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莆田市概况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fjqhdmw.gov.cn/index.php/Index/content/id/475 在 2017-03-09 10:45:1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福建地名网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概况

莆田市概况

来源:中国行政区划网添加时间:2014-06-25

地名含义】因历史上莆田平原地处浅海和沼泽地带,蒲草滋生,先民铲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而得名。别名莆仙,因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莆仙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行政区域出现而得名。别名荔城,因古时盛种荔枝而得名。又称兴化,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置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而得名。还称莆阳,因北面是众多的群山,莆仙平原位于山的南面而得名又有“兴安”之称,因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兴化军为兴安州而得名。

【历史沿革】周属七闽地。春秋战国时期,属闽越地。秦代,属闽中郡。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闽越国。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属会稽郡东部都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冶县。东汉属东候官。晋太康三年(282年)属晋安郡。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开始立县,辖境约为今莆田市的范围,县治在延陵里(今城区),属丰州(今福州),不久废。隋开皇九年(589年),属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莆田县,属丰州(今泉州)。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半部置清源县,隶属武荣州(今泉州)。不久,废武荣州,两县属泉州(今福州)。唐久视元年(700年),复置武荣州,属武荣州。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属泉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清源县为仙游县。唐乾元元年(758年),改清源郡为泉州,莆田、仙游两县隶属泉州。五代南唐保大七年(949年),改泉州为清源军,莆仙两县属清源军。宋乾德二年(964年),属平海军。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和福清四县境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兴安县(后改兴化县),建太平军,军治、县治均设在游洋,属福建路。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一带归仙游县,改太平军为兴化军,领莆田、仙游、兴化3县。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宋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升为兴安州,隶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兴安州为兴化路,隶属福建道宣慰使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隶属福建行中书省。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析长乐、武化2乡6里地归莆田县,为广业里;永贵1乡4里地归仙游县,为兴泰里。清代沿用明制,隶属福建省。

1913年撤销兴化府,莆仙两县隶属福建省南路道;1914年莆仙两县改隶属福建省厦门道;1926年废道后直属福建省;1933年属兴泉省;1934年隶属福建省第四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仙游鲤城,次年迁往同安,辖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仙游二县隶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莆田、仙游二县隶属晋江专区,永泰县的东湖乡、白岩乡划归仙游县第十五区(凤顶区)。1955年,永泰县潼关乡寨前村(32户)划入仙游县第十五区,惠安县的东坪、岭北、义路3乡划入仙游县园庄区。1970年6月,莆田、仙游二县由晋江专区划归闽侯专区,改为莆田专区。1971年5月,改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福清、闽清、平潭、长乐、闽侯、永泰8县。1973年7月,闽侯县划入福州市。1983年5月,撤销莆田地区,所属福清、闽清、平潭、长乐、永泰5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时成立莆田市筹备组。同年9月,设立地级莆田市,为福建省直辖市,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将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将莆田县的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辖莆田、仙游二县和城厢、涵江二区。1988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翌年2月,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委会成立,系莆田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对湄洲乡行使管辖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属莆田县。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年9月,湄洲乡改为镇建制。1996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笏石镇、埭头镇、平海镇、东峤镇、南日镇、东庄镇、忠门镇、灵川镇行使管辖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属莆田县。1997年10月,忠门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增设山亭、东埔、月塘3个乡。1999年7月,灵川镇区划调整增设东海镇。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调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莆田县,成立荔城区、秀屿区,市辖有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和仙游县。2008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发布第18号公告,核准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再次挂牌成立,对忠门镇、东埔镇、山亭乡行使管辖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属秀屿区。2009年2月,象溪乡更名为菜溪乡。2010年1月,山亭乡改为镇建制。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东、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西南、西与泉州市接壤,西北、北、东北与福州市毗邻。人民政府驻城厢区荔城中大道2169号,距省会福州市区115千米。2011年末辖城厢、涵江、荔城、秀屿4个市辖区,仙游1个县,共5个县级政区,另直辖湄洲岛旅游开发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2个管委会;下设8个街道、39个镇、7个乡,共54个乡级政区。设有9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82个村民委员会共973个;下设1084个居民小组、11031个村民小组共12115个。

