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宜昌 相关  绍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xxgk.yichang.gov.cn/gov/jcms_files/jcms1/web4/site/art/2012/2/13/art_8841_266018.html 在 2017-04-15 07:25:0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首页
规划计划发展规划
》文章
发布机构: 市经信委 生成日期: 201202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索 引 号: 011099675/2012-00045 有 效 期: 长期公开 文 号:
关 键 词: 责任科室: 政策法规科 主题分类:
内容概述:
宜昌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宜昌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3)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3)

(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8)

二、“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1)

(三)主要目标…………………………………………… (11)

三、“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的产业发展布局………………(13)

(一)重点发展行业……………………………………… (13)

(二)区域发展布局……………………………………… (15)

四、“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的工作重点……………………(17)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7)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18)

(三)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18)

(四)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 (19)

(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19)

(六)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20)

(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1)

(八)推进精品名牌战略………………………………… (21)

(九)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21)

(十)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2)

(十一)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22)

五、“十二五”工业和信息经发展的重点产品、

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撑………………………………… (23)

(一)装备制造产业……………………………………… (23)

(二)化工产业…………………………………………… (23)

(三)食品加工产业……………………………………… (24)

(四)生物医药产业……………………………………… (25)

(五)电子信息产业……………………………………… (26)

(六)电力产业…………………………………………… (27)

(七)建材产业…………………………………………… (27)

(八)冶金产业…………………………………………… (28)

(九)纺织产业…………………………………………… (28)


“十二五”时期,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宜昌工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准确把握我市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我市未来五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工业发展的新跨越,依据《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宜昌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工业发展步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培植了以化工、电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型建材等行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和一批经济实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及产品,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及实现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计划要求,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后劲增强、贡献突出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实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工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6亿元;200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0年实现两年翻一番,达到2218亿元,是2005年的3.99倍,年均增长31.9%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7亿元,2010年达到747.4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03倍,年均增长24.8%;占全市GDP比重由40.6%提高到48.3%

    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90亿元,比2005年(536亿元)增长2.7倍;实现利税308亿元,比2005年(132亿元)增长1.3倍;实现利润209亿元,比2005年(91亿元)增长1.3倍。

    3、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显现。

支柱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十五期末的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优化升级为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四大支柱,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2.17%。百亿产业从2005年的2个增加到2010年的5个。化工从133亿元增加到596亿元,增长3.48倍;装备制造从59亿元增加到454亿元,增长6.69倍;食品医药从90亿元增加到448亿元,增长3.98倍;电力从177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增长83.62%;建材从23亿元增加到139亿元,增长5.06倍。

    4、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

规模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523家增加到1252家,净增729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从79家增加到269家,净增190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从7家增加到32家,过50亿元的企业从2家增加到7家,过100亿元的企业从1家增加到3家。创造了宜化速度、全通速度、东阳光速度。培育了一批走在全国前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明星工业企业,集中产生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影响较大、富有创造精神的优秀企业家,被省委省政府称之为“宜昌现象”。

5、工业发展后劲得以增强。

工业投资强势增长,五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658亿元,是十五1.7倍。地方工业投资(不计三峡工程,下同)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203亿元,是十五3.5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9.0%,较十五提高6个百分点。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43.6亿元、175.9亿元和180.1亿元,分别是十五3.4倍、4.3倍和4.2倍。重大工业项目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五年累计建成投产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452个,实际投资575亿元,全部达产后新增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以上。投资200亿元的全通极薄涂镀板、投资75亿元的兴发磷精细化工园、投资35亿元的东阳光药业、投资27亿元的三宁磷复肥及优质尿素改造工程、投资20亿元的宜化磷复肥等已开始发挥效益;三新高纯硅、南玻二期、中兴汽车、安琪新型酶制剂、三宁二甲醚等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正抓紧实施。

