业王国突然面临生与死的艰难抉择。
丁仲仁是同治年间清政府官派留美的幼童之一,他在大洋彼岸的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里接触到了另一种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亲历了费城博览会的盛况,目睹了爱迪生实验室的电灯展示,感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西方蒸蒸日上的前进步伐。
在19世纪末这场世界范围的竞赛中,古老的中国一直打算有限度地效仿欧美,避免遭到历史的淘汰,而被中国人讥称的花旗--新生的美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世界宣布自己后来居上的地位,主导历史潮流发展的方向。
在学业中断,丁仲仁被召回国内,看到的仍是一副保守封闭的破落景象。在中法战争中,他所供事的马尾学堂被毁,丁回到乡下家中,希望用宗族土地兴办工厂,富民强国,可是受到家人民众反对,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
甲午战争之后,丁仲仁更坚信社会达尔文之优胜劣汰的道理,认为必须走西洋之路,才能在残酷竞争中存活、自强。但先进文明冷酷、掠夺的一面,又使他一直深陷困扰之中。
1900,人类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在世界的东方,一个古老而辽阔的国家刚刚从一场巨大的创痛之中苏醒,在之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将耗尽每个时代的所有的能量,来建立向往已久的工业文明,实现百年梦想的再度崛起。
第四集 美国梦 黑金子 全球变暖
经历了两次全球性的战争,人类社会在喘息中又迅速恢复了元气。美国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国,掌控了丰富的资源,在长时间的和平发展下,享受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物质文明。
麦克是典型的战后“婴儿潮”一代。住郊区住宅,拥有私家车、在超级市场购物、从电视机里看阿波罗登月。从一个贪吃的小男孩到透支7、8张信用卡的社区医生,麦克总觉得只差那么一点就能填满自己的欲望。在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因为之前投资了私人油站的买卖,麦克狠狠地大赚了一笔。
石油的确是黑色的金子,在朋友介绍下,麦克暗地里进入了石油走私的生意之中。在走向财富之塔的顶端,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同时,麦克没有感觉到一些原先十分珍惜的东西正离他远去。
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麦克经历了一场浩劫变得一无所有,以一个无名氏的名义和一批欧洲公益组织的医疗队来到斯里兰卡。本想在这里安静地生活下去,但是两年后的小镇上开始有了手机、学会上网,路过的汽车的引擎声使得小镇热闹不已。这里和美国越来越像……
伴随着美国文化的世界流传,导致很多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都在不自觉的遵循这美国式的发展模式,而这建立在廉价能源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模式也间接导致了全球变暖的加速……

