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都、秦城。《华阳国志?巴志》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巴郡, 同时置阆中县,治城即巴子国别都①故地。《元和郡县志》载:"阆州,在秦为阆中县也";《太平寰宇记》云:"今郡城即古之阆中城";《华阳国志》云:"阆 中县本巴国别都,秦置县"。巴都、秦城在同一地方,此时,治城在今盘龙山麓至玉台山临嘉陵江台地上。
二、 汉城。汉代,阆中城移至秦城西南,即今兰家坝、部队营房一带。东汉建安中(196~220),益州牧刘璋曾修缮阆中城;三国时,巴西太守张飞又曾增修。蓝 家坝至王家嘴一带有石砌码头及河堤残余,还出土大量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文物。据勘测,汉城故址临江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00米,略呈矩形,城 垣布局规则对称,东西南北各有城门。
三、唐宋城。唐代,因江水啮城,城址逐渐南移,并稳定于今古城城址。其间,城中衙署三次迁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徙城东;高宗咸亨二年(672)徙盘龙山侧;武后载初元年(689)徙"张仪城"。三次迁徙均是水退即还,未另建新城,故不能视为城市迁徙。
《舆 地记胜》载,滕王元婴任隆州刺史时所造隆苑(后称阆苑)在"阆中县西",与州刺史署相连。说明唐城与今古城城址相同。唐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 阆州城北玉台碧";《阆水歌》"阆州城南天下稀";唐元稹《题开元寺壁》"写向阆州东寺壁"。这些诗句也佐证唐城位置与今古城城址大体相符。宋代李献卿 《南楼》,陆游《谒杜少陵祠堂》、《南池》所咏,宋城位置与今古城方位一致。元初,阆中城被元军攻破,城寰损坏。其后,元军将阆中作为进攻南宋的据点,修 筑城堡,构筑关隘,开始形成据险保城的周边七关。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
四、 明清城。明洪武四年(1371),千户滕贵筑石城,范围较历代土城更大,周长九里三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分别为富春门、锦屏门、澄清门、威德门,四门皆有 月城。成化年间(1465~1487),指挥田仪又建四门城楼,弘治间知府张翼重修。城墙高一丈五尺,女墙千二十六堞,堞崇三尺。敌角楼十有七,串房千 间。城楼皆石甃为址、为瓮门址,高一丈二尺,楼高二丈四尺。角楼比门楼小。北、东、南三面挖城壕,深一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北段在月儿湾入江,南端在南门 外入江。乾隆三十四年(1767),知府宋思仁再建城垣,改四城门为迎和门、延禧门、宝成门、敦吉门。乾隆六十年知县胡延璠补修。嘉庆二十五年 (1820),川北道黎学锦在西门外修筑石堤与石鱼翅②以御水啮。
明 清阆中城城墙石砌,城楼高耸,月城外护,城壕宽深,易守难攻,又有南津关、锯山关、滴水关、梁山关、河溪关、五吉关、土地关七关合护,成金汤之固。城市环 境优良,风貌协调,风光秀美,山水城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至善境界。城中街道或东西向,或南北向,纵横交错,布若弈局。街巷皆与远山相对,视野开 阔,层次丰富,抬头收山色,举目迎江光。古宅深院栉次鳞比,亭台楼阁错落参差,古树新竹,簇锦团花,处处有景,美不胜收。清道光《保宁府志》列保宁八景, 其中五景在阆中。明川北分巡道杨瞻列阆中十景,骚人墨客代有题咏。此后,阆中城池没有明显变化,今之古城基本为明清城原形。
注:①阆中曾为巴子国别都,自当有城,但史书无确切记载。
②鱼翅:今称为龙干(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