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nt.163.com/13/0620/01/91PCPIGD00032DGD.html 在 2019-01-05 18:48:3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我爱我家》播出20周年 梁左带来最接地气剧本_网易娱乐

我爱我家播出20周年 梁左带来最接地气剧本

2013-06-20 01:32:00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0
分享到:
T + -

本版署名之外图片均为《我爱我家》剧照。

供图/东方IC

今年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播出20周年。这部开中国情景喜剧先河的作品,在这20年里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愈发显示出它的魅力。作为舶来品,情景喜剧在中国荧屏上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它的发端便是《我爱我家》,并由此引发了情景喜剧的创作热潮。但恰恰从《我爱我家》开始,中国的情景喜剧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就连“中国情景喜剧之父”英达也一度陷入泥沼,不敢轻易涉足。于是,孤独一枝的《我爱我家》就像其主题歌中所唱那样,成为观众“记忆里忘不了的温存”。

从“最差”到经典走了二十年

《我爱我家》催生了一个“我爱我家全球影迷会”,在这些影迷眼里,这部120集的情景喜剧就像120回《红楼梦》一样,是一座宝库,不仅带给他们笑声,还吸引他们探究“贾府”的秘密,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去琢磨。而对那些当年参与电视剧拍摄的亲历者来说,《我爱我家》同样是一座宝库,在这里,他们收获掌声,收获对喜剧的认识,让他们成为历史见证者。让我们随着他们的回忆,重新回到当年的创作现场。

 梁左带来最接地气的剧本

相声界常常感叹中国的相声作者太少,一共也就两个半。那“半个”指的就是梁左--《我爱我家》英年早逝的编剧。他曾创作过《虎口脱险》、《电梯奇遇》、《如此照相》、《服务态度》等经典作品。王朔说,“相声由于他的介入,曾有过一番中兴迹象;情景喜剧,说他是第一人略嫌肉麻却也基本属实。”《我爱我家》的成功,离不开梁左的剧本。

虽说时间已经过去20年,可是,在剧中饰演贾志国的杨立新,念叨起那些段子,依然兴趣盎然,说着说着,还像20年前那样,把自己逗乐了。

1993年,英达邀请杨立新加盟《我爱我家》剧组,开始他还有些犹豫,因为从来没有演过喜剧。英达就把剧本给了他,“他说,你先看看剧本,要觉得没劲就算了。”结果,剧本一看就放不下了,每隔三四行,他就放下剧本,大笑一通,最后干脆被妻子赶到厕所里看去。后来,杨立新有些明白了。这其实是一次双重考验,不仅他要看剧本好不好,同时,英达也要看他能不能理解这种幽默。

梁左的幽默与美式幽默不同,既市井又有内涵,既通俗而又深刻。这显然与他的知识背景有关,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知识渊博,后来又喜欢上相声创作,他从母亲谌蓉那里继承了文学天赋,又为父亲范荣康(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身上的社会情怀所感染,他的作品因此有着与众不同的好人缘和思想深度。

《我爱我家》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从细节上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蛛丝马迹,而且每一个故事都与时代相呼应。杨立新说,这个戏里有很多东西能让人联想到社会现实,联想到自己,“比如《捕鼠记》,写的虽说是耗子,其实指的是人。还有,圆圆写作文、圆圆要当班长、贾志新要做买卖、家里要分房等故事,都是非常接地气,又具有寓言的特点”。

“这样的剧本,你再不能把观众逗乐了,那你就太笨了!”杨立新笑着说。

  现场带观众,笑声是鲜活的

作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英达对情景喜剧有一个界定,那就是必须带笑声。这一点的确是中国情景喜剧的标准,但很多时候笑声都是在拍摄完成后贴上去的,只有英达的《我爱我家》和《中国餐馆》是带观众拍摄。这种拍摄难度很大,拍摄成本也会增加一倍,但笑声却是最鲜活、最有温度的。

据该剧总摄像师及制片王小京回忆,当时英达让他去找观众,他原本想找一些胡同里的老住户,觉得他们更有幽默感。可英达坚持一定要找大学生。后来,王小京才慢慢理解,《我爱我家》中的许多包袱,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很难懂的,大学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每场拍摄需要观众150人左右,那时,剧组专门安排一个制片去各个大学找学生会联系观众,实拍的时候,一辆大轿子车等在校园门口接学生。有时碰上学校考试,凑不够人数,只能在当时的拍摄地--中国工运学院(现劳动关系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食堂、操场里现抓观众。不过,拍到后期,制片们就不再需要为观众犯愁了,每次开拍前,录影棚外面的观众都排成了长队。

现场带观众,对导演、演员都是极大的考验,这意味着一旦开拍,中间要尽可能地不停顿,一口气拍下去。只有连续演出,从垫话到展开再到抖包袱一气呵成,才能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从观众的笑声里,他们能很快判断出这一集到底好玩儿不好玩儿,观众爱不爱看,还能及时做出调整。