环球同此凉热黄色回忆

当蒸汽织机在英国的小镇上轰隆运转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未来的两百多年里,人类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争吵和抉择中,我们能够相信谁的声音?千百年前那些在风雨沙尘中兴衰明灭的帝国和家园,会不会就是我们将要经历的未来?
在那个所有人都要任由暴雨、干旱、狂风与洪水所摆布的久远年代,是否会曾有一些难以忘却的经历,留藏在人类的记忆深处……
工业时代之前的那一段漫长回忆中,我们的先人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智慧与大自然与和谐相处,世世代代延续着古老的文明?
一位王者的荣辱,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种文明的兴衰,环境与气候的变迁又是如何在一个时空的关键时刻介入了历史……
第一集 稻谷 洪水 大迁移
人类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十几万年,然而人类至少在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是以打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也正是源于气候的突变。
在距今大约12000年左右,温度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这就是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随着气候的急剧转冷,食物的匮乏明显突出,当年随温度回升而增加的人口对食物感到严重不足。这一威胁触发农业文明的萌芽 。
那是一段漫长而寒冷的岁月。赫图人能够打来的猎物和采集的果实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从高山一步步搬到河边的谷地,但是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在每年中异常短暂的夏天,族人们不得不采集一些易于存储的食物用来过冬。
一个名叫弃的男孩带领族人开荒种植,这个伟大的英雄将带领族人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令人们悲伤的是,这个英雄最终却无法分享收获的快乐。
随着新仙女木降温事件的结束,地球气候开始普遍转暖。丰沛的雨水洒在了大陆深处,滋润着文明正在兴起的大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噩梦一样的灾难改变了赫图人的生活,天像裂开了无数道口子,大雨铺天盖地朝大地倾泻下来。大河怒涛翻滚,洪水吞噬了一切……
孟子》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四千多年前,频繁的洪水造成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衰落,但却也促进中原地区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的诞生。
赫图的首领伯益跟随大禹治水成功,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嵩山之阳的这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原被称作豫州,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越来越多流散的人群也汇聚到这里。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为资源、人口和土地所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是我国原始国家起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文明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第二集 丝路 绿洲 罗布泊
作为中国通往西域诸国必经之地,楼兰是匈奴与汉朝争夺的焦点。为了阻止楼兰反叛汉朝,大汉天子下令楼兰王率领楼兰全部子民放弃故都,举国南迁,这个古老的国家不再被称作楼兰,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鄯善。
公元350年,鄯善国王派遣年轻武将广仲,袭取楼兰。广仲率军顺利夺回了失去多年的楼兰,但是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眼前的楼兰并不是先人留下所描述的美景,这是一座已被废弃的荒城。在最后一个楼兰人的指引下,广仲来到一间破旧的小屋,楼兰城残存的档案,逐渐解开他内心的疑惑。
西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依靠着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充沛的流水,这里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然而长时间的垦后撂荒极大的破坏了楼兰的生态平衡。此外,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楼兰人口激增,引发了大规模的砍伐。森林的破坏,撤掉了阻截风少入侵绿洲的屏障。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气候的转干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流程缩短,使塔里木河水系瓦解,而人类行为对于楼兰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的人们也许再也见不到昔日楼兰的繁荣了,广仲带着最后一点希望登上了楼兰的城墙。一切都彷佛死去了一般,眼前的这座城市就是祖先描绘的那个如梦境一般美丽的楼兰吗?
第三集 大草原 长城墙 上帝之鞭
勃日特出生在中亚细亚草原长途跋涉的马背上,母亲用生命迎接了她的到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勃日特见证了12世纪末到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成长的整个过程,同时也经历了大草原气候冷暖交替的变化。
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提地球科学研究所树轮实验室与蒙古国立大学合作,在位于蒙古中西部塔瓦格基泰山脉的高地上收集已经存活了五百年的西伯利亚红松的标本,并由此绘制了一条温度曲线。
12世纪转冷的气候威胁着蒙古人的生活。持续干旱无雨的气候,使草场大面积枯死,饥寒交迫的蒙古人为了生存争战不断,年轻的铁木真挺身而出,成功地统一了蒙古族,被尊为成吉思汗,勃日特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为了成吉思汗‘’让蓝天下的所有土地变成蒙古人的草场‘’的誓言立下了赫赫战功。
古气候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十三世纪的到来,温暖湿润的气候也重新降临在中亚草原。温暖的气候条件为蒙古的兴起和西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吉思汗闪电般的征服不仅仅归功于其非凡的领导能力。气候转暖,奠定了征战的良好基础。
几十年后勃日特已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可是新即位的大汗在成为中国的主人后,却背弃了蒙古人的曾经的意愿,这个游牧大帝国对于勃日特来说已经开始腐朽。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气候变化与经济改革、政治阴谋及领导者能力一起,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气候并不能导致历史发生重大变化,更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它往往是一个诱因,或许不会直接产生影响,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
第四集 小冰期 大饥馑 帝国兴衰
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决心励精图治崇祯皇帝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金銮殿的龙椅。然而历史偏偏又一次捉弄了大明王朝,等待崇祯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噩梦。
从崇祯即位开始,大旱几乎连年不断,崇祯十一年,旱情更是遍及西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大旱过后蝗虫灾害随之而来,漫天飞舞的蝗虫遮天蔽日,草木和树叶几乎全被吃光,中国历史上千年不遇的大饥荒也相期而至,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揭竿而起。除了农民军的威胁以外,关外虎视眈眈的女真人也成为明王朝最为致命的危机。明王朝统治的腐朽再加上崇祯的错误决策将大明江山带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比较而言,乾隆无疑是一位幸运的皇帝。经过祖父两代人的治理,大清天下国泰民安,一派升平之象。甚至连气候也助他一臂之力。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加上统治者得当的政策,使得大清王朝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人口繁衍的速度急剧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规模喷发,导致1816年“无夏之年”的到来。低温袭击了全球。
急剧转冷的气候低温造成了广泛的农作物欠收,英国却依靠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快从这场气候危机中复苏。大洋彼岸传来蒸汽机的欢唱,古老的中国土地却回荡着灾民痛苦的呻吟。这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国家在气候面前不堪一击。十九世纪气温的急剧下降,击垮了农业。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中国经济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
鸦片战争以清朝的惨败告终。西方瓜分世界的形势似乎已成定局。工业文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中国这样的农耕文明社会正被迫调整方向,中国从此走上血泪斑斑、伤痕累累的“追赶”之路。

