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c03/917.html 在 2017-02-26 10:22:5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关系史》





您的位置:



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关系史


吕光天、古清尧(编著)
2004-09-12 06:26:25 阅读 次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吕光天、古清尧(编著)
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关系史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
(边疆史地丛书)

前  言

贝加尔湖,我国古籍有“北海”,“柏海”、“小海”、“菊海”、‘于尼陂”,“柏海儿湖’,“白哈尔湖”等称。其中“柏海儿湖’与“白哈尔湖’显然是“贝加尔湖’的汉译异写。该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其东北,西南,东南分别有上昂哥拉河、下昂哥拉河和色楞格河流进,东面有巴尔古津河注入。其中,上昂哥拉河和勒拿河的支流温多河(维提姆河)流区及尼布楚河上游等地,叫温多森林苔原高地。包括勒拿河以南,叶尼塞河上游以东、色楞格河西北,鄂嫩河以北、尼布楚河以西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贝加尔湖地区。
黑龙江,我国东汉、三国时叫“弱水”,隋、唐时叫“黑水”,辽朝时始称“黑龙江”,明、清时又叫“乌龙江”。此外,当地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称呼,如蒙古族叫“喀拉穆伦”(又写作“喀刺穆连)、满族称“萨哈连乌拉’、达斡尔族称“卡拉穆尔”,鄂温克族称“阿玛勒”。今苏联对黑龙江的称呼是从沙皇俄国时根据鄂温克族的称呼音译而沿用下来的。17世纪中叶,沙皇匪帮侵入黑龙江流域,首先碰到的是鄂温克人,从而第一次知道了这条江,译成俄语即畸变为“阿穆尔’(АМУР)。此河全长4410公里,相当于欧洲的多瑙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它的上源有由赤塔河、尼布楚河及鄂嫩河汇成的石勒喀河,该河在漠河以西与南来的额尔古纳河汇合,形成黑龙江的主干,折向东南滔滔流去。沿途兼收了精奇里江(结雅河)、牛满江(布列亚河)和松花江的流水,又折向东北,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城下与乌苏里江汇合继续它的行程。再携上库鲁河,敦敦河,格林河的流水,最后在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于北纬54度左右注入太平洋,与同大陆相平行的库页岛隔海相望。其主流和支流流区,包括库页岛,便是通常所称的黑龙江流域。
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是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既有沃野平川,又有苔原草地,更多的是丘陵峻岭。到处有茂密森林,参天拔地,郁郁苍苍。在布满落叶松和白桦的原始森林中,出产各种名贵的毛皮兽--黑貂,黑狐、猞猁、灰鼠等,尤以紫貂闻名于世。河里湖中有各种鲜美的鱼类,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金、银等矿产,人们形容这里的许多地方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在这片辽阔富庶的土地上,居住着蒙古、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库页等许多民族。今分布于我国新疆等地的维吾尔、柯尔克孜、锡伯等族的祖先,历史上也曾确很长的时间主要活跃在这一地区。这些民族及其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就生息,繁衍在这里,从事狩猎,湘鱼,游牧等经济活动,辛勤地改变着这里的面貌,是这一地区的真正开发者和主人。同时,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缔造祖国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述民族大都是在本地区发展形成的。但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又都和中原民族的迁徙、分衍、融合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古史中,他们被分别包括在玁狁、狁鬻、鬼方、北狄、匈奴、乌桓、鲜卑、丁零、高车、回鹘、坚昆、黠戛斯、鞠、拔野古、室韦、契丹、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古部落或古民族中,包含着这些古部落或古民族的后裔或分支成分。他们的语言多属阿尔泰语系,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经历,但也有众多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别是由于如下几个因素所决定,在他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个基本态势,一般情况下,都是心向中原,对中原表现为一种规律性的向心运动。
一是地域毗连,在文化上与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从旧石器晚期起,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居民与黄河流域的居民就有着共同的细石器文化。这种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北,从那时开始,华北古猎人就因追逐野兽逐步移向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同时也将细石器文化带到这些地区。从人种上考察,他们与中原民族也同属蒙古利亚人种的分支。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中下游产生了农业,细石器退居次要地位,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和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与北方和东北的渔猎、游牧民族的细石器文化产生了差别,但这种陶器文化也如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文化一样,通过蒙古高原进入贝加尔湖地区和通过东北进入了黑龙江流域。这些地区陶器的形制及花纹特点的内涵,充分表明了新石器时代上述地区与中原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息息相通。
特别是在四千年前的商殷时代.随着中原奴隶制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中原人们与北方民族贸易交换的扩大及战争的频繁发生,更有不少中原民族向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迁徙,成了商殷青铜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传播媒介。如历史上居住于贝加尔湖地区的丁零人,史家便公认在贝加尔湖地区广泛分布着商殷的青铜文化与其从中原迁徙到这里有关。当然不能抹煞这一地区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就,但就总的历史过程来考察,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文化史,都是和中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是经济交换的需要。由于地理环境所决定,我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从黄河流域开始的,农业和手工业首先在这里发展起来。而包括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北方和东北地区民族,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处于渔猎,游牧和半农半牧阶段。这些民族经济的单一性和脆弱性,迫切要求与外界扩大交换,而南面的中原地区则是他们唯一有利的交换市场。事实表明,历史上他们需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品,诸如青铜、铁器,布帛、茶粮以及其他手工业品,主要是通过交换从中原地区得到补给。而中原地区也需要他们支援大量的马、牛和皮毛及其他土特产,以满足生产、生活和军事的需要。这种经济上的需求,就象一块磁石一样,有力地吸引着包括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北方、东北民族南向发展。
第三个因素是,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建立政治中心的理想地区。历史上不仅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在这一地区建都,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也在这里建都。虽然他们中有的开始时在边疆地区建立了首都,但随着力量的强大,为了统治全国,也不惜放弃其“始兴”之地,长途拔涉迁都到中原。不仅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分别把都城从和林和盛京(今沈阳)南迁到北京,就是局部统一的王朝,诸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也都把都城南迁到中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后来也把中京作为陪都。其他存在于不同时期的割据政权,也几乎都是以中原的某一地点作为他们的统治中心。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首领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取得统治部民的合法权力,也总是把获得中原王朝的“册封”作为一种“荣耀”,以致不远千里来朝;而中原王朝为了通过他们来统治边疆民族,也总是通过“赏赐”等方式来回答他们的来朝。这就更吸引着他们心向中原,成为一种规律性的向心运动。历史事实表明,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民族也不例外。史书记载黑龙江流域民族的先民肃慎,从虞舜时期起就未经过征伐而自动前来中原进贡“楛矢、石砮”,就是绝好的例证。
