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第二章   自然条件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hnszw.org.cn/data/news/2010/12/48009/ 在 2019-07-22 15:22:2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海南史志网_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_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第二章 自然条件

编辑日期:2010-12-26 20:29:50

第一节  地质地貌

    一、地质

    ()地层

    白沙县地层从老到新有震旦系、奥陶-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其次在西北部,总面积1188.13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56.1%。

    1、震旦系:分布于大岭农场一带,面积40平方公里。为陆缘海湾环境沉积,岩性有板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砾岩夹薄层赤铁矿层。

    2、奥陶--志留系:分布于打炳至牙阜一带,面积42.9平方公里。

    3、石炭系下统青天峡组、上统石岭组:青天峡组分布于金波、松涛水库及向民至道顺村等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石岭组分布于邦溪九队至苦棘岭、龙江三十四队至福妥(今狮球)及番印等地,面积12平方公里。

    4、二叠系下统俄查组、鹅顶组,下统--上统南龙组:俄查组零星分布于金波农场,面积0.3公里。鹅顶组分布于金波农场及向民北侧,面积4.7平方公里。南龙组分布于金波农场及白沙西南面,面积10.3平方公里。

    5、白垩系下统鹿母湾群:广泛分布于县境的东南部,面积843.43平方公里。在白沙元门段产文明女星女星介、短小女星女星介等介形虫化石及白沙中生轮藻、元门中生轮藻等轮藻化石。

    6、第四系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河流谷坡及山谷地带,岩性为砂、砂砾、粘土质砂层等,属冲洪积成因。

    ()构造

    白沙县处于海南隆起之中偏西部,东西向昌江--琼海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北北东向临高--望楼断裂横贯和斜穿县境,折皱、断裂发育。折皱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四组。断裂有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话向、北东向四组。

    1、折皱构造

    南坤园复向斜:分布于牙叉十队、松涛水库。复向斜轴向70°,核部是青天峡组,北西翼是石岭组,南东翼被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不整台掩盖。复背斜于牙叉十队一带,被北北东向临高--望楼断裂反接。

    红岭--军营复背斜:分布于大岭九队、龙江三十三队、珠碧江八队等地。复背斜轴向290°~330°,核部及翼由石岭组构成。两翼不对称形,南东翼比北西翼倾角稍大。复背斜被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的侵入岩侵蚀而残缺不全。

    白沙向斜:分布于南开、道白岭等地。向斜轴向30°,由鹿母湾组构成,两翼对称,倾角10°~25°,开阔平缓。

    金波向斜:分布于白沙农场、死马岭。向斜轴向呈东西向,由鹿母湾组构成,两翼呈不对称形,南翼倾角15°~30°,北翼10°~15°,开阔平缓。

    2、断裂构造

    昌江--琼海东西向构造带:横贯县境中部,为隐伏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带内分布的华力西期和燕山期的侵入岩体以及金波一带的鹿母湾组均呈东西向展布,带内的航磁异常也显东西向。

    北东向临高--望楼断裂、南华坡--大岭农场10队断裂。(1)临高--望楼断裂:25°~40°,穿过子保村、营盘、大厦,长度大于46 公里。断裂倾向南东,倾角65°。见挤压破碎带中发育硅化角砾岩宽20~50米,最宽200米,有岩脉和石英脉充填,具压扭特征。断裂控制了早白垩世盆地的形成,与东西向昌江--琼海构造带呈反接接触;(2)南华坡--大岭农场10队断裂:2条断裂平行分布,间距1公里,长度7.54.5公里走向60°,倾向北西。断裂把青天峡组推复盖在奥陶--志留系之上,具压扭性质。

    北西向断裂:营盘--高村新裂:长19公里,走向305°,倾向北东,倾角较陡。断裂使鹿母湾组与晚古生代地层呈断层接触;大岭--苦棘岭断裂:长9.3公里,走向302°,倾向南西,倾角较陡。断裂使震旦系直接与石岭组接触;大岭农场十三队--高岭断裂;长7公里,走向315°~333°。断裂切割了红岭--军营复背斜和华力西期侵入岩体界线;金波农场断裂:长2.5公里,走向325°。受断裂推复青天峡组盖在俄查组之上。

    南北向俄朗村--金波口断裂:主要表现为燕山晚期花岗班岩呈脉状充填,长度大于32公里。

    ()侵入岩

    白沙县侵入岩很发育,根据岩性特征与邻区对比划分为华力西期、华力西--印支期及燕山期,出刍譬面积92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43.8%。

    1、华力西期侵入岩

    辉长岩:分布于仙婆岭一带,呈小岩株产出,长轴呈北东向长6公里,短轴2~2.5公里。

    闪长岩:分布于芙蓉田、龙尾及白打岭三地,呈小岩枝或岩墙状。

    石英闪长岩:分布于子保村至仙婆岭一带,呈不规则的岩枝产出,长15公里,宽0.5~5.5公里。

    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儋县岩体):分布于南北沟至邦溪、查英小村、查苗、光雅、沙帽岭一带,长轴呈东西向,面积455.8平方公里。与邻区对比,同位素年龄为271百万年。

    二长花岗岩(长塘岭岩体):分布于长塘岭一带,岩体往西跨入昌江县境。

    2、华力西--印支期混合花岗岩:分布于青开老村、唐茂、大厦三地,岩体呈不规则状,面积19.5平方公里。同位素年龄为240百万年。

    3、印支早期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黑岭岩体)分布于县境西南部,在县域内面积183.5平方公里。

    4、燕山期侵入岩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石英闪长岩:分布于老村一带,岩体呈圆形,直径长2.2公里。

