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自然地理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linan.gov.cn/mlla/lagl/zrdl/201604/t20160411_54581.html 在 2017-06-04 16:47:3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自然地理 - “浙江·临安”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临安 > 临安概览 > 正文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16-04-11 08:52  作者:  来源:“浙江·临安”门户网站  点击率:0

【地形地貌】临安市属江南地层区中江山至临安地层分区,境内地层自元古界震旦纪至新生界第四系,除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第三系缺失外,均有发育;区域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构成境内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境北。西。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东南向的马蹄形屏障。西北多崇山峻岭,深沟幽谷;东南为丘陵宽谷,地势平坦,全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西北。西南部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 米以上,东部河谷平原海拔在50 米以下;西部清凉峰海拔1787 ,东部石泉海拔仅9 ,东西海拔相差1778 ,为浙江省罕见。境内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交错分布,大致可分为中山-深谷。低山丘陵-宽谷和河谷平原三种地貌形态,中山(海拔1000 米以上)面积占5.4%,中低山(海拔800 ~1000 )8.8%,低山(海拔500 ~800 )18.3%,丘陵岗地(海拔100 ~500 )57.4%,河谷平原(海拔100 米以下)10.4%

【气候】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属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613.9 毫米,降水日158 ,无霜期年平均为237 ,受台风。寒潮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立体气候明显,从海拔不足50米的锦城至1506 米的天目山顶,年平均气温由16℃降至9,年温差7,相当于横跨亚热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

【山脉水系--天目山脉】临安境内山脉分北。南两支,北支为天目山脉,南支为昱岭山脉。天目山脉为浙江省主干山脉仙霞岭北支,由江西怀玉山经安徽黄山逶迤入境,横亘境内西北部,总体走向从西北向东南,西起浙皖边界清凉峰(海拔1787 ),东至临安与余杭交界的窑头山(海拔1094 )。其主脉自清凉峰向东北逶迤,有龙塘山(海拔1586 )。长坪尖(海拔1226)。马啸岭(海拔1502 )。百丈岭(海拔1334 )。纤岭(海拔1014 )。千顷山(海拔1347 )。照君岩(海拔1449 );支脉纵横,有柳岭(海拔730 )。芦塘岭(海拔885 )。尖山岭(海拔853)。康山岭(海拔948 )。滴水岩(海拔1217 )等。

主脉经道场坪(海拔963 )向东北后,地势下降,有桐关岭(海拔536 )。千秋关(海拔398),至老虎坪地势回升,即为并峙市境北的东。西天目山。西天目山(海拔1506 )和东天目山(海拔1479 )双峰之北,与安吉交界,东去有龙王山(海拔1587)。仰天坪(海拔1248 )。平顶山(海拔1109 )。茶叶坪(海拔1141 )。草山(海拔1122 )。大山岭(海拔988 )。木公山(海拔1059 )。红桃山(海拔1029 )。窑头山(海拔1095 ),山势向东趋低,自与余杭区交界的径山起,山势渐成尾闾,消失于杭州湾和杭嘉湖平原之间。

【昱岭山脉】昱岭山脉在境内西南部。自清凉峰始,沿浙皖边界向南延伸,经石耳尖(海拔1172)。过昱岭(海拔508 )至搁船尖(海拔1477 )折东,有雨伞尖(海拔1459 )。大岭塔(海拔1446 )。牵牛岗(海拔1489 ),大岭塔至牵牛岗一线北侧,在市境内有大明山千亩田,主峰海拔1280 ,北坡为七峰尖。自大明山东去,山势稍降,散布为海拔1000 米以下山峰。至洪岭。马山之间,有和尚坪(海拔1082 )。扁担山(海拔1061 )。留尖山(海拔1135 ),从西向东呈带状隆起,绵延4 千米后,山势趋缓,为海拔500 米左右的丘陵。

