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第十八章   美术教育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82538/node84939/node84979/node84981/index.html 在 2019-01-13 17:45:2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首页 专志 >> 上海美术志 >> 第二编美术教育与美术研究 >> 第十八章美术教育

第十八章 美术教育

2006-11-10 9:50:25

       上海的美术教育,除了传统的中国画、书法、篆刻、工艺美术等方面仍保持有老师带徒弟个别传授技艺的教学方式外,主要是兴办新美术教育,即创办新型美术学校,以学生多人数的班级形式集体授课,采用系统化、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多方面大规模地培养各种美术人才,以适应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发展新美术教育的率先之地,新美术教育师资力量比较集中,创办的新型美术学校数量较多。

        新兴的美术教育,重视引进和传播西洋美术。西洋美术在上海的传播,最早为清同治三年(1864)由外国教会在徐家汇建立土山湾画馆。该画馆建立的目的,是培养宣传外国宗教的绘画和雕塑人才,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西洋美术人才。学员的来源主要是土山湾孤儿院(亦为外国教会所办)内具有美术天赋的学童,同时对外招收学员。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徐咏青、周湘、张聿光、丁悚和雕塑家兼水彩画家张充仁等人,均在那里学习过。但是,有计划地培养西洋美术人才,则是国人于民国初年前后兴办新美术教育。

        1907年3月,戴葆如创办上海图画音乐专修学校,图画科设铅笔画、水彩画、油画,向社会招生,聘日本梅田菊夫、池田霞番分别教授铅笔画、水彩画和油画。学制三个月。同年秋改名上海图画音乐手工学校,学制一年。

        1909年8月,上海图画专修学校成立,设有铅笔画、水彩画、油画学科,另设有博物、美术史、毛笔画、钢笔画、黑板画、炭笔画、机械画、建筑图等学科,科目较为完备。

        从日本、西欧考察美术回国的周湘,于清宣统二年(1910)8月在上海法租界茄勒路(今吉安路)创办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传授西洋水彩画技法。学生有王师子、杨清磬、丁慕琴(丁悚)、张眉孙等。接着9月办上海油画院,学制半年,仅办一届。周湘又在清宣统三年(1911)于法租界八仙桥南褚家桥创办背景画传习所,专授西洋剧场背景画法及活动布景构造法,招有学生乌始光、陈抱一、丁健行、刘海粟等二十余人。

        留学日本,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毕业的李叔同,于清宣统三年(1911)归国后,曾在上海城东女子学校图画专修科执教西洋美术。

        民国元年(1912),由乌始光、刘海粟、张聿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创办正规的综合性新型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1913年3月开学,1914年张聿光为校长,刘海粟为副校长,1919年起由刘海粟长期担任校长(1928年至1934年刘海粟赴欧洲考察期间,由徐朗西代理校长)。设有西洋画系、中国画系、雕塑系、师范院(内分图画音乐系、图画手工系)及西洋画研究所。采用包括画裸体模特儿素描课等一整套正规的西洋美术教学法进行教学。中国画系亦适当吸取西洋美术教学之长,融会贯通进行教学。该校聚集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后在该校执教的专家学者有:王济远、陈盛铎、冉熙、张弦、庞熏琹、倪贻德、潘玉良、关良(以上西洋画);吕凤子、黄宾虹、谢公展、吴茀之、陆抑飞、诸闻韵、汪声远、诸乐三、来楚生、顾坤伯(以上中国画);马公愚(书法)、黄小痴(篆刻)、朱天梵(诗学题跋)、刘荣昌(中国文学)、章衣萍(世界文学)、吕澄(美学)、李宝泉(艺术思潮)、傅雷(西洋美术史、艺术理论、法文)、张辰伯(雕塑)、周锡保(图案)、姜丹书(艺用解剖学)等数十人。该校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因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无锡)而终止,前后四十年间,共培养了数千名美术人才,其中不少成为有影响的画家和专家学者。

