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西部概况 重庆市概况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hinawest.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27954 在 2017-05-08 08:06:2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西部开发网
当前位置:西部概况  
重庆市概况
 

 

市长:王鸿举

市政府办公厅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

市长公开电话:023-63854444

网址:www.cq.gov.cn

重庆 

重庆市简称“渝”,位于我国西部中纬度地带,介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连贵州省,西接四川省,北与陕西省接壤,是我国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东联西引的结合部。

重庆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峡库区重庆段包括巫山、奉节等18个区县(市), 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5.82%。三峡水库建成后,形成蓄水393亿立方米的世界上最大河谷水库,万吨级船队可直航重庆,实行江海联运,提高其运输能力和扩大物资交流, 有利于重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基本概况

面积

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人口

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

民族

有汉、回、苗、土家等十几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7%。

行政区划

1997314重庆市被正式批准设立直辖市,现辖渝中、渝北、沙平坝、北碚、南岸、万盛、万州、涪陵等15个市辖区,江津、合川、永川、南川4个县级市,17个县,4个自治县。

地形

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按其形态划分,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坝)五大类。中山分布于重庆市的北部和东南部,构成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面积425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1.2%,天池山主峰兰英寨,海拔2793.8,是重庆市最高峰;低山面积为198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4.1%;丘陵面积为1495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8.2%,主要分布于长江左岸的西部地区;台地面积2943.3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平坝面积1970.7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4%。

水文

重庆境内河流密布。总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74条。除北部的任河汇入汉水,东南部的酉水注入沅江、濑溪河和大清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汇入境内长江。左岸河流多而长,呈格子状系; 右岸一般短而少,呈树状水系。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和乌江。

气候

重庆气候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征是:(1)夏热冬暖, 无霜期长。重庆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在长江谷地为18.4(沙坪坝)、云阳18.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4.4,极端最高气温达44.1(丰都),为长江三大“火炉”之一。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大于4, 无霜期340--350天,大于0活动积温6010--6900,是同纬度无霜期最长地区。(2)降水量充沛, 时空分配不均。重庆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冬季只占4%--5%;多暴雨,又受青藏高压和副热高压的影响,78月份常出现30--50天的干旱。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一般多雨年为少雨年降水量的2.5--3倍;降水量由东向西北逐渐减少,黔江年降水为1445.3毫米,而西部的潼南仅987.5毫米。(3)秋多阴雨,冬多云雾,日照时数少。重庆秋季阴雨平均机率1.1--2.3次,常年≥0.1毫米雨日平均13.7--15.8天,降水量268--42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4%--31%;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沙坪坝)。最多年份达148天,故有“雾都”之称。(4)气候垂直分异明显。重庆地区相对高差达2720.7, 形成明显立体气候带谱。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其递减率一般为0.57/100,年活动积温递减率为207。但因受地形影响,重庆地区一般存在着500--600800左右二个逆温层。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多雨带各地不一,酉阳八面山出现在1200处,年降水量多达1852.1毫米,南川金佛山则在1600处,年降水量为1654.4毫米

资源情况

气候资源

光能资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源泉和形成产量的必要条件, 以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数为指标。重庆因多云雾,是全国光能最低值地区之一。日照时数多年均为1112.8--1655.8小时,年百分率仅25%--30%。比同纬度的上海、汉口、拉萨少得多。日照时数年内分配不均,夏季最多,占2005年的42%--46%,冬季仅占11%左右; 日照时数又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丘陵地区(海拔<500)年日照时数为1112.6--1655.8小时,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地区1112.6--1214小时,海拔1000以上中山区为970--1135小时。重庆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70.52千卡/平方厘米至92.75千卡/平方百米,太阳辐射总量年内比,夏季占42%,冬季占11%左右。

热量资源以气温值表示。重庆年平均气温14.9--18.9,最热月平均气温25.5--29.4,极端最高气温丰都高达44.1,≥35的平均日数36.4--41.2天;最冷月平均气温2.8--7.2,极端最低温奉节达-9.2,比南京高4.8,比汉口高8.1,是我国中纬度地带热量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

水资源

重庆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由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下水组成。