6、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通过实施“一主三化”方针,强化“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支持山区、库区县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2005年,县域经济中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不过55亿元,到2010年,夷陵、宜都过300亿元,枝江、当阳过200亿元,远安县突破100亿元。省委省政府三次在宜昌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宜都、夷陵、当阳、枝江、远安先后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20强。全市已形成磷化工、生物医药、稻花香酒业、枝江酒业、枝江奥美医用纺织、当阳建筑陶瓷、夷陵机械电子等7个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集群,形成船舶制造、光电子材料等8个具有较好前景的产业集群,形成茶叶加工、果蔬罐头加工、宜都机电等18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7、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05年的5家发展到2010年的49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从2个发展到4个,省级技术中心从19个发展到55个。宜化、兴发、安琪等企业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45个。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5年来,全市工业企业签订112个关键技术难题合作协议,投入资金39.5亿元,实施100多个技改项目,改造关键设备220多台(套),一批企业由单一的技术成果转让,转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共建人才培训、研发基地等深层次合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8、精品名牌拥有量居全省前列。

2005年,全市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省名牌产品;到2010年,已发展到4个中国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97个省名牌产品。国家、省级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列市州首位;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20.6%,省著名商标73件,占全省的10.4%。六偏磷酸钠、大环内酯原料药、化成箔、活性干酵母、季戊四醇、硫酸新霉素原料药、钢琴、五钠、磷酸二铵、数控插齿机、背景光源、麻醉药品、船用柴油机等25个产品生产能力位居全球或全国前列。

9、节能减排收到成效。

20062008年的三年间,我市累计关闭小水泥企业28家,淘汰全部落后产能424.4万吨,提前一年率先成为全省没有小水泥的市州,新建新型干法水泥1350万吨。关闭小造纸企业38家,淘汰落后产能10.42万吨。关闭小钢铁、小电石、小铁合金、小印染、小酒精等落后小企业100多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量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在2010年全面完成。化工、建材、冶金产业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黄磷、合成氨等高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磷矿开采企业由2005年的164家减少到目前的64家,中低品位磷矿得到有效利用,成功走出了采选加一条龙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新路子;磷化工产业集群被评为全国最佳产业集群。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宜化、兴发、稻花香等10家企业及宜昌开发区、宜都工业园区、枝江市共13家单位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宜昌开发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0、高新产业发展加快。

以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呈现跨越发展。2010年完成高新产值420亿元、增加值118亿元,是2005年的5.5倍和4.8倍,年递增分别达到40.1%36.9%,年均增幅均高于工业同期1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占同期工业比重分别提高5.96.7个百分点。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荣膺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首个拓展区——宜昌生物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全市生物产业年均增幅达到64%,高居各产业之首,2010年产值突破百亿关口;东阳光大环内酯原料药能力世界第一,宜昌人福麻醉药品排名中国前三位。体现行业水平的精细化工材料、磁电材料、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在内的新材料产业产值过120亿元,多晶硅材料为国内质量最好之一,工艺技术处国内领先;电子级磷酸填补国内工业化生产空白。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累计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600多项,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35项,国内领先水平242项。

“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工业化水平还不高;二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分工仍处于价值链低端,过度依靠要素投入,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三是市场主体总量仍然偏少,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资源综合利用任务十分艰巨。

(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加速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突破期、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期,新型工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流。“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及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为宜昌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战略,将进一步拓展宜昌工业发挥内生优势的空间,增强工业经济发展重要的原动力。二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宜昌争取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和政策支持,加速工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三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两圈一带”战略,对宜昌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更大支持,对于宜昌工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切实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四是三峡工程后续开发,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宜昌作为三峡工程坝区库首,是政策直接受惠地区,库区的建设和发展将增添新的推动力,同时也为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五是国际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宜昌地处中西部资本流动的节点位置,势必成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六是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市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具有较好基础,抓住这一机遇,将能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七是国家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业整体优化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在迎来机遇的同时,宜昌未来发展也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科技创新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外部压力逐步加大。二是区域竞争面临新的压力。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抓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虽然我市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从省内看,周边市州发展势头强劲;从沿江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态势看,我们与南通、扬州、洛阳等同类城市的差距仍然明显,给我们晋位升级带来巨大压力。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加重。我市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实现产业经济与环境效益共生共赢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升级压力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待时日。四是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升级,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紧缺和供应相对滞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工业经济发展速度。

