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历
1960年-1964年 武汉邮电学院 通信 本科
描述:1960年,邬贺铨以优异成绩从中专保送到大学,经学校多次调整和合并,在本科三年级时被安排到武汉邮电学院学习。当时武邮有个老师要求甚严,声称他的课能及格就很光荣了,邬贺铨竟然能考到90多分,甚至满分。
工作经历
1964年-1969年 中国工程院 原副院长
描述:在第一研究室(载波通信研究室)的制式组,他的工作是设计系统方案,提出通信系统的技术要求、指标分配等。这段工作经历对他后来的研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模拟载波通信原理对他后来理解数字通信和波分复用WDM系统及指导这一系统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1969年 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 研究人员
描述:在第一研究室(载波通信研究室)的制式组,他的工作是设计系统方案,提出通信系统的技术要求、指标分配等。这段工作经历对他后来的研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模拟载波通信原理对他后来理解数字通信和波分复用WDM系统及指导这一系统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1975年 四川眉山电信总局505厂 研究人员
描述:1969年,邬贺铨在四川眉山电信总局505厂从事24路脉冲编码设备研制。
1975年-1979年 重庆邮电部第九研究所 研究人员
描述:九所主攻数字通信,主要任务是按欧洲标准开始30路PCM编码设备的研发,邬贺铨负责终端总体设计。样机出来,邬贺铨负责总测和试验。经3个月测试顺利通过,现场鉴定合格后转重庆515厂生产。这是国内首批PCM30路产品,国内通信网开始装备,该系统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1993年 成都邮电部五所 数字通信研究室主任
描述:他主持开发出国内第一个60路复用设备。此后,他又在国内最早从事ISDN的研究。作为项目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完成了ISDN2B D和30B DNT1的开发,也即完成了“七五”攻关任务。
1993年-1999年 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
描述:他向邮电部建议今后不要再建PDH系统,国家传输网应转向SDH为主。为了尽快提供国家干线网络建设所需的SDH系统,他还争取到国家863计划对SDH分插复用设备项目的支持。在诸多方面的支持下,历经科研样机、生产样机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几大会战,项目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
重要事件
1964年从武汉邮电学院毕业。
1993年,邬贺铨调入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担任副总工程师。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8年一等奖、1998年二等奖,1997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至2010年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02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
2011年任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主任委员。
精彩语录
“目前物联网研究与实际应用是脱节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传感网的研究很多年前就有,很多学校都在研究传感网的协议,但实际上可以看到,研究跟应用是脱节的,很多本身的研究追求一些协议的改进,但实际上这个协议没有完全标准化。[详细]
“中国发展TD-LTE网络面临四大障碍。”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中国发展TD-LTE网络目前存在四大障碍。有言论称发展TD-SCDMA与TD-LTE建设存在矛盾,邬院士驳斥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TD-SCDMA是TD-LTE发展的基础,TD-LTE是TD-SCDMA是方向。[详细]
“中国IPV6地址仅占全球0.29%。”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目前中国IPV6地址仅占全球的0.29%,中国在IPV6的使用上处于明显落后位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