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cdy.cn/dushu/lianzai/TV/201305/t20130520_647830.htm 在 2017-03-11 15:10:0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第四回: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中国文化传媒网

第四回: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

什么是中国各电视台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

什么是中国耗时最长、转场最多、动用戏曲演员最多的电视剧?

什么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以至于影响了几代人精神世界的电视剧?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一个:中央电视台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集电视系列剧《西游记》。《西游记》第一次亮相荧屏在1982年,试集《除妖乌鸡国》于当年国庆节播出。25集《西游记》成整体播出的时候,已经是1988年2月。也就是说,《西游记》的拍摄横跨了八十年代的大半程。导演杨洁率领前后将近2000人的队伍转战大江南北,甚至远涉泰国,才完成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八十年代,是思想空前解放、启蒙大旗高举的年代,中国人如饥似渴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中。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收缩阵营、市场经济扩张领地的年代,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一天热似一天。在这个扬帆出海的年代,中国的电视剧事业也在飞速发展。1983年,全国共计生产了电视剧428部集。全国优秀电视剧奖正式定名为“飞天奖”,它的性质是政府奖。《大众电视》举办了首届“金鹰奖”,这是群众投票奖。引领电视剧制作和评价电视剧艺术水平的两个大奖正式产生。1984年是电视剧创作丰收的一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740集,引人注目的有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夜幕下的哈尔滨》,单本剧《新闻启示录》。1985年,最热门的社会事件是“百万大裁军”,它使中国军队走上了装备现代的精兵之路,更震动了整个世界。这一年最优秀的电视剧当属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28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6年,全国实行了夏时制,人们在太阳还未落山的时候就欣赏到了热剧《努尔哈赤》和《凯旋在子夜》。1987年春节,台湾歌星费翔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当年5月,大兴安岭地区竟然真的燃起了森林大火。这一年,电视剧《末代皇帝》引起人们对溥仪命运的关注。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捧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电影大奖:柏林金熊奖,电视剧《便衣警察》把人们的目光再次拽回到十年前的“四五”*。

在这个中国电视剧艺术全面成熟的时期,中央电视台的《红楼梦》和《西游记》始终是多部电视剧合奏的交响乐中的强音。尤其是《西游记》,更因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眩目的特效场面,征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

(1) 忠于原著,一戏一格

《西游记》秉承了空灵玄妙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名山大川雄美壮观,亭台楼阁云雾缭绕,色彩艳丽的孙悟空在天上飞翔,这个最基本的意象决定了全剧的写意感觉。这里面有着《大闹天宫》的影子,也有着山水画的韵味。

主创人员的翻拍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除了删去一些被认为是迷信色彩浓厚的“唐太宗游地府还魂”的情节,以及比较雷同的降妖除魔的故事,没对原著进行任何颠覆式的改编。从人物来说,主要是加强了唐僧师徒身上“人”的色彩。

孙悟空本是神通广大、勇敢无畏的“完美型”人物,小孩子自然会觉得可爱好玩,大人却难免觉得有距离感。在《困囚五行山》一集中,孙悟空被如来压在山下。电视剧通过各种手法加强了他的弱者身份。先是他在山下苦苦挣扎,天庭里的诸位神仙却在开怀痛饮,两边的镜头来回闪,再配以欢快的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此刻,我觉得仙界这帮家伙面目可憎,而猴子处境凄凉。接着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孙悟空一边喊着“如来,你骗了俺老孙”,一边痛苦地低下了头。一曲深情惆怅的《他多想是棵小草》的歌声唱响,表述了猴子渴望自由的心愿:“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雷鸣电闪,也落个逍遥自在,也落个欢心爽快”。接着是一个细节:原本来去无踪的孙大圣,吃个猴子都得假手牧童去摘。至此,孙悟空彻底被塑造成一个蒙冤被屈的凡人形象,惹动了观众大把的同情。之后,每当猴子和师傅反目被赶走的时候,总有委屈的表情和充满别意的歌声。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2)

唐僧在原著中纯粹是个昏虫,认死理儿,不知变通,聒噪不休,老是帮倒忙,老是记吃不记打,很让人讨厌。在电视剧中,师徒喜相逢,就给老和尚加了一段类似“晴雯补裘”的戏--连夜为孙悟空赶制虎皮裙。原著只是简单一提,在这里通过镜头重点表现,自然给唐僧加分不少。在后来的唐孙观念之争中,唐僧冥顽不化的感觉也少了。猴子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老和尚是心如古井的菩萨,沙和尚当苦力没有想法,而猪八戒最具人味儿,“食色性也”在他身上体现得最充分,馋懒奸猾、怨天尤地,一直在逗观众。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战斗场面与往往与书里不同。比如说,《祸起观音院》那段,书里的黑熊精和孙悟空从早晨打到中午也没分出个胜负,以致于黑熊精要求暂停,吃完饭再战。也就说二人武艺不相上下,猴子顶多也就强个精力旺盛,不用吃饭。从菩萨后来给的待遇看,二人也是相同:你戴紧箍咒,我也有紧箍咒。可是到了电视剧里,黑熊精让猴子三拳两脚就打趴下了,只不过逃到洞里,让猴子一时奈何不得。

《趣经女儿国》那段,书里的蝎子精一身好本事,似乎长着很多手,钢叉没头没脑地扎过来,孙、猪二人合战多时也占不得便宜。妖精最后懒得缠斗,使了“倒马毒桩”,将大圣和八戒蛰倒。到了电视剧里她就战斗力平常,靠了一把*摄魄的琵琶弹得猴子头昏眼花,才着了道。而猪八戒因为色心大起,凑得太近,才被蝎子蛰中要害。

《智激美猴王》那段,书里奎木狼变化的黄袍怪也曾跟孙悟空大战了五六十个回合,到了电视剧里完全不是对手。当然,原作似乎就有点问题,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天界所有人马都困他不住,而奎木狼不过是二十八宿之一,到了凡间怎么反倒跟老孙本事仿佛?原著里有很多妖精功夫不逊,又有法宝,孙悟空处处败北,次次找观音菩萨,显得当年的“齐天大圣”浪得虚名。这么看反倒是电视剧的设计更严谨了。