二、“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沿江开发”为突破口,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壮大工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现代化特大城市,推动宜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以政府引导为助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推进结构调整升级。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增强传统产业的发展后劲。

4、坚持区域优化布局。突出区域功能分工,合理规划各县市区产业布局,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聚合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和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

5、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1、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1.76%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长25.84%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规模工业企业突破1200家。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千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建材等一批百亿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力、电子信息、建材、纺织、冶金等九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5%以上。

    3、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同行业、同产业国内先进水平。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重要零部件自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5%左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创中国名牌5个、湖北省名牌50个。

5、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过800亿元企业达到2家,过200亿元5家,过100亿元16家,过50亿元10家,过10亿元100家。

6、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磷化工产业基地、极薄涂镀板基地和钢琴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多晶硅等新材料基地,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新型建材基地,成为沿江及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强市。

三、“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重点发展行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扶持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策划、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大项目,培育新兴产业群,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电力、建材、冶金、纺织等九大产业。

    1、装备制造产业。以涂镀板及深加工、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设备、船舶及船用动力与零部件、电线电缆及输变电控制设备、机床及机床附件等为重点,优化布局宜昌开发区、点军、伍家、夷陵、白洋、宜都六大装备制造园区,着力培育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一批产业集群,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其中:金属制品行业100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行业400亿元,通用设备行业15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设备行业200亿元,专用设备行业50亿元。

2、化工产业。以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硅化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磷精细化工、有机硅化工、先进高分子聚合材料,控制发展传统化肥产品,优化布局宜昌开发区、宜都、枝江、远安四大化工园区,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其中:磷化工600亿元,煤化工450亿元,盐化工350亿元,硅化工50亿元,其他化工50亿元。

3、食品加工产业。以酒类加工、茶叶加工、食品饮料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优化培育稻花香、枝江酒业、枝江安福寺果蔬加工、采花茶业等一批食品产业集群,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

4、生物医药产业。以宜昌生物产业园为依托,以生物医学、生物制造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技术领先、研究开发实力强、机制灵活的中小型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形成以重大产品、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为支撑,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生物产业格局。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5、电子信息产业。以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光电子产业、动力电池产业、磁电子产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以东阳光化成箔为主体的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大力支持点军磁电子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以劲森光电、匡通电子为核心光电产业集群。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6、电力产业。继续开发小水电,稳步发展火电,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电力,到2015年,市域内发电装机总量达到286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到1090亿千瓦时,完成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7、建材产业。稳步发展水泥,大力发展节能陶瓷、功能玻璃、工业用陶和生产用陶等新型建材,以功能玻璃、建筑陶瓷、节能陶瓷、卫生洁具、石墨制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

    8、冶金产业。以延长产业链、实施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为重点,加快金属铜加工、铝冶炼、锰冶炼、硅冶炼以及高磷铁选矿的发展。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9、纺织产业。以完善产业链、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新型产品入手,做强做大棉纺织,提升服装加工整体水平。到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棉纺织50亿元,服装加工30亿元。

(二)区域发展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继续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加快推进“三集中”,即工业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把我市沿江地带建成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重点发展猇亭工业园区、白洋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园、磁电子工业园区、艾家船舶工业园区、宜都工业区、枝江工业区、当阳工业区、夷陵工业区。

    1、沿江经济带

——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现有宜昌开发区东山园区、伍家三峡民营科技园、伍家生物产业园、西陵工业园为基础,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等产业以及新型物流业。

——猇亭工业区:以宜昌开发区猇亭园区为中心,重点依托宜化集团、兴发集团、全通涂镀板、中兴汽车、联邦电缆等企业,发展磷化工、精细化工、金属制品深加工、汽车、电力电缆和新型建材产品。

——白洋工业区:以化工、装备制造为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和机械制造、舾装件、电工电器、工程机械等产品。

——点军工业区:以磁电子工业园、电气电缆工业园、艾家船舶工业园为基础,重点发展电解铝及下游产品、电气机械、电子材料、船舶制造等产品。

——夷陵工业区:以晓鸦路为轴线,重点建设食品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装备制造工业园、电子工业园、轻工产品工业园,发展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产品。

