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edu.cn/gao_xiao_zi_xun_1091/20090928/t20090928_410364.shtml 在 2017-05-23 12:15:4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重庆大学建校八十周年:让科技之光熠熠生辉-科研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2017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5月开幕
选择字体: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28

重庆大学建校八十周年:让科技之光熠熠生辉

引言 2009年10月12日,是重庆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的纪念日。在世界和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重庆大学以她80年对科技的不断探索和对科技发展的情结,较强劲的科研创新实力,见证了科技进步的足迹,谱写了重大人为国家、为科技不断前行的壮丽篇章。

【科技基础】

重庆大学诞生于1929年10月12日,是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年代下"实业救国"、"教育报国"、"复兴华夏"的产物。无论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重庆大学都充分发挥人才基地优势,为改变我国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落后面貌,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手笔让重庆拥有科教园地

上世纪初,国难深重,社会凋弊,科学研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拥有悠久历史的偌大一个重庆城,竟没有一所正规的现代高等学校。1929年,以沈懋德、吕子方、彭用仪等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及学界、商界名流克服重重困难,参照世界近代大学的要求,筹办并成立了重庆大学。因此,重大的创立一开始就烙上了"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鲜明记号。

"崇尚科学、振兴中华"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重庆大学的创始人为此高瞻远瞩,提出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让当时只有不到百名师生的大学在900多亩的土地上发展建设。这一大手笔,目的是为建立"完备弘深之大学",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以实现科教兴国的理想。

科教之花在抗战烽火中绽放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学利用政治和经济中心西移、大学内迁、学者云集陪都的历史机遇,先后聘请了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吴宓、柯召、吴冠中等著名学者任教,师资力量在当时国内知名大学中都是屈指可数,一时间学校的科研氛围空前活跃,科教成就十分突出。

70多年前,被誉为我国近代数学泰斗的著名数学家、时任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何鲁教授,为一位名不见经传、又无任何学历的年轻人所写的一部著作《堆累素数论》认真审阅后,建议教育部授予旧中国唯一颁发的"数学奖",他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数学家的华罗庚教授,该著作是他的成名之作;1947年秋,我国著名无线电通讯专家、地球物理学家,时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多次辗转到达北极成功地进行了9天的科学考察和实验,成为我国述评北极光、北极地、北极人的第一人;1941-1945年由重庆大学主持建立的中国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成为陪都与国际联络和传播抗战信息的唯一枢纽,这台被称为"重庆之蛙"的电台向全国及世界发布:日本天皇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到新中国成立时,重庆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6个学院,20个系,1个专修科,3个研究所颇具规模的综合性大学,极大促进了旧中国和陪都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国迈出了坚实一步。

奉献只为爱国家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期间,重庆大学原有的6个学院,有5个半学院被用于支援其他高校的建设,一大批专家及教师被调往其他单位,充实教学科研队伍。

1952年春夏时节,重庆大学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年仅31岁的青年教师徐僖(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材料科学家)运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工艺流程,研制出我国第一批五棓子棓酸塑料,这一技术,结束了我国塑料生产靠进口的历史,引起了中国科学界的轰动;1954年时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国家一级教授丁道衡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周恩来总理热情招呼他,"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的人来啦。"丁道衡对白云鄂博大型复合矿的发现有力地回击了外国人的藐视和狂妄,此后他们不得不对中国人另眼相看;1953年,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乐森璕教授带领重庆大学学生在龙门山地区野外实习时,首次发现三亿年前的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后被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而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院系调整后的重庆大学继续发扬坚韧不拔、开拓不止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为改变我国工、农业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贡献了力量,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聂荣臻等来校考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风雨历程中一路走来的重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把科研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把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正是因为有科教兴国信念的支撑,志存高远历代重大人的无私奉献,才为重庆大学今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