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走进瑞丽 > 当地人文
瑞丽傣族
傣民族历史悠久,在汉文史书中,先秦时称其为“百越”,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 ,唐宋称“金齿”,元明称“白夷(或夷)" ,清至民国称“摆夷”。傣族则自称“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将其名定为“傣族”。瑞丽地区傣族先民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据傣文献记载,公元前424年(周威烈王2年)就有傣族部落战争的记述。在瑞丽江河谷,曾出现过根仑和根兰两个部落,其后根仑部落东迁,根兰部落在此定居繁衍。至3世纪,统一了附近的傣族部落。傣文史籍《召武定》中说,3000年前,傣族英雄召武定建都雷允,战胜各部后,建立了“勐卯果占壁”,即“勐卯国”,被尊为“勐卯弄”即“大勐卯”。称雄于世。1949年以前,瑞丽地区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时期,受勐卯土司统治。
瑞丽地区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目前发现的有珍贵的《贝叶经》、《嘿勐沽勐》和《娥并与桑洛》等傣文经典。有著名的傣历、傣戏和傣医。瑞丽傣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著名舞蹈有《孔雀舞》, 《象脚鼓舞》及大型民间集体舞蹈《嘎秧》,可称其为精品。瑞丽孔雀舞人才辈出,毛相、约相、旺拉等人因其表演孔雀舞而被誉为民族民间舞蹈家。自11世纪以来,傣民族普遍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分摆奘、润、朵列和左底四个教派。同时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残余,供奉树神和白马庙。青年男女间盛行“猎少”,自由恋爱,实行一夫一妻制。傣族服饰多样、色彩艳丽。傣勒和傣卯、傣德差别较大。傣勒多居土竹木结构的四合院瓦房,傣卯和傣德则多居杆栏式竹楼或铁皮顶吊脚楼。大都依水而居,好洗浴,讲究卫生。主食大米,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喜饮酒,好酸辣,“撒苤”、“撒达鲁”等是其传统佳肴,常备待客。傣族男子喜纹身。年长者至今尚保留着嚼槟榔习俗。每个村寨均建有奘寺,用于节庆和佛事活动。其民族节日也都与佛教活动相关,主要有泼水节,此外还有进洼、出洼、干朵、堆沙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