——宜都工业区:以红花套、陆城、枝城为重点,建设陆城东阳光工业园、枝城化工产业园、红花套光伏产业园、陆城机电产业园和陶瓷产业园,发展新型建材、化工、电子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中间体等产业。

——枝江工业区:以开发区、马店镇、董市为基础,建设省化工业园、江口农副产品加工园、安福寺果蔬产业园,发展化工、纺织、电子、食品、轻工等产品。

——当阳工业区:以霸陵开发区为基础,建设三峡新材工业园、建筑陶瓷工业园、化学工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区,发展功能玻璃、建筑陶瓷、煤化工、磷化工、食品及家电制造等产品。

    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中心城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东山开发区、小溪塔周边地区。西陵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都市工业;伍家岗区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东山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小溪塔周边地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

——三峡库区。包括秭归县、兴山县和夷陵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这一区域建设成集现代工程与生态环境完善结合于一体的绿色产品加工区,发展食品、电子、船舶制造产品,严禁新上污染项目。

——东部地区。包括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及夷陵区部分地区,是拓展宜昌工业发展空间的最佳地区。要大力发展食品、新型建材、化工、纺织、电子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包括长阳、五峰两县。要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和鼓励与东部县市合作发展“飞地”经济。

四、“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的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技术标准、差别电价、土地、信贷等手段,限制、淘汰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为优势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充分发挥宜昌自身的资源优势,把握发展重点,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实现共同发展。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进一步明确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形成较合理的产业布局,突出发展特色。

加强对各工业园区的考核,增强各级加快园区发展的责任意识,使开发区、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力军。

完善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区内企业产业配套问题,引进发展配套项目,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区内区外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立足优势产业,精心策划项目,以产业聚集项目,以项目吸引投资,以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抓好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加强项目的储备和争取工作,健全完善市县两级项目管理部门的项目库,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资金,做到谋划一批、投产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促进工业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

150家重点企业为基础,积极培植壮大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做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法制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势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深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不断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坚持政策引导扶持和加强政府部门业绩评价考核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继续推进“小进规”工作,不断扩大宜昌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壮大中小企业规模与实力。

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依托产业链形成一批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共生双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认真贯彻落实工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全面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性服务为主导、专业性和行业性服务为支撑,体系完备、功能健全、服务规范,并能有效与各类中服务机构联动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整合全市服务资源,打造一个由1个市级服务平台和若干中服务联动的窗口平台,以融资担保、节能减排、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推广、市场开拓、人员培训、事务代理等对接服务为内容的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六)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通过更多、更好的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

继续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依靠技术进步上来。

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注重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扩大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面,迅速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加快科技研发能力积累。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和社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培育科技人才,提升研发能力。把技术研发方向集中在四个重点领域上:把发展能源、水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点,集中力量取得关键性突破;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争取技术标准话语权。

(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建节约型社会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以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以资源为纽带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循环为重点,在三个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打造循环型企业群,在区域层面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在社会层面打造循环型社会。

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加快改造、限制高耗能产业,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八)推进精品名牌战略

坚持质量兴市,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驰名商标、各牌产品。

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名牌等侵权行为,加强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九)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加强两化融合的规划引导,出台和完善两化融合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突出两化融合的重点推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各产业在生产和服务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坚持抓应用示范,不断探索“两化”融合的有效途径,选择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建立覆盖全市的“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两化”融合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部委《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加强宣传和普及,增强认识;加强“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十)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培育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促进制造业流程再造,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十一)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以体制机制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坚持继承、借鉴和创新相结合,引导企业不断丰富管理内涵,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转变。支持骨干企业导入并建立先进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积极争创三峡质量奖。

五、“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产品、

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支撑

(一)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三峡全通涂镀板、黑旋风锯业、船舶柴油机厂、宜昌船厂、中兴汽车、联邦电缆、三江航天、长机科技、红光港机、三峡泵业、长江高科、710研究所等。

