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华网宁夏频道9月9日电 新学期开始了,海原县西安乡薛套村的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本破旧的校园被崭新的校舍取而代之,学校更名为“维宗小学”。由于办学条件改善了,在校生一下子从300人增加到500多人。与此同时, 洪洋一家四代兴学助教的感人事迹,还得从上个世纪30年代说起。当时,洪洋的曾祖父洪寿林(又名洪海如)是宁夏著名宗教人士。目睹宁夏山区群众世世代代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状况,他毅然出资,在从没有办过学的同心县喊叫水乡创办了一所完全小学。这所小学成为当地人才的摇篮,解放后,同心、海原两县有60%的干部曾在这里读过书。洪海如去世后,当地人感念他的恩德,将他创办的学校称为“海如完小”。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革命战争年代冒着危险将长征红军联络员隐藏在自家房内,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在红军最艰难的岁月资助红军。红军将领唐天际、程子华等因此向他亲授一面锦旗,上书“爱民如天”四个大字。洪洋的祖父---曾连任五届宁夏政协副主席的洪清国,子承父业,自始至终都没有中止过促进民族教育的工作。洪家的第三代传人洪维宗更是将捐资助教,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自己的家乡同心县倡议成立了宁夏第一个关于教育的促进会---“同心县回族教育促进会”,并亲自担任会长。针对回族女生入学难的状况,捐资创办了“同心海如女子中学”,使大量回族女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他无数次资助过家境贫困的学生,资助的对象有宁夏当地的,还有陕西、甘肃、湖北等地的。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不仅资助回族学生,也资助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贫困学生。他创办的“同心海如女子中学”就曾做出规定,每年都按一定比例招收当地的汉族女生。他不仅在固原地区的一个村建立“贫困女童辍学救助基金”,而且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设立长达20年的奖学金,专门用来奖励各民族优秀学生。他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此事,弥留之际还嘱托儿子洪洋,在他身后,一定要继续这项捐赠。 洪洋,这位曾在北京大学就读,又到巴基斯坦留学并获得双学士学位,回国后又在中央民族学院攻读研究生的青年学者,当然知道教育对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也更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教育落后的现状和许多农家子弟的贫困程度。为此,他决定在父亲辞世3周年之际再兴捐资助学的义举。于是,同心县、海原县分别诞生了一所“维宗小学”;于是,宁夏大学新设立了一个10万元的“洪维宗助学金”;于是,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由他父亲洪维宗生前捐赠的奖学金,又注入了新的资金并从此改称为“洪维宗奖学金”……为此,洪洋将自己开发的3000亩农场所得和其他方面的收入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洪洋还有一个更宏伟的计划,他准备创立“爱心基金”,每年资助百人以上学习。最近,他在其父的长眠之地洪岗子告诉记者,他准备在南部山区一个两乡交界处再捐建一所中学。 洪家捐资助学的义举,代代延续,绵绵不绝,已成为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一段佳话。(光明日报记者 庄电一)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话:0951-6035076 广告: 0951-6035076 传真:09516020794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宁夏分社 若有问题请与ningxia@xinhua.org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