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西伯利亚的璀璨明珠   贝加尔湖探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tech.163.com/06/0908/10/2QG9QEQM00091537_2.html 在 2018-12-15 14:57:3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西伯利亚的璀璨明珠,贝加尔湖探险(二)_网易科技

西伯利亚的璀璨明珠,贝加尔湖探险(二)

2006-09-08 10:52:19 来源: 《DEEP》中国科学探险
0
分享到:
T + -

贝加尔湖海豹每年二月末到四月初开始繁殖,一般一胎只生一个幼崽。他们的爪子长而强壮,可以击破冰层,在湖面冰封的时候打开口子透气。他们独特的循环系统能储存大量的氧,可以将近一个小时不用换气,从而能使下潜深度达到水下300米。他们喜欢成群结队活动。个体智商很高,会表演很多的节目。

一年中,贝加尔湖湖面有5个月封冻约90厘米厚,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8摄氏度。但阳光却能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水,使冬季湖水温度接近夏天,从而为海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由于体型巨大(成年海豹重达100多公斤),海豹每天不得不吃掉三四公斤的鱼,这要靠夜间捕食获得。贝加尔海豹最喜爱的食物白天都躲在水底深处,只有到了晚上,它们才在饥饿的驱使下来到上层水面。

然而,为了得到肉和皮毛,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猎杀海豹,每年都有大约1万只海豹被猎杀。而且猎杀者往往连幼小海豹也不放过,致使海豹群体的构成日益老化。同时加上严重的工业污染,贝加尔湖海豹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0.4万头锐减到目前的6.7万头。如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5~7年后贝加尔湖海豹家族中的环斑海豹将濒临灭绝。为此许多俄罗斯专家呼吁政府严格禁止商业性捕杀贝加尔湖海豹。如今贝加尔海豹已被列为受保护动物,他们的生存安全开始得到越来越有力的保障。

贝加尔湖还有两外两个名字:“凶险之湖”、“死亡之湖”。贝加尔湖的历史就是一部沉船史。

此次科学考察分成贝湖湖面和贝湖沿岸两部分。受诸多因素影响,贝加尔湖湖上科考无疑是一次非常艰苦、惊险的历程。

8月16日上午,科考队员抵达利斯特维扬卡码头,登上两艘科考船开始了贝加尔湖湖面探险考察。下午1时,突然下起大雨,湖面上又刮起大风,船摇晃得非常厉害,许多队员开始呕吐起来。条件对科考取样工作十分不利。但大家坚持工作。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专家陈毅峰、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研究所教授胡维平等考察队员协同作战,把直径1米、长约16米、俗称“地龙”的帆布浮游生物网慢慢放到湖水中400米深处,再一点点往上拉。经过2个多小时反反复复,在拉上来的各种悬浮生物中,大家终于发现有一条长约8厘米,周身半透明的小鱼。经过两国科学家分析鉴定认为,这种小鱼是贝加尔湖特有的胎生鱼,也叫杜父鱼。这条小鱼已经超过两岁。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专家张春光介绍,胎生鱼的特殊之处在于母鱼在繁殖期排出体外的不是鱼卵,而是可以自由活动捕食的幼鱼。在全世界的鱼类品种中,这类鱼很少见。在贝加尔湖已知的62种鱼类中,胎生鱼是主要的特有品种。

陈毅峰告诉我们,杜父鱼是一个大家族,种类很多,中国有相似种类,但胎生类只有贝加尔湖里有。贝加尔湖有杜父鱼的一个科,这个科里就两种鱼,都是贝湖特有,只在大小和胸鳍的长短上有区别。除了胎生外,它们还有一个特点:不同成长期在不同深度生活,幼年期生活在浅水中,越大越往深水里走,最深可达1600米。今天能在400米以上的水层中抓到,实属幸运。

风大浪急,船只左右摇晃,人很容易掉进湖中。科考队也反复强调安全纪律。然而在上船的第二天,我就经历了一次险情。17日凌晨2点,考察船停船休息。我马上拿起传输设备走上甲板准备传稿。突然,一阵大风将海事卫星的一段连接线刮掉,我连忙一路小跑将其抓住。由于跑得太急, 脚底下一滑,重重摔倒,距甲板边缘只有几厘米。当时船摇动得十分剧烈,船栏杆只有一米多高,如果我的重心再高一点,动作幅度再大点儿,肯定会被惯性甩到贝湖里。我一手死死地抓住船的护栏,一手抓住海事卫星连接线。一旁忙碌的另一名科考队员赶忙跑来将我抱住。我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贝加尔湖还有两外两个名字:“凶险之湖”、“死亡之湖”。贝加尔湖的历史就是一部沉船史。1702年9月14日,风暴掀翻了往乌索利耶送钱款的大舢板。1890年,“沙皇皇储”号汽船在暴风雨中沉入湖底。19世纪末,一队运送银货的雪橇商队从冰面上沉入深渊。1900年10月,商人济良诺夫乘船赴他国做生意,连船带货在风暴中沉没。1903年8月9日,湖面上剧烈龙卷风一天之内 使40余艘驳船沉入湖中。

仅2003年,在奥里宏湾一个不长的湖段,俄紧急情况部的巡逻队就发现了100多艘(辆)沉没的快艇和汽车。所以在天气恶劣、湖面风大浪急的时候,为确保行船安全,湖上船只一般都是白天行驶,夜间停船休息。但此次科学考察时间紧,项目多,任务重,科学探险考察队船只只能昼夜兼程,以方便科学家随时采集各种样本。白天,科考队员或在甲板上取水样,或使用设备从深海里捕鱼开展研究。晚上,大家则坐在一起交流科研成果。

我们乘坐的“卡罗号”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的大型专业考察船,平日里行驶速度较快。此次科考队上船后,怕中方队员不适应,船行速度特意趋缓。但由于科考船摇晃得很厉害, 好几个科考队员们严重晕船。中科院植物所郭柯教授头晕目眩,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数次呕吐。

夜间行船时,个别队员压力过大,甚至出现失眠现象。为消除一些队员的顾虑和紧张心理,俄方专家不时与中方队员聊天、开玩笑,为其进行“心理疏导”。船长和安全员还给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安全常识。在大家的互助协作之下,湖面考察任务终于顺利完成。当船长告诉大家,科考船已顺利穿越贝湖“危险地带”时,全体科考队员报以热烈的掌声。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专家卢扎宁幽默地说:“你们是来俄考察的中国科学家,是贝湖热烈欢迎的贵宾,湖里的神仙保佑你们”!

张起 本文来源:《DEEP》中国科学探险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科技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