    燕山晚期第二次花岗岩(丰猛岩体):分布于岭尾村一带,面积6.6平方公里。

    燕山晚期第二阶段第二次花岗闪长岩(石岭岩体):分布于龙江十九队至尖兵队一带,在青松、木开、什悟三地也有3个小岩体,面积共54.5平方公里。

    燕山晚期第二阶段第四次花岗斑岩:分布于俄朗村至金波口,呈脉体产出。

    ()地质发展史

    白沙县的地质历史,最老可追逆到早古生代,在距今6.15~8亿年的震旦纪,地壳急剧下降,海南岛形成北东向坳陷带,海水从西南方向入侵到白沙县的大岭、芙蓉田一带,沉积了一套含铁碎屑岩建造。在距今520百万年大规模海侵出现,北东向坳陷带发展成为巨大的加里东坳陷带,在奥陶--志留纪沉积了一套页状建造和类复理石建造岩石。志留纪末发生加里东运动地壳折皱隆起,并长期遭受剥蚀。

    晚古生代石灰一二叠纪时期,地壳发生沉降,再度出现海侵,县域内南高岭至芙蓉田以及仙婆岭一带呈为孤岛,其余地域均处于海水淹没之中,但海水较浅,沉积物为浅水近源的陆源碎屑建造及碳酸盐建造。二叠纪末发生的华力西运动,使地壳厚度折皱隆起,海水全面退出白沙县域。由于华力西时期昌江--琼海深大断裂复活,延续时间长,故地壳深部追循断裂大规模入侵的岩浆岩出现有华力西期、印支期各类花岗岩,其中印支期侵入岩体与金、多金属矿产有关。

    早白垩世初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上升活动和断块运动,北东--北北东向临高--望楼断裂发生和发展,与昌江--琼海断裂一起控制了北北东向和东西向山间洼的发生和发展,北东向白沙断陷盆地是海南岛这一时期形成的规模最大的断陷盆地,并堆积了厚度达1590米的类磨拉石建造。这个时期气候炎热干燥,处于氧化环境,形成一套红色岩系。并相伴有岩浆入侵,其中晚期侵入的花岗岩体与金、锡、锑、多金属等矿产有关。

    晚近时期,新构造运动造成地壳的间歇性升降,于河流谷坡地带和山谷地段形成松散的冲洪积物和坡残积物堆积。

    二、地貌

    白沙县坐落于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地势陡峻,东南面高,向西北面倾斜。屹立于东南县界上的鹦歌岭海拔标高1812米,是全县最高峰。水系较发育,南妹河、南开河水系自西南流向东北注入松涛水库;南七河、南或河水系自中西部西去注入石碌水库;珠碧江水系经中北部取道于昌江、儋县交界地带西流入海。地貌按山岳类型及成因分为:

    ()侵蚀构造低中山地貌,主要沿县界分布,逾千米的山峰计64座,于西南面县界一带有斧头岭、坝王岭等16座山峰,海拔标高1051~1441米,相对高差251~641米;于南面县界一带有尖岭、道白岭、马域岭、南串岭、大岭、红卖岭、蛙岭、自石岭、石板岭、鹦歌岭等36座山峰,海拔标高1008~1812米,相对高差208~1012米;于东面县界一带有鹦歌岭、头尖岭、尖岭、割莱岭等6座山峰,海拔标高1021~1335米,相对高差221~535米;于县域中偏西部一带有南高岭、仙婆岭等6座山峰,海拔标高1005.5~1347.3米,相对高差205.5~547.3米。山体多呈南北向或北东--南西向绵延。山顶呈圆形、椭圆形,山坡为“W”形坡,“V”形冲沟甚发育。基岩为鹿母湾群、奥陶--志留系,华力西期辉长岩、石英闪长岩。

    ()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分布于天鹅山至三包田、福才、木开、南高岭林场、牙阜、红岭、芝冉、浪丰一带至南面县界一带以及浪九至三盆岭、长塘岭一带,海拔标高在380~1000米,相对高差多在200~500米。山体多呈东西向,其次南北向、北东--南西向,山顶呈园形,山坡为凹形坡,“V”形冲沟发育。基岩为鹿母湾群、南龙组、青天峡组、奥陶--志留系,华力西--印支期混合岩,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印支早期钾长花岗岩。

()侵蚀构造丘陵地貌,分布于大岭、邦溪往东至狮球、光雅、打安、金波、阜龙、白沙、元门、细水一带广大地域,海拔标高在31~617.3 米,相对高差多在30~428米。山体呈不规则状、长条状、串珠状。山顶呈圆至椭圆形,山坡多为凹形坡,也有弧形坡。水系较发育,往往河曲连续出现,山沟以“U”形沟居主要,“V”形沟仪分布于较高山体之上段,基岩为鹿母湾群、石岭组、青天峡组、南龙组、俄查组、鹅顶组、奥陶--志留系、震旦系,华力西期闪长岩、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燕支期钾长花岗岩、燕山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及花岗斑岩。此外还有河流堆积地貌河漫滩,主要分布于珠碧江的南王岭至七水村段、南湾河的志口至什席段、南或河的金波农场十一队至金波农场段、南开河的莫好村至印妹二队段。上述河段的河流谷坡地带不同程度的发育河漫滩堆积,规模最大达300×1800米;河床中偶有心滩或沙洲堆积。此外于山坡或山麓地段往往发育坡积锥。

 

第二节     

    一、日照与辐射量

    白沙县山高云雾多,日照时数虽比岛内大部分县少些,但年平均还达2000小时以上,日照率45~47%,日照变化小,最长13.17小时,最短10.59小时,两者相差2.58小时,年太阳辐射能114.3千卡/厘米2。一年中夏季最多,占30%左右,5~7月每月都有200小时左右,次之是春季,占27~28%,最少是冬季,占20%左右,西北部比东南部地区略多。