观众与创作者的关系是水涨船高式的,观众现场的笑声越大,演员发挥得越好,表演也就更卖力,拍摄出来的效果也更好。第一集拍完后,大家听了磁带里观众的笑声,才对他们所做的事有了一些把握。

有时,现场的观众也会“捣乱”。比如葛优客串的那一集《不速之客》,他一出现,观众就笑场,笑声之大让演员根本演不了戏。葛优出现五次都是如此,最后他不得不向台下观众作揖,让他们忍住别笑,这场戏才能拍下去。

像拍话剧那样拍情景喜剧

今天我们看情景喜剧,很多人会觉得太小儿科了,大的编剧不去写,知名演员也不会去演。但《我爱我家》对演员的要求却非常高,英达要求演员最好有话剧表演经验。当时的主要演员如宋丹丹、杨立新、文兴宇等都是话剧演员,不是话剧演员的梁天,则胜在非常聪明又有观众缘,他一出场观众就能乐。

这是因为《我爱我家》的拍摄几乎和话剧演出差不多。不仅现场有观众,而且像话剧舞台一样,只有台口面对观众,几台摄像机就架在观众席里。对于这种拍摄方式,当时已有多年电视行业从业经验的王小京有些不能理解:“这不就是话剧转播吗?”而英达的回答也很肯定:“对,就像话剧转播那样去拍。”

对演员来说,《我爱我家》的拍摄不仅像话剧,甚至比话剧还难。普通电视剧都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演员只要记住一场戏里的几句台词就行了。但英达要求演员必须背下所有台词,才能一口气拍下来。那时,星期一上午演员在家做准备,下午在摄影棚里排练一半,晚上再排练另一半,星期二上午带机器走一遍,要记住自己的词,基本记下对手的词,还要记住地位调度,记住包袱口,星期三正式开拍。这样,一周下来,大约能拍两集,相当于一个话剧的时长。开始正式拍摄后,相当于一周把一台话剧连排再演,这对演员的记忆力是个考验。因为记不住台词,文兴宇经常在桌布上打小抄,趁着镜头不对着自己,赶紧看两眼。

 曾被评为“年度最差电视剧”

今天,人们开始以仰视的姿态去看《我爱我家》,中国电视剧30年,人们已将《我爱我家》推上经典位置。但这个地位和赞誉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想当初,这个“野台班子”(指非电视台剧组)拍摄的新形态作品,曾受到很多质疑和批评。

拍摄《我爱我家》之前,英达、宋丹丹合演的《爱你没商量》曾被批评得很惨,他们希望通过新剧打个“翻身仗”。但《我爱我家》首播是在当时的香港中文卫视(凤凰卫视前身),大陆观众能看到的并不多,只是在圈内有了一些影响。

随后,河北电视台、四川卫视陆续播出该剧,传播的范围广了,骂声也渐渐大了。有人说它低俗、有人说它无聊、不入流,还有人说它讽刺老干部,北京电视台仅播出6集就停播了。那年年底,《成都晚报》的一项评比将它评为“年度最差电视剧”。王小京回忆,那时英达一下子就蒙了,心头的那股子热乎气儿,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影儿都没了。

虽然对观众的指责有些失望,但年轻的英达并不打算就此认输,1994年,他成立了英氏影视艺术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候车大厅》、《新72家房客》、《中国餐馆》、《闲人马大姐》、《网虫日记》、《东北一家人》、《欢乐青春》、《候车室的故事》、《西安虎家》、《售楼处的故事》、《带着孩子结婚》、《税务所的故事》、《旅行社的故事》、《巴哥正传》。但没有一部能超越《我爱我家》。从商业角度看,电视台对情景喜剧压价压得很厉害,所以,除《东北一家人》赚了一千多万元,英氏大部分作品都不赚钱。近些年来,英氏影视一直是惨淡经营,不仅英达将工作重心转向主持,当年的总经理王小京也已改行摄影。

“在中国,情景喜剧没什么未来,观众觉得它俗,电视台也不愿出高价,谁愿意去拍?”离开电视行业多年的王小京不愿再提电视,也不想多说情景喜剧,但他的家里仍然珍藏着一部还未开封的《我爱我家》120集的VCD光碟。

名家对话

    喜剧不伤人怎么能成功

    受访者:英达(《我爱我家》导演)

一部《我爱我家》成就了英达,但这条路并没有因为起步高就更好走,英达也多年不拍情景喜剧了。近日,又有消息传出,他将拍摄《我爱我家》的姊妹篇。

问:听说您要拍《我爱我家》姊妹篇,和前者差别大吗?