        民国初期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上海的新美术教育发展较快。此期间,上海先后创办的美术院校有近二十所,例如中华美术专门学校(1918年春周湘创办,校长周湘),聿光图画专科学校(1918年5月24日由张聿光创办,校长朱树起),中华女子美术学校(1918年创办,校长唐家伟),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1919年夏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创立,校长吴梦非,刘质平任教务主任兼音乐主任,丰子恺任图画主任),东方艺术专门学校(1922年11月17日周勤豪、陈晓江创办,校长周勤豪,教务长许敦谷,教授有关良、陈之佛、周天初等),白鹅画会、补习学校(1924年陈秋草、都雪鸥、方雪鸪、潘思同等创办,陈秋草主持日常工作),上海艺术大学(1925年6月创立,吴稚晖、周勤豪先后任校长,设有绘画、音乐、艺术教育等系,教师有丰子恺、倪贻德、陈抱一、丁衍镛、李超士、关良、潘天寿、汪仲山、诸闻韵、诸乐三、沙辅卿等),立达学园(1925年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创办,设有美术科、音乐科、文学科,不设校长和主任,只设校务委员会,丰子恺为校务委员兼美术科负责人,在美术科执教的有陶元庆、丁衍镛、关良、陈之佛、陈抱一等),上海大学美术系(大学创办于1922年,美术系于1926年设立,洪野为美术系主任,教授有陈抱一、李超士、吴梦非等),中华艺术大学(1925年初创办,陈望道为校长,陈抱一为校务委员会主席,夏衍为教务长,设有文学科的中国文学系,绘画科的西洋画系,艺术教育科的音乐系、图画手工系,许幸之任绘画科主任,陈抱一兼任西洋画系主任,丁衍镛任艺术教育科主任,美术教授有王敦庆、卢炳炎、徐悲鸿、洪野等),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6年12月18日俞寄凡、张聿光、潘天寿、潘伯英、俞剑华、诸闻韵、俞叔渊、练为章、谭抒真等人创办,俞寄凡、徐朗西先后任校长,汪亚尘为教务长,设有中国画、西洋画、音乐、艺术教育四个系和一个艺术研究所,朱屺瞻任研究所所长,执教美术的教授有汪亚尘、汪声远、荣君立、姜丹书、周碧初、吴梦非、黄宾虹、颜文梁、张善孖、王个簃、贺天健、应野平、吴湖帆、唐云、倪贻德、陈一、谢公展、张充仁、周锡保等),人文艺术大学(1927年关良、田汉、倪贻德、张大千、方干民等人创办,设有绘画科、戏剧科、音乐科),柏生绘画学院(1927年7月周柏生创办并自任院长,除传授一般绘画技巧外,设有月份牌画特科),晞阳美术院(1929年8月陈抱一创办,专教油画),中国文艺学院(1930年初创立,院长黄宾虹,设有中国书画科、中国文学科,教授中国书画的有叶恭绰、吴待秋、徐悲鸿、方介堪、马公愚、郑午昌、张善孖等),光明大学艺术学院(1930年初创办,院长郭泰祺,副院长李金发,设有文学院和艺术院,郑振铎任文学院长,李金发兼艺术院长,艺术院下设绘画科、雕塑科),昌明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春创立,校长吴东迈,名誉校长王一亭,设有西洋画系、中国画系、艺术教育系)。这些美术院校大都侧重在西洋美术教学,普遍采用西洋美术教学法,培养了大量的西洋美术人才,使西洋美术在上海勃兴,打破了原来主要是中国画、书法、篆刻和民间工艺美术构成的格局,而出现了油画、漫画、版画、月份牌画、连环画、宣传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画、实用美术设计、雕塑,以及专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儿童美术等多门类多品种的空前繁荣景象。同时带动了美术展览的活动、美术社团的建立和美术期刊的创刊。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创办后,便举行了一系列新美术作品展览,早期的西洋美术团体“天马会”亦在该校成立,中国第一份美术专业杂志《美术》亦在该校创刊。又如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创立后,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接着又在该校创刊了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杂志。由上海蓬勃兴起的新美术教育,影响全国,带动了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中国新美术的发祥地。