    二、气温

    白沙县地属热带季风性气候,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1.9~23.4℃。最热的是7月,月平均气温27~28℃;母冷的是1月,月平均气温16.6~17.3℃。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41℃,多出现于4~5月;极端最低气温2.1~5.1℃。年平均积温在8000℃以上,最高温是8611.9(1966),比常年多305℃;最低是8056.7(1971),比常年偏少250.2℃。最高与最低年份相差555.2℃。日夜温差大,年平均9.7~9.8℃。

    三、降雨量

    县境内大部分地区降雨量1800~2400毫米,仅有邦溪、荣邦、金波等地降雨最在1400~1600毫米之间,实际全县的年平均降雨量是1725毫米。通常的雨季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旬直至11月上旬;雨量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占年降雨量的85~90%;8~10月是全年降雨量高峰期;11月~次年4月为旱季,仅占年降雨量10~15%。

    四、风速

    白沙县山地面积大,有地形阻挡作用,常风不大,年平均风速小于2.0米/秒;大风日3年平均只有5天。邦溪、荣邦地区偏西靠海,风速为2~2.3米/秒,其余地区均小于2.0米/秒,县气象站为1.7米/秒。

    五、霜期

    每年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使县内出现低温或霜冻天气,多数都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间。据县气象记录,普遍出现重霜的时间是在1月中旬至下旬,如1963年县内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出现薄冰,县城当年最低气温为-1.4℃南开地区为-3℃。

 

第三节      

    一、地表水

    全县雨量充沛,地表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多毫米,年地表径流19.324亿立方米,枯水年(保证率90%)年降雨量1198毫米,年地表径流8.31亿立方米。按全县总人口平均拥有水量6092立方米,按农业人口平均有6980立方米,高于全岛人平5296立方米的水平。但具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地区差异性大及蒸发量大的特点。东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区都在山脉的逆风坡,受鹦歌岭、马域岭、斧头岭、南高岭等群峰峻岭的抬升作用而产生大量降雨,多年平均雨量2000毫米以上,年最大降雨量达4103毫米;西北部由于地势平坦,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525毫米。不同地区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相差400~500毫米。降雨量主要来自台风雨,并多集中于7~10月,每次台风登陆或过境,均出现较大范围的大雨或暴雨;其次是热带雷雨,多出现于夏、秋季,降雨强度大。

    白沙县径流完全由降雨产生,属雨水补给类型。年径流和年降雨一样在时空分布上也不均匀,年内洪枯悬殊。19639月洪水流量达3230立方米/秒,同年最小枯水流量仅有0.0607立方米/秒,相差5万多倍。1959~1980年的22年,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667毫米,在地区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在时段分布上,冬春占49%,夏秋占51%。

    二、地下水

    根据海南地质大队1:20万《海南岛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资料,白沙县域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两个类型: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分布面积4平方公里,地下水天然资源为0.266万吨/日;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1915.2平方公里,天然资源127.7172吨/日,开采资源为55.521万吨/日,合计全县天然资源127.987万吨/日,开采资源55.521万吨/日。

    县有中低温热泉水3处。邦溪镇南斑村热泉,出自花岗岩裂隙中,流量0.74升/秒,水温38℃,总硬度(德度)2.22PH7.9,耗氧量0.86毫克/升,sio275毫克/升,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钙型;木棉村热泉,从花岗岩中流出,流量0.45升/秒,水温41℃;光雅镇阜喜村热泉,出自变质岩破碎带中,流量3.46升/秒,水温40℃,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钙型,总硬度(德度)6.03PH7.7,耗氧量0.46毫克/升、Sio260毫克/升。


三、水 

白沙县施工机井水量水质表

     

 

地下水类型

水量(吨/日)

水质评价

Z K 1

碳酸盐岩裂

隙溶洞水

1328.05

生活用水

Z K 2

2148.24

Z K 3

131.24

Z K 1

基岩裂隙水

256.61

生活用水

Z K 2

357.00

铁偏高(Fe0.7毫克/升)但可饮用

Z K 1

基岩裂隙水

220.49

136.6

生活用水

Z K 2

锰含量(654.4毫克/升)超国标,其他指示符合饮用水要求

    

附:三大河流简介

    1、南渡江

    南渡江是海南岛三大河流之一,主流南开河,发源于昌江县南峰山(海拔1223),自南向北经白沙县城牙叉镇流入松涛水库,再往东流至海口港入海。河流集雨面积7176.5平方公里,河长311.3公里,县境内河长77.9公里,集雨面积114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4.1%。共有6条支流汇入;西有南妹河、南开河及南叉河分别于南妹村、向民村及牙叉镇汇入;东南有南湾河、南有向民河、南清河分别在南三村、向民村、印妹村下1公里加入南渡江,其中较大的支流有南湾河,长39公里,集雨面积184平方公里,占县境内流域面积的16%;南妹河长32公里,集雨面积12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0.8%;南清河长27公里,集雨面积105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9.1%。南妹河汇河处以上河床有花岗岩及砂页岩露出,比降大,河道多急弯,南妹河以下比降较平缓,水源丰富。南渡江多年平均径流量12.294亿立方米,天然落差1030米,干流可装机8015千瓦,河道平均坡降4.28%,河道弯曲系数26,河域形状系数0.262。全河流域植被良好,没有出现水土流失。

    本县处在南渡江流域的有南开、白沙、元门、细水、牙叉、阜龙等6个乡镇,人口37989 人,占全县总人口37.6%,耕地面积44278(不含农垦系统及县办林场,下同),占流域面积的2.6%,占全县总耕地面积38.7%,其中水田面积28121亩,占耕地面积的63.5%,占全县水田面积的48.9%,旱田面积2960亩,坡()地面积16157亩。此外,还有2个国营农场,4个地方国营农林牧场分布于南渡江沿岸。

