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pdf
2010-11-22上传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15:18:24]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而1862年“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始,它后来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成为京师大学堂成立最早的一个部分。”因此,北京大学数学系之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同文馆中设立的天文算学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内部经过激烈辩论,于1867年在同文馆内设立了天文算学馆,清末著名数学家李善兰被聘为首任算学教习。根据光绪二年(1876)公布的八年课程表,天文算学馆之数学课程主要有:数理启蒙、代数学、几何原理、平三角、弧三角、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量,反映了当时学习西方数学的内京师大学堂建立之初,数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的份量。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我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完整学制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高等算学”隶属格致科,并且规定了算学门(“门”相当于现代的“系”)课程:微积分、几何学、代数学、算学演习、力学、函数论、部分微分方程式论(即偏微分方程)、整数论、辅助课有理论物理学等。但当时算学门并未建立,只是在京师大学堂预备科的艺科中设立了算学科,在速成科师范馆中设立了数学物理部。1904年,京师大学堂选派47人赴日本、西欧各国留学。冯祖荀被送往日本京都大学学习数学,后与京师大学堂部分留日学生创办“留日学生编译社”并编辑发行《学海》杂志,其中《学海》乙编包括理、工、农、医各类文章(甲编则属文史哲艺类)。冯祖荀、景定成、季钦等人为该刊撰写了一系列数学文章,采用阿拉伯数字、西方现代数学符号和算式,为中国数学汇于世界数学潮流做了努力。在李善兰及西方传教士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周达等人也在1903年从日本引入了现代数学书籍及教学方法。至宣统年间(1909-1911),京师大学堂已初具进行现代大学数学教育之条件。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5月1日改名为北京大学, 严复任校长。同年所公布的“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学制及其学科”中,格致科改名为理科,其中包括数学门,并规定了数学门之课程。由于辛亥革命后时势动荡,北京大学理科在学的(地质、化学两门)58名学生于1912年秋季开学后只有18人返校,经常按时上课者只有四名学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15:18:24]1913年秋,北京大学数学门招收新生,标志着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学数学系(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此时,数学门的教授有冯祖荀、胡浚济。第一批学生于1916年毕业,共两人。20世纪初德国是世界数学中心之一,日本的数学界主要向德国学习,因此从日本留学归国主持数学门的冯祖荀在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方面也主要依据德国模式。如开设了当时在德国刚兴起不久的积分方程论,所用教材则为D.希尔伯特编写的讲义。分析方面的课程由冯祖荀担任,几何方面的课程由胡浚济负责。数学门与物理门的学生一年级同班上课,二年级始才分开授课。除教学外,冯祖荀还负责庚款留学考试中数学试题的命题和评卷工作,胡浚济被选为教育部组织的教科书编纂会会员,负责主编数学方面的大学教科书。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学门开始蓬勃发展,教员增风、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主张下,数学门建立健全了教学、科研制度。1917年11月18日公布的《改订理科课程案报告》中修订了数学门课程,主要课程有:解析几何(立体)、微积分、物理与物理实验、化学与化学实验、函数论、微分方程与调和函数、近世代数、近世几何、理论物理、群论、数论、线几何学、数学史和外国语,还规定了一些选修课。1917年底,数学门研究所成立,由数学门的教授指导学生从事研究活动。在冯祖荀、秦汾等筹划下该所陆续组织了一些学术活动,如张菘年(申府)等作了有关Fourier级数、Fourier积分的报告,并组织在中国最先介绍了无穷集合论这一数学理论。这一年底,还成立了数学教授会,秦汾当选为数学教授会首任主任。秦汾190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天文、数学方面),他与冯祖荀、胡浚济、王仁辅等对北京大学数学门(系)的发展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数学门与物理门的学生联合发起组织北京大学数理学会。10月27日,学会正式宣告成立,蔡元培、冯祖荀、秦汾等参加了成立大会并致辞祝贺。蔡元培在致辞中说:“数理之学,发达最早,应用亦最宏,有以数学讲音乐者,有以物理讲社会学者,故谓数学物理为诸科学之基本”。首批会员达40余人,其中有张菘年、毛准、吴家象、吴维清、张国焘等。1919年1月,《北京大学数理杂志》由数理学会发行出版。秦汾在创刊号的序中指出:“吾校数学物理门诸君,既设数理学会,以为讨论切磋之所,复发行数理杂志,冀以研究之所得,及近日之学理,介绍于社会,意至善也”。创刊号正文共85面(16开),刊登了《解微分方程之通法》,《正交行列式》,《圆周率考》等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15:18:24]论文。该杂志是中国较早的大学自然科学刊物。《北京大学数理杂志》在传播新知识方面颇具特色。爱因斯坦狭义及广义相对论分别于1905、1915年问世,该杂志很快就予以介绍;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1919年出版),也在这份杂志的1921年卷中得到甚为详尽的评介,对罗素在北京大学所作的讲演也作了介绍。在报道世界学术动态方面,该杂志先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的著名的数学会,1897年始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当时称“万国数学会议”),1900年开始颁奖的诺贝尔奖等。 