上述三种因素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文化上的频繁交往导致政治上的联系,政治联系的发展又加强或巩固了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从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纽带,把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民族同中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虽然有的时期某一民族与中原发生战争,甚至还很激烈,延续时间也较长,但实际上战争本身也是一种政治联系。通过战争在客观上也往往造成了民族间的互相迁移,同化和融合。尤其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也往往是为了打通经济交往的途径。而伴随战争的结束,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便进一步得到加强,特别是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的时候,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历代王朝在北方和东北地区所设的“关市”,驿站,唐朝时在大漠南北所开辟的“参天可汗道”及渤海朝唐的鸭绿--朝贡道等,自然有着便于对于这些地区统治的目的,但同时也无疑方便了这些地区与中原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正由于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民族存在这么一种对中原规律性的向心运动,因而在我国历史上不管哪一个王朝,也不管那一个民族成为统治民族,都以各种形式在这一地区设立行政机构,把它作为自己实现全国统一的一项事业。特别是当他们在原来的地方实现了局部统一,随后又入主中原或作为地区首脑臣服于中原王朝的时候,更为全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族的历史都无不说明了这一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是与这些民族的历史功绩分不开的。今天我国辽阔的版图,正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开拓的结果,也是包括上述民族在内的边疆民族与中原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的产物。
也正是由于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民族与中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在统一于中原王朝或入主中原时期。有一种共同的祖国概念,因而当外国侵略者侵犯这一地区时,他们也就不仅曾为保卫乡土,也为保卫祖国而英勇奋战,并且在斗争中与中原的联系更为密切,表现了一种更为强烈的向心运动。17世纪中叶,当沙皇武装匪徒侵入贝加尔湖地区时,当地的蒙古族和鄂温克族都无不胸怀冲天大恨,纷纷起来反抗,给了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蒙古土谢图汗更是义正词严,向沙俄政府提出通谍,责令沙俄侵略者退出,指出这些地方是向中国官吏缴纳赋税的地方。鄂温克族人民由于不愿臣服于沙俄,也拒绝缴纳毛皮税。最后大部分离开古老的家园,迁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根河和海拉尔一带。当沙皇匪帮侵入到黑龙江流域时,当地的达斡尔、赫哲等族人民也英勇无畏地用落后的弓箭,长矛与之进行浴血战斗。俄国史学家格鲁勃佐夫在《阿尔巴津古城的历史》中就说:“当哈巴罗夫一六五一年对于达斡尔人肆意打家劫舍,践踏庄稼,沿途剽掠,残酷伤害人民的时候,达斡尔人进行了炽烈的战斗,顽强地捍卫了自己的城池。”随后为了断绝侵略者的粮源。达斡尔族也遵照当时我国清朝政府的命令,“遂由黑水之北,携老扶幼,渡江越岭,迁到嫩江、讷河、诺敏、格尼、阿荣、雅鲁等处,分村落居住”。17世纪末叶,在清军两次收复雅克萨的战斗中,他们更是一马当先,直接担负起侦察和作战的任务,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配合清军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1689年,当中俄双方在尼布楚举行划界谈判时,当地的蒙古和喀尔喀鞑靼部众也派代表来告诉钦差大臣,表示愿意退入中国境内归服中国皇帝,并恳求收容他们,帮助他们渡河。而在此之前,喀尔喀蒙古在遭到沙俄支持下的卫拉特蒙古的大举进犯,面临北迁还是投南的生死攸关两种命运决择时,其宗教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一席话,更是集中表现了前述三种因素所决定的该地民族对中原的向心倾向。他指出:“俄罗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辈,异容异服,殊非永安之计。莫若全部内徙,投诚大皇帝,可邀万年之福。”“众欣然罗拜,议遂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皇俄国也不甘落后,用武力和外交讹诈手段,先后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强行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的大片中国领土霸占过去。正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这时“俄国由于最近的条约得到了一块大小和法国相等的新领土”,“又由于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帮助俄国获得了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富庶的地域”[1]。革命导师恩格斯也指出;“俄国……这个时候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2]
而这时,当地各族人民蒙受的痛苦和灾难,更是惨不忍睹,令人不寒而栗。伟大列宁如实地揭露了这一事实。“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在开始时不是公开瓜分的,而是象贼那样偷偷摸摸进行的。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3]。总之,国家的衰败,这里的各族人民必然首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近代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是一部患难与共史,和不屈不挠的共同斗争史。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4]“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5]这是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科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是,从20世纪初以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为了宰割中国,其御用学者们却以研究中国北方民族为名,泡制出许多旨在分裂中国的谬论,诸如“满蒙自古非中国论”,“长城南北对抗论”、“长城以北非中国论”等等便是。他们企图抓住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统治阶级确过对抗的一面,故意加以夸大和歪曲,从而抹煞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事实。因此.正确阐明我国历史上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民族与中原的关系确着重要意义。本书即试图依据文献、考古和调查资料,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以上问题作一系统的概略叙述。
历史上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存在频繁的迁徙、分衍和融合,所涉问题也众多复杂,耍想面面俱到地一一介绍,在有限的篇幅里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本书即围绕“关系”一环,只作分篇叙述。另外,民族是历史的范畴,它并非自古就有,也不是永存不消的。至于民族的形成起于何时,目前学术界也见解不一。为叙述方便,本书并没有按通常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的序列来谈,而是笼统采用“民族”。
本书是在著名史学家翁独健教授的关怀、鼓励下编写的。在初稿写出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佟柱臣,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可畏,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保隆,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张锡彤、王钟翰,副教授郭毅生、赵展等,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对我们的修改工作有很大帮助。另外,书稿誊写和图片绘制得到刘景芳先生的帮助。曾经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工作的遇秀伟、李洁萍等同志也曾给予关注与指导,谨记于此,衷表谢忱!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同注[1],第87页。
[3] 《列宁选集,第1卷第214-21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585页。
[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8页。


