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
人们常说的“东山十八景”,其实是“铜山十八景”。最早出现“铜山十八景”之说的,出自于《铜山志·明铜山所志》,这是“光绪三十三年”某君“录于听涛氏之别墅”。
先应该说说这《铜山志》的作者和书况。
该书为手抄本,是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陈振藻所作,陈又自作《铜山志·志序》,乾隆二十五年(1760)再自作《铜山志·又序》,而在这之后,又有《明铜山所志》,该《志》为光绪三十三年所作,这一年,是1907年,可见,该书是一本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小综合书籍。再之,对该书进行小综合的人是谁呢?我以为很可能是乡贤马兆麟先生的裔孙马维国先生说,马兆麟先生生前曾经对铜山十八景作过吟诵诗,而该序的写作时间正好是他在世的时间。至于《志》前为何用“明”,正如他在《志》中所说:“铜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马先生和几乎所有的铜山读书人一样,对“明”情有独钟。
在《铜山志·明铜山所志》中,“铜山十八景”已经出现雏形:“石斋公(即黄道周)常告人曰:‘吾乡之子弟拖船荡桨亦能文章。’岂虚语哉?于是乎戍卒之徒变为诗礼之家矣!文人蔚起,山水增名,则铜山之景在在堪娱矣!自其外而观之,雷峰旭日位乎东方,苏柱擎天镇乎南土;梁岳拥翠为北之巨观,诏峦排青壮西之胜概;征帆远棹东南之景无边,列屿高翻西北之观靡尽;沙堤落虹时起飞鸥于东北,苏野行浪常沉落雁于西南。自其内而观之,鹅颈藏舟朝夕常闻欸乃,虎崆滴玉四时长吸清甘;九仙石房(‘房’可能是‘室’之误)沿流而上,南溟书院抢云而眠;东壁星晖石临风而能舞,南浦渔歌浪对月而唱和;天池胜景楼临海而巍峨,蓬莱仙迹激石而雷响;至于百鸟归巢则出茶水之妙绝,虾蚕鸡鲤则志石像之有奇。于是乎戍卒之区变为神仙之洞房矣!人因地而杰,地因人而名,故风雅之士,骚逸之人,至铜之揽胜者,踵相接也。”
以上文字原文没有标点,本人加以断句,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这些文字,其中难以理解的词语不妨说说。
1.亦能文章:文章,名词动词化,即写文章。
2.铜之景在在堪娱:在在,处处。堪娱,可堪娱乐。
3.苏柱:苏峰山高耸如柱子。
4.梁岳:梁山山岳。梁山,在东山内海北侧,属漳浦县域。
5.诏峦排青如壮西之胜概:诏峦,诏安境内的山峦。注意,这里的地点,当指铜山南面的东山区域。因为当时这个地方行政区域属于诏安。排青:推出青色。胜概:优美的景色。
6.列屿高翻西北之观靡尽:列屿,这里指东山内海一个又一个排列的小岛屿。高翻,远飞。高,远;翻,飞的意思。靡尽,没有穷尽。
6.苏野行浪常沉落雁:苏野,苏峰山之野。行浪,移动的海浪。沉落雁,大雁在(海浪间)隐没。注意,这里的沉,落雁,并不是大雁掉到海里。
7.鹅颈藏舟朝夕常闻欸乃:鹅颈,这里指像鹅颈一样形状的海湾。欸乃,象声词,摇橹发出的声音。
8.清甘,清澈甘甜的(泉水)。
由上文可见,作者对当时铜山景色的描述,已经有“外景”和“内景”。
就“外景”而言,共有八景,即1.“雷峰旭日”,2.苏柱擎天,3.梁岳拥翠,4.诏峦排青,5.征帆远棹,6.列屿高翻,7.沙堤落虹,8.苏野行浪。
就“内景”而言,共有十景,即:1.鹅颈藏舟,2.虎崆滴玉,3.九仙石室,4.南溟书院,5.东壁星晖,6.南浦渔歌,7.天池胜景,8.蓬莱仙迹,9.南鸟归巢,10.虾蚕鸡鲤。
以后,又有诸多变化,但基本都是以这内外十八景为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论坛公告栏:》》》致论坛潜水员们的话:什么叫爱,由谁来先爱,你不主动,我也不主动,世上哪来的爱,你只看贴不发贴,我也只看贴不发贴,论坛哪里有贴子看?看贴回贴是一种美德,回贴就能让发表者有动力,发贴是无私,看帖是缘份,顶帖是友情,回贴是爱心,受益的是看贴的人.关爱,互助,分享,交流是我们东山网人的责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