    2、珠碧江

    珠碧江系白沙县独流入海江河,主流合水河发源于本县中部的南高岭(海拔1091)绕北向西流经狮球乡,后折向西北流入珠碧江水库,再经荣邦乡注入北部湾,河流全长71.8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65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1%。3年平均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河床平均比降2.86%,总落差948米,可发电装机容量3185千瓦。河道弯曲系数2.37,流域形状系数0.328。沿河多数有砂岗岩露出,上游沿河多树木,植被良好,河床较狭,一遇暴雨,河水经常淹过公路桥,短时间内影响通车。大溪桥以下河床较宽,比较平缓。

    珠碧江(含支流)流经打安、光雅、狮球、七坊、邦溪、荣邦6个乡镇,人口39256人,其中农业人口36127人,劳动力13971人,耕地面积53813亩,农业人口人平有耕地面积1.5亩,劳平负担耕地面积3.9亩,占流域面积的5.4%,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7%,其中水田25039亩,占耕地面积的46.5%,占全县水田面积57530亩的43.5%。

    流域内除6个乡镇外,还有卫星、龙江、珠碧江、大岭、芙蓉田、邦溪等6个国营农场及国营农场邦溪林场和打安热作场。本区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甘蔗、橡胶等。影响本区农业生产主要是干旱,多年平均径流深仅701毫米,是本县干旱区。枯水期(P=90%)径流总量为2.07亿立方米,人平水量仅有2670立方米(含国营农场人口),低于全岛平均水平。

    3、石碌河

    石碌河系昌化江之支流,发源于本县青松乡的斧头岭(海拔1438),自南向北流经青松乡后折向西经金波乡注入昌江县石碌水库,继续西流汇入昌化江通海。县内集雨面积315.5平方公里,河长33公里,天然落差1090米,可发电装机容量800千瓦,河床比降11.4%,河道弯曲系数2.32,流域形状系数0.522,牙表以上河床有整体花岗岩露出,多弯曲,沿河植被良好,牙表以下河道平缓且坦宽,属石碌水库库区。

    本流域县内面积31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4%,流域内耕地面积12861亩,占流域面积2.7%,占全县耕地面积11.2%。其中水田6829亩,占耕地面积53%,占全县水田面积11.9%。区内人口10697人,其中农业人口10247人,劳动力4191人。每个农业人口仅有耕地面积1.3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贷担耕地面积3.1亩。

流域内除青松、金波两个乡外,还有国营金波农场、国营红旗松香厂分布于石碌河两岸,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番薯、橡胶等。本区水资源丰富,人平水量6945立方米(16125人计算,包括农场),枯水期径流利用较好,有旱涝保收面积5400亩,占水田面积79.2%。

 

第四节     

    一、暴雨

    本县降雨一般在4~11月,7~10月暴雨频率较高。一年之中,西北部地区有2天,中部地区3~4天,南部和东南部4~5天。细水、青松乡和卫星农场是本县的暴雨中心,每年平均有4~5天。日最大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均在350毫米以上,最高纪录631.4毫米。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台风影响,尤其是在冷空气南下与台风环流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暴雨,范围广、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威胁与破坏性亦大。1977720~21日出现的暴雨,最大降雨量1小时达120毫米,10分钟达25毫米,造成60人死亡,上万亩农田被冲毁,大批水利设施遭受破坏。全县损失折款1668.2万元,为历史罕见。

    二、干旱

    白沙县各地年降水量虽较多,但由于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导致旱季和雨季差异明显,常出现干旱,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早造威胁很大。1963年春旱严重,全县早造水稻受旱面积3.2万亩,其中成灾2.7万亩,占总面积41%,当造粮食损失减产990吨。常年以冬、春旱最为严重。旱灾受害较严重的是西北部的荣邦、邦溪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500毫米左右,且蒸发量大,每年有8个月干旱。东南部地区每年有6个月干旱。另外,由于北部地区砂质土壤多,渗透量大,保水性能差,造成每年春旱长达30~45天。

    三、台风

    对白沙县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3~4个,最多年达8个。建国以来只有1959年没有台风影响。台风出现一般在5~11月间。主要集中于89两个月,其中8月出现频率最高,几乎每年一遇,其次是9月,10年七遇。最早的(初台)528(1964),最迟(终台)1125(1973),风力一般在6~7级,阵风12(但较少见),对橡胶生产影响不太严重。常带来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冲坏农田、公路和水利设施。

    四、“清明风”、“寒露风”

    “清明风”与“寒露风”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造成连继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22℃的天气。这种天气对水稻抽穗扬花危害甚大,使水稻不能正常授粉,出现不实粒或空粒而致减产。清明风最迟终止于4月下旬(1961),一般在415日前结束。寒露风最早出现于9月下旬,多开始于10月上旬。县内水稻安全齐穗期是:早造水稻应在413日以后;晚造东南部地区应在108日之前,西北部地区应在1012日之前。

    五、低温寒害

    本县出现的低温阴雨或霜冰天气多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间。此间正值早造播种、育秧、插秧时节,对秧苗、橡胶苗以及牲畜等都带来危害,往往造成烂秧、死苗和冻死牛的现象。19631月中旬至下旬,县内曾出现过低温寒害,其最低气温为零下1.4℃,全县损失谷种160吨,占已播种的45.6%;橡胶被冻死9.8万株,当年县内橡胶死亡率最轻的为19%,最重的达97.6%。

