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梁漱溟旧居   消失的勉仁斋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sdxbepaper.cqnews.net/sdxb/html/2007-12/06/content_99741.htm 在 2016-10-27 20:26:1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时代信报数字报
第023版:地理
上一版3  下一版  
梁漱溟旧居 消失的勉仁斋
梁漱溟纪念碑文
巴蜀要塞云顶寨
时代信报博客群:
 
重庆晨报  | 时代信报  | 返回华龙网  
上一期  下一期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 年 12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漱溟旧居 消失的勉仁斋

信报记者 李炼

梁漱溟在重庆的活动

大家互勉共进,讲求策励,极为认真。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一片静寂,唯闻更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感觉心地清明、兴奋,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之重大。在我们团坐时,皆静默着,一点声息都无。静默真是如何有意思呵!这样静默有时很长,亦不一定要讲话,即讲话亦讲得很少。无论说话与否,都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就是在这时候反省自己,只要能兴奋、反省,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朝会”必须要早,要郑重,才能有朝气;意念沉着,能进入人心者深,能引人反省之念者亦强。

这是梁漱溟先生对其师友“朝会”的描述,这种“朝会”开始于1925年的北京什刹海,后因师友辗转流离曾中断近20年。1947年,对政治失望的梁先生再度回到书斋,住进北碚金刚碑的勉仁斋,回到他最初的著书立说和传道授业的生活状态中,曾一度恢复了师友间的“朝会”,其直接的收获就是以后成书的《朝话》中的若干篇什与《勉仁读书札记》。

梁漱溟先生在重庆的活动大致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9年到达重庆后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伯钧等筹建“统一建国同志会”,于1940年在璧山来凤驿创办私立勉仁中学(后勉仁中学迁至北碚金刚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社会活动;第二阶段为1945年底抗战胜利之后再由广西回到重庆,先生抱着“以进步达到平等,以建设完成革命”的人文主义情怀,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为停止内战,民主建国而多方周旋,希望以“第三方”的力量促成国共和谈,最后以失败告终;第三阶段即1947年先生回到北碚金刚碑,创办勉仁国学专科学院(后改为勉仁文学院),并致力于《中国文化要义》的撰写与宣讲,一直到1949年底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北上北京,这一阶段的状况,用梁先生自己的话说即是:“我将专力于文化研究工作,陆续以其思想见解主张贡献于国人。对于时局,在必要时是要说几句话的,但不采取任何行动。”

缙云山下勉仁斋

勉仁中学位于嘉陵江畔缙云山下的金刚碑五指山11号。解放后,勉仁文学院合并到西南大学,勉仁中学后改名为“重庆22中学”。改革开放后,曾一度恢复为“勉仁职业中学”,并以梁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宗诣,开拓职业教育事业。进入新世纪,“勉仁职中”合并进“北碚职业教育中心”,校址现为民营“重庆市华杰职业学校”所用。

对于勉仁中学的环境,我在小时候曾是十分熟悉的。我的外公曾于1930年代追随梁漱溟先生,成为其得意门生和工作助手。1940在璧山来凤驿创办私立勉仁中学时,外公是主要骨干之一,后在来凤驿因公殉职。为了照顾其家属的生计,梁先生将我曾经当过护士的外婆安排在勉仁中学当校医一直到解放后退休,退休后的外婆曾一度居住于当年勉仁文学院的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洋楼”里,童年时代的我,曾在勉仁的校园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1970年代初,年迈的外婆离开勉仁到安徽与小舅舅一起生活,我便再也没有去过勉仁。近30年的时光过去了,当我于今年的初冬时节再次来到勉仁寻找“梁漱溟旧居”时,这里已面目全非。“小洋楼”已毁于1980年代的一场大火,其遗址已成为农家的果园。由于“老勉仁”的员工大多退休或搬走,当年的老房子也大多坍塌和拆毁,现在学校里几乎没有人知道“梁漱溟旧居”的具体位置。食堂的一位老人说,梁漱溟原来住过的房子现已成为了菜园,就在校门右边后山的竹林中,我在竹林中寻觅,却看不出任何痕迹,每一条小路最后都被荒草淹没,难道我再也无法找到先生的踪迹?

好在校门左边的一角,还有一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漱溟馆”和“梁漱溟纪念碑”。“漱溟馆”由梁漱溟半身雕像和一道扇型的回廊组成,石雕像的基座上有费孝通题写的“漱溟馆”三个大字,回廊里陈设着梁先生的生平简介、在重庆时期的主要活动照片和各个时期的书法复印件,其中有一件他于89岁高龄时为“次孙钦东”书写的手札,正文为“于境知足于学知不足 其气有为其品有勿为”,正道出其为人为学的淡泊与高远。

在“漱溟馆”的下方,有一块“梁漱溟纪念碑”,这是1993年,社会各界为纪念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建立的,如今,纪念碑的四周已是荆棘丛生,游人难以靠近。据说当时的“勉仁职中”里还有“梁漱溟生平纪念室”,后由于学校合并到区职教中心,这个纪念室也没有了。

这里曾是先生的“家”

1935年,梁漱溟的原配夫人去世后,他曾在《悼念亡室黄靖贤夫人》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婚后十四年间,使我藉以了解人生,体会人生并从她的勤俭,得以过着极简单的生活,使我在社会上进退自如,不用讨钱养家,而专心干我的社会活动。在中国问题极度严重的时际,她又早早离开我,给我以爽利的身子,我以全副精神,对付大局问题,为社会服务。---我此后绝不再娶,不在纪念她的恩义,表见我的忠贞;而在不应该糟蹋她给我留的这机会。”

从那以后,到新中国建立,他便以“爽利的身子”赴国难了,他便没有其真正意义上的家。在他晚年所写的《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像》中说:“师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按照这种说法,当年师友聚会的勉仁中学,也应该是他的“家”了。如今,成为雕像的梁漱溟,依然凝视着这个“家”,这个满山草木葱茏,时有朗朗读书声的“家”,这个曾让他寄托过教育思想并完成其重要学术著作的“家”,他又该是怎样的心境呢?

有学者指出,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贡献,将随着时间的检验,得到更高的评价。而到那时,我相信在这片他曾生活过的土地上,将会有更恢宏的“纪念碑”,让人祭拜他,缅怀他。

寻访名人旧居征文

主办

《时代信报》

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下一篇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高新区渝州路126号6楼 邮编:400041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