【人口与土地面积】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26.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2.01万人。城镇化率50.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22.8万人,占98.9%;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44个,人口36786人,占总人口的1.13%;超过千人的有回族、畲族2个民族,其中回族2648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0%,畲族41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1.3%。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22.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0.5千米,土地总面积4130.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727.1平方千米,占90.2%;水域面积403.4平方千米,占9.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90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地处闽中沿海山地、丘陵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背倚戴云山脉,面对台湾海峡。西北部多为中低山,海拔500~1800米,有千米以上的山峰43座,其中位于仙游-永泰-德化交界处的石谷解海拔1803米,为市内最高峰。中部为低山、丘陵、平原与盆谷错综其间,地势较平坦,有兴化平原,仙游东、西乡平原、南方平原、枫江平原等,平原海拔多在60米以下。其中最大的平原是兴化平原,俗称南北洋平原,面积4.64万公顷,是福建省第三大平原。东南部为沿海低丘陵带,多半岛、岛屿和海湾,海岸线曲折,长达233.9千米。主要港湾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尤其是湄洲湾,水深,不冻不淤。三湾之间有埭头半岛、忠门半岛、秀屿半岛。有大小岛屿150多个,其中以南日岛、湄洲岛及乌丘屿最为著名。

气候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日照充足,季风明显,风随季节而变,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多雨湿润、无霜期长,冬短而暖和,冰雪少见;夏长而暑短,风雨常遇;秋季天高云淡,气温适中;春季冷暖空气交绥,阴雨连绵。常年平均气温20.6℃,无霜期年平均353天,年平均降水量1405.4毫米。

【名胜旅游】境内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国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省级森林公园10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8处,省级党史教育基地1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以下风景名胜区有南少林寺、广化寺、永兴岩、白塘湖、仙水岩、麦斜岩、天马山、壶公山等,有市级科普教育基地6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4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8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8处。

主要风景区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为国家AAAA级旅游度假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上,台湾海峡西岸中部,距莆田市区40千米,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全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千米,海岸长30千米。景区有妈祖祖庙、湄屿潮音、鹅尾怪石(鹅尾神石园)、九宝澜沙滩等风景名胜30多处,开发黄金沙滩、日纹坑、鹅尾山等10多处游览避暑胜地,是发展海岛探幽、海滨度假、海上观光、海鲜美食的“海上乐园”,有“妈祖圣地,度假天堂”之美誉。有湄洲国际大酒店、海景大酒店、湄洲大酒店、安泰宾馆、莲池山庄、天宫大酒店、国税培训中心、金海岸娱乐中心、地税培训中心等酒店、商场、娱乐等服务接待设施30多项,可提供接待床位1500个。2011年接待游客188.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收入10.76亿元。

莆田工艺美术城  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荔港大道黄石段99号。景区总建筑面积0.48平方千米,一期工程用地0.31平方千米,总投资6亿多元,由展示中心、展销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组成。其中商业旺铺0.2多万平方千米,分为木雕区、玉雕区、石雕区、金银珠宝中心、综合工艺品区。现已有800多家企业入驻。总体建筑风格源自红砖文化,四周的立面浮雕共有2000多平方米,造型逼真,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浮雕群。整个建筑群色彩鲜艳、造成雍容、古朴典雅、结构错落有致,是莆田古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2011年接待游客1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

九龙谷森林公园  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莒溪村溪南境内,距莆田市区32千米。景区面积10.9平方千米,海拔717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公园内植物共160科532种,拥有红豆杉、福建柏、金毛狗藏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景区峰峦起伏,林木苍郁,荫天蔽日,古藤交错;五瀑布,喷珠落玉,气势磅礴;顺溪漂流,峰奇石秀,泉清气幽;有大约高15~30米的器具、徒手攀登的山上极限运动和2.5千米的顺溪漂流运动,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运动于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2011年,接待游客5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9%。

九鲤湖水利风景区  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福建省仙游县钟山镇湖亭村境内。景区面积29平方千米,由九鲤湖、麦斜岩、卓泉岩三大景区组成,内有九鲤湖、麦斜岩、天马山、古游洋、惠政桥、龙穿城等,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自古以来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2011年接待游客63.8万人次。

永兴岩风景区  为省级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院埔村,瑞云山森林公园中心地带,与永泰县、福清市交界。景区总面积21平方千米,海拔760米。园中森林覆盖率达91.3%,有数十种系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还有国家级保护的数百种珍稀野生动物,是一个集生态旅游、观光朝圣、避暑纳凉、度假休养、科研考察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兴化府莆田县志》记载:“永兴岩一名鬼岩,削壁可二十丈,上有飞瀑霏霏承留春夏间,若曳练然”。景区内有石窟寺、玉女梳妆、香炉烟缕、凤尾瀑布、观赏白鹭等100多处天然奇景,引人入胜,是一个集生态旅游、观光朝圣、避暑纳凉、度假休养、科研考察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

