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

(地区)

编辑 锁定
阿拉伯(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可指阿拉伯民族,也可指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起源于闪米特种族,是闪族最年轻的一支,亲缘上与希伯来人相近。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区,阿拉伯世界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
中文名称
阿拉伯
外文名称
Arab(英)العربية(阿)
行政区类别
地区
所属地区
西亚,北非
下辖地区
阿拉伯半岛,北非,两河流域
地理位置
西亚北非
面    积
1420万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
扎耶德清真寺,亚特兰蒂斯酒店.
主要民族
阿拉伯
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

阿拉伯阿拉伯世界

编辑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 72%,亚洲部分占 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这些文明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21世纪都有传奇性,所有考古发掘都能找到它们完整的古迹。
在上述历史时期产生了三个传统的天启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它们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当今,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基督徒约有21.8亿(2010年)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约有15.7亿人,二者合起来占当今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多,可见天启一神教在世界上巨大的影响力。
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阿拉伯国家版图 阿拉伯国家版图
阿拉伯世界人口约为2.3亿(2006年),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为最大,不到一半的人口为低于15岁的青少年。如果将人口平均密度理论用于阿拉伯世界人口密度,这一理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那里的定居地都集中在有水源的地方。阿拉伯大多数都聚居在海岸地区和河谷周围。最突出的例子是埃及,那里有90%的居民生活在面积只有5%的土地上。
农业是阿拉伯世界主要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消费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椰枣、小麦、燕麦、稻米、玉米和高粱。出口交流的作物有棉花、甘蔗、甜菜、芝麻。阿拉伯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与关于阿拉伯国家都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想法不同。阿拉伯世界的自然资源中还有铁、铜、磷酸盐锰。21世纪的阿拉伯国家已经开始了产业的转型,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旅游业,金融业,服务业都是比较发达的。
21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社会,居住着若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群体,但是伊斯兰教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阿拉伯人生活在一片宽广的土地上,统一的历史和传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是22个国家成员,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同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游牧阿拉伯人又称“贝都因人”(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靠饲养骆驼为生,仍然保留着部落制度。[1] 

阿拉伯国家

编辑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同时也是阿盟的成员国。
阿拉伯国家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分为西亚12国和北非11国,包括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北苏丹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4亿(2012年)。[2]  注:人口数为2008年的资料

阿拉伯民族、语言

编辑

阿拉伯民族

泛指讲阿拉伯语的各部族。“阿拉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欧
阿拉伯王储哈曼丹 阿拉伯王储哈曼丹
洲人称之为“萨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占这些国家居民的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乍得坦桑尼亚等国,估计约2.3亿人(2006年)。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自6世纪起使用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部分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的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1] 

阿拉伯语言

字母为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这表明在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所以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
阿拉伯语书法 阿拉伯语书法
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的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
阿拉伯字母属于亚兰字母体系,共有28个表示辅音的字母,只有在《古兰经》上才加元音符号。 《古兰经》第一次定本时阿拉伯半岛只有17人会书写阿拉伯语,在7世纪60年代以后增设词尾点符阶段;7世纪末8世纪初,增设字母点阶段;8世纪中叶,增设读音符号阶段。
在8世纪,阿拉伯语作为学术、政治语言,在阿拉伯国家使用,从10世纪以后,才在所属范围应用口头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是连续书写的,这不同于每个文字都单独书写的象形文字。这意味着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阿拉伯字母中,双辅音使用一个tashdeed(类似于w的符号)表明。
古兰经是使用阿拉伯字母表书写的,世界上有几种语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包括波斯语乌尔都语。但是这些语言跟阿拉伯语使用的字母表都有一些区别。
阿拉伯语字母 阿拉伯语字母
在Unicode 4.0标准中,阿拉伯语字母位于0x0600~0x06FF,由于阿拉伯语字母书写系统里面,字母在单词的不同位置的形态是不一样,所以Unicode 4.0还定义Arabic Presentation Form-A和Arabic Presentation Form-B来规定使用阿拉伯字母表的语言的显示字符。
字体方面,需要使用Arial等支持阿拉伯语的字体才能正确显示阿拉伯语字母。
阿拉伯文化性质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是对古代闪族人文化的继承,也是希腊化的叙利亚文化、埃及和波斯文化的再现,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传承、交融的产物,是介于东西文化间的东方文化,在中世纪高度发达,还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提供助力。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包括:阿拉伯人固有文化(诗歌、散文、谚语、故事、传说、星相……),伊斯兰文化(《古兰经》的圣训、教义、教法……)和外族文化(波斯、印度、希腊、罗马)。[1] 