该杂志从1919年1月出版第一卷,1921年出版第三卷第一期,后因经费等原因被迫停刊(其中第三卷第一期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向全国发行,并曾计划每年出版四期)。当时军阀混战,学生在生活十分清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刊两年,实属难能可贵。北京大学数理学会的其它活动有:邀请国内外学者作学术讲演;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会、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会、中国科学社等进行学术交流,以及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物理学会进行刊物交流。1919年秋季开学后,北京大学正式改门为系。在校评议会对各系进行分组时,数学系被列为第一组第一位。这反映了蔡元培的治学观点:“大学宗旨,凡治哲学文学应用科学者,都要从纯粹科学入手;治纯粹科学者,都要从数学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数学系为第一系”。这一传统一直保持至今。从1913年到1930年十几年间,北京大学数学系(门)主任、教授会主任、研究所主任先后由冯祖荀、秦汾、王仁辅分别轮流担任。经他们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了中国现代大学数学系的办学之路,至二十年代末,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在1917年课程的基础上,数学系陆续新增了天文学、高等平面曲线、微分几何、积分方程、集合论、变分法、无穷级数、椭圆函数及椭圆模函数等课程。这一时期,北京大学数学系(门)的科学研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冯祖荀在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代数 学、椭圆模函数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王仁辅、胡浚济、秦汾则在几何、代数、天文学方面也发表了不少 文章。此外,许光福、吴维清等也有论文刊出。在教材编写方面,石鸿翥的《代数学讲义》曾在全国被广泛采 用,其他数学讲义也在高等院校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当时全国主要大学数学系之一,冯祖荀、秦汾等在审定名 词、促进教学体系形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北京大学数理学会、北京、武昌、南京等地高等师范学校数理 学会为基础,冯祖荀等于20年代末在北京组织成立了中国数理学会。 1920-1921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长时期在北京大学讲学,讲授了当时兴起不久的数理逻 辑。1920年7月1日,法国著名数学家潘勒韦(Paul Painlev 1863-1933)曾在北京大学做过关于数学发展 动态的讲演,《北京大学日刊》专门刊登了介绍其学术成就的文章,北京大学还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这是北 京大学首次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 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 15:18:24] 1930年底蒋梦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改而推行美国式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学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31年夏,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涵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他协助冯祖荀在教学、 科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数学系增添了新的活力。 首先,数学系加强了与欧美学术界的交往。1932年4月,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几何学教授布拉希开 W.Blaschke 1885-1962应邀来数学系讲学,京、津数学界许多知名学者都赶到北京大学听课。1934年4、5 月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数学家G. D.伯克霍夫G. D. Birkhoff 1884-1944 应****涵之邀来数学系讲学。 这些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国对世界数学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十年代,数学系还聘请外国教授前来执教。1932年经布拉希开介绍,德国汉堡大学年轻的拓扑学家施佩 纳E. Sperner 1905-1980被聘为数学系研究教授,除教学外还兼培养研究生之职。他开设的几何基础、拓 扑学等方面的课程,不仅深受本系师生的欢迎,还吸引了清华等校的教师、研究生前来听讲。1933年7月, 《世界日报》曾报道了施佩纳在华的学术工作,他在北大数学系一直工作到1934年。他的《解析几何与代数》 一书曾由樊畿翻译成中文出版,被列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 1934年秋,曾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奥斯古德W. F. Osgood 1864-1943来华,被聘 任为北大数学系教授。这位当时蜚声国际数学界的大师在系内开设了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力学等课程,先后 由许宝騄、孙树本充任其助教。1936年,《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介绍其学术成就的文章,对他赞誉有加。同 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其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英文讲义各一册。他开设的课程吸引了众多的中国数学 三十年代初,随着政局的相对稳定, 北大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注重整顿学风。在冯祖荀的支持下,****涵担起了整顿数学系学风的任务。