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80岁王蒙首次获奖   组图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163.com/15/0817/15/B17SFFBV00014Q4P.html 在 2018-03-16 11:14:4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80岁王蒙首次获奖(组图)_网易新闻

80岁王蒙首次获奖(组图)

2015-08-17 15:09:00 来源: 山东商报
0
分享到:
T + -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商报消息昨日下午2时,中国作家协会官网发布公告,通过六轮投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获奖。其中,80岁的王蒙是首次获此奖项。

而此前,进入提名的作品还有林白的《北去来辞》、红柯的《喀拉布风暴》、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范稳的《吾血吾土》和阎真的《活着之上》,但最终落选。据悉,阎真作品《活着之上》,得票数位列第六。

王蒙《这边风景》

“从对人性和生活的描写来说,《这边风景》在我的作品里面,可以说是最具体最细腻最生动最感人的,从头到尾都是掏心窝子的真情实感,这是我今天再也无法抵达的写作状态了。它使我在最困难时回到写字台前,使我增加了写作的自信,使我相信,不论在什么形势下,生活不可摧毁,文学不可摧毁,世界不可摧毁。我一直都觉得我的写作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历程同呼吸的,似乎我们就在一个氧气瓶中一同接受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这边风景》是著名作家王蒙在80岁高龄时完成的新作,是王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各种缘由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传》和各版本评传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闻却迟迟未露面的小说。

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同时,也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的场景。作品带有历史的厚重分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矛盾冲突集中,独具新疆风情。该小说在每个章节后设计“小说人语”,用79岁的王蒙今时今日的角度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为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李佩甫

《生命册》

“我曾经到一个有3000人的村落采风,晚上9点在整个村里我只遇到了一条狗,没有人。乡村凋敝,所谓的乡情也在变成记忆。但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这段历史就会被后人忘却,那是一大损失。乡土文学担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后人知道祖先是踏着什么样的足迹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生命册》 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书中,既有对20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而横亘在所有叙事之下的,则是古老乡村沿袭而来的民间故事和传奇。

作品主人公“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他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走来,“我”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北漂者枪手、南方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药厂负责人。从“我”的视点出发,串联起了“骆驼”、“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从一个个典型的人物身上,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纷纷扰扰的世界,看到中原大地上五十年来生长着的苦难和血泪,这是展示,是审视,是推敲,也是追问。

格非《江南三部曲》

“好的小说一定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应,很难想像一部作品跟传统毫无关系,好的小说还需要具备对传统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同时现代主义的先锋派也不应该完全抛弃。我并没有完全抛弃现代先锋,而是希望把它融入到一个更大的传统,进入更加宽阔的地带。我们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追求所谓的客观化,过于追求观点立场的不偏不倚,我们似乎忘记了歌德的忠告: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勇气和担当,就谈不上任何才华。”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素,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在坚守艺术性的同时,格非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江南三部曲分别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是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酝酿构思,经十多年沉淀而就的系列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写的是民国初年的知识人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山河入梦》刻画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而《春尽江南》则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

苏童

《黄雀记》

“我的一部分写作行动,可以说是一场持续的‘造街’行动。造的当然是香椿树街。以前的好多中短篇文本,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城北地带》,都是香椿树街系列,都是我造的街景。而这次的《黄雀记》,是造街行动的一项大工程,我为这条街道修建了一个广场,还有一座隐隐约约的庙堂,更多的居民停留在此,献上他们卑微的香火,以及卑微的祈愿,我借《黄雀记》探索香椿树街的魂灵。”

《黄雀记》之名,源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暗喻了《黄雀记》中的主要情节的交错复杂与命中注定。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金宇澄

《繁花》

“《繁花》主要的兴趣,是取自被一般意义忽视的边角材料--生活世相的琐碎记录,整体上的‘无意义’内容,是否存在有意义,兴趣在这一块,看城市的一种存在,不美化,也不补救人物的形象,提升‘有意义’的内涵,保持我认为的‘真实感’,这是《繁花》的一道主菜。《繁花》可以卸掉包袱,做轻松的过滤,做一份清汤,至少表面上可以这样讲,我不施加迷雾,文艺糖精片,讲口水故事,口水人--城市另一个夹层,这些被疏忽的群落。”


曾获赞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甚至被拿来与张爱玲和《红楼梦》相比。

《繁花》是一部以沪语方言写就的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宗禾

netease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热点新闻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