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现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道教外,均成立了市级宗教团体:市佛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运动委员会、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通常简称基督教“两会”)。还有1个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南京基督教青年会。
南京佛教简介
南京拥有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佛教文化流入南京,始于东汉献帝(189-220)末世。自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定鼎建邺(南京)之际,佛教南渐。
诚如赵朴初先生所说:“在中国成立的大小乘各宗派无不和南京有关。如三论宗即在南京的摄山成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是在南京最初宣讲他的学说;华严宗依据《华严经》是在南京翻译的;涅盘师依据的《大涅盘经》也是在南京经大文学家谢灵运和慧观再治并由鸠摩罗什的高足弟子道生讲授的;禅宗依据的《楞伽经》是在南京翻译的;创立摄论、俱舍两宗的真谛法师最初也是由梁武帝请来南京的。”因此,南京是作为开创中国佛教诸宗的先河之地。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会设立于南京,使全国佛教界名流常常云集于南京,南京成为全国的佛教活动中心。
南京现有寺院60所,主要有栖霞寺、灵谷寺、毗卢寺、鸡鸣寺等。正在筹建的江宁牛首山佛顶寺和建初寺将为佛教寺院增色添彩。
南京道教简介
南京道教,历史悠久,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高道辈出:有汉末、三国时的左慈、葛玄、于吉,晋代的葛洪,南北朝时的陆修静、陶弘景、孙游岳,唐代的吴筠、李含光、王栖霞、王远知、司马承祯,宋代的刘混康,元明时尹山人、周尊师、邓仲修、薛明道、刘渊然、邵以正、方清迪,清代有著名道士王常月,民国时有谢冠能、新中国成立后有王宗衡等。

南京的道教文化,以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既有适应于人民健康长寿的修炼理论,也有与其相应的医学、音乐、书画艺术等。南京的道士,在道学、医学和音乐等领域里,为道教的发展和文化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南京道教宫观,始于汉代,历代都有著名的宫观。如汉末于城东仙鹤门建仙鹤观。三国时有洞玄观,孙权为葛仙公建道观39所。南北朝时有崇虚馆,自南北朝至清代,朝天宫一直为南京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明代除朝天宫外,还有天坛神乐观为当时南京的重点宫观,仅南京市内就有宫观68所。南京近代历史上重要的宫观有朝天宫、斗姥宫、二郎庙、洞神宫、天妃宫、东岳庙。民国时,朝天宫已改作它用,以斗姆宫和二郎庙最著名。新中国成立初,斗姆宫仍为南京道教活动中心。现许多宫观遗址被改建成了高楼大厦。
南京现已恢复开放道观5所,其中位于南京市区的只有道教天后宫,其余4所都位于高淳区境内,分别为关王庙、三清宫、玉清宫、三元宫。另有2所道观经批准正在筹建中,分别是江宁区洞玄观、浦口区玉皇宫,全市现有道士14名,道教信众约3.5万名。
南京伊斯兰教简介
“伊斯兰”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顺从”、“和平”。伊斯兰教始于公元610年,由穆罕默德开始在沙特阿拉伯麦加传教而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不久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进而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之一。唐初传入中国,旧称“清真教”、“天方教”、“回回教”、“回教”,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伊斯兰教”,其教徒统称“穆斯林”。

自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南京便有穆斯林在此建寺围居、繁衍生息。南京穆斯林人数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增加,一次是元代随蒙古军南下的穆斯林,一次是元末明初参加农民起义军的穆斯林,同时“香料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所带来的贸易盛世也使国外穆斯林不断涌入,至明代时南京穆斯林已达十万人之多。洪武年间金陵旧民分遣云贵、甘青,天下回回半金陵之说由此溯源。 南京历史上曾出现过74座清真寺,而原址位于丰富路上的宋代“一颗松礼拜寺”,史传为南京最早的清真寺之一。
明朝末年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州弟子张少山在南京净觉寺开设经学班,一改伊斯兰教师传弟、父传子的教育格局,使南京逐渐已成为全国伊斯兰教文化中心,先贤学者层出不穷。明末清初,马忠信、王岱舆、伍连城、伍遵契、刘汉英、刘智、金天柱、唐传猷等,撰写出版了《正教真诠》、《希真正答》、《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等著作,使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相适应,创立了“以儒诠经”的金陵学派,为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抗战时期,南京伊斯兰教遭受惨重损失,下关清真寺、西街清真寺等被日军焚毁,教职人员和穆斯林被杀、被抓,数千穆斯林难民流离失所,多数伊斯兰教社团和杂志被迫解散和停刊,至新中国成立前(1948年),南京仅剩33座清真寺,穆斯林人口270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穆斯林宗教活动和清真寺受到保护,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京伊斯兰教得以恢复和发展。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在协助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开放清真寺,培养教职人员,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开展同国内外穆斯林友好交往,实现宗教自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南京伊斯兰教现有12座清真寺,阿訇22名,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户籍人口7万多人。市、区人民政府对净觉寺、草桥清真寺、吉兆营清真寺、长江路清真寺、南门清真寺等宗教场所的重建、修缮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随着南京现代化都市加快发展,数万境内外穆斯林来宁学习、经商,同心协力为南京的建设添砖加瓦。宽敞整洁的清真寺和在那里过宗教生活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穆斯林,成为古都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京天主教简介
1599年(明万历27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第三次到南京,在正阳门(今光华门)内建一座小教堂,从此天主教正式传入南京。这座教堂成为当时江南省(包括江苏、安徽、上海)的传教中心。1603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这座教堂内领洗入教。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等著作,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和天主教信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梵蒂冈教廷同意在葡萄牙保教权下设置北京和南京教区,委任中国籍罗文藻神父为南京教区主教,这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第一位中国籍主教。1685年,罗主教到南京就职,大力培养中国籍神职人员传教。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天主教现有信众近3000人,堂点4处。如今,南京天主教和信众不断发扬基督“爱”的主旨,为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奉献爱心,让南京这座“博爱之都”更加和谐美丽!
利玛窦像
徐光启像
利玛窦与徐光启
罗文藻像
南京基督教简介

南京基督新教始于清同治年间。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内地会传教士童根福同助手天福,从苏州来南京传教。同治十二年(1873年)督教北长老会韦理牧师来在南京传教,于1874年在四根杆子建立了南京第一座教堂--四根杆子礼拜堂,至今已有140年历史。2013年3月31日,省内最现代的大教堂“圣训堂”献堂。南京现有圣训堂、圣保罗堂、莫愁路堂、江苏路堂等16个教堂,247个固定场所。全市有信徒15万人左右,牧师35位,长老20位,神学毕业生61位,义工传道23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