天云洞风景区  为省级乡村旅游风景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境内的大蚶山上,距莆田市区约40千米。景区面积5.26平方千米,海拔398米。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径曲称奇,许多殿堂楼阁,或倚峰就壁,或因势起屋,古朴典雅,各具特色。景区有九仙洞、观音亭、罗隐庙、恒山草堂、三十六石碟、第一山、淌水岩、致雨龙池、风动石、骆驼石、覆船石、龟蛇石、双鳌石等景点60多处。

重点名胜古迹 

闽中革命烈士陵园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福建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的龙脊山公园内。陵园占地面积63712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12月,1962年建成,其前身为莆田县革命纪念碑,1983年莆田建市后由市政府接管,并改称为“莆田市烈士陵园”,2000年8月更名为“闽中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闽中革命史纪念馆”横匾。园内建有纪念碑塔、烈士碑亭、闽中革命史纪念馆,建筑风格庄严肃穆、圣洁大气,表达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园内苍松翠柏,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一个集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园林式烈士陵园。

释迦文佛石塔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新塘社区内,广化寺东侧。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石构,五层八角形,通高36米,仿木楼阁式建筑,外形玲珑,古朴庄重。第一层东西两面开门,其余设佛龛,门龛两旁浮雕罗汉,神态生动。回廊阑板浮雕海水卷云纹。第二层至第五层,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门旁浮雕金刚武士,龛旁浮雕观音菩萨,丰满逼真。各层塔檐薄而长,轻巧美观,倚柱瓜楞形,柱顶斗洪作双抄三下昂。檐下各出两层叠涩,浮雕凤凰、双头羽人、飞仙以及奇花异草等释迦文佛塔图纹。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宽敞明亮。

三清殿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社区内,是唐贞观二年(628年)创建的道教庙观建筑群中遗存的主体建筑物之一。宋代名“天庆观”,元代更名“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称“元妙观”。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并称为江南古建筑之华。三清殿东面的东岳殿,今仍保存着宋代龙柱,明代梁架结构,梁架上彩绘着道教图案,是南方罕见的古建实物。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庭院,现已辟为“碑园”,集中存放着从全市各地收集来的碑碣石刻。此外,尚有苏轼、文天祥、周瑛等历史名人的题刻,荟集着真、草、篆、隶等各体书法,琳琅满目,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中万寿塔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上俗称塔斗塔,亦称青螺塔,是我国最大的阿育王式实心石塔。据史志记载,天中万寿塔创建于五代(907~960年)年间,已有千年历史,坐北向南,塔为石构实心,四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宋嘉四年(1059年),宋端明殿学士蔡襄重修。万寿塔共有四层,表面布满浮雕,其造型之奇特、艺术之精湛,均堪称一绝。此塔含有借佛教法力镇压海上孽龙兴风作浪之意。塔的最顶端,高高竖立一杆鞭状的石柱,四旁嵌上扇形的石雕,组成蕉叶合物轮顶,远远仰望,形如一顶佛帽,似是西班牙阿育王的王冠头盔,样式极为奇特,世间罕见。

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  全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为首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内,是莆田“红色旅游”的著名景点,也是福建省广大党员、干部、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入党宣誓、培训等组织活动的基地。现建有陈列馆、革命史诗碑园、纪念亭、革命英雄群像石雕、120平方米会议厅及纪念广场等。陈列馆内有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即挂图40多幅、文献资料80多件、实物文物100多件。革命史诗碑园占地面积约15亩,主体建筑由6条长廊和48块石碑构成,为兼具革命传统教育、文化欣赏和旅游休闲等多功能的园林式建筑。

古谯楼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内。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移设莆田县时创建,宋绍兴六年(1136年)焚毁,同年重建,置更鼓刻漏于楼上,故称鼓楼。以后几建几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楼三层,长约50米,高约25米,重檐歇山造,基台石构,门洞中部上置横梁,不作券式,保存宋代形式。台上为木构二层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第三层斗洪宏大,柱头华洪二跳偷心造,部分用材保存明末清初原物。前后有回廊,设砖石花栏杆。

湄洲妈祖庙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上。湄洲妈祖庙被尊为“天后宫湄洲祖庙”,此庙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即林默逝世当年为供奉妈祖所建。妈祖是保佑出海者安全的女神,原名林默,相传由大约一千年前中国宋代的一个女子幻化而成,船民崇拜为神灵,名闻中外,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岛以及东南亚很多地方的居民都非常信奉妈祖。妈祖庙山顶屹立着一尊14米多高的巨型石雕妈祖塑像。至今,海峡两岸妈祖信徒有增无减,祖庙香火愈来愈旺。

