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后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光绪二年(1876)至四年,受学于粤中名儒朱次琦。光绪五年,初游香港,始读西书,感到西人治国有法度。光绪八年,赴北京应顺天乡试,不第。归途经上海,搜购大量江南制造局及教会所译西学新书而归,从此大讲西学。
光绪十四年(1888),再赴北京应顺天乡试,仍未中。同年十一月向光绪帝上书,极言时局危急,请及时变法,但未能上达。十六年春在穗,与今文经学家廖平会晤。廖平以其所著《辟刘篇》与《知圣篇》相赠。前书断言古文经出于西汉刘歆伪作,后书则称孔子是改制的“素王”。康有为受启发,并借以为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次年春,他举家迁居广州,并开始招门生。光绪十七年春,在长兴里(在今中山四路)设长兴学舍,门徒日多,得意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欧榘甲、徐勤等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康有为讲学不设书本,不写讲义,而强记雄辩,援古证今,会通中西学术,以救国为主旨。每日宣讲四五小时,滔滔数万言,听者心悦诚服。同年,他刊出了第一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抨击当时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典,借以宣传变法。翌年,移学舍于卫边街邝氏祠。光绪十九年,中举人。是年冬,再迁讲堂于广府学宫仰高祠,并挂起了“万木草堂”的匾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偕梁启超参加会试。路过上海时,兴中会重要成员陈少白登门造访,共议时局。会试期间,中日甲午战争已近尾声。同年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三月二十八日,同梁启超等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随后,各省举人亦相继上书。四月初,康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开会决定联合上书,会上公推康有为起草,康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1.8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但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准了《马关条约》,于是群情涣散,书未递上,但这一行动在知识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公车是举人进京应考的代称),它标志着维新思潮渐变为政治运动。四月初九日,会试发榜,康有为中进士,次日授工部主事,但未到任。五月初六日(5月29日),康有为第三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具体步骤,谓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其中包括了选举“议郎”,实行议会政治建议。这次上书,光绪帝极为嘉许,将康有为与一些高级官员奏折一起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又下诏督促各地筑路开矿,鼓励私人办厂。闰五月初八日(6月30日),康第四次上书光绪帝,更明确地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但为守旧大臣所阻,未能递上。他由此感到变法要成功,必须在王公大臣中开展宣传,遂于六月二十七日(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称《中外纪闻》),每期印2000份,分送朝官。七月,筹设北京强学会,得到光绪帝和帝师翁同和的支持。九月,赴上海,设上海强学会,翌年一月,返穗为母祝寿,其后仍在广府学宫万木草堂讲学,他撰写多年的《孔子改制考》完稿,该书借“素王改制说”把孔子描述成“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又附会《春秋公羊传》“通三统,张三世”之说,认为历史发展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不断改革进步,以此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德国侵占胶州湾。康有为闻讯赴京,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希望他面对艰危,能“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国事应“付国会议行”,并“采择万国律例”,制定宪法。这次上书仍因守旧大臣的扣压未能及时递交光绪帝。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1898年1月5日),康有为在北京南海会馆联络粤籍变法志士,组织“粤学会”。受其影响,北京又出现了“蜀学会”、“闽学会”、“陕学会”,全国各地学会、学堂、报馆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维新思潮广泛传播。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1月24日),光绪帝命大臣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在座者有大学士李鸿章、翁同和、荣禄,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等。在问对中,康有为驳斥了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系统地阐述了变法方案。次日,光绪帝命康把意见呈上,并进呈所著《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两书。正月初八日(1月29日),康向光绪帝上第六书,二月二十日(3月12日)再上第七书。在这两份奏折中,他希望光绪帝能效仿日本明治天皇和俄国彼得大帝。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大誓群臣,革旧维新;在宫中开制度局,选天下通才20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为了扫除变法障碍,康有为曾和御史杨深秀商议过调动军队围颐和园、废慈禧太后的计划。三月二十七日(4月17日)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发起组织的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首次集会。他登台演说,痛陈民族灾难,历数近两月来失地丧权之事,一再疾呼:“若使吾四万万人皆发愤,洋人岂敢正视乎?”“故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声情激烈,不少听众泪流满面。