电视剧跟原著贴得很紧,但也有几集体现了编导的创新,算得上一戏一格。

《计收猪八戒》是照八十年代盛行的轻喜剧拍的。所谓轻喜剧,既不像周星驰的癫狂喜剧,也不像《围城》的幽默喜剧,就是半喜剧不喜剧,把日常生活略做夸张弄成笑料。猪八戒强占高翠兰,手段恶劣,“关在后宅子里,一发半年也不曾见面,更不知死活如何”,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而且一进门见着猴子变的翠兰“一把搂住,就要亲嘴”,可见早已生米做成熟饭。可是到了电视剧里就喜兴多了,形象也正面多了。先是老猪抱打不平,救下被地保强抢的高小姐,然后着重表现了他的干活蛮力和吃饭海量,高老太太是越看越欢喜,就许了这门亲事。摆酒当日,老猪喝得酩酊,醉后暴露了嘴脸。这段拍得妙趣横生。高家毁婚,老猪把高小姐摄入后院,关了起来。直到猴子到来,老猪也没真的去动高小姐,一直保持绅士风度。收猪八戒的过程中,老猪被猴子反复捉弄,洋相出尽。这一集,基本感觉不到驯化前老猪的妖精气质,只是觉得好玩。到了《坎途逢三难》里,他又掉进了黎山老母和几位菩萨设下的局里,“撞天婚配女婿”不成,被吊在树上过了一夜。

《三打白骨精》玩的是恐怖气息。一开始就是重雾叠嶂,幽暗洞穴,鬼火磷磷,白骨一堆突然化作杨春霞扮演的白骨精,很是吓人。白骨精幻化的少女、老妪、老头也不是像原著中那样随便变化、凭空而来,而是实有其人。一家三口在山前犁地时,被一团黑云摄入洞中。白骨精迷了少女的魂,当场吸了她的血。这几处都有些糁人,我女儿作为《西游记》的忠实观众,独独不敢看这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3)

《趣经女儿国》尽可能地表现了爱情。西天取经是中心工作,和尚是不能有爱情的,可是没有爱情不成剧,编导技痒得厉害,就在这集里大肆铺排了女王对唐僧的爱恋。一见美男就失了魂,俩眼发直盯着看,唐僧连报三次名号,女王浑若未闻。游赏御花园,女王的眼里春情荡漾,而一首《鸳鸯双栖蝶双飞》,唱得天地之间尽是柔情蜜意。唐僧也不是全不动心,只是用信念克制了绮念。最后好事不成,长亭作别,女王的双眼泪水隐隐,又是一首百转情歌《相见难别亦难》,同样的曲子却无限凄婉。当年这段无果的爱情不知道击中了多少怀春男女的心,朱琳扮演的女王和徐少华扮演的“御弟哥哥”真是一对璧人,换了汪粤和迟重瑞断无此等效果。

(2) 会聚戏曲、影视、话剧精英

《西游记》的美术造型、音乐插曲、幕后配音、山川美景,都给观众留下了美好回忆,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演员阵容,《西游记》因为他们而鲜活。由于时代久远,很多演员都已老去(有的更已去世),不为今日之观众熟悉。

电视剧《西游记》和戏曲结缘最深。杨洁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曾执导过《追鱼》《十五贯》等戏曲电视片,录制过六小龄童之父六龄童主演的舞台剧《孙悟空三大白骨精》。这些艺术经历决定了她拍摄《西游记》的美学风格和选择演员的倾向。剧中的扮相、念白、开打各方面,带有浓厚的戏曲韵味。很多角色找的就是戏曲演员。

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出身“猴王世家”,其父六龄童是绍剧猴王,他本人曾是昆剧演员。剧中孙悟空用的就是猴戏的表演程式,声音是尖细的,“含胸,拔背,抱肩,躬腰,吸臀,曲腿,藏裆”,一抬胳膊就是“云手”,一迈步就是“云步”,舞起棒子来车轮也似,打起架来转圈不止,充满了写意的美感。

第一任“猪八戒”马德华是昆剧演员。根据猪八戒半人半猪的特点,他设计了哼哼唧唧的说话方式,喜感十足。唐僧说话比较雅驯,一张嘴就是“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猪八戒则是生动的口语,什么“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什么的。初到高老庄,猪八戒变成一个浓眉大眼的壮实后生,那就是马德华的本来面目。在中央电视台1987年春节期间播出的《齐天乐》晚会上,“猪八戒”来了段“四小天鹅”,令人喜出望外。马德华很看重“猪八戒”这个角色,1998年拍摄续集时以“年事已高”为由弃用了他,这成了他的一个心结。后来《北京青年报》报道《西游记》重播的消息,记者提到猪八戒的扮演者只写了崔景富(第二任),马德华特意打电话到报社理论:他才是真正的猪八戒。

观音菩萨的扮演者是左大玢,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八十年代时气质绝佳,到九十年代末拍续集时略显老态。她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当年和毛主席跳舞时,毛把“左大玢(宾)”念成了“左大芬”,她还嘲笑了“主席念白字”。毛并不认输,让她回去查一下:“玢”字究竟是不是两个读音。

评戏演员赵丽蓉扮演了车迟国王后,相声演员李文华演了国王。二人额头的皱纹一个更比一个密,耳软心活,是剧中一对儿活宝。后来,赵丽蓉在春节晚会上成为优秀的小品演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她还当过《花为媒》里舞着烟袋的媒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扮演了猪八戒的丈母娘高老太太,八部样板戏她一人就主演了俩:《红灯记》和《平原作战》。另一位样板戏红星、《杜鹃山》里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在《西游记》里演了白骨精,在绿色灯光的照耀下,那张正气凛然的脸十分狰狞。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4)