    1959~198022年中,低温阴雨天气,东南部出现59次,西部出现52次。一年之中,1月出现频率最高,平均每年一次。各旬的情况是东南部以1月上旬接近2年一遇,1月中旬和2月上旬次之,为5年二遇;西北部地区1月中旬近2年一遇,1月上旬和2月中旬次之,3年一遇。每次低温阴雨天气一般维持3~5天,最长的达23(出现在196824~26)。霜日多,平均每年1.4天,最多是1962~1963年度为9天,次之为1973~1974年度8天;1月霜最多,占总霜日的63.3%,霜日最早(初日)出现于1217(1975),最晚(终日)出现于34(1972)。频率虽不高,但对早造秧苗、胶苗和耕牛的危害却相当严重。每逢晚稻收割期间(一般是10月中旬至11月底)出现大于4天的阴雨天气。此时是深秋季节,北方冷空气逐渐加强,影响日趋频繁,而控制本地区的暖温气团仍较强,冷暖交锋导致阴雨连绵,连续多天不见阳光,引起晚稻发芽霉烂。这种“烂冬”天气,东南部比西北部严重,尤其是南开、青松、细水和元门的南训一带,每年都因此损失相当一部分稻谷。“烂冬”天气以1970年较为严重,自1016日~11月总雨量为625毫米,阴雨天气达33天,而日照仅109小时,造成了晚稻减产。当年牙叉公社晚造亩产仅收68公斤,比1969年晚造亩产减少84公斤,全社粮食减收460吨。

    六、“干热风”

常年3~5月出现日平均气温大于28℃,14小时相对温度小于50%,连续大于3天的干热天气。风向偏西南,风速较大,有时可达6~7级,气温高,相对湿度小。这种天气使早熟稻高温逼熟,千粒重减轻,迟熟早稻则影响抽穗扬花,不实粒增加,造成减产。受影响较大的是西北部的荣邦、邦溪一带,年中以5月中旬出现频率最高,2年一遇,次之为4月下旬和5月上旬,4年一遇

 

第五节  矿产资源

    白沙县已发现的矿产有14种,产地共15处。其中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锡、钨、金、独居石、铁矿;非金属矿有水泥灰岩、硅灰石、水晶、硅石、粘土、刚玉等。

    一、金属矿产

    ()平原村铜矿:位于荣邦乡平原村北1公里。1978年海南地质大队普查。矿体赋存于石岭组透辉石岩类灰岩及白云岩破碎带中,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40°,矿体长30米,宽25米。延深25米。矿石主要为孔雀石,含铜品位1.18%,求获D级金属铜百余吨,储量规模属矿点。

    ()可任老村铅锌矿:位于阜龙乡可任老村。1958年冶金905队普查。矿体产于华力西期儋县岩体裂隙中,有2条含矿石英脉,走向北和北东,倾向陌和南东,倾角60°~89°,矿脉长80米,宽0.4~0.6米,含铅2.46%、锌1.03%。求获D级铅锌表内外金属量各数百吨,属石英脉型矿点。

    ()元门铅锌矿:位于元门乡北西3.3公里。1970653地质队发现检查,1984934地质队普查。矿体存于二迭系灰岩破碎带中,有3条矿脉,北西,倾向北东,主矿体已控制长368米,厚4.76米。求获铅锌金属量共2万余吨,属小型矿床。

    ()金波硫锑铅矿:位于金波乡东南1.7公里山沟中。1971934地质队踏勘。硫锑铅矿赋存于石英砂岩破碎带中,出露宽1米,倾向北西,倾角35°。含铅8%,含银130~150克/吨,属矿点。

    ()查苗富强砂锡矿:位于七坊镇富强北面茶山河支流中。1957年海南地质大队检查。冲积砂矿总长度4100米,宽3米,厚1米,含锡百996克/立方米;坡积砂矿长1900米,宽750米,厚0.3~1.5米,含锡石837克/立方米,并发现1条含锡石石英脉产于花岗岩裂隙中,长40米,厚1米,含锡0.2%,储量规模属矿点。

    ()金波黑钨矿:位于牙叉镇西面35公里。1984年海南地质大队普查。矿体产于长塘岭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马岭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接触带,有4条含矿平行石英细脉带。矿体长50~140米,厚0.3~1.5米,倾向南东,倾角68°~76°。黑钨矿呈板状和放射状集合体,长一般0.5~3毫米。矿体平均含wo3 0.15~1.88%,伴生有绿柱石。储量规模为矿点。

    ()元门金矿点:砂金,位于元门乡红茂、翁村一带河流冲积层中。1959年海南地质大队普查。含金为砂砾层或粘土层,已圈定3个块段长725~1300米,厚0.4~1米,含金0.65克/立方米,储量规模属矿点。

    于元门红坎电站东南1公里处,有4条含金石英脉或破碎带,倾向北;东或北西,倾角50~80°。1986年海南地质大队检查,含金品位一般0.13~1克/吨,个别达2.5~11克/吨。

    ()白沙农场十八队金矿点:位于白沙农场十八队东侧。1987年海南地质大队踏勘。含金石英脉产于白垩系下统鹿母湾群暗红色砂岩、砂砾岩中。石英脉长300米,厚0.7米,倾向南东东,倾角70°,含金一般4~5克/吨,含银22~32克/吨,属矿点。

    ()芽苞独居石、砂金矿:位于狮球乡芽苞村北西河流中。1961936地质队普查。冲积砂矿层沿河分布,长700米,宽20~80米,厚1.57 米。含矿为细砂砾层,独居石773.2 9克/立方米。砂金0.2~1克立方米。求获独居石数十吨,砂金数公斤,属矿点。

    ()黑岭褐铁矿:位于大岭西北面。1961年海南地质大队检查。区内主面分布震旦系。褐铁矿在地表形成2个分布区,长分别为30米、100米,宽25~70米,厚0.5~7米,含铁一般39.41~42.58%,最高53.44%,属矿点。

    二、非金属矿产

    ()向民水泥灰岩:位于元门乡向民村北1公里。1971653地质队普查矿区地层时代为二叠纪,矿体长800米,宽130米,共分三层。第一层厚10米,第二层厚9米,第三层厚60米,总厚度79米。平均化学成分cao48.74%、Mgo 2.24%、sio25.50%、so30.004%。求获C+D级水泥灰炭矿石量1243.966万吨,报告经审批,剥采比按0.5计算,批准储量431.2万吨,其余储量难于利用。