阿拉伯思想和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的历史贡献与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与伊斯兰教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伊
阿拉伯美女 阿拉伯美女
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蒙昧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国内其他一些后来皈依伊斯兰的民族完全笼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与波斯文明的阴影之中。随着阿拉伯人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在亚洲和北非的影响很大,在阿拉伯帝国极盛之时,成批的阿拉伯人外出经商或是传教,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传播,古兰经所规定的“众穆斯林皆为兄弟”的伟大理念,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阿拉伯氏族社会的根基受到极大的动摇,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间得以相互团结,共同发展。崇尚伊斯兰教宽容,自由与平等特制的亿万穆斯林由衷地拥护和追随伊斯兰教,甚至不惜以用鲜血和生命来维护伊斯兰教的尊严。
阿拉伯人的贡献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发扬和传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学,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应当用其中的一块来换取一朵水仙花。”这表明穆罕默德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都是阿拉伯人通过战争或是贸易传入欧洲和世界其它地方。公元830年,苏丹马蒙建立了翻译机构“智慧宫”,从而孕育了被西方人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阿拉伯人翻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阿拉伯译名为Almagest(至大论),西班牙人又翻译了此书,西方人才了解托勒密的宇宙观,哥白尼、伽利略才有批判的对象,牛顿最后才能发现万有引力。上面提到的“智慧宫”,苏丹马蒙为了得到珍贵的典籍,不惜以与著作等质量的黄金作为酬劳。另外,西方人把中世纪的科学形象地比作:“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可见阿拉伯人对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
阿拉伯人对香水的贡献:香水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发生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大规模的植物蒸馏法。12世纪,阿拉伯人发现将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缓缓释放出香味,部分浓缩精华也因酒精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阿拉伯人对香水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阿拉伯历史贡献

编辑
阿拉伯人对数学的贡献:阿拉伯大数学家花拉子密把代数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数学分支,他写的《还原与对象的科学》成为数学历史上的名著,他的著作到16世纪的时候还是欧洲各主要大学的教科书。其他的阿拉伯数学家在三角几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们把三角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把圆周率算到17位数值,打破了中国数学家祖冲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记录。在几何学方面,他们把图形和代数方程式联系起来,成为解析几何的先驱,后来的笛卡儿的解析几何也是在阿拉伯人的基础上实现的。 阿拉伯人对科学的最大贡献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工具,结合古希腊的逻辑学发展出完善的代数学,今天的“代数(ALGEBRA)”一词即来自阿拉伯语(AL-JABR)。奥玛尔·海亚姆是《代数问题的论证》(简称《代数学》)一书的作者,在数学尤其是代数学历史上堪称最杰出者之一。另外,奥玛尔·海亚姆还进一步发展了二项式定理。
阿拉伯人对文学的贡献:阿拉伯文学的主要题材是诗歌和散文。《古兰经》堪称阿拉伯文学的典范,而且《古兰经》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对社会、政治、道德体系全方位规划的经典,她使伊斯兰更是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千零一夜》则生动展示了古代伊斯兰世界社会生活的斑斓画面,高尔基在评论《一千零一夜》时,把它誉为民间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里程碑”。亚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卡里·纪伯伦的诗篇号称当代阿拉伯文学,乃至全世界文学的瑰宝。
在整个中古时代,阿拉伯文学较少神秘主义的色彩,而以战争和爱情作为主题的作品,和宗教题材相比,占据了压倒多数,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出现的是“阿达卜”文学,阿达卜的意思是离开宗教,到诗文和其他作品中去寻求知识,所以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提倡对非宗教知识的索求;二是富有象征和讽刺意味,代表作家贾希斯,作品有《动物志》和《吝啬的国王》等。阿拉伯在"阿达卜"文学之后出现了广为流传并深受民众喜爱的"马开麦"文学,“马开麦”的意思是“集会”,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讲故事"。 先驱者是哈马沙尼,他编出了一套以阿市·阿鲁德托哈·阿鲁斯甘达里为主角的系列故事集。哈利里紧步哈马沙尼的后尘,代表作品为《阿布扎得言行录》。
一千零一夜》作为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享誉全世界。该书主要形成于阿拔斯王朝时期,实际上是一部民间故事总集,只是由编纂者将其汇为一个整体而已。《一千零一夜》最后成书于16世纪。事实上,这本世界文学名著最早并非产生于阿拉伯,而是产生于印度。约在公元六世纪,这部具有连缀故事性的文学作品从印度传到了波斯,后在八世纪被译成阿拉伯文,开始在阿拉伯流传,经过几个世纪的增改,约到中世纪末,它才形成现有的样式,而原有的梵文底本则散佚了。按照书中所说,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一个叫萨桑的岛国,国王山鲁亚尔荒淫残暴,每天娶一女子,睡一夜后即杀掉。女子都纷纷躲藏起来,宰相奉命四处寻找而不得。宰相女儿山鲁佐德不忍心看父亲一筹莫展,自愿嫁给国王。山鲁佐德晚上讲故事引来了国王的好奇心,而且故意不讲完,国王也就不杀她,命令她继续讲下去。于是,山鲁佐德便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晚上,国王最后终于悔悟。《一千零一夜》实际上讲了134个故事,其中亦包括了一些寓言和童话。登场亮相的有社会上各色人等。故事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地刻划各种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有时也鞭挞社会的某些丑恶乃至罪恶现象。故事中寓含的道理发人深思。