黄梅戏头牌女演员马兰扮演了唐三藏的母亲殷小姐,只有几个镜头:抛绣球时的娇羞、与陈光蕊的恩爱、被韩善续霸占后的恐惧、往江里飘孩子时的凄苦,没有什么台词,就是几个戏曲表演的表情,给人的印象深刻。京剧演员王忠信扮演了太白金星,他也参加过《杜鹃山》的演出。湖北的黄梅戏演员杨俊扮演了《三打白骨精》里的村姑。扮演哪吒的艾金梅是江苏省京剧院的武旦演员,十年前以一出《火凤凰》在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一鸣惊人,而今年过不惑仍活跃在舞台上。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凤霞扮演了铁扇公主,1983年她主演的京剧电影《火焰山》在全国热映,该片由吉林京剧院演出。那部电影因陋就简、巧思妙想地搞了很多土特技,视觉效果相当不俗。可惜的是,她已于1993年因癌症而过世。

北京人艺贡献了不少演员。“沙和尚”阎怀礼现已退休,话剧《蔡文姬》《王昭君》里都有他,离现在最近的作品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贪官“陈辉祖”。“镇元大仙”吴桂苓也是人艺演员,他的夫人是头号“慈禧太后”吕中。郑榕扮演了太上老君,他是人艺的招牌演员。还有韩善续,扮演了杀死唐僧父亲的凶残船夫。“梨山老母”孙凤琴演过话剧《虎符》《狗儿爷涅磐》。她在《西游记》里有句台词是称赞猪八戒:好女婿呀,连丈母娘都要了!当时尚年轻的杨立新戴着头套演了银角大王,要不是听他的独特声线,再对他的体型和脸型,还真看不出他有过这个经历。

还有几个著名的电影演员。如来佛祖由朱龙广扮演,他可是风靡中国的电影“三战一哈”(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西哈努克访华)中《地雷战》高传宝的扮演者,他的佛祖气派雍容、声若洪钟,不用做第二人之想。更难得的是,在近年的大热剧集《武林外传》里,他演了佟老版的老爹佟伯达,说着陕西话,一副犟脾气,很有喜感。

八一厂著名演员刘江扮演了头上凹凸不平的阎王,被孙悟空追得满地乱跑,最后只能拿出生死簿,把猴类的寿限一勾了之。上海的著名演员向梅扮演了乌鸡国的王后,受苦受难,忍辱负重。向梅早在五十年代就主演了谢晋电影《女篮五号》,还是《红色娘子军》里的红莲。七八十年代更凭《保密局的枪声》和《蓝色档案》成为那个年代的大众偶像。“乌鸡国国王”雷鸣演过反特片《黑三角》里公安人员石岩,该片是1978年的全国票房冠军。“弥勒佛”铁牛演了太多的革命故事片,他在《南征北战》里是个胖乎乎的战士:“大炮不能上刺刀,到了冲锋的时候啊,还得靠我们步兵!”“黄眉怪”曹铎是上影的演员,一辈子演了无数配角。程前的老爸程之扮演了贪婪的“金池长老”,他在灯下看袈裟,看着看着呜呜地哭了起来,让人不由得感叹:贪念竟然可以让人失态如斯!

多年以来,朱琳扮演的女儿国国王一直被公认为《西游记》第一美女。其实以现代人目光看,端庄的女王、乖巧的玉兔(李玲玉)、冰美人嫦娥(邱佩宁)、多情的杏仙(王苓华)固然美丽,而几个专以美色惑人的妖精恐怕更有诱惑力:碧波潭那位水性扬花的龙公主(张青)像个“野蛮女友”,肌肤胜雪,看人时眼白多、瞳人少,第一漂亮。金鼻白毛老鼠精(常青),不及龙女轻灵,狐媚气质更甚,剧中那个红衣喇嘛经不住诱惑,倒茶的时候声音都变了。牛魔王的小妾玉面狐狸(郑益萍),也是风情外露、刁蛮任性,铁扇公主恐怕很难不败给她。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5)

《三国演义》里的“小乔”何晴在《西游记》里只是晃了一眼的“怜怜”,就是猪八戒“撞天婚配女婿”那段三个“姐姐”中的一个。歌手李玲玉扮演了“玉兔”,她也向着唐僧歌以咏情:“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 是那圆圆的明月 是那潺潺的山泉 我像那戴着露珠的花瓣 甜甜地把你依恋 噢……沙里瓦,噢……嗬!”这首歌充满西域风情,非常动听。

王苓华扮演的杏仙可称是《西游记》中最善良的妖精,她烹得一手好茶,能歌善舞,也钟情于唐僧,一曲“雨润红滋娇”把人唱得化了。魏慧丽扮演了猪八戒的媳妇高小姐,此前她已在电影《精变》中扮演善良的狐狸精而走红,与她配对的公子正是“唐僧”徐少华。

王伯昭扮演了小白龙。在《西游记》之前,王伯昭与赵静主演《笔中情》已然成名。这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古装片,王伯昭扮演的书法家赵旭之的名字取自三位著名书法家的姓名:赵孟頫、张旭、王羲之。《笔中情》的浪漫与青春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八十年代中期,出国热潮席卷内地影坛,王伯昭1986年去了美国,像很多青年演员一样突然销声匿迹。九十年代,他在海外接演了李安的《推手》,在小圈子里有影响。近年回国主攻电视剧,出演过《金粉世家》《花无缺与小鱼儿》。

“王母娘娘”万馥香非是常人,而是歌剧《江姐》的一号扮演者。她早年间是苏州评弹演员,后被空政文工团相中,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经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特批才得入伍。家里老有人写信告状,万馥香不得安宁。苏州市的造反派到北京串联时,三番五次地要把万馥香揪回苏州去批斗。空政不是把万馥香藏起来,就是连哄带吓唬,把造反派撵走。在那些日子里,万馥香成天提心吊胆,一听到苏州口音的人都要躲起来。1975年专业以后,先当越剧演员,又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94年11月8日,万馥香因患癌症病逝,年仅53岁。

“托塔天王”王玉立是中戏的教师,同时也是猪八戒的两个配音者之一(另一个是里坡)。“二郎神”林志谦硬汉形象,为人仗义,同时是剧组的动作设计。项汉在《西游记》里演了顺风耳、高才、黑熊精、土地爷等无数小角色,也是剧组的武打设计。六小龄童的太太于虹当时是剧组的化妆师,她在《扫塔辨奇冤》中扮演外国使节,在《天竺收玉兔》中扮演王后。这也是《西游记》剧组的一个特点,一专多能,台前幕后都上阵。