他采取跟班前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接受系统、严格的数学训 练。针对当时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散漫的现象,冯祖荀、****涵坚持在纪律,作业和考试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使 不少后来学有所成的数学家终身难忘,受益颇深。 到1932年,数学系学生已逾七十(一年级25人,二年级21人,三年级12人,四年级10人),这一年还首次 招收了4名研究生。1934年上半年全系师资情况如下:冯祖荀为教授兼系主任,****涵、胡浚济、奥斯葛(奥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 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 15:18:24] 斯古德的另一种译名)为教授,赵淞为副教授,丁寿田、许宝騄为助教。 1934年底,****涵出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进一步改革系务及教学工作:首先拟订了一个少而精的课程 教学计划,对必修课、选修课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安排,制定了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数学系的办学方式在一 定程度上仿照欧美大学的体系。****涵还多方努力,建立了数学系图书资料室。 三十年代北京大学数学系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1936年举行的中国数学会年会上,北京大学数学系的 ****涵、申又枨、程毓淮、许宝騄、赵淞等提交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还有不少论文发表在国际高水 平的数学刊物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北大数学系的科研当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有一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至抗战前夕,北京大学数学系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能够进行较系统的大学数学教学的教师队伍。1936年全系的师资情况如下:教授兼主任:****涵;教授:冯祖荀、申又枨、程毓淮;副教授:赵淞;讲 大公布了研究院招生办法,规定理科研究所算学部的考试科目为:解析学、几何学、代数学、力学、外国语,准备开展正规的研究生教育。 北京大学数学系从成立之时起,就一直关注和参与全国性的数学活动。1935年中国数学会创立时,北京大 学数学系的冯祖荀、秦汾、王仁辅被选为董事,****涵被选为副理事长,何衍璿被选为理事,****涵还担任 《数学学报》的编委。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三校继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之后,于1938年4月2日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数学系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数学系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 算学系。恶劣的战争环境,并未使算学系的工作停滞不前,相反,其科研与教学始终进行得有声有色,堪称中 国近代数学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算学系教授先后有姜立夫、杨武之、刘晋年、****涵、赵访熊、申又枨、曾 远荣、程毓淮、蒋硕民、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騄、郑之蕃、张希陆,副教授有赵淞,还有一批年轻有为的讲 师、助教,真可谓人才济济。 由于算学系集中了当时中国北方数学界的几乎所有精华,因而使其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水平。教授们结合自己最新的研究工作开设选修课是算学系的一大特色。原北大数学系的许宝騄,开设了 国内最早的应用数学课程《数理统计》,****涵的《拓扑学》,申又枨的《位函数论》和王湘浩的《集合论》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 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 15:18:24] 课程也都与各自的研究密切相关。原清华大学的陈省身、华罗庚也开了不少有特色的课程。算学系还开设了代 数、形势几何(即拓扑学)、分析、李群等方面的讨论班,采取学术讲演与讨论的形式,不少知名教授参加演 讲,学生做读书报告,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原三校数学系的教授互相促进,积极向上,带动学生和青年教 师能较快进入学术研究前沿领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南联大的八年间,数学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八年间共发表研究论文127篇,占1949年以前发表的 现代数学研究论文的近1/5,绝大多数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不少论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许宝騄这一时期 的工作被国际统计学界引为经典性的工作, 他的论文曾获当时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奖励。原清华、南开也 取得了重要成就。成绩斐然,人才辈出。 北京大学南迁,北平陷落后,日伪政权将北平若干高等学校合并建校,亦称“北京大学”,并成立了“数 学系”。冯祖荀在伪“北京大学数学系”任职期间,为保存珍贵的图书资料和学籍档案,保护进步学生,做了 一些有益的工作。 1946年10月10日,由昆明复员回北平的北京大学正式开学。北大数学系仍由****涵任主任。此时,学生人数有所减少,如1947年学年度数学系在册学生只有23人;但师资力量却有所增强,申又枨 、庄圻泰、龙季 和、张禾瑞等都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一批年轻助教也已成长起来。****涵不存在门户之见,1946年聘请浙 江大学陈建功的研究生程民德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1947年推荐他报考李氏奖学金赴美留学。 复员后的北大数学系继续保持原有特色。课程方面则增开了环论、三角级数等若干新课;同时设立了代 数、几何、分析三个讨论班,并经常举行课堂报告会,收效颇佳。