        上海早期不仅重视高等美术教育,而且亦重视普通美术教育。当时上海的完全小学和普通中学,按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案,凡有美术师资条件者,都设置有美术课。当时为了加强普通美术教育,除上海美专设有师范院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外,另创立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则是专门培育中小学美术教师。此外,上海艺术大学设有艺术教育系、中华艺术大学设有艺术教育科、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设有艺术教育系、昌明艺术专科学校设有艺术教育系,都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以不断充实普通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此外,当时上海市社会局委托新华艺专开办暑期中小学美术、劳作教师进修讲习会,以提高在职中小学美术、劳作教师的业务水平。

        当时的上海美术家,为适应青少年在业余和课外学习美术的需要,亦致力于编写美术知识读物。如丰子恺的《西洋名画巡礼》(192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封面上标明是“少年美术读本”。该书文稿原曾连载于1920年的上海《教育杂志》的“儿童艺术讲话”栏。朱应鹏的《国画ABC》(1928年上海世界书店出版),以及沈子丞的《国画的鉴赏》等,亦是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

        上海早期新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女子美术教育亦甚为重视。1894年上海创办城东女子学校,该校设文艺科,注重图画、音乐、手工、文学等,后又专门设立图画专修科。1918年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宝康里215号创办中华女子美术学校,校长唐家伟,设有西洋画科、中国画科、工艺美术科。此后在上海相继创办的女子美术学校有:上海女子美术学校、美术专门女子学校、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上海女子审美学院、上海女子艺术学院等,培养了许多女性美术人才。上海作为近现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引进西洋文明的城市之一,如此较多创办女子美术学校,是破除男尊女卑旧观念、重视新时代女性地位的一种体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上海,国难当头,时局混乱,一些小型美术教育机构即相继停课。上海美专和上海新华艺专这两所规模较大、设备齐全、教学力量强的美术学府的正常教学亦受到影响。抗战初期,上海美专师生打乱教学秩序,而忙于投入为难胞赈济的工作中,创作作品举办多次救济难胞书画义卖展览。1939年,校长刘海粟应印度尼西亚华侨总会之邀,赴印尼举办抗日救国书画义卖展。后上海沦陷,上海美专大部分迁福建建阳,与国立联合大学合并,只少数师生留沪,实际上已不能正常教学。新华艺专校舍被日军飞机空袭炸毁,在法租界另觅校址上课。1941年日军侵入租界后,新华艺专不愿屈从日伪管辖,拒绝登记,而宣告停办。1938年,苏州美专在上海设立沪校,但学生只有四十余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只有上海美专恢复办学,其他美术院校未能恢复。亦就是说,抗日战争爆发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十多年间(民国后期),上海的高等美术教育处于低潮时期。不过,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的成人业余美术教育有所发展,如设在上海的“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与“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联袂主办的“木刻函授班”,张充仁开办的“充仁画室”,哈定开办的“哈定画室”等,亦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上海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上海美专,合并到江苏无锡的华东艺专,至此上海的高等美术教育几乎成为空白。虽然在1956年上海戏剧学院设有舞台美术系,但只是局限在培养舞台美术人才。这种状况,与上海这样的在全国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经济、文化大都市很不适应。直到1959年,才新建上海美术学校,1960年设立大专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设有油画、雕塑、中国画、工艺美术四个系,为五年制。在1962年国家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等困难时,国务院通令全国,凡在1959年上马的大专院校必须一律解散停办。该校便在1965年各系学生毕业后,结束大专建制。恢复中专建制的上海美术学校,至1985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时并入上大美院为中专部。1960年新建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只办了一届,但培养了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王劼音、邱瑞敏、杨正新、吴慧明、凌启宁、任美君等一批美术人才。