答:最大的区别,新剧是个现代戏。《我爱我家》毕竟是20年前的事儿了,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包括典型人物,多数已时过境迁。家庭结构也不一样了,人们思考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同样是一个老家长,《我爱我家》那个时候的人物是大家熟悉的老干部,现在即便是老人,也不是那个时候的老人了,他们的类型、所关心的事情,进入老年以后让他们高兴和悲伤的事情,都不一样了,我会尽量让这部剧贴近时代的。

问:您怎么看《我爱我家》的成功?

答:《我爱我家》的成功,原因非常简单,是它对现实的批判比较犀利。后面的作品都不如前面,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喜剧,乃至一条逗笑的微信,要么是政治段子,要么是荤段子,这个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当中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现在我们写喜剧,全都弄得特别柔软,谁都不伤。

喜剧怎么可能不伤人呢?有一群人笑了,肯定就有几个人心里很难受,这就叫讽刺与幽默,不是管这叫“刺儿梅”吗?很扎人的。我们现在的喜剧不能这么做了。

问:人们都说情景喜剧在走下坡路,在没落,您怎么看?

答:我说这个话可能会惹来一些人批评,其实,情景喜剧从来就没有特别景气过。《我爱我家》是个例外,所以,我觉得我这个头开得还行。情景喜剧现在走下坡路不是因为我没拍,而是很多人把这堆火点着了,然后转身离开了。我就算不错了,时常回来,往里面添一把柴。这些年,没拍什么东西,也是好事儿,厚积薄发嘛,我攒了很多东西。

(本报记者王国强对此文亦有贡献)

专家观点

    全民吐槽危及情景喜剧

    受访者:史航(著名编剧、策划人)

问:为什么如今的荧屏上很难看到情景喜剧的踪影?

答:情景喜剧其实还是精英手段的精英作品,在这个全民吐槽的时代,它的存在的必要性本来就没那么强了。以往我要靠《编辑部的故事》和《我爱我家》来嘲弄针砭这个让我们看不惯的世界,现在,手机段子和搞笑微博替我们完成了这一切。

问:情景喜剧可以被那些网络段子代替吗?

答:全民吐槽,就意味着大量的重复和雷同。因为,没有像梁左那样的文学大师布局谋篇了。120集《我爱我家》未必集集都是精品,但宏观调控由梁左完成,人物有性格,性格有变化,现在再受欢迎的段子,也没有能够让人们记得住的男女主角。

问:有人说,情景喜剧的没落,是因为没有那么好的编剧,也很难凑齐那么多好演员了。今天再拍情景喜剧,应该向《我爱我家》学习什么?

答:现在的喜剧编剧,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大多只是热心的喜剧观众或段子搜集者,原创能力很差。另外,还有很多网络段子写手成长为编剧,他们有原创性,却没有塑造人物的能力。梁左是何等样人,他的阅读范围是几个时代的缩影,他不一定叫最后的大师,但绝对是最后的高手。今天的编剧看《我爱我家》,应该学习它最基本的幽默感。幽默感就是热爱生活,热爱人性。目前的编剧,榨取心重,幽默感直线下降。

问:你怎么看今天的情景喜剧?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一下吗?

答:用郭德纲的话说:“相声不可笑,这个事情太可笑了。”这就是我对现在的情景喜剧的总体评价。古装情景喜剧也许是一条路。我1997年弄《明镜高悬》,宁财神后来弄《武林外传》,就是从古装情景喜剧下手。从国外看,憨豆先生真正的代表作《黑爵士》,也是古装情景喜剧。吐槽段子,最精彩的都是安在古人头上。借古讽今,没必要;借古戏今,是安全而会心的全民选择。

记者手记

    藏在怀念背后的……

当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20年前的《我爱我家》,“板儿砖”狂拍《新编辑部的故事》时,但凡有点儿志气的电视人都应该不好意思,回头问问自己这20年到底都做了什么?

《我爱我家》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不是靠投机取巧得来的。王小京说,《我爱我家》剧组顶着“野班子”的名号拍戏,但拍摄方法却一点也不野。情景喜剧的模式是从美国引进的,通过梁左的生花妙笔,英达的奇思妙想,以及一众演员的同心协力,接上了中国的地气儿,才成为今天能够反复咀嚼的经典。

为什么曾经一度繁荣的情景喜剧几乎绝迹于荧屏?如果说《我爱我家》刚播出时曾受到质疑,是人们对于这种喜剧形式不适应,那么,后来的情景喜剧被市场所轻视,卖不出价钱,恐怕是创作者自轻自贱。

正当情景喜剧被国内观众接受的时候,我们的创作者却轻率地浪费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们光看到《我爱我家》火了,却不深究它为什么能火;光看到观众笑了,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光看到演员们夸张的表演,却没有看到夸张背后严肃的深意……于是,在他们看来,情景喜剧不过就是二三十分钟的小片子,说几句笑话,胳肢一下观众就成了。观众也许不懂什么是情景喜剧,但他们会遵从自己的内心,那些不尊重他们智商的作品,自然得不到他们的尊重。

netease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娱乐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