环球同此凉热绿色抉择

生命的存在,依赖于自然赐予的食物,水和空气。然而,人类不惜代价的发展和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正在耗尽这个星球资源……200年前,世界的人口是5亿,至今已发展到将近70亿,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许是80亿,100亿……这个超载的星球究竟能否担负起多少人的繁衍生息呢?
回顾整个人类文明史,我们从未面临如此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幸运的是人类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开始以各种方式来弥补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错误。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如何与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寻找的足迹踏遍这个蓝色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会慢慢清晰那个关于未来世界的猜想……
第一集 莱茵河 生物圈 新能源
莱茵河的治理改造案例成为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19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工业化的发展,莱茵河污染日重,诗人歌德笔下的“上帝赐福之地”,变成了 “欧洲的下水道”。
人们终于觉醒,下决心治理改造莱茵河。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莱茵河水终于重返清澈,正是由于企业和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莱茵河在20年的时间里重现沙鸥翔集、鹰飞鱼跃的生态环境。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亚利桑那州的北部沙漠里建起一座全封闭的生态系统,并命名为“生物圈二号”。按照最初计划,实验者将在这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来与世隔绝地生活两年的时间。然而实验不到18个月即以失败告终,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不能在宇宙中再造出一片生命的乐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北部的小城卡伦堡是世界生态工业建设的典范。卡伦堡的4个主要经营体,在废料的循环利用方面,建立起12个资源回收的渠道,这种工业生态共享系统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达到24万吨,这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展示了一种可能性。
拯救地球的唯一办法是改变人类透支能源、透支未来的发展模式。碳基能源即将终结,人们必须要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丹麦的珊姆索岛的居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丹麦政府并没有任何资助,小岛上的21个村庄4000多居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和生物燃料,实现了绿色能源全部供给。
在这个气候危机临近的年代,各种碳基能源的替代方式,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氢气能都被大力重视起来,形形色色的新能源为人类的未来勾画出一个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的前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已经逐渐显出端倪。
第二集 被动屋 自行车 生态城
能源是城市的血液,每一座建筑,每一辆汽车,包括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耗体。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当能源枯竭或者供应不畅时,城市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或心跳减慢,这对世界各国的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根据科学家得出的统计数字,人类大约40%的能源消耗都来自于建筑物,这些能耗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供暖,制冷,交通,照明,以及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1995年,罗尔夫·迪士开始了一项特立独行的实验,在弗莱堡的市郊,建筑师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栋造型独特的居所,通过特殊的功能设计,使得整栋房屋达到零耗能,被称作被动屋,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如今德国的被动节能房屋数量占世界同类建筑的一半左右,十年之内,德国将把它作为唯一的新建筑标准推广。
伦敦的贝丁顿小镇蜚声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典范。设计师登斯特把自然的三大要素-- 阳光、空气和水,巧妙融入到设计中,让它们和建筑重新有了永续的对话。贝丁顿不但是一个全方位的永续发展社区,还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高生活品质、低耗能、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零废弃物、生物多样性。哥本哈根是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的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交管部门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重视程度依次为:自行车,公共交通,私人轿车。所有交通信号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闻名的自行车王国,但是在高速运转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正在复制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发展轨迹,越来越大的城市区间,越来越宽的公路,越来越大的停车场,越来越多的的汽车,所有这一切都开始占据越来越稀缺的城市空间。
现代城市生活,一切都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人们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变得越来越无度,越来越脆弱。在城市繁荣奢华的背后,是被人忽视的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以及气候的变化,这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幸福么?
第三集 博弈 挑战 责任
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气候谈判在艰难的进行。在气候谈判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位置尤其尴尬。一个包袱沉重的发展中大国不能不发展,但是固有的能源结构意味着改变的代价,中国同时面临着国际碳排放大国的指责。如何在减排和发展的博弈中取得平衡,这是中国面临的艰难抉择,中国人必须面对这一次文明的转型,这是挑战和考验,也是机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需要阐明自己的立场,向世界表明自己的姿态。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中国还是在推进低碳革命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疑需要走一条创新之路,它将区别于200年前由蒸汽机引发的工业文明模式,而是在21世纪的今天开拓出的全新的绿色生态文明模式。
第四集 低碳 后天 迷宫
未来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2030年,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不管地球是否做好准备,都会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超过60%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城市,消耗超过70%的能源,依然在不可避免的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主人公X的工作在2030年是令人羡慕的,他每天都要与城市与科技打交道,他是未来城市的设计师,设计未来城市。
X和他的低碳实验室将要承担一个重要任务。新一轮的气候大会将在中国召开,X所在的未来城市研究所被寄予厚望,中国希望在气候大会上提出一个适用于未来城市的低碳方案。
X实验室中央,是一座未来的虚拟城市,一座建立在2030年全球共享数据库基础之上的虚拟城市。2030年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等信息,乃至整个社会的科学统计数据,都成为虚拟城市构建的基础。
在虚拟社会中,X可以假设许多城市生活内容,并
《环球同此凉热》内容介绍 环球同此凉热》内容介绍
且观察假设之后的结果。在一次次虚拟世界实验过程中,X他发现众多因素往往都是可控的,并且容易预测。然而,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在许多关键时刻却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期。就像滚动中的雪球,欲望的体积永远没有上限。
如果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走一座迷宫,那么在文明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并没有节点产生,人们因此在农业文明中直行了一万年。直到瓦特的蒸汽机吹响工业革命的冲锋号,文明的脚步终于在这个节点前做出了选择。从那一刻开始,世界改变的速度插上了翅膀,人们用20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超越此前一万年的物质财富。面对频繁出现的节点,人类不停地选择,选择后的未来是更多的节点。
是时候重新反思我们的选择,也许出口真的不远![3] 