贤良港天后祠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山亭镇港里村内,距莆田市区约40千米,是妈祖的诞生地、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和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祖祠座北朝南,依山面海,与湄洲岛隔海相望,始建于宋代;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祖祠圮坏,钦命太监至贤良港整修致祭;嘉靖(1522~1566年)年间,沿海遭倭寇骚扰,村里民居尽被焚毁,独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清初截界,祠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复界后重修。祖祠历史悠久,保存的文物甚多,有清嘉庆、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光绪皇帝手书的题匾、《历朝褒封徽号》碑刻、《重建天后祠记》碑刻、宋雕妈祖宝像、清石刻石碑记、木刻谕祭牌等。祖祠附近还有宋、明遗存古迹妈祖故居门柱、受符井、螺石航标塔、宋代古码头等景点,这些都是研究妈祖文化的重要历史实物,具有很高的观赏、研究及旅游价值。

仙游文庙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仙游县鲤城街道燕池埔内。北宋初年建于城西,宋咸平五年(1002年),县尉段全迁建今址。文庙经过近千年的修葺、扩建,规模一度十分宏大,曾建有的棂星门、文昌宫、尊经阁、明伦堂以及各朝代名贤祠和亭、台、阁、榭、池、桥等古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存有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勋祠、文昌阁等古建筑,占地4100多平方米,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对蟠龙浮雕石柱,气势不凡,极具艺术价值。现为仙游县博物馆,馆内花木掩映,两庑已辟为碑廊,具有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的古碑刻,供游人和研究人员参观考察。

永兴岩石窟寺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院埔村内。始建于宋,祀张公、观音、八仙、龙王等。历代重修,现存石构梁架为元代重修,缺屋盖。清代筑外墙保护。由永兴祖殿、观音殿、五海龙王殿组成,三殿间有壁门相通。柱、梁、枋、斗拱等构件均为花岗石,覆盆式莲花柱础,梭形柱,柱高4米。尚存宋、元石刻对联,元、明、清重修碑刻,多尊元代石雕神像。

【风土人情】

  莆田境内的民俗风情有当地特色方言、妈祖信仰信俗、地方民俗、传统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杂技与竞技等,既保留中原古风,又独具地方特色。特色地方方言为莆仙方言。妈祖信仰信俗有妈祖信仰习俗、湄洲妈祖祖庙祭典、“妈祖回娘家”祭事习俗、湄洲妈祖祖庙庙会、湄洲祖庙妈祖贡品制作、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妈祖信众谒祖进香习俗、文峰天后宫妈祖供品、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贤良港天后祖祠海祭妈祖习俗、涵江延宁宫妈祖蔗塔和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地方民俗有仙游枫亭元宵游灯、壶山祥云殿砂花迎神习俗、莆田正月“做大岁”、春节贴“白额联”、正月初二不登门、元宵节“做头”、清明节祭祖坟、每年农历二月和十二月做“头牙”和“尾牙”、端午节期间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大暑食荔枝、羊肉、七月半食金果、中秋食月饼、芋头、米粉、板栗、重阳节食九重果、冬至食糖丸子,除夕食红团、东汾、端午节划龙船、九鲤湖祈梦习俗、三一教信仰、瑞云祖庙戏神庙会、崇圣宫元宵圈灯、洋尾跑廿六、镇前打铁球、传统婚礼习俗、“出花园”成年礼俗、男女老人做寿礼俗、祝寿礼俗、“提虎蛋”习俗、“婴儿满月”礼俗、“婴儿周岁对晬”习俗、“脱草鞋”习俗、女子“换花”习俗、“民间挂脰”习俗、民间盖房上梁仪式、“认路线”习俗、丧葬礼俗、湄洲岛三月二十三禁捕习俗、湄洲新船下水习俗、枫亭留春节。传统戏剧有莆仙戏、木偶戏、莆仙独角戏。民间音乐有黄石惠洋十音、仙游度尾大鼓吹、涵江车鼓、大洋干笛子、庄边山歌、龙鼓诗。民间舞蹈有黄石沟边九鲤灯舞、仙游大济九莲灯舞、枫亭麟山宫皂隶舞。民间曲艺有十番说唱、梆鼓咚、黄濂起义歌、九莲唱。民间文学有妈祖传说、传统结婚经文。民间美术有涵江黄氏纸扎、城厢留青竹刻。杂技与竞技有戴氏南少林鸣鹤二十八宿、南少林“三十六宝”传统拳术。

