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历史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grinm.com/p349.aspx 在 2020-07-22 15:11:4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有研集团 > 有研概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52-1957 1958-1962 1963-19771978-19921993-19981999-至今
有色金属高科技产业化(1993至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我院抓住机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确立了“以科研为基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建成技工贸结合的跨国经营的高科技实体”(简称“三以一体”)的发展目标。先后组建了稀土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分析测试、有色金属质量检验4个国家级中心,以及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3年以来,我院加强了技术创新的力度,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其中,1997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根直径12英寸硅单晶,被两院院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我院与外单位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根高温超导输电电缆,该成果被评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同时,在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抛光片的研制,硫酸法冶炼包头稀土精矿工艺的推广应用,硫化矿电化学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神舟”飞船地面模拟实验用的KM6铝热沉的研制,TB8钛合金,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极材料,镍氢动力电池的研制等项目上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

转制后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7月1日起,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改制,有研总院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0年1月26日,有研总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转制以来,全院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紧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基地和高科技实体的目标,坚持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内贸外贸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集团的发展格局。

2000-2008年,累计实现综合收入159.5亿元,净利润4.25亿元,科研经费到款9.64亿元,获部级以上成果奖105项,发表科技论文1720篇;申请专利966项、授权专利422项,进出口贸易总额5.91亿美元。

同期,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2000年7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根百米铋系高温超导长带,当年被部分两院院士和首都主要新闻媒体联合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被科技日报《高技术产业周刊》评为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由王淀佐院士主持开展的“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项目,解决了复杂多金属硫化矿分离这一国际选矿界的难题,在国内推广使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半导体材料8英寸硅抛光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生产线于2001年2月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国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抛光片的生产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0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根18英寸直拉硅单晶,标志着我国硅材料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与华锡集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提高大厂难选锡石多金属硫化矿选矿技术经济指标的研究”项目,解决了难选多金属硫化矿选矿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并应用于华锡车河选厂,三年累计经济效益达2.6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研总院还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2-3μmIC用直径5英寸直拉硅单晶(片)的研制、大直径红外光学锗晶体、用于微波器件及电路的大面积YBCO超导薄膜、高性能特薄铝板、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酸法冶炼工艺的应用推广、还原蒸馏联合法制钛工艺及设备、柴达木铅锌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功能材料用高品质金属及合金快冷厚带产业化技术及装备等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β型钛合金、一种用镍纤维织物制作的屏蔽服、高性能铜铝镁冷阴极材料等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满足0.10微米线宽集成电路需求的12英寸硅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有能力生产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的国家。“高性能红外锗晶体制备和加工工程化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研制出国内直径最大的300毫米锗晶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钕铁硼快冷厚带产业化技术及关键装备国产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核心工艺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根6英寸VGF砷化镓单晶,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电动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组及控制系统研制”进展顺利,配备镍氢动力电池的燃料电池客车圆满完成了奥运示范运行任务。

在行业共性技术方面,在福建紫金矿业公司建成了国内首座万吨级生物冶金提铜生产线,该项成果的成功转化,标志着我国生物冶金工程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原生电位调控浮选技术在锡铁山铅锌矿物分离中获得成功,这是该技术在高寒缺氧地区的首次推广应用,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生物冶金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在高寒缺氧地区实现产业化,西藏玉龙铜矿开工投产,大大提高了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利用率。自主开发的稀土非皂化萃取分离专利技术,在国内大型稀土企业推广应用,成为新一代稀土萃取分离主流工艺,对于缓解制约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高性能球形氢氧化亚镍、储氢合金等电池新材料制备技术在金川集团、厦门钨业等数十家企业实施转化。

此外,有研总院积极发挥各类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为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改造做出较大贡献。目前,我院已与青海、安徽铜陵、江西、广西、四川乐山、甘肃白银等省、市签订了框架性合作协议。与中国铝业公司、中国有色集团、攀钢集团、华锡集团、金川集团、江西铜业、宝钛集团、西部矿业、西藏玉龙、福建紫金矿业、厦门钨业、宁夏东方有色、东北轻合金等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批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牵头组建了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

近年来,有研总院采取多种模式,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把人才、技术、装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加速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形成了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稀贵金属、有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及合金粉末等6个高技术产业,建成了7个产业基地。转制以来,有研总院通过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先后组建了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有研亿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国晶辉红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国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康普锡威焊料有限公司等若干控股公司。近几年,硅单晶及抛光片、稀土金属及特种合金、记忆合金、高纯金属靶材、有色金属及合金粉末、砷化镓、锗单晶、四氯化锗、有色金属加工材、无铅焊粉、光学镀膜材料、防腐材料等生产线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