重庆当地地表径流总量为511.4亿立方米,其地域分配与当地降水量成正相关。东南边缘山区, 北部大巴山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41.6毫米(黔江)、753毫米(开县),而地区西部丘陵地区的永川仅360毫米,相差达1倍多。当地地表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5--4.2倍。重庆地区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36条,通过长江于巫山县碚口出口。据推算,入境地表径流总量为4005亿立方米,出口为4292亿立方米。地下水。重庆地区地下水年储量为131.7 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44.9亿立方米。全市碳酸盐岩类出露面积29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5.3%,喀斯特水占地下水总量的78%,主要分布于大巴山、武陵山地;基岩裂隙水仅占6%,分布于西部红层丘陵区。地下热水。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境内温泉26处(不含原涪陵及黔江地区),水温属低温热水(20--40)有19处;中温热水(40--60)有南泉等6处;高温热水(大于60)1处。水质类型70%属硫酸盐型热,并含有氧、溴、碘、锶等多种微量元素。同时经勘探钻孔证明,重庆地区地下热水储量极为丰富。地下热水不仅具有旅游、疗养等功能,而且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

重庆土地总面积82339.36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为6163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4.85%,耕地面积2556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05%;林地30078平方公里,占36.53%;园地1626平方公里,1.98%;牧草地占2059平方公里,占2.5%;水面2307平方公里,占2.79%。1996年人均土地仅为0.273公顷,为全国人均的1/3;人均耕地0.084公顷,比全国人均少0.02公顷;人均林地0.1公顷,比全国人均少0.087公顷,人均草地0.007公顷,仅有全国人均草地的1/33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重庆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主要由栲树属、青罔属、栎属、木兰属等树种构成。重庆地区自第四纪以来,未受冰川“入侵”,成为植物的“避难所”,有维管束植被为1154种。孑遗植物和珍稀植物极为丰富,属国家1--3级保护植物多达50多种, 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水杉、珙桐、秃杉、桫椤等。水杉(万州盐井溪)、银杉(南川金佛山)均为我国最早发现地区,曾轰动了世界。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光叶珙桐、香果树、鹅掌楸、红豆杉等;三级保护植物有黄杉、穗花杉、白桂木等。

动物资源。重庆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69种、鸟类191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28种、鱼类146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珍稀动物有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金丝猴、黑叶猴、云豹、白鹤、中华鲟、长江鲟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獭、大鲵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青羊、小灵猫、白腹锦鸡等。上述珍稀生物种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构成“生物基因库”,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宝贵场所。

矿产资源

重庆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6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75种,已探明储量39种,是全国特大城市中矿产资源最丰富地区。(1)能源矿产有煤、天然气、地下热水等,其中煤的保有储量20多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重要基地; 天然气储量达3200亿立方米,名列全国前列。(2)金属矿产:锶矿储量185万吨,居全国第一,锰矿探明储量为我国第二,钒、钼、钡探明储量为全国第三,此外还有铝土矿、汞矿、锌铅矿等。(3)非金属矿产:岩盐为我国最大矿区之一,储量达3000亿吨,重晶石、萤石等也较为丰富;冶炼辅助材料有耐火粘土、溶剂石灰石、硅石、铸型砂等;建筑材料有石膏、大理石、水泥石灰石等。

旅游资源

重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重庆自然旅游资源特征有:(1)多样性。山地型有巫山12峰、缙云山9峰、四面山丹霞地貌等;喀斯特型溶洞有夏冰洞、芙蓉洞、双溪洞等;万盛石林;小寨天坑地缝等。峡谷型有长江三峡、嘉陵江小巫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等。水体类有南、北温泉、统景温泉等;湖泊有长寿湖、小南海等。生物类有金佛山、四面山、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仙女山、红池坝山地草地等,集“山、洞、峡、泉、林、草”于一身,具有观光、避暑、消夏、疗养保健、探险科考等功能。(2)独特性。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共有1331处(含人文景观),其中有世界上最大奉节小寨天坑(漏斗)地缝(盲谷),以及巫溪夏冰洞、长江三峡、大宁河峡谷和乌江峡谷群, 实属国内罕见。(3)集中性。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乌江、大宁河为纵轴,依托重庆主城区、涪陵、万州为中心,构成“三点三线”地域组合格局。三峡工程完工后,不但形成长达600公里“高峡出平湖”的天下奇观,还将新增景点70多处,使整个三峡库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公园和世界级风光景区。重庆市还有众多的人文旅游景观,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遗迹白帝城、张飞庙;以民俗为背景的丰都鬼城、大足石刻;以及革命历史遗迹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

经济

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8.54亿元,因受旱灾影响比上年下降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0.07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7.59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343.044.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56.4%49.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7元,比上年增长11.9%

分地区看,都市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3%;渝西经济走廊完成959.55亿元,增长10.8%,占全市的27.5%;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1015.56亿元,增长11.0%,占全市的29.2%。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其中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分别上涨了6.0%4.3%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05.4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76.56万人,比上年减少2.3%;第二产业就业308.23万人,增长1.1%;第三产业就业520.66万人,增长1.7%。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92万人,有16.3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结存下岗失业人员18.29万人,比上年减少2.49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