1947年,****涵赴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 从事研究工作,由申又枨代理系主任。同年,许宝騄谢绝国外不少大学的邀请,由美国回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 教授,不久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概率理论、数理统计方面的突出成绩受到世界概率统计界的高度重 视。申又枨、庄圻泰、王寿仁、孙树本、冷生明、张禾瑞分别在代数、函数论、方程等领域开展研究,****涵 在瑞士继续进行拓扑学研究。他们在国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王湘浩,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 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涵得知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后,克服重重困难,返回北京大学数学系继续任教。 吴文俊从法国回国,也到北大数学系任教,当时除去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外,****涵、许宝騄还直接参与 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与系内其他教员一道为制定今后数学发展的规划提出建议。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 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 15:18:24] 1952年秋,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形势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数学系与清华大学数学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经调整后,组建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原三校数学系中相当多的教员被抽调支援其他院校和科研单位,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 学,以及新成立的东北人民大学和其他工业专科院校。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创立之初集中了原三校数学系的29 名教员。其中教授10名,有原北京大学数学系****涵、许宝騄、申又枨、庄圻泰;原清华大学的段学复、闵嗣 鹤、周培源、程民德;原燕京大学的徐献瑜、戴文赛。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首任系主任是段学复,林建祥任系秘书(当时系主任的重要助手)。在段学复、林建 祥与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新组建的数学力学系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学科发展、学风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 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科研方向较为全面,代数、分析、几何、拓扑、概率统 计、力学乃至天文学方面都有较强的学术带头人。以****涵为首的老一辈数学家所倡导的团结合作,亦教亦研 等优良作风继续发扬。来自三校的教职员工,很快就打破了原三校的界限,团结合作,关系融洽;新老教师在 各自的教学工作与研究方向都努力工作,彼此尊重,既激励了老教授的学术带头作用,又发挥了一批年轻教员 的骨干作用。这种良好的风气使当时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充满了勃勃生机。 学习苏联是五十年代早期和中期的一大特色,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则以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为模式,设 立了数学和力学两个专业。 教学方面,全面采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的教学大纲和计划,重新制定了一套 新教学计划,加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性、计划性。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特别突出 分析方面的课程,几何、代数方面则有所削弱。与数学密切联系的物理、力学等课程在数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占 有一定的地位;力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则注重加强纯数学课程教学,前三年学习的内容与数学专业基本相同。为 了便于学习苏联,师生突击俄语,翻译了不少苏联的数学书籍;五十年代几乎全部课程都采用翻译的苏联课 本,有些教材未及出版,即依据油印讲义授课。 学习苏联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教研室。作为试点,先成立了分析教研室(程民德任主任)。1953年, 又陆续成立了代数教研室(段学复兼主任),几何教研室(****涵任主任),方程教研室(申又枨任主任), 高等数学教研室(徐献瑜任主任)。1953年底成立了力学教研室(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周培源兼任主任)。北大 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力学专业,在教师们的努力下,又相继建立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 学科教研室,建造了风洞实验室,为培养中国的力学专家做出了贡献。1955年由分析教研室分出部分教师成立 了函数论教研室(庄圻泰任主任),教研室这种组织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 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 15:18:24] 在苏联著名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建议的基础上,1955年底,1956年初筹备并成立了概率论教研室(许宝騄 出任首任主任),对我国概率统计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学习苏联的另一个措施是于1955年数力系成立了 计算数学教研室(徐献瑜任主任),1958年夏天又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这对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 作用。