    此外,矿区附近还有可作为水泥配料的粘土和页岩55.5万吨。

    ()南华坡硅灰石矿:位于荣邦乡南华坡西300米。海南地质大队1986年检查。矿区地层为石岭组,矿体赋存于硅灰石大理岩中,长160米,厚3米,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2°~57°,硅灰石灰白色,呈放射状、纤维状,含量50~96%,含方解石、透辉石、石榴石等。化学成分sio245.33~50.61%、cao45.77~47.32%,Ae2o30.62~0.72%、Fc2o30.2~0.4%,Feo0.54~0.82%、Mgo0.62~0.72%,烧失量0.93~5.28%。求获矿石量19.20万吨,属小型矿床。

    ()青松水晶矿:位于青松乡东南1.5公里。1971653地质队详查。含矿石英脉赋存予矽片岩中,矽片石岩产于片岩与花岗岩闪长岩接触带上。共有4个含晶石英脉矽片岩体。123号矿体长20~40米,宽7~10米,延深10~20米;走向南北,倾向东或西;LV号矿体最长,长90米,宽30米,延深35米,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压晶单晶平均品位0.07~1.9克/立方米,熔炼水晶0.02~0.15公斤/立方米,储量规模属小型矿床。

    ()浪九刚玉砂矿:位于光雅镇浪九石灰厂西北750米。含矿地层为奥陶-志留系变质石英砂岩。坡残积刚玉断续分布长250米,宽20米,刚玉晶体长一般1~2厘米,最长3~4厘米,对径0.5~1厘米,蓝色不透明,为矿化点。

()士荣硅石矿:位于狮球乡士荣村东北500米。海南地质大队1989年检查。石英脉产于华力西一印支期花岗岩中,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0°。长350米,厚11~15米。矿石白色,微粒结构,化学成分sio299%、Fe2o30.032~0.046%、A12o30.024~0.048Cao0.075~0.201%、P2o50.010%,求获储量48万吨,属矿点。

 

第六节  土地资源

    一、耕地:包括水田、旱田、坡地和菜地等,总面积152521亩。水旱田和坡地的利用系数分别为68.30%和80.02%。

    ()水旱田:面积102322亩,占耕地面积67.9%,净面积为69881亩,主要分布于海拔250米以下的河流谷地和丘陵盆地。以梯田面积最大,计有36632亩,占总面积的52.42%,其次是山坑田,计有27708亩,占39.65%,垢田5444亩,占7.79%,洋田98亩,占0.14%。水田的利用方式为双季稻,旱田为单季晚稻(少部分育晚造秧后再插晚稻)1980年有189亩水旱田改种甘蔗。复种指数为177.3%。

    ()坡地:面积49962亩,净面积3997亩,坡地主要种植甘蔗、番薯、木薯、花生、大豆、芝麻、玉米、坡稻等,一年两熟或一熟。长期以来对坡地的利用是取多于补,施肥很少,甚至不施,加上水土流失,因此,地力逐年下降。还有237亩菜地。

    二、园地:包括橡胶、水果、茶叶及其他园地,共有面积34675(不含国营农场)。据1980年统计,公社橡胶园面积达到27052(净面积1.44万亩),占总面积的78%。以白沙公社最多,达6500亩,其次是七坊公社4633亩,邦溪公社最少,只有21亩。茶园仅有南开公社1260亩,其他热作园除元门、细水公社1000~1200亩外,其余公社均在千亩之内。果园及其他园地的面积都很少。主要是橡胶,多分布盆地和丘陵地区,垦殖前自然植被繁茂,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植胶后7~8年便可开割。

  三、林地:包括森林、灌木、疏林、造林未成林、采伐迹地、苗圃地等。农村部分面积86.44万亩,林场系统14.07万亩。其中森林面积农村部分54.96万亩,国营林场系统14.07万亩。农村占有林中以南开乡最多,达23.61万亩,荣邦乡的天然森林已伐光。全县森林蓄积量471.36万立方米,其中农村和地方林场共428.22万立方米,占90.85%,农垦43.14万立方米,占9.15%。森林覆盖率(包括橡胶树)49.4%,天然覆盖率23.4%。

    四、草地:面积有84.6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6.65%。其中尚未利用的有45.28万亩,占53.48%。主要分布于东部、南部的细水、元门、南开,白沙、青松等乡镇,共计60万亩,占全县天然草地面积的69.6%。全县天然草地连片万亩以上的有14处,共计面积54.1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62.8%。草种多属白茅、野香茅和芒草等木本科草类,营养较差并随干湿而枯荣。

五、其他六类用地:共计面积10.7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

 

第七节  生物资源

    一、动物

    ()哺乳类

    主要有海南坡鹿、黑冠长臂猿、云豹、水鹿、黑熊、猕猴、黄猿、野猪、水獭、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刺猬、狐狸、果子狸、飞狸、松鼠、巨松鼠、野鼠、野兔等。解放后,由于开发建设,植被变化,森林减少,加上滥捕,野生动物日渐减少,特别是海南坡鹿、云豹、黑冠长臂猿及黑熊等珍稀动物存量更少。

    19766月,县革委会为保护和发展海南坡鹿,在邦溪公社建立坡鹿保护站,配备干部、工人5名,负责管理工作。

    附:邦溪坡鹿保护站简介

    邦溪坡鹿保护站位于邦溪镇北部,面积6080亩。东至原都竹小村一带山脉,南至南丁村的什保蔓西78.7米高程西山脚(高岭东山脚原牛车路),北至珠碧江湾道及58.1米高程山顶。场址设在邦溪墟东北面。

    场境内属于稀树地带,是海南坡鹿的主要繁衍生息地区之一。主要植物群落有厚皮、白格茅草型;扁担干、野香茅型;刺葵、竹草型和山芝麻、绢毛飘拂草型等。油甘子、刺枣、木棉也有零星分布。