(3) 杨洁导演细说当年事

杨洁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1958年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北京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几十年的电视工作摸爬滚打下来,从场务、剧务到导演、副导演、助理导演、切换导演,她对这些工种掌握得滚瓜烂熟。

改革开放之初,电视屏幕上播的多数是外国片,像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西游记》,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以当时眼光来看,日本的《西游记》有些莫名其妙,孙悟空拿棍子一捅,石油蹿得老高。这个片子放了两集就停播了,因为有观众提抗议,说糟蹋了我们的古典名著。中央有关方面觉得,中国的古典名著应该由中国的电视人来拍电视剧。于是,中央电视台就把拍摄古典名著提到日程上来了。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6)

当时,杨洁正一门心思想调换工作。她是戏曲组的,可是戏曲方面的想法也得不到实现。又想搞电视剧,可是当时中央台的规矩是你搞戏曲就不准搞别的。为了证明自己能搞电视剧,杨洁在1980年拍了一个电视剧《崂山道士》(上下集)。这个戏当年播了以后影响不小,但是没被承认,杨洁就很丧气,就打了个报告要求调工作。结果后来央视来了一位新的副台长,让她再等一等。没到三个月,央视就下达任务了:一个是王扶林搞《红楼梦》,再一个是杨洁拍《西游记》。这个决定成就了经典作品《西游记》,也成就了杨洁一生的功业。

说起那些峥嵘岁月,杨洁感慨万千:

我们首先定下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它本身是雅俗共赏的东西,一定要忠于原著才能把它精神拍出来的。不能想当然就去拍。《西游记》这本书容易拍得强调了俗的方面,怎么好玩怎么来,就会拍出比较低级、比较闹的东西。慎于翻新呢?它毕竟是一个文学性的东西,你要把它变成电视剧,用真人在真山真水里头演,这个改编一定要慎重,不管加一些什么情节、人物,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讲究情节的合理性,等等。

用了那么多戏曲的演员和表演程式,倒不是有意于立足戏曲,而是因为孙悟空和猪八戒有些东西,要需要借助于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什么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猴子抓耳挠腮,蹦上跳下,它需要借助舞台上猴子的表演。但是你要把它完全变了,变成真人一样的,那就不是猴哥了。第一次我们试集,又演猴又演人,就搞得孙悟空无所适从。所以还要借助戏曲舞台上的东西,既然这样,其他人的表演就要往这方面靠,你不能弄两张皮。再还有原因就是我当时主要搞戏曲,戏曲方面认识的演员比较多。我想把它努力地糅合,把戏曲演员和电影演员、话剧演员的表演糅合在一起,但是现在看起来糅合的不太好,戏曲痕迹还是多了一些。

当时在《西游记》里面用了很多成名的戏曲演员,像马兰、左大玢、赵丽蓉老师,很强的阵容。那个时候,请他们来演的角色,时间耽误不了他们太长,不影响他们的舞台演出,另外就是他们也喜爱这些人物,适合这些人物。我选人都是根据人物的特点选的,你比如马兰,我为什么来选他演唐僧的母亲呢?唐僧的母亲是凡人,而唐代崇尚胖美人,就是*一些。马兰是个圆脸,虽然身上并不胖,可是脸给人感觉像杨贵妃似的,就选中了马兰。我们要拍的时候,她正好在合肥演出,我们在云南大理。剧团给了一天的假,头一天晚上走,第二天到那拍完之后,立刻飞机送走,不影响第二天的戏。这就是我们的组里传的佳话:千里送马兰。

从1982年到1985年,三年拍了15集,为什么这么慢呢?因为《西游记》着重在于个游字,我们在全国找景,选景不只是名山大川,还有没名的,张家界、九寨沟那时候都没名,都是荒山野岭。我们到了有名的地方去找,往往不太合适,你比方黄山、峨嵋山,没有适合演出的地方。除了九华山以外,我们都用的是人们不熟悉的地方。一个是找景,一个是选演员,一个是搞特技,一个是做模子人物造型,这些要素加起来,我们不得不慢。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7)

那个时候,我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特技。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72般变化,怎么来表现这些东西?那时候根本没有特技,只听说过有什么蓝幕抠像。但是我们把人搁在蓝幕前头抠出来的像是死的,怎么也不像飞起来的。后来有香港的同行来看了我们的样片,他说你这个根本没有重量感,你得把他吊起来。于是我们就请假到了香港去了,他们当时拍一个片子,一个鬼从坟墓里飞出来。就看见一堆人拉着钢丝往那跑,这个就鬼就出来了。跑了两三遍,这个镜头拍完了。问也问不清楚,我们没办法我们就回来了。就照那个想法,把人绑在钢丝上,自己想的办法,就像一个穿裤衩一样的,把他绞起来背后拴着。吊起来,上面拴个滑轮,那面人拉着走,这边人就飞起来了。但是钢丝有承重量,什么样的钢丝能吊多少重量,我们搞不清楚,害得演员摔了不少跟头,好在没出人命。其他的特技也是这样,一个镜头要搞好多遍才能搞成。比如说孙悟空带着小猴子飞进水帘洞,那个镜头就是拍了四五次,拍了一个猴子进去,再一个猴子进去,合成了七八次,才完成这一个镜头。光是这一个镜头,大概需要一个星期,你说时间能不长吗。

《西游记》本身是一个一个故事组成的。唐僧在西行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妖怪,如何避免雷同性,就有意在每一个故事里面塑造不同的风格。猪八戒就是绝对轻喜剧风格,三打白骨精有点恐怖片的感觉了。我们尽量地把它找出不同点,强调不同点,包括化妆、服装、人物性格上,尽量地让人感觉到风格不一样。但是毕竟它是一个个国度,一个个妖怪,本身就有雷同性,就找不出更多的不同了,所以就感觉到特点鲜明了。

