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41030/3735417.shtml 在 2018-03-25 14:09:3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很多严肃小说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大家还在读狄更斯_社会_政经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政经频道首页 > 社会 >
个股查询:
 

很多严肃小说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大家还在读狄更斯

本文来源于 2014-10-30 01:22:54 我要评论(0)
字号: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

1812年-1870年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有史学家说,狄更斯体现了英国人的核心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但狄更斯身上还有英国人的另一种精神,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探寻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叩问世界首富之国的良心,用十五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盛世与乱象,狄更斯笔下迷雾重重、一切都可冠以形容词最高级的世界,在今日的中国人看来,也许更像一个预言。本期,我们共读莫言、刘震云、格非和叶兆言等人有关狄更斯的读书随笔,看看这位影响世界的作家如何影响中国的作家们。

莫言:

狄更斯是位了不起的

讲故事的大师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以乡土系列作品崛起,充满“怀乡”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狄更斯是一个了不起的讲故事的大师,百科全书似地描写了他的时代。在他的作品中,当时英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刻画得很生动,他的主题大多批判恶,展示恶,歌颂善,这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在《双城记》开篇说,“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那时跟我们今天是多么的相似。

狄更斯小说故事性很强、好读、悬念很多,他的读者也很多,晚年时在英语国家的受欢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影视明星。我们现在有一个认识是,一个作家的读者群越大说明小说写得越通俗,而所谓的严肃文学是小众文学,读者圈应该很小,小说很难读懂,故事性很弱,所以狄更斯被定义为不入流的通俗小说家。但很多年过去了,很多严肃小说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大家还在读狄更斯,所以不要以严肃、通俗来分类,小说本来是写给大家看的,如果是雅俗共赏、轻松幽默,还能把自己的意思传达出来是很了不起的。今天,不要怕讲故事,不要怕讲好看的故事,我们就是讲故事的人,就是要通过讲故事来展示这个社会和社会上的人。

刘震云:狄更斯是一个对文学、英国和整个世界有不同认识的人

刘震云

1958年生人。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新写实主义作家”代表。2011年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多部代表作如《手机》、《一地鸡毛》等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刘震云曾被贴上一个标签--“中国的当代狄更斯”。对此说法,刘震云幽默回答,“我和狄更斯之间的关系,如此比喻无可厚非,但我和狄更斯毕竟是两个人。”刘震云说,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成为好作家。所有好作家都有这样的特点,包括刚刚去世的马尔克斯,他们提供独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狄更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所处的时代充满情感,其中最伟大的情感是怀疑,他带着幽默的态度,把怀疑渗透在他的人物和故事中,他笔下的情境让我想到今天的中国。狄更斯的作品显示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很幽默的,最大的幽默表现为荒谬。就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黄鼠狼应该给鸡拜年,幽默的是换成了鸡给黄鼠狼拜年,比这个还幽默的是还有100只鸡在论证给黄鼠狼拜年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狄更斯的作品中体现了这一点。”刘震云说,狄更斯是“一个对文学、英国和整个世界有帮助的人,一个对文学、英国和整个世界有不同认识的人”。

格非:作者虽然隐身,但在叙事丛林迷宫中留下了清晰的路标

格非

原名刘勇,笔名“格非”,1964年生人。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

在欧洲小说史上,自传体小说叙事传统由来已久,我们在阅读《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作品中的“我”虽然不能等同于狄更斯,但读者通过“我”(叙事者)的语调和立场来揣摩和辨认作者(狄更斯)的声音,可以十分方便地与作者建立起某种同盟关系,从而完成在阅读中十分重要的价值认同。也就是说,作者虽然隐身,但在叙事丛林迷宫中留下了清晰的路标,读者的阅读旅行不会有迷路的危险。

很多美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有福克纳和狄更斯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却出不了狄更斯。我说,这种观察是不准确的,你观察到了外部条件,但没有观察到文学与外部条件的关系。在福克纳和狄更斯那个时代,文学正处于上升期,它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强大,那样的时代出现那样的伟大作家是不奇怪的。而今天的文学很大的功能被传媒代替了,文学面临着痛苦地寻找自己的过程,这种情形下出那样伟大的作家可能吗?

叶兆言:只要想到狄更斯就会想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叶兆言

1957年生于南京,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孙子。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总字数约四百万字。擅长写追怀民国时期前尘旧事的小说,被文学史家称为“从民间的角度来重写民国史”。他的散文表达了浓厚的“文人”情调。代表作《花影》、《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作品《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

我很怀念过去我和狄更斯的那种关系,他就应该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中走进你的生活,你因为无意去阅读他了,你读进去了,或者你觉得不好,把他当成一个垃圾扔掉了,都没有关系。作家跟读者的关系,就应该如此,而永远不应该是“意义”。

狄更斯是一个跟我童年联系在一起的作家。我们家有很多他的书--这是他给我最早的记忆--他就是那种有一大排书的作家。我很小开始看他的东西,只要想到他,就会想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一开始看他的书不是很看得懂。先从小人书开始,过去有一种小人书,喜欢将苏联时期拍的电影做成连环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也在其中。上了中学后,比较吸引我的是《双城记》,故事挺浪漫的,很适合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看。我记得有很多年轻人到我们家来跟我父亲借书,我父亲会推荐狄更斯给他们。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像狄更斯一样具批判性的作家?我觉得,文学的好坏恐怕并不仅仅是“批判”两个字,好的文学一定是包含批判的,但肯定不仅仅是批判,更多的是应该活生生、穿透地把人物历史展示出来,而不是简单地说一个对和错。狄更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简单地说一个“对和错”。如果你仔细观察狄更斯的创作历程,会发现他早期的作品就是在做简单的批判,后期才变成一个越来越好的作家。

(据“腾讯文化”)

(编辑:internal)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阅读

财经网微评论(0人参与)

查看更多>>
匿名评论
  •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

热点商讯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 宏观
  • 金融
  • 产经
  • 地产
  • 政经
  • 评论
  • 生活
  • 海外

排行榜

  • 热文
  • 本周热文
  • 热图
  • 热评
  •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