阿拉伯各类学派

编辑
阿拉伯人在研究天文学 阿拉伯人在研究天文学
阿拉伯人对天文学的贡献:著名的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著作《花拉子密列表》 对后世的欧洲天文学的影响极大。花拉子密自己的名字被误传为“algorism”,后来该词具有“计算艺术”的意思,即我们今天所称的“算术”(arithmetic)(而古代的所谓算术则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数论”)。阿拉伯科学家比鲁尼(973~1050)论证了地球自转的理论,以及地球是绕太阳运转,并精确测定了地球的经纬度。白塔尼(858~929)纠正了托勒密的许多错误,编制了萨比天文历表,后来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多处引用其中的数据。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在帝国境内创建了一系列天文台,制造了大量精密的天文仪器,他们测定了地球的圆周长48001公里,已经相当准确,他们制定的太阳历,每5000年才误差一天。
阿拉伯人对哲学的贡献:阿拉伯学者法拉比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工具论》作了全面注释.
医院体制的建立 医院体制的建立
阿拉伯人对医学的贡献:在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在医学方面积累很丰富,阿拉伯统治下的西班牙有全欧洲最好的医院。西班牙在21世纪还保留有很多清真寺。当时阿拉伯人的医学已经达到了现代水平,用酒精消毒,用鸦片麻醉,并进行外科手术。阿拔斯王朝在帝国境内建立了34所医院,内部分成外科、内科、骨科、眼科、神经科、妇科。阿拉伯人在关节炎和脊髓结核诊断方面领先欧洲700年,在绑扎大动脉止血方面领先600年,阿拉伯人伊本·纳菲斯在哈维三百多年前就发现了血液循环的道理。大量阿拉伯名医的医学著作,拉齐的24卷《医学集成》,伊本·西纳的5卷《医典》,宰赫拉维的《医学宝鉴》,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多次再版,在欧洲医学界做了400到600年的教科书。
阿拉伯人对物理学的贡献:阿拉伯人在光学上,对球面相差,透镜的放大率,月晕,月虹等都有精湛的研究,还研究了人眼的构造,提出了现代视觉理论。
阿拉伯人对化学的贡献:在化学上,阿拉伯人改良了许多实验器具,运用蒸馏,升华,过滤,溶解,结晶等方法,实验各种碱和酸的差别与化合力,制造出酒精,苏打,硝酸,硫酸,盐酸,硝酸银,氧化汞,并运用它们发展了药品和玻璃的制造工艺以及印染技术。现代西方大量的化学名称,化学术语都来自阿拉伯语。阿拉伯人也曾对炼金术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阿拉伯人对地理学的贡献: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地理学内容极为丰富而详实,既有绘图学与海上探测的知识,也有旅行家对山川地貌的记录,还包括测地学如对地理学坐标甚为精确的数学测量与定量的地貌研究。学者的地理学知识不仅借鉴古巴比伦、印度、波斯与希腊的成果,而且建树颇多,对之后航海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绘制的地图是继希腊人之后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认知,并具有质的进步,与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通行采用的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寰宇图”则有天壤之别。 另外:阿拉伯人当初征服北非的时候,到达了大西洋,他们认为到了世界最西方,因此称当地为“马格里布”,到21世纪仍然称呼北非诸国为“马格里布”。
阿拉伯仍对历史学的贡献:中世纪阿拉伯史学既汲取了犹太、波斯、基督教历史学的有益成分,又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鲜明个性。它的巨大成就体现在: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历史学家;具有广博视野、深刻内容的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独到见解。它还对西方历史思想的进步产生过积极影响。[3] 