《西游记》的音乐我是非常在意的。我觉得它是神话剧,神话剧就要不受局限,活泼、明快,而有的地方又有哀伤和抒情,女儿国有抒情的音乐,玉兔那集有异域风情的音乐。主题歌要有一种奋进的精神,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取真经,又要感觉到一年一年不容易,所以这个歌要表现的内容很多。找到许镜清这个作曲以前,有八个还是九个作曲家来试过,都是名家,但是他们做的作品,都太四平八稳,太老气横秋了,像唐僧在念经。所以虽然是播出了几年了,因为每集春节都要拿出来播出,我还没找到理想的主题歌。后来我听到了一个小曲子,只有一分多钟,后来我取名叫《欢乐的花果山》,也就是众小猴在花果山里面,饮酒作乐的伴奏曲。这个曲子是由电声音乐伴奏的,这就是我所需要的群猴嬉戏的场面,我说你有找他给写一个主题歌。结果就写出了《敢问路在何方》,我看这个名字和这个歌,一听我觉得就是他了。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很简练地概括出来了。11集播出以后影响很大,这时噩耗传来了,家里头听说开了专家会,要换作曲,换主题歌。

罪名是什么?就是没有时代感。时代感是什么,就是要像《诸葛亮》,像《四世同堂》学习。他们那个就用的完全是民乐。另外,说中国的民族怎么能用电子音乐,好像是不入流的东西。当时我就炸了,说孙悟空出世之前,出世之后,都是上千年的历史了,你说他哪个时代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阎王老子是哪个时代的?另外,用中国的笙箫管笛来表现一个神话题材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说电声乐器,有更多的乐器我都拿来为我所用。我说我现在是导演,我对艺术负全责,没有第二个主题歌比这个更合适。女声不合适,改男生唱,民族唱法来替代通俗唱法。于是作曲家保留了,主题歌也留下来了。到了88年全部播出的时候,用的是蒋大为唱的主题歌。所以这个主题歌和《西游记》的作曲家是我保留下来的,反正也是得罪了不少人。许镜清的作曲比较多元化,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情需要,就有不同的音乐,这还是不容易的。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8)

《西游记》里面美女如云,演员怎么找的?这个我就奇怪,拍《西游记》好像有点“天助我也”,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你比如说观音,这是我在湖南1976年拍《追鱼》的时候,她就演了个观音。我当时说你这扮相,将来我要拍有观音的戏,我就用你。没想到这个预言六年以后就实现了。左大玢就像观音,肿肿的眼泡,微翘的上嘴唇,一种慈眉善目的样子。还有像朱琳,我也是看了一个电影,就觉得她是中国女性很秀丽也很端庄大方的美,就定这个演员演女儿国国王。那李玲玉就更绝了,我在《大众电影》上看到她很小的照片,我说这个女孩子好,为什么呢?他洋气,又靓又洋,玉兔出来时已经到了天竺国了,他需要有点印度女孩的洋味,所以就是她好。当时说这个人在东方歌舞团,能歌善舞,我说赶紧去把她借来。

至于何晴,是我在火车站碰到的,到苏州去拍《撞天婚》那段,真真、爱爱都有了,就是个怜怜找不到,结果在火车站碰见了。她刚刚拍完一个戏本要回团里,正好我们同车。演嫦娥的邱佩宁原来是战友歌舞团,后来到了央视国际部。她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美,演了特别合适。试集里的王后原来找了李维康,结果出发之前,告诉我李维康不能来了,我就傻了,后来在当地找了一个,凑合先演下来,反正我很不满意。后来试集基本上是重拍了,王后也换成了向梅。有一部分没有重拍,猴子的表演在全景里头的还凑合的就算了,国王、王后、唐僧、猴子的近景全换了。

回头看这个作品,最大的遗憾就是钱不够。自己搞了300万吧,还没拍全,只好后来拍个续集。续集15集和前25集的影响就不一样了。别的三大名著都是完整的,这个是两截,这是个最大的遗憾。还有就是有些特技不太满意。比如说我们的人变扁了,那个时候那个软件,人转起来不立体,就跟个纸片一样,我当时特遗憾。结果观众说,我们认为就应该是那样。最满意的是拍完了,观众还都比较喜欢。

(4)“师傅”、“徒弟”都有话说

师徒四人当中,心猿意马的孙悟空是六小龄童一个人演的,取经最坚定信念的唐僧换了三个,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演员也是两个演员完成的。六小龄童在《西游记》之后曾参演电视剧《猴娃》,前一段又在横店拍摄了《吴承恩与〈西游记〉》,演“猴子之父”。弘扬西游文化和猴王艺术被他视为终身的事业。对于某些对《西游记》有所“不敬”的人,他往往出言谴责。

我记得是80年年底,有一个日本的《西游记》电视剧在中国播出,它不是中国观众心中想像的《西游记》故事,比如说,他们把唐僧变戏变成了女唐僧。这个女唐僧在戏里头和踩着筋斗云的孙悟空,在西天路上谈起了恋爱,这是观众很难认可的改编。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经过商讨要尽快拍出我们中国人的喜欢的《西游记》。1982年7月份,我们在扬州拍摄了第一部“试集”《除妖乌鸡国》。

我要演活这个形象,要抓住这四个关键点,就是猴的动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和佛的神圣性。第一集猴王问世,更多表现了猴子的这种原始的状态,猴气更浓一些,它的走道儿、感觉,眼神流露东西都是非常纯,非常天真,什么它都好奇都没见过。它在模仿别人,别人吃辣椒它也吃,哎呦自己嘴辣得不行,就是在不断地摸索当中想变成人。第二个特性就是神的传奇性,闹地府、闹龙宫、闹天宫,谁都不在在眼里。到了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唐僧把他从山下救出来以后,他广泛接触了人间,也有对师傅的感恩,有了人的情感。你比如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要把孙悟空赶走,最后去告别师傅的时候,还去扶着那个马头,搂着它,告诉它,小白龙保护好师傅,又告诉猪八戒、沙和尚等等,就这个时候人的这种情感的流露。越来越接近灵山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觉得更多的它是佛性的东西,尤其是它穿着袈裟了,形体上也很接近人,偶尔有一点点动作,不会很多挠痒痒。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9)