    ()鸟类

    主要有白鹇、鹉祖鸟、苍鹰、游隼、原鸡、斑鸠、青斑鸠、小毛鸡、鹧鸪、猫头鹰、五色雀、麻雀、小麻雀、八哥、鹦鹉、啄木鸟、白面鸡、哥喂鸟、布谷鸟、白鹭、白鹤、鹌鹑、画眉、大毛鸡、乌鸦、剪刀鸟、水鸭、太阳鸟、黄鹤、燕子等。

    ()爬行类

    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青竹蛇、秤星蛇、水甲蛇、花蛇、雷公蛇、藤蛇、马松蛇、巨蜥等。

    ()两栖类

    青皮蛙、虎斑蛙、壁蛙、斗气蛙、蟾蜍、金钱龟、山瑞等。

    ()鱼类

    鲤鱼、草鱼、泥鳅、鲫鱼、菲洲鲫鱼、鲮鱼、鲢鱼、黄鳝、生鱼、斑鱼、鳗鱼、鳙鱼等。

    ()昆虫类

    蜜蜂、螟虫、金龟子、蚱蜢、蝉、蚜虫、地老虎、夜蛾、赤眼蜂、黄蜂、小蜂、瓢虫、稻飞虱、叶蝉、稻瘿蚊、椿象、稻杆潜蝇、稻蓟马、稻螟蛉、母生豹蛱蝶、松毛虫、天牛、石蠹虫、吉丁虫。

    ()无脊椎类

    蜘蛛、蚯蚓、蝎子、虾、蚬、蚌、蜈蚣、山蚂蝗、飞蜞、水蛭、蟹等。

    二、植物

    ()蕨类

    芒箕、里白、卷柏、狗脊、凤尾草、海金砂、黑木桫椤、乌毛蕨、铁钱蕨、鸟巢草、大桫椤等。

    ()木类

    翠柏、琼楠、竹叶松、香楠、陆均松、油丹、野枇杷、海南粗榧、香胶木、刺篱木、海南五针松、厚壳桂、白木香、南亚松、木姜、海南大风子、思茅松、毛丹、母生、加勒比松、阴香、海南杨桐、广东松、广东钓樟(柳稿)、油茶、绿楠、山苍子、山茶、山牛彭、苏铁、苦梓、隆兰、坡垒、龙尾苏铁、纳稿、木兰、青皮、罗汉松、细基丸、黄兰、桃金娘、竹柏、樟树、荷花木兰、赤营、红营、乌营、乌墨、山乌墨、香春、水翁、水蒲桃、鸡尖、黑榄、黄牛木、海棠、山竹子、扁担干、布楂叶、鹧鸪麻、大沙叶、加卜、梭罗、曾罗、木棉、爪哇木棉、商地棉、黄桐、土蜜树、黑面神、重阳木、白蒲公、算盘子、橡胶、中平树、白背叶、油甘、山乌桕、石栗、千年桐、黄槿、海南梧桐、翻白叶、银叶树、羊屎树、杜英、窿缘桉、柠檬桉、雷林桉、刚果桉、番石榴、野牡丹、白榄、花梨、白椎、红椎、黄檀、小叶胭脂、大叶胭脂、东京胭脂、赤桐、红桐、乌桐、红背桐、车轮梅、围涎豆、海南红豆、大叶榕、小叶榕、华楹、刺桐、麻栎、斜叶榕、乌格、凤凰木、旱毛栎、台湾相思、大叶相思、孔雀豆、铁刀木、双翼豆、油楠、青岗栎、青果榕、盘壳栎、竹叶栎、木麻黄、越南榆、山麻黄、桑树、见血封喉、胆木、剿毒木、鹊肾、酒饼树、牛奶树、印度紫檀、枫香、黄椎、山柑、刮舌罗、灯架、艨艨木、无患子、芒果、铁包金、细子龙、秋芒、九节、三概苦、坡柳、猪肚刺、山苦楝、水柳、黄杞、野黄皮、黄久、黄花夹竹桃、鸦胆子、八角枫、红花夹竹桃、山荔枝、红罗、紫树、山罗、假荔枝、鸟不企、倒吊笔、苦楝、野漆、鸭脚木、麻楝、白饭树、赛楝、厚皮、黑柿、川楝、假芒果、海南柿、红楝子、留香芒、子京、酸枣、椰香芒、罗伞树、蒲葵、千张纸、菜豆树、大青、蓝靛、石梓、海南石梓、柚木、猫尾木、莺歌、杜荆、白背荆、桄榔、油棕、高山蒲葵、铁树、池杉、龙血树、假频婆、牛尾连、南洋杉、青蓝、构树、鸡毛黄、九里香、福建茶、马钱子、假鹰爪、了哥王、苎麻、天南星、五指毛桃、龙船花、侧柏、园柏、单根木、盐肤木、露儿筋、紫珠、大叶紫珠、刺枣。