重点产品:涂镀板及其后续产品、船舶及配件、专用汽车、数控机床、金属回收设备、港口起重设备和运输机电设备、液压油缸、炉前设备、矿山用泵、环保设备、电线电缆及输变电控制设备、新能源设备、纺织机械。

——重点项目支撑

三峡全通700万吨极薄涂镀板项目二期、三期工程,极薄涂镀板建筑墙板项目,黑旋风200万片高精度硬质合金基体项目,宜昌船厂PSPC国际造船新规范涂装装备技术改造项目,葛洲坝机船搬迁改扩建项目,点军30万吨造船基地项目,中兴汽车工业园,长机科技第三、第四期技改扩能项目,红光港机重组扩建工程,湖开电气550KV高压开关生产基地项目,乐星红旗VCV超高压电缆项目,长江高科550KV大跨度导线项目、核电站用电缆开发项目,华润红旗扩建项目。

(二)化工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宜化集团、兴发集团、三宁化工、东圣化工、华强化工。

重点产品: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产业,进一步提高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重点发展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及功能型磷酸盐,高效无毒农药、有机硅及下游产品,先进高分子化合物等。控制性发展尿素、磷酸二铵等传统化肥产品,立足于改善结构合理发展BB肥、专用肥。

——重点项目支撑

宜化在白洋投资200亿元发展新型农药、树脂材料、钛白粉等项目;兴发集团20万吨/年草甘膦原药扩建及10万吨/年各类下游制剂项目,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及20万吨/年硅橡胶、硅油等下游产品项目,10万吨/年有机磷水处理剂及阻燃剂项目,6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扩建项目,宜都化工园“836”工程;三宁化工3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工程,20万吨/年己内酰胺项目,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10万吨/年精制磷酸项目,10万吨/年尼龙66切片项目;东圣化工50万吨湿法磷酸浓缩精制精细化工项目;鑫冠化工4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和5万吨电子级磷酸改扩建项目;中化化肥拟投资120亿元建设磷精细化工园项目;东莞拓扑公司投资100亿元建设纳米材料示范产业园项目等。

(三)食品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稻花香酒业、枝江酒业、采花茶业、娃哈哈、均瑶、富程生物科技、天峡鲟业。

重点产品:优质白酒、滋补酒、啤酒、饮料,大米、面粉制品,精炼食用油,茶叶、茶多酚,果蔬罐头、蔬菜、魔芋、马铃薯深加工产品,食用菌深加工产品,鱼虾及深加工产品,畜禽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及生物制品。

——重点项目支撑

稻花香年产20万吨PET冷无菌灌装饮料项目,枝江酒业名优酒技改及市场推广工程、物流中心配套项目建设、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天峡鲟业鲟鱼子酱及系列鲟鱼生物制品产业化开发,采花茶叶科技园,新桥生物科技食品工业园及万吨香辛蔬菜深加工项目,萧氏茶产业高科技工业园、茶食品(茶饮料),均瑶工业园利乐包装生产线项目,富程生物科技园,宜都大别山食品饮料生产销售基地项目,长阳新美食品深加工项目,宜昌圣品油脂3000吨物流专用码头。

(四)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安琪集团、人福药业、东阳光生化制药、长江药业、三峡制药、华强科技、枝江奥美。

重点产品:高活性酵母及副产品深加工,化学原料药及红霉素衍生物产品,氨基酸系列产品,辅酶Q10等高附加值原料药新产品,抗感染药物,抗病毒药物,恶性肿瘤治疗药物,麻醉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慢性疾病等药品,药用丁基胶塞新产品,药用塑料包装产品,医用新型卫生材料,基因工程产品、基因治疗产品、生物诊断试剂、重组胰岛素原料药以及短、中效制剂产品,治疗肿瘤、心脑血管、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中药,特色保健品,中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