杨洁导演是我的恩师,风风火火,干事麻利,带领着《西游记》剧组,前后2000多号人,经过十几年的拍摄过程。她是从男女老少观众传统的观念出发去选演员,拿如来佛说,十个人有八、九个人觉得像,这个就很难。朱广龙这种佛气,不是通过演技能达到的。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那一集,在吉林长白山拍的,观众看到我身上烧的火那是真火,也是我自己在那里烧,因为要现在的话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用高科技去两次合成,演员先做一次动作表示疼,我再把火做上去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找一个替身演员,来完成这样的动作。当时我想第一替身演员人家也是人,可能很多动作你要再去教他,他一时完不成。导演组坐在一起想办法,里面穿双石棉的衣服,外面再套上厚的衣服,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涂上凝固汽油,一点着你就在那里表演。如果你要是真疼了,你就说一声,说我不行了,很多工作人员拿着铲子、沙、水在那儿等着,应该是万无一失的。导演一说开始,我这个眼睫毛呲一声没了,脸上那种假毛毛也没了,脸也变形了。这个时候我就要想在地下滚,地下滚的时候觉得不行了,可是我说不出话。所以我后来说,这个人烧死以前是什么感觉,我是最清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说话。就在地下滚,来回滚,导演还在那里直叫“好,好”,她就觉得表演很真实。

我爸爸就老跟我讲,艺术创作不是说你冒着生命危险就可以去做好的,因为你这个戏很长,别说生命危险,都不能受伤,因为你受伤的话,等于影响整个创作。《西游记》拍摄完成,是用全部的心血甚至是生命在创作。我记得有一次,我掉下来的时候有一个大马猴,在这儿接我一下,他的手也受伤了,剧组一共给我们补助了20块钱,我是12块,那个是8块钱,第二天还得去拍。我的稿费很低,25集6年拍完,2000个人民币都不到。钱就花在制作上,比如说摄制组要去武夷山、泰山、庐山全是这些道观寺院,全国各地最棒的一些景色拍进去了,现在我敢说,很难有投资方再愿意用6年时间这样全国各地去跑。

马德华当年是北方昆曲剧院的丑角演员,在《孙悟空大闹芭蕉洞》里演过猪八戒。1981年,他听说杨洁导演要筹拍《西游记》,就去试戏,到那儿做了一个小品,谈了谈对猪八戒的认识,就幸运地获得了这个角色。马德华每次说起猪八戒,总是兴致勃勃。

我系统地看《西游记》原著小说,一共看了三遍。取经路上,猪八戒老是拽后腿,那只是表面来看是这样,实际上他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跟导演也谈过,猪八戒为什么贪吃,他胖,他胃大,肠子粗,别人吃二两就够了,他一斤不够,所以他就他贪吃。你说他懒,胖人干点什么事,一会儿就累了,所以总想找地方歇会儿。你说他好色,他应该是好美,好美之心人人皆有,不能因为猪八戒长得丑你剥夺他的权利。你说猪八戒愚钝,猴哥一来就叫他“呆子”“夯货”,但是关键时候猪八戒比孙悟空还要聪明,比如说妖怪变成了两个唐僧,孙悟空火眼金睛分不出来了,猪八戒说,猴哥你要舍得出去头疼,我就知道哪是真的是假的。念紧箍咒的,除去观音菩萨就是师傅。所以猪八戒是个可爱的形象,大众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集中在他身上。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10)

我原来是这个戏曲演员,一脚就插到电视剧里边来了。开始的时候,孙悟空他是站在孙悟空的立场,我是站在猪八戒的角度,包括唐僧、沙僧,完全都是在个人去表演。到后来就默契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到了这一个地方,进来以后交待一下环境,然后4个人在里面有些什么什么动作,那都不用导演去谈,只要说走一遍戏马上就有了。4个人在一起吃饭,剧本上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呢?我看盘里没有几块菜了,我啪拿起来了,我刚一拿起来,这一下筷子,猴子马上拿筷子给压住了,我说我是给师傅吃的,师傅您吃吗?师傅说不吃,说已经吃饱了,我就全弄我碗里了。关键就是一个默契。

杨洁导演是个好导演,她文化底蕴非常深。工作作风非常泼辣,不拖泥带水,说干就干,一试看行,就用。从私人感情上说,杨洁导演对我有很多误会,拍《西游记》续集的时候,我没有去演猪八戒,我一直心里头有一个结,但是我拿她作为一个老师去尊重。杨洁导演在选演员上头慧眼独具,她就说,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人物,我必须找戏曲演员,为什么呢?因为猴粘上脸,它的脸基本上也看不出来,靠眼睛。猪八戒一粘上也是眼睛,只能是靠俩眼睛。然后就是形体,任何一个影视界的大腕儿明星,你没有真正受过训练的,演孙悟空都非常吃力,看完了以后觉得就别扭,除非是像周星驰那种演法,他就是按人去演。

里坡老师给我配的音,非常好。他每次都叫我说:“德华,今天要是没事儿到录音间来,你给我把着点关”。里坡老师特别敬业,他年纪就已经挺大了,还是不辞辛苦地去来配音,找口形。后来我说里坡老师您就掌握一点,跟猴在一块吵架的时候,千万被吵,他一个是不敢吵,再一个他也不能吵,他老怕被猴打了。他跟猴吵架是嘟囔,猴要是一说,猪有时候反对,说“你侮辱我…”“你说什么呢?你说”“我什么也没说,我什么也没说”,是这种感觉。他跟师傅倒是可以告状,说给他念紧箍咒。里坡老师说,我知道我知道,但是有的时候感觉再来一点就好了。

在《西游记》里,我还演了不少临时角色,倒不是说我多高尚,所有的演员全是这样。有一次需要用很多和尚,连工作人员,录音的,录音师、灯光师全剃光头。海南那天抓一个通缉犯,我们的车停到十字路口,挎了枪的那个武警上来了,一瞧我们每个人全戴着帽子,就让所有人把帽子脱掉,挺横的,全脱了,抬头一看他乐了,一车都是秃子。每个人全都是身兼数职,需要群众演员,全都是我们自己上。这样一个是省时间,还有一个省钱。我们这个叫什么?加量不加价。

