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勤 应云卫(1904-1967),字雨辰,号杨震,宁波市江北区庄桥应家村人。 1934年,应云卫与袁牧之、许幸之、孙师毅、陈波儿、唐槐秋、王人美、沈西苓、聂耳、吕骥、贺绿汀、吴印咸等一大批进步电影、戏剧、摄影、音乐工作者一起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桃李劫》(编剧、主演袁牧之)。或许是因为有深厚的戏剧功底,应云卫一“出道”就一鸣惊人:《桃李劫》不仅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而且影片公映后反响热烈,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论对象,影片的主题歌《毕业歌》也迅速在广大青年中传唱,到处都可听到“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歌声。这歌声像一支强劲的号角,鼓舞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1936年,应云卫担任明星公司二厂厂长,导演了他的又一部重要电影作品《生死同心》,影片以1927年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大革命时期革命青年的斗争生活,歌颂了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云卫与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西行武汉,在武汉导演了抗日电影《八百壮士》。1940年,应云卫率领剧组,千里迢迢赶赴内蒙古草原外景地,导演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蒙汉团结抗日的影片《塞上风云》。抗日战争胜利后,应云卫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电影、戏剧导演工作,导演了《无名氏》、《鸡鸣早看天》、《忆江南》等影片。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顾问、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届理事、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并先后导演了《妇女春秋》、《再生凤凰》、《不能走那条路》、《宋士杰》、《追鱼》、《斗诗亭》、《周信芳舞台艺术》、《武松》等故事片和戏曲片。 应云卫是从戏剧走上电影道路的,他是我国早期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中国戏剧事业奠基者之一,自1919年参加新文化运动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我国的戏剧界、电影界。20世纪20年代初,他组织和领导上海戏剧协社,曾执导《怒吼吧!中国》、《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天国春秋》、《法西斯细菌》等著名话剧。1933年9月,为纪念“九·一八”两周年,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他领导的戏剧协社公演了大型话剧《怒吼吧!中国》,应云卫亲自担任导演。该剧动员了全上海戏剧界、电影界100多人参加演出,其中许多人都是当时戏剧界、电影界一流的编、导、演和知名人士。除此之外,还有20个童子军和30个码头工人参加演出。舞台布景罕见,很多都是特殊的道具,如无线电台、码头、兵舰、商船等,而且布景变换频繁。这样大场面的戏是中国话剧史上罕见的,当时一般的剧团根本无法承担。 应云卫为人乐观豁达,重情重义,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是“海派风格”的进步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的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戏剧界、电影界、新闻界的朋友们来往频繁,碰到开饭时,大家随便入席,有的朋友吃完饭临出门时,还诙谐地高叫一声“小账惠过”,大笑而去。袁牧之、欧阳山尊、王莹等都曾是他家的常客。特别是他与宁波同乡袁牧之曾多次默契合作,共同导演、演出多部话剧,拍摄多部影片。无论是戏剧艺术还是电影艺术,两个人都有很高的造诣,可谓相得益彰,被传为戏剧界、电影界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