    ()竹类

    楠竹、麻竹、粉骨竹、青皮竹、刺竹、盂忠竹、水竹、刮罗竹、龙骨竹、藤竹。

    ()果类

    荔枝、龙眼、人心果、文冠果、番荔枝、刺番荔枝、椰子、槟榔、杨桃、柚、包子树、芒果、酸豆、橄榄、菠萝蜜、木瓜、香蕉、牛蕉、野芭蕉、柑、桔、油甘、桃、李、番石榴。

    ()草类

    白茅、黄茅、大芒、五节芒、香茅、粽叶、飞机草、大叶菊、千斤拔、野向日葵、路边菊、地胆头、咸虾花、旱莲草、白花、蛇舌草、鸡骨草、排钱草、含羞草、黄花稔、美人蕉、益智、砂仁、良姜、草蔻仁、雷公笋、白豆蔻、野香茅、马唐、竹节草、鸭舌草、牛筋草、狗胆草、蜈蚣草、蟋蟀草、绢毛飘拂草、金丝草、鹅不吃草、象鼻草、绉面草、倒扣革、田字草、五月艾、四方拳草、犁头草、车前草、榨浆草、仙茅、芒花草、接骨草、钮扣草、穿心莲、刺苋、苋菜、水芙蓉、毛麝香、水老、金银花、仙人掌、大风艾、无刺仙人掌、白花丹、七姐妹、半边莲、荞菜、胭脂花、马齿苋、百部、天门冬、过塘蛇、石菖蒲、白萼金花、石蒜、剑麻、寄生兰、木虾公、金钱草、落地生根、广东万年青、木贼、百日红、广东闹洋花、三荚草、冰糖草、土半夏、龙吐珠、猫须草、虎尾草、益母草、崩大碗、山芋、石斛、望江南、防风草、啜脓羔、辣蓼、稀蔹草、节节花、磨盘草、马鞭草、痴头婆、刺茄、大癫茄、三叶鬼针草、狗肝草、虎耳草、莎草、叶下珠、草决明、鸭跖草、紫万年青、苏叶、霍香。

    ()菌类

    灵芝菇、三角枫菇、甜菇、松木红菇、牛屎菇。

    ()藤类

    红藤、白藤、葛藤、竹藤、过山龙藤、黄莲藤、鸡屎藤、蛇王藤、扛扳归、大血藤、锡叶藤、五加藤、金不换、土茯苓、九层塔、山胡椒、白粉藤、杜仲藤、酸藤子、犁壁藤、王不留行、牛大力、两面针、巴戟。

    三、药材

    灵芝、马勃、伸筋草、卷柏、木贼、海金沙、土贯众、崖姜、柜子仁、粗榧、海风藤、买麻藤、鱼腥草、毕拔子、萎叶、石楠藤、山胡椒、白胶香、楮实子、桑白皮、桑叶、王不留行、榕树须、五指毛桃、穿破石、见血封喉、虫吐烟花、桑寄生、枫香寄生、火炭母、倒扣草、青箱子、鸡冠花、千日红、土人参、威灵仙、宽筋藤、黄莲藤、豆豉姜、樟木扣、黄樟、阴香、天仙藤、莱服子、桃仁、南蛇勒、蛇泡勒、过江龙、苏木、望江南、草决明、牛大力、鸡血藤、毛排钱草、排钱、金钱草、葫芦茶、相思豆、鸡骨草、白扁豆、绣毛千斤拔、千斤拔、葛根、刀豆、葛花、海桐皮、土沙苑、土花椒、入地金牛、三叉苦、黄皮、鸦胆子、琥珀、苦楝树、金牛草、紫荆皮、篦麻子、芒果、救必应、无患子、荔枝仁、方茎贵筋、算盘草、铁包皮、芙蓉叶、木棉花、山芝麻、半枫荷、田基黄、犁头草、大风子、剑花、沉香、了哥王、紫薇、使君子、桃金娘、水翁花、土槿皮、天香炉、鸟不企、鸭脚木、七叶莲、走马胎、白花茶、马钱子、鸡蛋花、长春花、单根木、萝芙木、藤杜仲、大青、马鞭草、紫珠叶、五指柑、益母草、广防风、夏枯草、洋金花、癫茄根、绵灯笼、独脚金、千层纸、穿心莲、板兰根、接骨草、车前草、纤花耳草、白花蛇舌草、钩藤、玉叶金花、巴戟、络石藤、胆木、九节、走马箭、金银花、木鳖子、括楼、半边莲、地胆草、下田菊、佩兰、鹅不食草、山黄菊、苍耳、希莶草、旱莲草、金盏银盘、野菊、菊花、青蒿、艾叶、露儿根、泽泻、糯稻根、竹茹、野薏苡、芦根、淡竹叶、白茅、香附、槟榔、黄藤、海芋、魔芋、石菖蒲、浮萍、谷精子、谷精草、对叶百部、小花百部、芦荟、天冬、土麦冬、土茯苓、土必太、海南重楼、龙血树、光叶仙茅、黄药子、山药、干姜、红豆、草蔻仁、益智、良姜、土砂仁、青砂仁、海南砂仁、沙姜、广东商陆、姜黄、莪术、郁金、木杵虾公、石斛、石蚕干、青天葵、蜂房、蜈蚣、全蝎、穿山甲、白花蛇、龟板、鳖甲、蟾蜍、蝉蜕、鹿茸、地龙、夜明砂、水蛭、斑蟊、蛇蜕、盐蛇、毛鸡、黑冠长臂猿、猴子、海南熊、金钱豹、鹉祖鸟、麻风树、珍珠草、大管、白花草、金不换、翠树、石柑子、落地生根、断肠草、白花藤、洋芫、荽菜、水竹革、刺犁头、破铜钱、十萼茄、假天冬、剪刀革、牛房蕨、刺苋菜、塘葛莱、酸甜菜、白花菜、白花仔、臭茉莉、酒饼叶、酸叶藤、雷公根、五色梅、白雪花、野牡丹、一点红、天火笼、竹叶榕、青公藤、银背叶、猪屎藤、狗尾虫、瓜子金、球头草、水辣、黄牛茶、飞莲草、过塘蛇、三叉草、水茄、乌脚枪、仙人掌、红花蕉、万寿菊、丁香罗勒、水牛角、石榴皮、冬瓜皮、丝瓜络、陈皮、青皮、鸡内金、松花粉、桑枝、桑椹、鹿角、黑芝麻、蜂蜡、蜂蜜等,共有动植物药材284种,隶属108个科,195个属。

管理登录 |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08100253h号

主办单位: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2008 Power By 海南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