阿拉伯历史传统

编辑

阿拉伯介绍

阿拉伯人是闪族人最年轻的一支。闪族发源于阿拉伯半岛,有巴比伦人、阿摩里人、迦南人、阿拉马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亚述人、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公元610年,伴随伊斯兰教的问世,阿拉伯人登上历史舞台。但在633年下半年,在欧麦尔的领导下,阿拉伯人仅仅用了十年就打下了中世纪阿拉伯范围。

阿拉伯来源

阿拉伯人的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的闪米特部落。阿拉伯民族的血统后来融入了波斯人,突厥人等。根据基督教《圣经》,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欣)有两个儿子:
以实玛利:(阿拉伯语发音为易斯玛义)亚伯拉罕和结发妻子撒拉的侍妾夏甲之子。《古兰经》认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们认为以实玛利是他们属灵上的祖先,但据科学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血统只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于以实玛利的。[4] 
以撒:亚伯拉罕与结发妻子撒拉之子。以撒生育两个儿子──雅各(后改名以色列)和以扫(以扫后来改名以东,以撒和以扫是两个人) 。
中世纪历史分期:
  1. 蒙昧时代:伊斯兰教问世之前,610年前的100年到150年
  2. 穆罕默德时代:610年~632年,共22年,穆罕默德复兴了伊斯兰教,并且他主张将富人的钱资助给穷人,曾经被放逐,但是他赢得了大多数穷人的支持。
  3. 正统哈里发时代:632年~661年,共29年。有四大哈里发(哈里发在阿语中是继承人的意思)
  4. 倭玛亚王朝时代:661年~750年,共89年
  5. 阿拔斯王朝时代:750年~1258年,共508年,共37位哈里发。
扩张:
  1. 欧麦尔时代(634年~644年)攻占伊拉克、沙姆地区和埃及。641年占领埃及。
  2. 韦立德(即瓦立德,705年~715年在位)时期,派遣其名将屈底波(古太白)攻占河外地区(中亚),呼罗珊哈查只总督的侄子卡西姆将军于711年攻取印度河流域;北非统帅总督穆萨711年派陀立格将军占领安德鲁斯(西班牙南部),直到1492年,阿拉伯人才被赶出西班牙。732年普瓦提埃战役中阿拉伯人达到了扩张的极限,败给法兰克人,没有继续在欧洲扩张。[5] 
宗教信仰及历史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建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部分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同时也触犯了部分下层群众的多神信仰,因而遭到这些人乃至部分下层群众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下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后,迁士派(随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的麦加人)和辅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麦地那人)在哈里发问题上意见分歧,双方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人最有资格担任哈里发。最后经过协商公推艾卜·伯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这是伊斯兰教内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害,阿里继任哈里发,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包括当时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在内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并以为奥斯曼报仇为由,对阿里兴师问罪。于是,双方发生战争。657年,在隋芬之战中,胜利明显地属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对方以《古兰经》裁决的和谈要求,阿里队伍中约有1200人坚决反对,从而脱离了阿里的领导,形成哈瓦利吉派。 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杀。穆阿维叶自立为哈里发,建立了伍麦耶王朝。但斗争仍在进行,并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两大派:拥护阿里的一派称什叶派(意为宗派),另一派为逊尼派(意为遵守圣训),最初,这是一种政治派别,后来,发展成为宗教派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自称正统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属逊尼派。它在神学思想方面有两个著名的支系,一为经典派,在探讨教义时重经典明文;一为意见派,在注意经典明文的同时,侧重个人见解。该派又因对教法问题的观点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里学派。
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任者。称其为伊玛目,并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什叶派内部的分歧,而分裂成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许多小派别。什叶派现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张哈里发由穆斯林公选,平均分配战利品,土地归穆斯林公有等。该派因不断遭到哈里发国家的镇压,几近灭绝。21世纪的阿曼、阿尔及利亚、桑给巴尔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认为是该派的一个支派。
伍麦耶王朝末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穆尔太齐赖派。因为他们的唯理主义,被认为是脱离了伊斯兰教的正统。该派认为“《古兰经》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独一性,只有将神的德性当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据安拉赋予的能力,辨别善恶,创造自己的行为;“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穆斯林的义务。穆尔太齐赖派以其唯理主义观点探索全部宗教问题,其“意志自由”的主张,曾经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发展。 此外,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思想也在伍麦耶时代开始出现。后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派别。
伊斯兰世界近现代出现的各种思潮,近代的伊斯兰世界遭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和掠夺;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促使伊斯兰教出现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倾向的派别和复兴伊斯兰教的运动。
18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复古主义的瓦哈比派(即清净派),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主张恢复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称“回到《古兰经》去”,强调圣训的作用,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陵墓,坚持严格的“信主独一”,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 19世纪初,瓦哈比派曾一度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后被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的军队所灭。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亚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02年以后,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岛重建政权。并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继起的是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为19世纪中叶阿富□ 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所首创。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在一个共同的哈里发领导下联合起来,摆脱欧洲的统治与控制,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兰大帝国。但这一运动漠视下层群众的利益,有碍民族国家独立的进程,结果为行将灭亡的奥斯曼帝国哈里发所利用而失败。
19世纪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改革伊斯兰社会;力图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伊斯兰教的传统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兰教的寺院经堂教育;用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度;用资产阶级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规等,使伊斯兰教适应新的社会条件。改良主义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改良主义者赛义德·艾哈默德□、伊克巴尔、艾密尔·阿里。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良运动,于1922 年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同时,为恢复伊斯兰教原始教义的原教旨主义派别也有所发展。 与此同时,伊斯兰各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殖民压迫和封建统治的斗争浪潮。如著名的波斯巴布派起义(1848~1852)、印度的民族大起义(1857~1859)和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起义(1881~1885)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民起义,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自第四代哈里发阿里起,伊斯兰教便开始了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前者重莫罕莫德的原话,后者重视从莫罕莫德的原话和古兰经中的发挥。刚开始是权力之争,什叶派领袖阿里是穆罕默德大女婿。直接的原因是前三任哈里发都不是穆罕默德的亲族,到了阿里后,拥护他的人提议今后的哈里发都应该由穆罕默德的亲族担任。引发了世俗政权的不满。这样的争端集中在世俗政权或是天授神权。在经义上也有区别。主要是什叶派主张以古兰经为主(回归原教旨)。还有一些仪式上的区别。