环球同此凉热职员表

编辑

环球同此凉热播出信息

编辑

环球同此凉热主题歌曲

编辑
作词:喻江
编曲、演唱:常石磊
歌词:
那时候 刚有月亮
琥珀里的蝴蝶和蜻蜓正飞舞翅膀
奔跑的牛 还需要多久
才被画到墙壁上
所有的石头
还未化作英雄雕像
在淡蓝色的星球
陆地与海洋 四处流浪
一晃
天从孩子变成老天爷了
天知道 第一粒稻谷
生长在哪一个
秋天的晚上
天知道 祈祷一场雨
需要把多少颜色涂在脸庞
天知道 那万丈红尘
会剩下几尺幕帘和江山
天知道 那光阴似箭
会射中谁的胸膛和梦想

环球同此凉热拍摄路线

编辑
采访拍摄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挪威丹麦、英国、德国、蒙古、中国、美国、印度、马尔代夫肯尼亚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气象局、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环球同此凉热节目评价

编辑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切入气候变化这一极具国际意义的命题,这样一部纪录片,不仅仅是践行国家领导人面向全球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于整个世界的关注与责任。
应该说,中国缺少这样一部纪录片,以一个国际化的客观视角,来探究人类与自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述中国人关于这个蓝色星球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环球同此凉热”出自毛主席的诗词《念奴娇--昆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而在气候变化愈演愈烈的这个星球,没有人能够安然地置身世外。
摄制组探访分布全球范围内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地区,追溯人类千万年文明发展的历程,展现地球居民拯救蓝色星球的不懈努力……纪录片从现实与历史两个维度,深入阐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的辩证关系,呼唤人类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行动,启发对于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思考。[4]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纪实节目 非娱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