吕光天  古清尧
1984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




目  录

前  言
第一篇  旧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与中原的文化关系 (1)
第二篇  夏,商、周时期中原民族向贝加尔湖地区的迁徙与黑龙江流域民族的内附 (23)
第三篇  秦汉前后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民族与中原关系 (40)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 (69)
第五篇  隋唐时期的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民族与中原的关系 (85)
第六篇  契丹,女真民族先后建立的辽、金两朝与其对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统治 (117)
第七篇  十三世纪初我国蒙古族的兴起与其所建立的元朝对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管辖 (137)
第八篇  明朝政府对北方蒙古族居地的封王设治与在贝加尔湖以东整个黑龙江流域的经营、建政 (159)
第九篇  女真族各部与明朝政府的关系及清王朝的建立 (177)
第十篇  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上游的蒙古族和女真北支使鹿部等与明清两朝的关系 (193)
第十一篇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上中游的“索伦诸部”与明清两朝的关系 (209)
第十二篇  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的赫哲族与明清两朝的关系 (224)
第十三篇  黑龙江口及沿海、库页岛的吉列迷(费雅喀)、鄂伦春、苦夷等部与明清两朝的关系 (233)
笫十四篇  清朝对黑龙江下游及沿海、库页岛各部的统一、管辖和政策 (244)
第十五篇  清朝政府管辖贝加尔湖地区、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的军政措施 (258)
第十六篇  沙皇俄国对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野蛮侵略与我国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 (270).
第十七篇  沙俄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中的策叛活动与清朝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坚决斗争 (289)
第十八篇  清朝政府全面反击沙俄侵略的斗争与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301)
第十九篇  中俄《尼布楚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签订的历史真相与其对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上源的蒙古、鄂温克等族的影响 (315)
第二十篇  沙皇俄国破坏《尼布楚条约》与再次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罪恶活动 (342)
第二十一篇  沙皇俄国强加给中国清朝政府的不平等条约--《瑗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356)
第二十二篇  贝加尔湖以东及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各族人民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沙俄侵略者的继续反抗 (361)
第二十三篇  十九世纪末沙俄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进一步侵略与中国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 (368)
结  语 (375)
附图目录 (379)
参考文献、著作及文章简目 (411)
附记 (445)