阿拉伯国家风俗

编辑

阿拉伯服装与居住

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都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这是因为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少。有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必须面带黑纱。黑纱上只留两个小孔,以免遮挡视线。比较开明的国家已经抛弃这种习惯,妇女用头巾或者披肩代替黑纱,男子多穿西装。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
沙漠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气候炎热,极少下雨,夜晚人们常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阿拉伯民族女性地位

由于部分比较保守阿拉伯国家,对妇女比较压制,女性地位较低。其实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并且禁止了一夫多妻。总体来看,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女性的地位并不很低,在家族里受到格外的尊重,特别是母亲的地位,如果孩子众多,特别是儿子众多的情况下,所有儿子都对母亲忠心耿耿。
阿拉伯女性顺从丈夫的旨意,其实最早来自于《古兰经》。也就是说,宗教信仰已经把这一条写进了穆斯林的脑海里,如果一个女人是穆斯林,基本上都没有问题的把丈夫当成主心骨。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
现代部分阿拉伯国家虽然实行一夫多妻制,但是也对男子的续娶有着限制,至少这要争得第一位妻子的同意。[3] 

阿拉伯国际政治与外交

编辑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League of Arab States -- LAS),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组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
织,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组织之一。1944年9月,在埃及倡议下,阿拉伯各国外长在亚历山大港举行会议,拟订了《亚历山大议定书》,并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约旦7个阿拉伯国家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拟订并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宣告阿盟正式成立。阿拉伯人的统一由于他们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而得到加强与发展。阿拉伯国家联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组织之一,建于1945年3月22日联合总部正式建立之前。 其宗旨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服务诸领域,在教育、通讯乃至发展、技术、工业等方面,组织、协调阿拉伯各国的活动,使它们结合为一个整体。

阿拉伯与中国关系

与阿拉伯国家会议 阿拉伯国家会议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关系良好,阿拉伯国家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涉及人权、西藏、北京奥运会等问题上给予我国重大支持。进入21世纪后,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及外长理事会连续通过加强对华关系的决议。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恢复合法民族权益的正义事业,在地区热点问题上采取公正、平衡立场,受到阿拉伯国家欢迎。中阿在一些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上保持着良好的协调与配合,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安理会改革、气候变化、反恐、多哈回合谈判等问题上立场相近。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部分阿拉伯国家(阿尔及利亚)向联合国提交了决议草案A/L.630以及附加文件1、2号使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这些决议捍卫了中国主权和尊严,使得中国得以让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友好关系的明证。
1988年11月20日,刚刚建国的巴勒斯坦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005年3月,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宣布,支持中国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埃及
温家宝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 温家宝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
外交部部长助理萨米哈·苏克尔说,作为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埃及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原则立场!

阿拉伯反美抗议活动

“我自问,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怎么会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免于被摧毁的城市发生这样的事?”(路透社)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美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事件感到疑惑。由一部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引发的抗议活动上周席卷阿拉伯世界,美国极力推动的“阿拉伯之春”一夜之间变为反美浪潮。[6]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民族 文化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