同年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维新变法。二十八日,康有为被召见,向光绪帝面陈变法要领。召见后,光绪帝命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上行走”(意即任命为在总理衙门办事的非专职官员)。又特许其专折奏事。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自己署名或代人草拟的奏折条陈有三四十件,当时发布的新政上谕,不少是根据康有为的建议颁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举用维新人才和科技人才、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矿务和农务学堂、奖励发明创造、开商务局、定报律(新闻法)、禁缠足、设农工商总局等等。在规划新政的同时,康有为加紧策动推翻慈禧集团的政变。六、七月间,他派人游说统领“新建陆军”的袁世凯参加行动,但袁世凯仅以模棱两可的话来搪塞。七月二十日(9月5日),光绪帝赏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4名维新派人士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新旧两党矛盾更加激化。七月二十九日湖南会党首领毕永年入京,康对毕说:慈禧太后将于九月天津阅兵时杀害光绪帝,他将效仿唐朝张柬之废武后之举,召袁世凯入京废慈禧太后,要求毕参与此事。次日,光绪帝赐杨锐亲笔诏书,说明慈禧太后不愿尽变旧法,命杨锐与刘光第、林旭、谭嗣同筹商既不拂太后之意,又能使旧法渐变的良策。八月初一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破格提升为候补侍郎。七月三十日,康有为见到了光绪帝的亲笔诏书,命谭嗣同当晚往见袁世凯,出示诏书抄件,告以密谋。袁借词推却,随即通过荣禄向慈禧太后告密。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赶回皇宫,幽禁光绪帝。八月初五日,康避往天津,八月初六日,乘船往上海。同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后逮捕了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八月十三日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八月十四日,康有为脱险抵香港。九月初五日(10月19日)赴日本,与梁启超会合,此后孙中山曾派陈少白造访康有为,请他支持革命。康有为却说光绪帝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自己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断然拒绝。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二十三日(4月3日),康有为离日本去加拿大。同年六月十三日(7月20日),在加拿大成立保商会,旋改名保皇会。其后,他派遣徐勤等赴南北美洲等地,在华侨中发展组织,会员多至百余万人,康有为任正总会长。保皇会以“忠君爱国”为号召,发动广大华侨投入维新救亡运动。翌年夏,义和团运动崛起于北方。康有为当时居留在新加坡,认为这是“勤王”的大好时机。鼓动弟子唐才常七月初一日(7月26日)在上海发起“中国国会”,组织自立军,准备起义,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募集军费,但未汇回国内。是年七月,康移居槟榔屿。七月二十七日(8月22日),唐才常等人在武昌被张之洞杀害,自立军未及发动已失败。康有为派人回国行刺慈禧太后,也没有成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康有为往印度游历。光绪二十八年,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遭到章太炎等革命党人的有力批驳。次年,他还在印度大吉岭写成了生平最得意之作《大同书》,描述了理想中没有家庭、国家、阶级、财产公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人自由平等的大同世界。光绪三十年,康有为开始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足迹遍及亚、欧、美洲各国。沿途在华侨中宣传保皇,反对革命。翌年(1905),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大论战,结果,革命主张深入人心,康有为在华侨中的影响大大下降。翌年七月十三日(9月1日),清廷下诏“预备立宪”,康有为大喜过望。十月二十四日(12月8日),他发表布告,通知各保皇会于次年元旦改称国民宪政会,作为推动宪政的团体。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和二十三日(16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康有为上书摄政王载沣,请杀袁世凯,并表示愿回国“共建大业”,但不被理睬。宣统元年(1909),他回到槟榔屿,结束了环球之游。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康当时正在日本,他连撰《救亡论》、《共和政体论》,鼓吹“虚君共和”,主张推举孔子后人衍圣公为“虚君”,但同样无人理睬。民国2年(1913)2月,康有为命其弟子在上海创办了《不忍》杂志,主要发表康旧稿和新作,以攻击共和政体为宗旨,11月回国,被门徒拥戴,担任他本人授意组织的孔教会会长。次年,定居上海。民国4年12月,袁世凯称帝,护国军兴,康有为亦提供军饷,命徐勤在广东组织讨袁军,于次年3月起义,进逼广州。民国6年6月27日,康有为化装成老农,潜入北京,参与张勋拥清逊帝复辟活动。7月1日,溥仪“登极”,任命康有为为弼德院副院长。7月8日,他见复辟活动行将失败,又化装成老农避入美国公使馆近半年之久。12月移居青岛,不久返沪。民国8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反对在巴黎条约上签字。5月6日,康有为发出《请诛国贼救学生电》,表示支持。民国13年10月,冯玉祥逐溥仪出宫,康致电北京政府抗议。翌年,他亲自赶到天津“觐见”溥仪。民国16年3月18日,康有为离沪赴青岛。3月31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