        50年代,群众性的美术普及教育有着蓬勃的发展。当时上海市总工会系统的市工人文化

宫和各区工人俱乐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及各区、县文化馆,相继举办了许多群众业余美术学习班。仅据1951年至1957年的统计,通过不同形式举办工人业余美术学习班、画家下厂辅导等,培养出工人美术骨干达1020人,其中陆一飞、董连宝、郑通校、鲍培忠等成为颇有影响的画家。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于1976年结束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上海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富有生气的新局面。

   新时期的上海美术教育,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高等美术教育有着多元化的发展。例如综合性的美术院校,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

有油画系、雕塑系、中国画系、美术设计系(内分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品造型设计、动画与摄影广告等专业)、美术史论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所、陶瓷美术研究所。师范类有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美术专业、上海教育学院美术系,以及专门培养小学美术教师的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实用美术类有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设有包装装潢、产品造型两个专业;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设有书籍装帧设计、书籍广告设计、装潢设计专业;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服装艺术系,设有服装设计、服装工艺与装备等专业;中国纺织大学服装学院设有服装设计、染织设计、时装表演设计、装潢设计等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设有服装设计、服饰外贸与营销、服装与装潢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设有工业美术设计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群雕总体设计、建筑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同时,成人高等美术进修教育相应发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中国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等,或设有夜大学部,或设有成人大专班。

        二,中等美术职业学校兴起。1985年,在原华山中学美术职业班基础上创立的上海华山美术职业学校,设有装潢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动画设计、三维电脑动画等专业,因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强,毕业的学生颇受社会各方面欢迎。1960年创建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原有专业设置偏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适应社会需要的路子不广,1979年对专业设置作了调整,增设装潢美术设计、日用品造型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并且在教学上向美术职业学校转化,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得到加强。多年来,上海的师资类美术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美术师资,使上海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同时,原有中小学美术教师力量,轮流参加上海教育学院和各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进修,使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上海市教育局设立有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写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和经验作经常的调查研究,从而不断修订美术教材。目前上海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从启蒙教育授予美术知识和引导少年儿童发挥丰富艺术想象力的视角出发,既强调了多方面美术知识的教育,包括西洋画、中国画、中国民间美术等基本知识,以及中外古今名画欣赏等内容,又采取命题或不命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充分调动孩子的艺术智慧和天赋。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有“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课本”《美术》(1~18册,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在全国使用),“高级中学美术课本”《美术欣赏》(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中小学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在全国使用),供业余艺术学校使用的《幼儿绘画教学》(2册)、《素描教学》(7册)等书籍。经上述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在全国使用,该社自1990年起,还同时出版《中学生字帖》(4册)、小学《写字》教材(1~6年级12册)。

        与此同时,上海市美术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上海市少年儿童业余美术学校”(并设有9所分校)、上海市美育学会主办的“上海市青少年艺术学校”(亦设有多所分校)、上海市教育工会主办的“非非艺术学校”(在各区设有多所分校),招收大量有美术天赋的少年儿童在业余和课余加以培养。

        此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有《未来画家丛书》,分为初级(供小学生用)和高级(供中学生用)两套系列。初级为8开本,共8册,以示范图例为主,简要说明文字作辅助,介绍从几何图形开始的基本绘画方法、基本调色方法到各种绘画的基本画法过程。高级为24开本,共十余册,图文并茂,除了介绍素描、色彩、速写、水彩、水粉、油画、中国画、剪纸、雕塑等各个美术品种的艺术表现方法、技巧外,还有《中国美术发展》、《西洋美术发展》两本美术史专册。上海教育出版社亦出版有《小学生学画》等书籍。这类供中小学生课外有系统地学习美术的读物,适应了美术学习求知欲强的中小学生的需要。

当前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