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凉山州概况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tjjjw.org/3466.html 在 2020-06-04 10:03:0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凉山州地图
中国交通地图
凉山州地图
凉山州概况
  • 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市、616个乡镇,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2009年全州总人口473.04万,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藏、回、蒙古等民族占3.47%。
    2003年凉山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7.45亿元,增长12.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2亿元,增长17.0%;泸沽湖、螺髻山、彝海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和西昌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接待中外游客103万人次,旅游收入5.29亿元,比上年降低58.83%。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成绩显著,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扩大。全州新签招商项目116个,协议引资78.1亿元,实际利用州外资金12.6亿元,增长97.34%;全年外贸自营出口达1277万美元,增长52%。2003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80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9.3%。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3297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6元,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4842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09.72亿元增长16.0%,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89.62亿元,农村居民存款余额20.10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旅游、汽车、教育、医疗保健、住宅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8.40万人,“两金”发放当期拔付率保持100%;16个县市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1.43万人;全年安置失业人员1.18万人,0.36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失业率4.3%;64233名“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全州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47个,床位1590张;11.98万人得到社会保障救济。
    2003年,凉山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4亿元,增长1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01元,增长541元;财政总收入19.2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9亿元,增长13.4%,多年来首次实现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9∶33.8∶33.3,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一、三产业;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6亿元,增长22.1%,占GDP比重达到37.4%。
    凉山州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盆周为断块山,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发育典型,盆地内部冰川谷和岗垄比比皆是,均属难得的科考旅游景观。地貌形态在垂直方向呈层状分布,既有多级剥夷面、多级阶地(如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宽谷河段可见到4~6级阶地),也存在层状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屡见不鲜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的奇观(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带的典型的云杉、冷杉树林里随处可见古红壤)。
    凉山州境内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在已基本形成热点的“旅游风景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有古人誉为“川南胜境”的泸山─邛海,有闻名中外的东方“女儿国”──神秘的泸沽湖,有集“野、奇、峻、幽、险、秀”为一体的无限风光“螺髻山”;有举世闻名的东方“休斯顿”──西昌航天城;有三万年大自然写意造化的“土林奇观”……西昌作为州府,在其市政开发新区内建立起来的“凉山州民族风情园”,则以人文景观──民族民俗旅游的鲜活形式,按照民间独具风采的民族文化图式,以写意手法再现凉山州风土文化的有形实体,展示彝族人文精神的自然原色,透视彝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支系、风俗礼仪及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内涵,包容彝、藏、摩梭人等民族民间审美、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游艺竞技、节庆礼仪等民俗事象,力图在生动传达民族民俗文化特质的同时,反映凉山州地区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这对不失时机地开发凉山州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凉山州地处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聚宝盆”,被誉为“中国乌拉尔”。境内矿产资源十分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取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现已探明矿种84种,有相当储量的达60种,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矿床63处。主要矿种中,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13.73亿吨;富铁矿4985.8万吨,居全省第二位;轻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铜、铅、锌、锡(金属量)485.07万吨,居四川省第一位,在大西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贵金属、盐、磷、白云石、硅石等金属、非金属矿种也有相当储量。
    2003年凉山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28.08亿元,增长6.8%,实现工业增加值51.11亿元,增长2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5.54亿元,增长20.40%,实现工业增加值29.68亿元,增长21.9%,实现利润总额2.62亿元,增长69.04%,利税总额11.01亿元,增长29.23%。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优势中小企业成长迅速,西昌新钢业、凉山州矿业、西昌电力公司等优势重点企业不断扩张,企业技改扩能进度加快,一批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建成投产,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步伐加快;川威集团年产150吨~200吨钢铁项目正式启动;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资金、能源、运力的“瓶颈制约”有所突破。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如开展旅游活动,无淡旺季之分。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岭和黄茅埂为界,具有着南干北湿、东润西燥、低热高凉的特点。日照量自北向南递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时数约在1600~1800小时,而中南部达到2400~2600小时。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黔西地区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我国北纬30o以南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所以开展冬季阳光沐浴度假旅游具有优越条件,是国内开展阳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2003年,凉山州农业总产值达到103.49亿元,增长3.84%,农业增加值达到66.6亿元,增长5.6%。粮食总产量176.76万吨,增长2.6%;畜牧业增势强劲,草畜“3150”工程、猪、羊、出栏数和肉、蛋、奶产量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正在形成,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务输出取得积极进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34.22亿元,增长11.7%。
    凉山州生物资源名目多、分布广。全州各门类生物资源6000余种,其中,植物类4000余种,动物类1200余种,微生物类近千种。尤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资源占优势。森林面积3000余万亩,占全省的30%;草地面积3000多万亩,而且牧草产量高、草质优,仅草本类优良饲料就有上百种。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500余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有甘蔗适种地3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5吨以上,最高可达10吨以上,比国内单产的福建省高2%,含糖量比四川内江老产区高3%。州西南部具有种植烤烟的良好气候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国家烟草专家称“凉山州优质烟叶,可与世界最好的美国烟叶媲美”。蚕茧一年可养四季,蚕茧个大质优,茧丝洁白,弹性好,单粒丝长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优势。石榴、苹果、脐橙、枇杷、桂圆、核桃、葡萄、花卉、花椒等都具有质量好、产量高、发展潜力大等优势。全国著名农学家卢良恕赞誉这里“不是海南、胜似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