结  语

当我们研究了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以及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的考古资料和古史文献以后,就必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一地区各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与我国中原地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上,都与中原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发展着原来具有的中原文化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特点,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分支,丰富和补充了中国的文化宝库。在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生息、繁衍在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开发和捍卫着这片辽阔的土地。毛泽东同志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都作过贡献。”(《论十大关系》)这是完全符合我国历史事实的科学论断。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中外无数研究家的著作(包括苏联早期的学者著作)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对于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已开始。周朝时便有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来贡楛矢石砮,以表臣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该地各族人民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到唐代便完备地在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设置各级行政机构,进行管辖。辽、金两朝同样十分注意对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统治,设有各级军政机构。建立元朝的蒙古族的“始兴之地”便是贝加尔湖地区,其入主中原掌握中央政权以后,即在和林设岭北行省管辖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森林百姓”和蒙古族游牧地区,在辽阳没辽阳行省水达达路,下辖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地区。征东元帅府就设在黑龙江口的奴儿千特林地方,管辖黑龙江口、沿海和库页岛等地。明朝建立后,在西起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建立都指挥使司,卫、所等各级军事行政机构几百个。其中在赤塔河流域建立乞塔河卫、在鄂嫩河流域建立的斡难河卫等,是管辖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上游的军事行政机构,而在故元征东元帅府府址设立的奴儿千都指挥使司,则是贝加尔湖地区和整个黑龙江流域所有各级卫所的上级领导机构。这些行政机构的官员,不仅有汉、女真(满族先人)、吉列迷和蒙古族人,也有中国其他民族的人。17世纪上半叶,满族成为中国的统治民族,中国清朝对其故乡黑龙江流域及贝加尔湖地区继续行使管辖权,设官镇守,征兵收税,派兵巡逻。这些历史事实确凿无疑地表明,在17世纪中叶俄国第一批“新土地发现者”侵入之前,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一直是在中国历朝政府的管辖之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沙皇俄国原是一个欧洲国家,本来同中国并不接壤。在17世纪中叶前,沙俄不仅没见过贝加尔湖和黑龙江是什么样子,甚至连名字也还不知道。只是到了1643年,一小撮沙皇匪帮侵入鄂温克族地区,才第一次听到黑龙江的名字。在1858年之前,沙俄连在黑龙江上的航行权都没有,几次三番派使节向中国政府要求把运往堪察加半岛的物资通过黑龙江运去,被中国政府严词拒绝。沙俄有一个时期,向东与鄂霍次克海海岸以及与美洲属地贸易,一直都是往北绕一个大弯子,取道雅库次克或阿扬港,将货物在那里集散。那时沙俄虽然对我国黑龙江垂涎三尺,但经过堪察加、外兴安岭或黑龙江口时,也不得不伪装成猎人或商人偷偷摸摸地通过。中国与沙俄东段发生边界问题,完全是由于沙俄为建立世界霸权,向东争夺出海口进行武力扩张的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沙俄把贝加尔湖以东、勒拿河以南,额尔古纳河以北、格尔必齐河以西的中国领土搞到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俄国逐渐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沙俄又勾结西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拒潮,于1858年和1860年先后强迫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的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强行割去。这些都是明摆的事实。
恩格斯指出:“俄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有侵略野心的国家”,(《在土耳其的真正争论点》)“有多大的本领就能干出多大的伤天害理的事情”,(《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过去一百五十年以来,这个帝国在它所进行的每次战争中,不仅从未失掉领土,而且总是获得领土。”(《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由于征服了中亚细亚和吞并了满洲,俄国使自己的统治权扩大到一块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领土上(俄罗斯帝国不包括在内),并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进入了温带。中亚细亚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很快就会住满移民。”(《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革命导师的这一系列光辉论述,清楚地揭示了沙皇俄国的帝国主义本质及其侵吞我国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真实历史.
恩格斯还指出:“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支持波兰》)一部沙俄侵华史,也就是中国人民反侵占,反压迫的历史,从沙皇匪帮踏上中国神圣领土的第一天起,中国各族人民就纷纷拿起武器,同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充分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斗争,使这些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更其密切而永著于史册。
编辑:李锦绣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 【发送本文】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 (09/11/2004 07:07)

  •  
    版权所有:欧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