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徐洁 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学院,吉林 白城137000)
摘要:释奠礼是古代祭祀先圣先师之礼,在金朝释奠礼属于五礼中吉礼的范畴。在孔庙规制上,金代首用雕龙石柱,将其制式同于皇宫;首建“灵星门”,崇孔同于尊天;赐孔子以古制天子冠冕,崇孔至隆。从文明发展史上看,金统治者接受了儒家“道统”,在北方“蛮夷”之地推行礼仪教化,加速了北方文明化的进程。在礼制传承方面,金远追周礼,承唐继宋,敬礼孔子,告奠圣灵,成一代之释奠祀典;又下启元明,为中华礼仪文明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金朝;孔庙;释奠礼;吉礼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金代儒家礼制与社会和谐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378号)
作者简介:徐洁(1969-),女,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辽金史研究。释奠礼原是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属于“三礼”天神、人鬼、地祇中的“君师”之礼。在古人的观念中,“师”与君主都是天之所命,他们同神灵般享受祭祀“先师”之礼。关于“释奠”的含义,《古今图书集成》解释为“但奠置所祭之物而已,无尸、无食饮酬酢等事”。 祭祀先圣先师最初只是始立学堂或者学子入学的仪式,而祭祀对象并没有具体的确指。《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先师。秋冬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商周时期,已设置官学,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西汉初,汉高祖过阙里以太牢之礼祀孔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至东汉,孔子被称为“先师”,后又被尊为先圣,成为帝王尊崇膜拜的对象。先师享受如同神灵一样的祭祀[1]22-23。至隋朝,太学国子监于每年四季中第二个月的上丁日祭奠孔子。而孔庙作为儒家道统的象征,其祀典基本定型于唐朝。宋朝文治特盛,孔子释典又视前朝有加[2]155-156。
关于金代释奠礼,目前学界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仅见数篇金代孔庙方面的论文:张敏杰指出,金朝的女真统治者对孔庙进行了大规模新建、重建、扩建和修葺,不仅光大了儒家思想,传承了民族文化,而且也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于学斌、孙雪坤指出,金代孔庙的发展是由于统治者推崇儒学和文治的需要,是尊孔崇儒、实行文治的重要手段[4];张帆探讨了金代地方官学发展历程,提出庙学就是官学,特别是地方官学的观点[5];张鸣歧概述了辽、金、元各朝建庙设学的历史,探讨了庙学的构成、发展与定名,指出庙是为了更好的尊孔重教以兴儒,学是为了崇儒传道以养士化民。两者结成一体并形成制度,至北宋便对各级儒学明确称为“庙学”。建庙必设学、设学必建庙以祀孔子,庙学是对各级儒学的通称[6]。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对金代孔庙的修建、发展及其作用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作者基本都是着眼于儒家文化传承或教化兴学等文化史或教育史的视域,并没有从礼制的视角探讨金代孔庙释奠礼,故而,这一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