1959年在计算机实验室的基础上,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开始试制名为“红旗”机的全国高校第一台计算 仿照苏联模式建立教研室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大力加强教学。由于院系调整后学生数量大增,随之教学任务骤然增加。教研室组织教员学习苏联教育学理论,强调循序渐进、直观式、启发式等一系列原则;坚持要求 教员认真备课,有时还需先在教研室试讲;此外,还组织向苏联专家学习习题课的教授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教 学质量确有明显提高。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建系之后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1952年秋季,数学力学系第一次招生,共有180余 名新生入学;因国家建设急需大量师资,从中抽出40余名攻读两年制的专修科,为其他院校培养教员。1952年 的招生数几乎达到前几十年数学系招生总和,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曾采取按程度分班教学等一系列 措施。1950、1951年入学的原三校的学生,在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约60人(1949年入学的学 生已于1952年夏提前一年毕业)。1953年夏,当时的三年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1951年入学的学生按正规的四 年制学制于1955年毕业。1952年院系调整后首批入学的学生于1956年毕业,最后一年开设了专门化课程,并作 了毕业论文,有些论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按照苏联的教学计划,学生课程负担十分沉重,因此教育部在1953 年于青岛召开了修订教学计划与学制的会议,将综合大学学制确定为5年。此后,学制年限又几经变 更,1956、1957、1958年入学的学制长达6年。至1960年才较稳定地执行5年制学制。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 中期,数学力学系每年在校学生平均约800人,最高时达到1400人,还先后招收了10余名研究生。专门化课程 的设立使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些已达到相当水平。数学力学系的毕业生中不 少人成了各科研单位,高等及中等院校的业务骨干,有些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院系调整后至1953年上半年,全系上下专注于教学而无暇顾及科研,同时在部分人中有将科研与教学相对 立的倾向。为此,国家教育部于1953年夏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综合大学会议上,明确了科学研究在综合大学中的 重要性。此后,数学力学系陆续恢复科研工作。1953年,系里组织了学习多复变函数的读书报告会。1953年暑 假后至1954年,段学复组织了有限群讨论班。1954年暑假,受教育部委托,申又枨主持了全国常微分方程、偏 微分方程讨论班,许宝騄在五十年代后期主办了概率统计方面的培训班。 1954年开始,配合开设专门化课程,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全系科研工作全面铺开,研究领域涉及有限群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 http://www1.ihns.ac.cn/bdsx.htm[2010/5/3 15:18:24] 的模表示论、李代数、概率统计、函数论、微分方程、调和分析、拓扑学、微分几何、数论、泛函分析、逼近 论、计算数学、力学等众多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 1955年底至1956年初,自国外回来的一批专家,充实了数学力学系。廖山涛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到 北大任教,在拓扑学方面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董铁宝曾在美国参与计算机的研制,来系后对我国计算机科 学、国防科学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力学专业还增加了从美国回来的周光炯、王仁、孙天风三位专家。钱学 森自美回国后,担任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兼职教授,一段时间内,每星期来校一次,除讲课外,还积极协助筹 建风洞实验室,为力学专业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至1956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科研、教学诸方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涵、段学复、许宝騄、周培 源于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不少专家参与制定了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数学力学系还先后与中 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函数论、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理逻辑、力学等方面合作组织讨论班, 开设专门化课程,对培养数学、力学方面的教学、科研人才起了良好的作用。 五十年代,先后有三位苏联力学家来系任教并充任系主任顾问,他们对教学计划、大纲及授课方式都发表 意见,其中别洛娃在校工作达两年之久。概率论、分析教研室还先后邀请苏联、东欧专家前来讲学。自1951年 开始,全系陆续派出了6名师生前往苏联留学,他们在苏获副博士学位后回系任教。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科研与教学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数学、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方面选 择了一些面向实际的科研方向,但由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被提到了一个不适当的地位,影响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