——重点项目支撑

安琪酵母年产1万吨生物复合调味料生产线项目、年产5000吨新型酶制剂生产线项目、年产8000吨复合生物饲料生产线、生物保健食品生产基地,东阳光生化制药1500吨红霉素原料药扩建,人福药业出口药品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年产6亿支小容量注射剂车间,三峡制药出口型氨基酸原料药产业化项目,长阳金梅科技“北虫草素”提取工艺技术研究及生产线,宜昌坤艳工贸中药产业链发展示范项目,天峡鲟业年产20吨鲟鱼金属硫蛋白项目,枝江奥美2000吨无纺布、1500吨新型高级敷料项目,宜昌市一体医疗科技肝硬化检测仪宜昌产业化工程,当阳市湖北科海医疗器械生产线项目,三峡药业医药科技园建设,华强科技医药包装产业园,八峰药化宜昌公司氨基酸软袋大输液项目, 湖北天一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生物制品生产项目,武汉长联来福生化药业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项目。

(五)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南玻硅材料、东阳光化成箔、九州方园、东方微磁科技、欧赛科技、力佳电池、劲森照明、匡通电子、松懿电子、峡晶电子、京都电子、纵横科技。

重点产品:多晶硅、单晶硅、多(单)晶硅切片、多(单)晶硅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动力电池、锂电池、LED、光耦、低通滤波器、热敏电阻、磁芯片、磁感应电阻、节能灯具、电子线缆、化成箔、腐蚀箔、高纯铝、电子线缆、嵌入式软件。

——重点项目支撑

南玻二、三期(双G)工程项目;欧赛科技12条动力电池材料生产线、10条电池组装线;瑞廷电子30条腐蚀箔生产线;东阳光化成箔生产线扩建项目;劲森光电液晶显示背景光源LED项目、3G节能灯项目;匡通电子LED扩建项目;峡晶电子扩建项目;力佳锂电池项目;九州方圆500吨单晶硅项目;东方微磁科技磁电子工业园。

(六)电力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清江开发公司、东阳光火电、安能热电、华润热电等。

重点产品: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电力产品。

——重点项目支撑

三峡地下电站项目,宜昌安能热电公司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宜昌华润热电联产项目。

(七)建材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三峡新材、华新宜昌水泥、葛洲坝水泥、长江陶瓷、惠宜陶瓷、当阳建陶产业园、恒达石墨。

重点产品:新型建材、石墨、浮法玻璃、新型功能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

——重点项目支撑

三峡新材300万平方米玻璃加工基地、200万平方米节能玻璃、60万吨优质硅砂浮洗工艺改造、压延玻璃生产线改造,华新宜昌水泥10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宝加利4800万平方米中高档瓷砖生产线,鑫来利6000万平方米瓷砖生产线,帝豪陶瓷4400万平方米陶瓷生产线、齐家陶瓷300万件卫生洁具、天冠陶瓷750万平方米高档聚晶微粉抛光砖生产线,恒达石墨石墨科技工业园。

(八)冶金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长江铝业、宜昌德陵实业公司、东阳光高钝铝、长阳蒙特锰业、三新硅业。

重点产品:金属铝、高纯铝、金属锰、工业硅。

——重点项目支撑

长江铝业铝深加工项目;宜都东阳光高钝铝公司年产3.5万吨的高低压扁铸锭生产线;三新硅业年产16万吨高纯工业硅、5万吨高纯石英砂、10万吨电子级硅微粉、80万吨精制低铁石英砂、8万吨高纯铁合金等项目。

(九)纺织产业

——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

龙头企业:裕宏纺织、裕波旭光纺织、清河纺织、宜昌光盛纺织、宜昌太平鸟服饰、湖北星宇服装、湖北金叶玉阳化纤等。

重点产品:高档纯棉精梳纱、新型纤维多组分混纺纱线、专用纱线、坯布、服装、手工布鞋、涤纶长丝和绦纶短纤维、聚丙烯纤维和醋酸长丝。

——重点项目支撑

清河纺织5万锭环锭纺高档面料精梳纱全流程设备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中冠纺织新10万锭精梳纺纱项目,星宇服装50万套/年压胶生产线、120万套/年自动西服流水线项目,太平鸟服饰年产150万件/套现代品牌服饰开发项目,新阳化纤10000/年纺织用醋酸长丝及短纤扩建项目,金叶玉阳化纤2500/年聚丙烯高性能纤维丝束扩建项目。

相关附件下载: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