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传播与影响 >> 正文
4月30日清早,在餐桌上习惯地打开当日的《海南日报》,一行醒目的黑体字使我心痛不已--《著名作家姚雪垠逝世》:“据新华社北京1999年4月29日电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姚雪垠今天上午7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复兴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岁。”
想到姚雪垠,谁人不是首先就想到他集多年积累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荣获我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著作,不仅在文坛广为瞩目,而且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想到姚雪垠,20年前在京几次文学活动中,多方面得到姚老关爱的情景,历历在目;他慨然允诺为我的第一部报告文学集《登临出世界》题写书名并合影时的场景恍如昨日;他题词的手迹仍在我的文件柜中精心地存放着……而这些,由此就都成为历史了么?
1988年底,我赴京参加由光明日报等六单位组织的一次国际文化方面的学术研讨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令我景仰已久的文坛老前辈姚雪垠。他已经完全雪白的头发,使我感到那就是他在共和国的文坛上辛勤耕耘半个世纪的记载,是他始终不渝地坚守政治情操、坚守革命文艺家的品德所留下的清白无瑕的记录。
会议休息时,正好魏巍老师也在我们二人身边。
我请友人为我们合影时,友人说:“这正是白发人、灰发人与黑发人啊!”
姚老笑笑说:“我79岁,比小李大一倍还多。已经不算作‘早生华发’了。”
然而,我们无论从他的身体还是精神,无论从他的作品还是思维,不会在任何方面感到他是这样年龄的人。
姚老是河南邓县人,少年时期因家贫只读过三年小学和一年初中,1929年入河南大学预科。后因参加学运入狱而被开除。他完全是靠刻苦自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938年春19岁时发表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引起文坛注意。40年代曾任东北大学副教授。1951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我从幼年时就读他的书,心目中自然是十分崇拜这位“自学成才”的前辈。这次在京期间,时值我22万字的报告文学选集《登临出世界》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审定,即将付梓。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选集,我十分珍视。参加此次会议并由会议安排发言的,年纪轻者以我为最,而且也因此承担了许多的会务事务工作,包括在食宿等方面照料这些我极为景仰的前辈作家们,给他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丁玲的丈夫陈明得悉我有意为此书请前辈题词,便推荐请姚老赐墨,他说:姚老对于文学后辈,特别是对于在基层创作的文学青年,对于自学成才的青年作者,是十分关心的。我表示求之不得。下午散会时,他告诉我,姚老已经答应了,要我准备简要的介绍材料。我连夜做好了准备。会议结束后,我来到复兴门外大街陈明老师家中。客厅里,面对着足有一人高的丁玲在延安时的大幅画像瓷盘,我介绍了从唐朝岑参《与高适薜据登慈恩寺浮图》诗中选用“登临出世界”一句用作书名的意图,陈明老师选看了有关材料,随后带我到姚老家中。十分遗憾的是,姚老没有在家。但在我回到山东之后不久,就收到了陈明老师亲笔写来的信,寄来姚老题写的书名,并寄还了有关材料。
做事一贯十分认真的姚老,工整地在宣纸上用正楷题写了两条,同样内容,都加盖了印章,是供我选用的(复印附后)。这尤其使我感动不已,我不知该用什么方式对前辈的提携表示谢意。
而陈明老师的信中则说:“收到后,请直接给姚老致谢信一封就可以了。他的地址是:……”
1993年,我已经调到海南省工作。一次出发去西安时,曾专门挤时间登临慈恩寺宝塔(大雁塔)。在园门前发现那木雕的楹联正有一句“登临出世界”。我在楹柱前留影一张,连同后来多家报刊发表的关于这书的评论文章一同寄送姚老。数日后,姚老委托家人专门就此打电话来……
一位十分有道德、有修养、有才华、有责任感的前辈作家,离我们远行了。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此时我再一次默颂岑参的诗句,所想到的,已不再是《登临出世界》一书中那些主人公的形象,而是尊敬的姚老--是他如高耸的宝塔一般令世人瞻仰的情怀,是他一生攀援不息到达凌空俯视人间的高尚境界的追求与品格。
后人只有更加发愤地攀登。(李公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