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2012-03-22/191224158800.shtml 在 2017-02-12 06:17:1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职工群众的贴心人--追记67团党委书记、政委石书江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职工群众的贴心人--追记67团党委书记、政委石书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2日19: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3月22日电 题:职工群众的贴心人--追记六十七团党委书记、政委石书江

作者 戚亚平 崔冰洁

“群众立场、群众感情不能光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而是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做亲人,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石书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石书江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六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副团长。1997年4月以来,任六十七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党委书记、政委等职。2011年11月15日上午11时许,在赴新疆塔里木大学参加“人才招聘会”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在六十七团工作14年来,石书江一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殚精竭虑为职工群众谋利益,不余遗力改变团场落后面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对党的忠诚。先后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兵团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兵团‘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兵团边防工作先进个人”、“兵团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农四师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新团长带来的新气象

1997年4月23日,对六十七团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迎来了新团长石书江,从此,六十七团迎来了新纪元,开始摆脱贫困,走向富足。

六十七团地处边境,是国家级贫困团场,也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41%的少数民族团场;人均耕地仅有5亩,经济状况差,职工收入低,是个路到头、电到头的“死胡同”。但是,初来乍到的石书江没有退缩。新官上任三把火,按套路都会说些豪言壮语。意外的是,石书江却反其道而行,为尽快改变团场落后面貌,他率领党委一班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跑遍了全团所有单位,并对症下药确立了“以水土开发为突破口、发展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的农业发展思路。

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六十七团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上任伊始,石书江就从转变传统灌溉方式入手,积极推广沟灌、喷灌、滴灌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经过多年努力,使每亩水的用水量从过去的500立方米降到100立方米左右,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作物单产。到2011年底,六十七团8.4万亩作物采用膜下滴灌技术,2万余亩耕地采用喷灌技术,节水农业面积占全团耕地面积的90%以上。同时,石书江还大力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双膜覆盖、测土施肥、标准化农田建设、机械化收获等农业新技术,使六十七团的农业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到2010年,全团10万亩耕地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7万亩耕地采用了双膜覆盖,每亩地可节约成本200元人民币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增强综合实力,1998年,石书江带领全团干部职工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在水土开发的那几年里,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与干部职工打成一片。无论是水利会战工地,还是扶贫开发现场,到处都能看到他奔波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团上下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六十七团的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3.45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12万亩,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2715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2.3亿元,等于14年间再造了3个六十七团,使六十七团从一个小型农场、贫困农场一跃成为农四师的大型团场、先进团场,职均收入也从1996年的5434元增加到2010年的24165元,增长4倍多。

在石书江的带领下,六十七团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职工群众逐渐摆脱过去的贫困生活,脸上的笑容多了,腰板也直了。

赤子情撑起的一片天

六十七团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41%,如何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石书江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件大事,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过人的胆识,大力实施畜牧业融资承包经营和牲畜作价归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融资羊”改革畜牧业管理体制,以“身份羊”稳定少数民族职工队伍,以“就业羊”解决少数民族青年就业问题,极大调动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目前,六十七团总计发放扶贫羊2000多只、融资羊3万多只,使全团333户少数民族共1940人受益,畜牧业总产值由“九五”末的689万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9237万元,少数民族职均收入由1831元增加到6345元。

“为职工群众造福”是石书江始终坚守的群众观和政绩观。14年来,石书江在大力发展六十七团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改善民生,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14年前,六十七团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干部职工都住在六七十年代建的土房子里。14年间,在石书江的谋划下,利用国家政策,加快小城镇和连队营区道路建设,使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年,六十七团累计筹措资金9000万元,在团部先后建起二层商业楼18幢、五层住宅楼15幢;在连队建成978套砖混结构的职工住房和604套外来工住房;改造团连营区道路53.2公里,使团场面貌大为改观,提升了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用自己的赤子情为职工群众撑起了一片名为幸福的新天地。

严于律己、廉洁勤政的大情怀

“人要有追求,更要有正气”。这是石书江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当团长还是政委,他都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勤政,从不以权压人,不搞特殊化,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好评。妻子郭红外出办事,自己搭线路车是常有的事;女儿的工作自己找;女儿结婚时,怕团里的人借机表示感谢,就瞒着团里为女儿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六十七团底子薄、条件差、积累少。在团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石书江率先垂范,带领全团干部职工不等不靠,勤俭办事,勒紧裤带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从1977年到2008年的10余年间,他和全团干部一样,没有发过一次奖金,但却经常自己掏腰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工作上,他是高标准;在生活上,他是低要求。走进石书江的家,客厅里一台21英寸的彩电是父母留下的,一台威力牌半自动洗衣机还是妻子的嫁妆;家里现在还摆放着一般家庭都不用的老式大立柜,一大一小两张席梦思床是弟弟搬家时“下放”的。简单得犹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普通职工的家。

吴江给石书江当了14年司机,今年3月才换岗。据他回忆,老领导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生活节俭朴素,不讲吃穿。出门在外,一个拌面或一个杂烩汤就解决了一顿饭。一件160块钱的滑雪衫穿了七八年还在穿,一件黑色的皮衣也穿了七八年,两次检查工作时袖子被挂烂了,补好后接着穿。14年间,石书江从不轻易给车子添东西,车胎用旧了也舍不得买新的。

因为忙工作,石书江很少在家帮妻子干家务,女儿的成长没有他陪伴的身影,甚至在老父亲病逝时也没能见最后一面。如果说豁达、亲和、乐观的石书江有什么对不住别人的地方的话,那么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女儿了。但是,贤惠持家的妻子和懂事可爱的女儿都理解他,在妻女的心中,他是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大树,但是这棵大树撑起更多的还是他的事业、他的团场、他的父老乡亲。

石书江用自己的真心,自己的踏实苦干、无私奉献改变了六十七团贫困的面貌,让职工群众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职工群众身上,他忘我工作的境界、吃苦耐劳的意志和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了全团干部职工的拥护和爱戴。追悼会当天,原本只能容纳几百人的殡仪馆挤满了自发前来悼念的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多达1500多人。

“人活着是一种精神,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是石书江的人生格言,他做到了,也一直遵循着这一格言直至生命的尽头,用短暂而又厚重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和生命的价值。2011年11月22日,中共农四师委员会做出《关于开展向石书江同志学习的决定》,并于12月13日追授其为“优秀共产党员”。目前,农四师党委已向兵团党委申报,追授石书江为兵团“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11月10日,到都拉塔分场进行开会,安排入冬后……”这是石书江日记里留给世人最后的话。1996年以来,石书江一直坚持写日记,累计已达28本之多,其中有工作日志,有会议记录,更多的是职工群众的诉求和对人生的感悟。发生车祸去世后,一向行事低调的石书江的先进事迹才被人们传播开来,并逐渐在农四师大地广为传颂,人们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领导、好同事、好下属而扼腕痛惜,深切缅怀。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