莆仙方言 又称兴化方言、莆仙话,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一。始现于西汉、东晋南北朝,形成于隋朝。其特色是: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很多隋朝以前的中原古汉语。莆仙方言流行区域除莆田市全境外,还分布在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大埔县丰顺县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电白等地。莆仙方言代代相传不绝,因地域差异,仙游与莆田,沿海与山区、平原口音都有一定变化。

湄洲妈祖祖庙祭典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之日举行,行祭地点设在莆田市湄州祖庙广场和新殿天后广场,是中华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典全程约需45分钟,规模有大、中、小三种,其程序包括:擂鼓鸣炮,仪仗仪卫队就位,乐生、舞生就位,主祭人、陪祭人就位,迎神上香,奠帛,诵读祝文,跪拜叩首,行初献之礼,奏和平乐,行亚献之礼,奏乐,行终献之礼,奏乐,焚祝文,焚帛,三跪九叩,礼成。妈祖祖庙祭典作为民俗、信仰、礼仪、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的传承载体,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对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闽台友好往来,促进祖国早日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莆田正月“做大岁”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11月29日,倭寇进犯兴化,莆田、仙游城池被倭寇攻陷,平民在反抗中被杀数万人,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直至两个月后戚继光大军击溃倭寇,百姓才回来收殓蒙难亲人的尸骨,重建被焚毁殆尽的家园。此后,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莆田人民以特有的民俗形式,选在戚家军收复城池的日子重过春节,俗称“做大岁”,以区别于“过大年”。这种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表现了莆仙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外来侵略者恨之入骨的民族情怀。

莆仙戏  原名“兴化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其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形成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与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

莆田“十音”  古称“十番”,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惠洋村的十音器乐演奏最为经典,是流行于莆田市境内的传统民间音乐。该音乐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延伸至近代,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堪称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瑰宝。主要有十音演奏、十音八乐、组合演奏三种类型,一般由10~12人组成十音班。古时多为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时演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及性的群众文艺活动。由于十音音色优美动听,演奏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从而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莆田黄石沟边九鲤灯舞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限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沟边村所特有。根据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等九种水族的特定外形,扎制成九种不同的鱼灯,每种鱼灯肚下中间装上木把、灯内点上羊油蜡烛,舞者身着古装,脚穿草鞋,双足踝共系四只小铜铃(足动铃响),手持鱼灯,另有五人手持五支火把,四个人肩扛龙门一座待后,随着打击乐的节奏,按规定的套路起舞。解放前,原为十二年中的“龙”年正月元宵举行一次,现为舞后“鱼灯”进宫庙并常年奉藏及每年举办“九鲤舞”的新俗,同时在各个节日喜庆、商务活动、项目开工、文艺赛事调演等各项活动中广泛应用。1992年,黄石沟边九鲤灯舞荣获福建省文化厅颁发的“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保存民间舞蹈精华”锦旗。

梆鼓咚  又称咚鼓咚、咚鼓唱、板鼓咚、板鼓及乞丐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称俚歌。是一种用莆仙方言演唱,以渔鼓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曲艺。演唱分为“文唱”和“俗唱”。表演形式有单人演唱、双人对唱、多人群唱,以及表演唱等多种形式。流行于莆田全境,以及惠安、福清、永春等邻县(市)的兴化方言区。

莆田涵江黄氏纸扎  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清道光(1821~1874年)年间黄玉贤开设纸扎铺传承至今,是传承和发扬民间纸扎文化的民俗艺术,在莆田民间颇具影响,莆田地区的清明和冬至扫墓、结婚、庆寿、拜忏、持戒等,处处贯穿着纸扎文化。黄氏纸扎主要制作技艺有选材、扎骨架、糊制前贴、折叠工艺、彩绘,主要用于拜忏、庆寿(含谢恩)、结婚、开光、告竣、持戒、安土、巡游等。黄氏纸扎的品种数量和精细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八十年代莆田师傅林文富代表中国民间纸扎参加首届国际民间艺术展,获联合国授予的“国际民间纸扎大师”荣誉称号。

南少林“三十六宝”传统拳术  是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南少林,是莆田地方有特色的拳种之一。“三十六宝”传统拳术可以追溯到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的杨少奇,家住莆田西天尾镇林山村,人称“五八先”,莆田市武术界称为南拳祖师。“三十六宝”拳种的套路以劲力突出为特点,多用拳、掌、指。腿法简单实用。基本功以指、腕、臂、腰、桩功为主,劲力可分为粘、缠、弹等功。在技击方面,讲究短打、擒拿、击打穴位制敌。2008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走遍中国》栏目编导梁钢、宁楠专程来莆田采访南少林拳种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