迟重瑞是上海戏剧学院的81届毕业生,与孙淳、吕凉、李媛媛是同班同学。他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之后,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笔中情》、《这不是误会》、《金色晚秋》,当他准备拍第四部电影《海上升明月》的时候,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的领导把他调了回去。在回单位报到的楼道里,他撞见了杨洁导演,被一眼相中,成为第三任“唐僧”。

迟重瑞说:回团以后,我出演了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拍完之后回剧团去汇报工作,楼道里连灯都没有,和杨洁导演擦肩而过。导演当时很年轻,就喊了声站住,我就一愣就站住了。导演问我,“你是哪的?”我说,“我就是这个单位的”。她说,“你看我眼皮底下有个唐僧,我居然没发现”。当时《西游记》的前十一集已经在全国播出了,我都看了。她说,“我们这唐僧走了,现在全剧组都在物色新的唐僧呢,你愿意不愿意?”我当时就答应了。一个星期后,我就披上袈裟,骑上白龙马,开始走西游之路了。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11)

杨洁导演确实很有水平,在选择演员上有灵感,你看师徒四人,好像从书里走出来了一样。实际上,《西游记》的表演,它是吸取了话剧、戏曲、影视,它是这么一个综合性的表演方法。你完全是按照电视剧、电影的表演方法,不行。要加上一点戏曲的,结合一点话剧的,就比较合适。我拍过现代戏,也拍过古典戏,唯独《西游记》是这种表演方法。

前十一集已经播出了,观众对师徒四人的表演都给予认可。我再继续演别人演过的角色,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看了四个人的表演,特别是唐僧的表演。电视剧的唐僧实际上跟原著有一点区别。原著里的唐僧哭哭啼啼比较多,更趋于软弱,电视剧里面,把他稍微提了一些,着重突出他一心要取到真经的执着之心。从人物基点上,这个唐僧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我可以丰富他。九九八十一难,我演的是后十集,我就让他更趋于成熟,佛气更足一些。

《西游记》原先是30集,有5集戏没拍,资金不够。后来拍续集15集,想和前25集组接在一起,弄成40集,这是最初的想法。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拍完之后一看,从化妆,武打各方面都不一样了,要往里插是插不进去了,就单着放了。

至于说拍摄中的艰险,有一个是马德华的镜头,那叫“过江龙”,把身上拴上钢丝,从这边拉到这边,拍的是在天空飞的镜头,钢丝一下就断了。当时是在舞台上拍的,地板有一点弹性,你就看他带着个肚子从空中掉下来,摔得砰砰的。我也赶上过,在拍无底洞的时候,我比他们都高,骨头架子也大,分量挺重的,钢丝实际还找的稍微粗点的,就从无底洞往上飞。三米高的时候就断了,我一下就摔下来了。包括六小龄童也是钢丝断了掉下来,也没有受伤。每次都是化险为夷,真的不错。

(5)《西游记》好歌人人爱

《西游记》的作曲是许镜清,他根据不同的章节设计了不同的音乐,《敢问路在何方》很励志,《女儿情》很缠绵,《大圣歌》很癫狂,《五百年桑田沧海》很惆怅,每一首歌都与即时剧情很配合。相比之下,《西游记》的音乐没有《红楼梦》诸曲的风格统一,没有《红楼梦》深入骨髓的感伤。

许镜清出生于山东龙口,毕业于原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专业。1972年流传于全国的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就是他早期的成功作品之一。1980年以后,许镜清介入电影音乐创作,曾为故事片《丹心谱》、《红象》、《九月》等八部电影作曲。1983年起他开始从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创作,1987年年底完成。1987年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台由《西游记》剧组人员演出的《齐天乐》晚会,晚会的音乐和歌曲全部是由许镜清一个人完成。

片头《西游记序曲》没有歌词,是女声合唱曲,由管乐奏起,加上电子配乐,古筝,琵琶等乐器合奏,在电视剧中开创了电子音乐和民乐及管弦乐队结合的先河。时而雄浑时而柔情的曲调能让人感受到取经路上的沧桑与艰辛,配上唐僧在夕阳下骑马的剪影和孙悟空摇橹出海的镜头,很有意境。“丁丁冬冬”的电子音乐表现了美猴王顽皮跳脱的性格,是庄严宝象中的诙谐情调。

《西游记》歌词多数都是阎肃写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带着一往无前的豪气,也体现了作者的国学功底,既大气又耐听。这首主题歌开始找几个人写了,杨洁导演都不满意,后来剧组的音乐编辑找到了阎肃。阎肃开始觉得这有何难,因为他很小时候就看《西游记》,有感觉。他很快就写出前几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可是再往下就写不动了,一下就卡住了。阎肃为此苦苦求索:“取了经回来,唐僧、孙猴、猪八戒封了神就结束了,好象人生并没有结束,他走的路也没有结束。我发愁了,人家写不动是有道理的。写歌你总得写出点意思来,没招,很痛苦,两个礼拜我一筹莫展,就在屋子里来回溜达。那时候孩子还小,回来有一天说,‘您瞧您来回走把地毯都踩出一道印来了’,我一下就想起鲁迅先生有一个作品叫《故乡》,小说最后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灵光乍现,这有道理,走哪算一站,你走就是了,你的生命价值在那无限延续的,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就想到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诗有诗的眼,词有词的魂,魂被我逮着了,我觉得这个词它就有生命了。电视剧出来,家家户户都在看,这歌一下就火了。一开始是张暴默唱,后来有人给人提意见,说猴是一个雄性,后来就蒋大为唱。应该说,《敢问路在何方》到现在点唱率也很高的。”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12)

插曲《大圣歌》由胡寅寅演唱。胡寅寅成长在一个艺术家庭,12岁就获得全国少年“魔笛杯”长笛比赛一等奖,14岁考入天津交响乐团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首席演奏员。后来成长为歌手,唱过《罗拉》、《大圣歌》、《阿里巴巴》《年轻人》等歌曲。《大圣歌》出现在“大闹天宫”那段,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飞出来,一脚踢翻炉子,打得众神仙四下奔逃,凌宵宝殿摇摇欲坠,玉皇大帝从龙书案下艰难地抬起头来,喊了声:快去请如来佛祖!那是猴子一生的辉煌时刻,这首歌唱出了“强者为尊应让我”的英雄豪情。