【低山丘陵】低山丘陵在市境中部。南部。东部,为天目山脉和昱岭山脉的延伸,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昌化溪切割而形成大片低山丘陵。南苕溪流域:为市境内主要低山丘陵区。干流自太湖源镇的临目。杨桥。浪口以下;支流锦溪自玲珑街道的夏禹桥以下,地势开阔,山丘低缓;也有平地拔起的如大王山(海拔560 )。米积山(海拔407 )。九仙山(海拔392)。玲珑山(海拔358 );锦城街道横溪。横潭以下,至青山湖街道,为全市最大的河谷小平原,沿溪有华石岩(海拔125 )。功臣山(海拔157 )。安国山。石镜山(海拔92 )。琴山(海拔139)。鹤山(海拔236 )。公山(海拔311 )。母()(海拔171)。青山(海拔150 )。大涤山(海拔299 )等。

中苕溪流域:高乐。横畈以下,亦属低山丘陵,并有河谷小平原。高虹镇与锦北街道之间有双林山(海拔413 )

天目溪流域:各支流自西天目。藻溪。太阳以下,经于潜镇郊至潜川。乐平,形成大片丘陵宽谷与河谷小平原。有于潜的甲子山(海拔419 )。鹤山(海拔453)。绿筠坪(海拔140 )。凰山(海拔298 )。地风山(海拔261)。方元的乌金山(海拔368)。西菩山(俗呼仙人岩,海拔417 )。乐平的白云山(海拔711)等。

昌化溪流域:自龙岗经昌化至河桥一段,两岸稍阔,多海拔200~300 米低山丘陵。闻名的有昌化镇北的武隆山(海拔340 )。境南低山丘陵与淳安。建德。桐庐延伸而来的千里岗低山丘陵连成一片,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石灰岩。石英岩等,因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亦多奇峰异洞。

【水系概况】境内主要溪流有东苕溪,主源南苕溪,主要支流中苕溪,属太湖水系;分水江主源昌化溪,主要支流天目溪,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溪流均发源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脉,上游段多峡谷,坡陡谷深流急,中下游段处低山丘陵,地势较平坦,多河谷平原。


【南苕溪】位于市境东部,为东苕溪主源,属太湖水系,发源于太湖源镇临目马尖岗, 主峰海拔1271.4 ,全长63 千米,流域面积720 平方千米,比降12.3;境内段长55 千米,流域面积620.8平方千米,青山水库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4.5 立方米/秒。南苕溪主源浪()口溪,自溪源水竹坞至双溪口为西坑溪(西坑水),双溪口汇东坑溪后称浪口溪,南流经里畈水库,至浪口汇后称南苕溪。南流至葫芦岭西汇泥沟溪,甘塘堰上汇潘溪;折东流至长桥上汇马溪,青龙口汇锦溪后入青山水库。青山水库南有横溪。灵溪汇入,北有双林溪汇入;出青山水库东流至油车头右汇研溪,至鲍家滩汇斜阳溪,东流至汪家埠出境。1950 年后,实施南苕溪综合治理,1964 年建成大型防洪工程青山水库;1973 年兴建。1993-1995 年扩建中型防洪蓄水工程里畈水库;1975-1980,里畈水库至长桥24.5 千米溪岸建成防洪堤34738 米。1995 年后,南苕溪防洪能力由10 年一遇提高为20 年一遇。

南苕溪穿锦城而过

【中苕溪】位于市境东北部,为东苕溪主要支流,属长江水系。发源于高虹镇石门与安吉县交界的青草湾岗。主峰海拔1073.9 米。溪源自美岭坑起,东南流经石门。高虹。横畈,于下塘楼出境,又东流经长乐至汤湾渡由左岸汇入东苕溪。全长47.8 千米, 比降17.9,流域面积185.6 平方千米。199912 ,上游水涛庄村兴建中型防洪工程水涛庄水库,总库容2888 万立方米。中苕溪主源猷溪自美岭坑向东南流经大山村。石门。水涛庄,至高乐汇仇溪,称中苕溪。猷溪长22.5 千米,处中低山深谷区。大山至龙头舍间,溪底巨石相接;龙头舍至拜节庙间,溪宽约30 ,两岸崖石壁立;拜节庙至大仁寺间,谷形狭窄蜿蜒,唯水涛庄段河谷宽阔,55 ~200 米。下城折经安村,至勾山脚汇白水溪;东流于下塘楼出境。