农业

2006年粮食种植面积2488.80万亩,比上年减少0.5%;油料种植面积257.29万亩,增长1.93%;蔬菜种植面积417.41万亩,增长4.4%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7.24亿元,比上年减少3.2%,其中种植业340.95亿元,减少5.1%;畜牧业240.31亿元,减少0.4%

全年粮食总产量910.50万吨,比上年减产22.1%;蔬菜产量888.76万吨,下降0.2%;禽蛋产量36.88万吨,下降5.8%;牛奶产量8.35万吨,下降3.0%。肉类总产量176.85万吨,下降0.9%;水产品产量22.61万吨,下降9.8%

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3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45.38亿元,增长20.6%。产品销售率为98.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市汽车产量达到51.99万辆,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轿车26.3万辆,增长71.5%;摩托车产量534.60万辆,比上年增长25.7%,占全国总产量的26.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直辖以来最高水平,达到153.3%,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1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利润154.71亿元,增长35.3%;总资产贡献率为10.4%,上升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7470/人·年,增长24.8%

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实现利润21.08亿元,增长6.9%;上缴税金26.21亿元,增长2.6%

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建设与改造投资1822.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分地区看,城镇投资2291.46亿元,增长25.3%;农村投资160.38亿元,增长19.6%。都市经济圈完成投资1279.29亿元,增长27.9%;渝西经济走廊完成505.60亿元,增长21.8%;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666.95亿元,增长21.7%。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完成投资446.09亿元,增长22.8%,占全市投资总量的18.2%

分行业看,全年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7.6%32.4%21.4%。工业投资735.4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30.0%,比上年增长33.4%。房地产开发投资629.6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25.7%,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全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3.54亿元,占投资总量的25.4%,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65.85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总量的74.7%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8864.37万平方米,增长18.4%,竣工面积2224.84万平方米,增长0.7%;商品房销售面积2228.46万平方米,增长13.3%,销售额505.69亿元,增长17.4%,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2.9%,占商品房销售额的82.8%

国内贸易

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

分城乡看,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3.83亿元,增长16.7%;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21亿元,增长14.8%;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2.54亿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196.37亿元,增长14.8%;餐饮业零售额194.28亿元,增长20.0%;其他行业零售额12.93亿元,增长15.4%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3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0%;通讯器材类增长61.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2.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95.4%;汽车类增长16.4%

对外经济

2006年进出口总额5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出口33.52亿美元,增长33.0%;进口21.18亿美元,增长19.5%。机电产品出口22.59亿美元,增长44.2%,占出口总量的67.4%,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合同外资金额1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6亿美元,增长34.9%;实际利用内资298.25亿元,增长44.9%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合同额2.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完成营业额1.61亿美元,增长32.2%。新增海外劳务输出4126人,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1140人。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全市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81公里,累计达到1002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8公里,一、二级公路6309公里。全市乡镇客车通达率为97.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821.3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4%;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301.58亿人公里,下降0.1%

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73.53万吨,比上年增长6.5%;集装箱吞吐量52.6万标箱,增长39.5%。空港旅客吞吐量805.00万人,增长32.9%;空港货物吞吐量11.65万吨,增长15.5%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131.93万辆,比上年增长19.2%。其中私人汽车31.80万辆,增长17.6%;民用轿车拥有量达到18.26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2.33万辆。

邮电: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7亿元,增长20.5%;电信业务总量263.5亿元,增长30.9%。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6.6万户,年末达到725.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21.2万户,年末达到1064.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4.6/百人,比上年提高6.3部。互联网用户达到140.6万户,比上年增加11.94万户。

旅游: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847.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346.18亿元,增长14.9%。其中,接待国际游客60.32万人次,增长15.2%;旅游外汇收入3.09亿美元,增长16.8%。三大“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649.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06亿元,分别增长16.5%22.2%

财政金融

财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317.72亿元,增长23.7%,占财政收入的60.0%。在一般性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房产税等主要税种分别增长了15.0%22.3%22.7%14.7%14.0%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一般性财政支出595.64亿元,增长24.4%。教育事业、社会保障、城市维护分别支出79.7752.6148.41亿元,分别增长31.5%28.7%28.8%。基本建设支出75.28亿元,增长12.3%

金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87.50亿元,比年初增长1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49.05亿元,增长15.8%。本外币贷款余额4443.84亿元,增长17.6%,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6.56亿元,增长27.1%