插曲《逍遥自在的孙大圣》,演唱者张许。这首歌旋律喜感十足,轻松活泼。当时,猴子二次被招安到天庭后上任“齐天大圣”,每天没甚正事,只管在三山五岳间游逛,结交众家星宿、各路毛神,这里偷棋子,那里骑天马,逍遥得闲得很,“齐天大圣就是我 无拘无束无烦恼 自由自在多快活”的歌词写出了这种优游潇洒的情态。

插曲《他多想是棵小草》,演唱者丁小青。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动弹不得,想吃个桃子都得假手一个放牛的童子去摘。猴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桃子就放在一尺远的地方,却怎么也够不着。秋去冬来,飞雪飘零。猴子望着广大的世界,回忆起自由奔跑的岁月,眼睛里全是凄凉,歌中唱道:“他多想是棵小草 染绿那荒郊野外 他多想是只飞雁 闯翻那滔滔云海 哪怕是野火焚烧 哪怕是雷轰电闪 也落个逍遥自在 也落个欢心爽快 蹉跎了岁月 伤透了情怀 为什么 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跟这首歌同曲异词的还有一首《五百年桑田沧海》,郁钧剑把这首歌唱得催人泪下:“五百年桑田沧海 顽石也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 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烧 哪怕是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 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 激荡着情怀 为什么 偏有这样的安排。”

?

插曲《猪八戒之歌》,演唱者马国光。这是“高老庄”那段的伴奏音乐,歌却只在央视“齐天乐”晚会上唱过。猪八戒揪住老丈人一通数落,先自我表扬老实能干,是打着灯笼难寻的好女婿,然后表示西天取完经还回来,把个高太公唬得面如土色。歌中唱道:“想当年俺本是天蓬元帅 吃醉酒出了错打下尘埃 高老庄打抱不平仗义除害 招赘俺当女婿是你自己 是你自己安排 到如今反说俺是个妖怪 丈人啊我的丈人啊 评一评这个理儿 你该是不该”,喜剧效果绝佳。?

插曲《吹不散这点点愁》,演唱者郁钧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老和尚肉眼凡胎,以为猴子连害三命,执意把他赶走。猴子好心做了驴肝肺,惆怅莫名。唐僧虽然狠下心来,可心里也难受,暗自伤神。歌中唱道:“就这样蓦然分手 就这样一去不回头 临行方知情深厚 多少往事在心头 啊 山悠悠 水悠悠 一路上秋风吹不散这点点愁。”等后来,唐僧在宝象国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猪八戒去花果山搬请大师兄时,猴子深情地作了番表白:“身在水帘洞,心随取经人!”这番忠忱之心很动人。

插曲《何必西天万里遥》, 演唱者吴静,东方歌舞团演员。这首歌和《女儿情》是《西游记》中最美的两首歌。在小雷音寺前的树林里,在雾气缭绕的夜色中,杏仙一边跳舞一边唱了这首《何必西天万里遥》。红尘俗世中,谁能当得住天籁的劝驾,经得起妙人的考验,唐僧居然不为所动。歌中唱道:“桃李芳菲梨花笑 怎比我枝头春意闹 芍药婀娜李花俏 怎比我雨润红姿娇 雨润红姿娇 香茶一盏迎君到 星儿摇摇 云儿飘飘 何必西天万里遥 欢乐就在今朝 欢乐就在今宵。”

《青青菩提树》和《无底船歌》都是最后一集的插曲。“青青菩提树 宝象庄严处 经过多少岁月 依然苍翠如故” “莫看滔滔碧波 有船就能渡河 莫看船儿无底 有心就能渡河”,都是用歌曲来表达佛家思想,并不难听。《扫塔辨奇冤》里的《晴空月儿明》,最后一集里的《取经归来》,也是如此。《王母娘娘之歌》《沙和尚宣言》《观音赞》《白骨精之歌》等只是在晚会上唱过,在剧中并未出现,按下不表。

《西游记》拍摄时,慢工出细活儿,不计成本,1982年到1985年三年间才拍了15集。1984年2月3日,中央台播出了《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两集。1986年春节期间,中央台播出前十一集。1986年到1987年拍完了剩下的14集,从1988年2月1日起,前25集全部播出。时间到了1998年,已经是彻底的大片时代,史上最华丽的《泰坦尼克号》都沉没了,《西游记》原班人马在总导演杨洁的率领下,重新扯起大旗,补拍了当年由于技术条件所限而放弃的16集,在2000年春节期间播出。八十年代,六年拍了25集,《西游记》代表着电视剧界的先进生产力。九十年代末,一年拍了16集,《西游记》已沦为技术上的落后分子。改良后的特效仍嫌土气,孩子气的戏剧观念,妖魔鬼怪的舞台化造型,都离观众的愿望相去甚远。

《西游记》是神话电视剧的佼佼者,在它的身侧和身后,站立着几部带有神魔色彩的电视剧。1985年起开播的12集系列剧《济公》由游本昌和吕凉先后主演,说的是民间传说中的南宋疯癫和尚道济扶危济贫的故事,带着强烈的喜剧色彩和草根情怀,主题歌《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传唱一时。1986年的系列剧《聊斋》根据古典名著《聊斋志异》改编,由何晴、瞿颖、张茜、李媛媛等大批美女主演,选取了原作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塑造了很多美丽善良的狐媚仙妖的形象。还有1989年拍摄的傅艺伟和达奇版《封神榜》,蓝天野扮演了姜子牙,由于恐怖和裸露,当时争议不小。这些作品特效简单,主要靠剪接技术和喷烟冒火的障眼法,还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今天,电脑特效比当初高明了不知多少倍,可是近年来《宝莲灯》、《白蛇传》,都逃脱不了平平收场的局面。

只有在八十年代的纯真年华中,《西游记》这样世界观相对简单的电视剧才能成为全民的宠儿。如今,浙江版的《西游记》已经播出,张纪中主导的《西游记》也在赶拍当中。也许,他们会在一部分观众中引起好评,但老版《西游记》的穿透力和覆盖性,它们是再难企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