【天目溪】纵贯市境中部,为分水江主要支流,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西天目山北与安吉县交界的桐坑岗,主峰海拔1506 米。自天目山镇牯牛塘起,由北向南,流经西天目。绍鲁。于潜。堰口。塔山。紫水,于紫溪汇昌化溪,南入分水江。溪长58 千米,流域面积761.5平方千米,比降21.8

天目溪主源东关溪长36 千米,比降33.7,集水面积173.3平方千米。自牯牛塘南流经平溪。后院,至钟家村汇西关溪,至白鹤村汇正清溪;经交口。绍鲁,于双溪口汇丰陵溪,下称天目溪。过于潜镇,至摇车桥汇藻溪,南山坞汇太阳溪(交溪),龙头畈汇古竹溪,逸村汇竹岭水,小溪口汇竺溪,麻车埠汇中塘水,至紫溪汇昌化溪后入分水江。

【昌化溪】位于市境西北部,为分水江主源,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笔架山,主峰海拔1385 ,于岛石镇西舍坞入境。干流流经新桥。岛石。大峡谷。龙岗。昌化。河桥。潜川。紫溪纳天目溪后至七坑段,称分水江(原称天目溪)。昌化溪全长106.9 千米,比降8.6,流域面积1440.2 平方千米,其中境内长93 千米,流域面积1376.7 平方千米。青山殿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45.4 立方米/ 秒。

昌化溪新貌

主源昌北溪(昔称后溪。巨溪),溪源自安徽省山支岭流至岛石镇西舍坞入境,至倒龙山称后溪,汇仁里溪后称昌北溪。至呼日塘汇银坑溪,至兔川稍下汇上溪;东南流至太平桥汇桃花溪,荞麦岭脚汇柘林坑溪,东南流至地塔村合溪汇入;至汤家湾汇昌西溪,下称昌化溪。昌北溪全长67.9 千米(境内长54 千米), 比降12.3,集水面积385.5 平方千米(境内330.5 平方千米)

汤家湾东南流至九坑桥汇龙潭坑溪,白牛桥汇沥溪;至七里桥汇黄干溪,油车里汇平渡溪;流经昌化镇东汇虞溪,童婆桥汇紫溪,至云浪下汇锦坑溪;至白下有昌南溪汇入,东南至坑口汇悉山水,青山殿阴山汇马山溪,至紫溪与天目溪汇合,下称分水江。1957-1995 年青山殿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7200 立方米/ (1969 7 5 ),最小流量0.95 立方米/ (1978 9 8 ),最高水位64.51 (1969 7 5 ,吴淞高程系,基面52 ),最低水位52.11 (1971 7 29 )。正源昌化溪,支流天目溪。昌化溪与天目溪于紫溪汇合口至乐平七坑,为分水江境内河段。紫溪东南流至倒水坞纳紫坊水;至乐平下纳沈家。里坞水,七坑上纳七坑水,东南流出市境。全长8千米。河道平坦。开阔,落差2米。昌化溪和天目溪会合口河道宽171 米。七坑以上集水面积(含昌化溪。天目溪)2275 平方千米。支流有紫坊水。里坞水。沈家水。七坑水。

 

 

加入收藏】 【打印】 【  】 【背景颜色】【关闭
  • 腾讯微信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新华微博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临安市人民政府 地址:衣锦街398号 运行管理:临安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 16位以上颜色 IE8.0版本以上浏览器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506979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8502001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