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
www.nx.xinhuanet.com
2012年04月28日
来源:
宁夏新闻网
|
1.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宁夏小康目标的需要 宁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作为“增长极”的城市群--对于大国经济或者人口众多的区域经济来说,单靠个别产业和个别城市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必须依靠主导产业体系及其所在的大城市群。这些大城市群处于财富集聚和创造的中心地位,发挥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又可以看作是增长极。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来说,区域发展具有同样的原理。宁夏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迫切需要城市群的带动和牵引。 沿黄城市带具有提升地区竞争能力的发展潜力--按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提出的中国城市群的最低标准:城市群人口>1000万人、城市密度≥0.5个/万平方公里、城市数量≥5、人口密度≥300人/平方公里和城市化水平>20%,沿黄城市带已达到除人口以外的标准。因此,完全有理由按照城市群发展理论来构建沿黄城市带。与我国十五大城市群相比,沿黄城市带虽然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但从宁夏经济甚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沿黄城市带的发展是有潜力的。因此,在实现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坚持沿黄城市带的现代化带动战略,将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其他市县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大银川”发展同城市群体系完善结合起来,通过沿黄城市带的率先崛起,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和辐射能力,形成我国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并以此带动宁夏全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沿黄城市带将为全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三方面的效应--一是集聚效应:沿黄城市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地区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发展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培育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布局上的规模效益;同时,在土地利用、旅游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都能实现地区统筹发展的优势,并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二是分工协作效应:通过沿黄城市带的建设,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将得到优化,从而通过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最高效利用与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不合理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宁东基地和太中银铁路的建设,也为银川以外的吴忠、中卫等城市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扩张了城市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空间。三是结构效应:由于银川在宁夏的区位偏于一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门槛也比较高,因此相对于“大银川”发展战略,城市带有利于对中南部落后地区的纵深辐射,并能通过梯度转移扩大移民的就业空间。 2.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统筹民族团结的需要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2007年在全自治区600多万总人口中,回族居民占约35.76%,其中尤以吴忠市回族居民的聚居度为最高,回族居民的比例高达50.71%。由于回族人口在宁夏大部分城镇和乡村的分布,尤其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密集分布,因而宁夏的大部分城镇和乡村成为回族城镇与回族乡村。 长期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工作一直较为出色,各民族居民融洽相处,民族矛盾较少。但是随着南部山区与北部平原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渐拉大,拥有回族居民比例高达50%以上的海原县、泾源县、西吉县、同心县等地区均属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均较恶劣,人口超载现象较为严重。解决人口超载及改善人口承载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加速城镇化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促进劳动就业的机制。但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差异等因素,回族居民在自治区以外地区就业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否提升宁夏平原地区的就业和人口容纳能力,以吸收中部和南部贫困及超载人口的迁移,成为解决宁夏贫困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建设沿黄城市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推进城市化、提高平原地区的经济活力的一个新的举措,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大人口的承载能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从而吸收中南部贫困及超载人口的迁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民族团结并有效解决贫困问题,从而构建“和谐宁夏” 。 此外,以沿黄城市带为龙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繁荣和发展,还可以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保全和建设,促进文化力的发展,并且提升我国在伊斯兰教国家中的影响力,增强国际亲和力,为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有利于在中东、西亚等石油资源富集国家扩大影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石油进口压力,更好的支持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 3.保障生态环境: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改善生态环境需要长期坚持下去。为此,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提出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退耕还林,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遏制我国大西北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以保障包括北京、天津地区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大范围的沙尘天气频频影响我国,2002年3月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新疆西部和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其中,甘肃鼎新、金昌等地还出现了罕见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的生态屏障在荒漠化现象面前在逐步向南方退缩,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 减缓和治理沙尘暴至关重要的技术措施是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保护好现在沙区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垦滥牧;大力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对已沙化的地区开展综合治理,扩大林草植被;对已形成的沙漠绿洲,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宁夏地区既属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黄河河套地区,又是执行上述措施的最前沿地区。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在宁夏不大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因此,对沿黄城市带进行充分的研究,作好发展建设规划,对于提高和巩固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而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4.打造黄河金岸:优化国家城市体系的需要 国家城市体系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架构。完善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系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富有开放性的城市体系。但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城市体系很不完善,基本上仍处于割裂状态。沿黄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是促进西北部区域性城市体系相互融合,促进人才、资本、资源有序流动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城市体系中,西安、兰州、包头等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已基本确立。由于银川现有的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从而导致人们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体系的认同度较低,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被忽视。其实不仅银川,整个呼包银兰城镇发展带上就没有一个城镇密集区被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列为国家重点城镇群。 然而事实上,打造黄河金岸,培育与发展沿黄城市带,既是对我国国家城市体系发育现状的一个客观判断,也是发展和优化国家城市体系、建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优空间结构的现实需要。在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若没有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国家城市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空间结构的建构就会出现缺失和不完善。要实现西部大开发,就应该提升大银川和沿黄城市带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积极扶持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完善国家城市体系的发展和优化。 |
(责任编辑: 祁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