全市拥有证券经营机构64家,证券营业部63家。境内上市公司29家,总股本87.22亿股,比上年增长7.5%;股票总市值51.03亿元,比上年增长75.4%。境内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3.4亿元。

全市营业性保险分公司和保险机构50家,保费总收入93.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17亿元,增长24.2%;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77亿元,增长21.3%;健康险保费收入6.04亿元,增长7.2%;寿险保费收入59.27亿元,增长32.0%。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2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财产险赔付12.07亿元,增长14.6%;人身意外伤害险赔付1.34亿元,增长26.5%;健康险赔付2.29亿元,比上年下降2.2%;寿险给付4.80亿元,增长31.9%

城市建设

2006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5%。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50公里,新建桥梁31座,新建供水管道257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710万平方米。新增综合供水能力80.6万吨/日,累计达到510万吨/日;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1.9%,提高2.5个百分点。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28万立方米/日,累计达到184.28万立方米/日。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5%70%。年末城镇客运车辆达到33223辆,增长0.3%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校38所,中等职业学校356所,普通中学1373所,小学8754所。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2.34万人、在校生37.61万人、毕业生7.65万人;普通中学招生64.39万人、在校生179.42万人、毕业生52.94万人;小学招生36.24万人、在校生252.38万人、毕业生45.9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08.1%,大学毛入学率21%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新组建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累计达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32个,其中国家级中心2个。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2682项,成交总额56.8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471件,增长3.4%;授权专利4590件,增长27.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04件,增长31.2%,授权246件,增长38.2%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艺术馆42个,公共图书馆44个,博物馆16个。各专业艺术院团共演出3110场。有线电视用户423.5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0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0%。出版发行报纸57706万份,各类期刊4170万册,图书11369万册()。档案馆48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41个;馆藏档案达519.65万卷,开放档案101.12万卷。

年末卫生机构达247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5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3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4900张。卫生技术人员7980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7511人,注册护士21269人。17个区县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752.33万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67.4%

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230万人,占总人口的38.5%。我市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7枚,其中多哈亚运会2枚;在全国冠军赛、锦标赛、大奖赛获金牌13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
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人,增加45.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7%,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9.9‰、死亡率为6.5‰,分别上升0.5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2.2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215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增长1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266元,增长18.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25元,增长6.7%;人均财产性收入193元,增长2.5%;人均转移性收入2564元,增长0.6%。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399元,增长9.0%。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2.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长20.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50元,减少12.5%;人均转移性收入187元,增长26.1%。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791元,比上年减少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5元,增长2.9%,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18.1%10.0%14.4%23.2%1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6.78万人,比上年增长4.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55.12万人,比上年增长7.3%;参加失业保险193.01万人,增长2.6%。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4.99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有81.28万人,增加5.54万人,增长7.3%;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4.29万人,增加3.0万人。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辖区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6.94万平方公里(含农用耕地3362.93万亩、园地365.73万亩、林地4937.21万亩、牧草地356.14万亩),建设用地5775.45平方公里。

2006年水资源总量415.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8.5%。年平均降水量1005.8毫米,减少11.1%。年末5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9.24亿立方米,减少4.41亿立方米。全年有820.39万人口、748.48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7.53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35座、实施抗旱应急打井42000余口。新造绿化林地33.4万亩,三峡库周绿化带2.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8(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5(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13种,非金属矿产38种,水资源矿产2)。初步探明各类矿产地800处,其中中小型规模以上的矿床391处。发现金属矿产地408处,非金属矿产476处,煤炭矿产地338处。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287天,比上年增加21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0.074mg/m30.047mg/m30.111mg/m3,降尘量为7.74/平方公里·月,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酸雨频率为52.1%,上升4.9个百分点。“三江”水质均满足Ⅲ类水质要求,58条次级河流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为72.1%,上升5.4个百分点。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381人,比上年下降13.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68人,下降19.6%;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8.49人,下降20.1%;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9.3人,下降32.3%。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458起,造成1424人死亡、1228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42.69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0.83人,下降25.4%

移民与扶贫

2006年完成库区移民搬迁安置8.1万人,累计搬迁库区移民102.4万人。复建各类移民安置房屋251.11万平方米,完成35户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当年引进对口支援重点经济合作项目93个,引进资金32亿元。实施移民技能培训3.46万人,输出移民劳务工3.59万人;消除库区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2963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中3201人实现了就业。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32.07亿元。

全年安排财政性扶贫资金5.25亿元,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5300公里,异地扶贫搬迁3380户,生态移民搬迁1667户。20.5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绝对贫困人口由55万人减至53万人,其中特大干旱导致8.6万人返贫。

 
 
 
主办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承办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
支持单位: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