稀有金属研究开发(1958-1962)
1958年1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扩大为有色金属研究院。1958年3月,朱德委员长亲临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视察稀有金属的科研进展。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曾多次接见冶金部领导。1958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冶金部的领导下,有色金属研究院围绕国防军工所急需的材料,开始进行多种稀有金属提取工艺的研发,以及相应的分析测试技术和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后勤保障体系等,攻克了很多难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1960年,建成了稀有金属材料试验厂和稀有金属熔炼加工中间试验工厂,配备了真空自耗电弧炉、真空退火炉、高温钼片炉等,小批量生产各种稀有金属加工材,1961-1962年,筹建了腐蚀性能试验室,加速了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化的进程。
 
 1958-1962年,我院与国内有关单位共同协作,成功开发出全部稀有金属的分离和制备工艺,使我国具备了制取各种有色金属的能力,提前5年达到了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中对稀有金属进度的全部要求。
稀有金属工业化(1963-1977)
1963年,国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草案)》,其中对稀有金属的发展项目的规定包括:稀有金属的工业化生产,稀有金属的选冶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半导体用高纯、超高纯金属、高温与原子能结构材料用的高纯稀有金属以及精密合金用高纯金属的开发,大力发展真空冶金。
 
由此,我院从1963年开始,将实现稀有金属工业化作为中心任务。一是改建和扩建原有的试验厂和车间,边试验边生产,取得完整的建厂数据;二是在三线建设新厂,增加生产能力。从1963年起的十多年间,我院共调出1700多名职工(其中技术人员多名)和4200台(件)大型设备仪器共援建或组建了抚顺铝厂、遵义钛厂、上海跃龙化工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研究所、洛阳单晶硅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宝鸡稀有金属加工研究所、会泽铅锌矿、包头冶金研究所和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为我国稀有金属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院在加速稀有金属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还投入很大力量从事军工急需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创业阶段(1952-1957)

1952年11月27日,重工业部做出《关于改组综合工业实验所筹备处的决 定》,将原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筹备处改组为钢铁、有色、化工三个试验所,正式成立了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有色金属科学研究机构从此诞生。
 
"一五"期间,试验所的研究工作以有色金属的开发为主,在选矿、重有色金属冶金方面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50年代中期,冶金工业部从全国有色金属系统的厂矿、研究单位抽调了一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充实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并在1955年将该试验所改为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
 
1956年国家发布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制定了57项国家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包括钛冶金及其合金,稀有元素和分散元素的开采、提取和利用,半导体技术的建立并对稀有金属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根据冶金工业部的要求,于1956年成立了专门从事稀有金属的第二冶金研究室、金属加工研究室及自动化研究室,全面开展了稀有金属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海绵钛制取、锆铪分离、钽铌分离及制取锂铍的研究。试制出钽、铌、镓和碲。研制出可锻性钛、锗等。1957年开始研究硅,同年还进行了钽铌及稀土纯金属的制取、分析检验。在工艺技术、人才培养、设备条件等方面为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色金属科技现代化建设(1978-1992)
1978年,我院认真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落实各项政策,发挥我院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建立生产试制线,转让技术成果,使我院由单一科研型开始向科研、开发、经营型转变,1979年更名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直属冶金工业部领导。1983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隶属总公司管理,同年11月更名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984年以来,在"依靠、面向"方针指引下,进行了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运转机制、人事制度、组织机构的配套改革,在开发经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1990年事业费减拨到位,经济上实现了自立。在此期间,由我院研发的硫酸强化焙烧-萃取稀土工艺、白银炼铜工艺、富氧熔池熔炼技术、稀土农用研究与应用等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并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一方面增强了我院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此外,由我院研制成功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材料、半绝缘GaAs单晶材料、重掺锑硅单晶、透镜用复合型GaAs材料等,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级科技奖,由于我院在半导体硅材料和化合物半导体研究方面的技术、装备基础较好,1991年经国家批准在我院建立半导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我院研制的锗单晶、非晶太阳电池、超导材料、大型异型合金加工、高比重合金等材料和工艺也分别获得多项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 70年代以来,我院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相继引进了高压透射电镜、分析型高分辨电镜、图相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中子活化分析仪、扫描电子探针等大型精密仪器,以及大直径单晶炉、高压合成炉、高压单晶炉、单晶切、磨、抛等加工设备、复合接点机等先进设备。同时,还自行设计制造了硅芯炉、电子轰击炉、2米旋压机、卧式旋压机、真空蒸馏炉等一批国内首创的大型设备,使我院具备了进行多学科研究和多种产品开发与生产的能力。
 
1979年开始建立生产试制线,并不断发展和壮大。相继建成旋压、硅、锗、砷化镓、钛镍丝、锂带、稀土抛光粉、银铜复合接点、银钯浆料、钛锰电极等17条生产试制线,1984年适应市场需要成立的科技咨询公司,积极开发技术市场,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委托开发与合资办厂等方式,形成了较强的创收能力,这些都成为我院综合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弥补事业费不足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