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张謇   君宪成空向共和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hina.com.cn/xhgm/2011-08/29/content_23306138.htm 在 2019-05-19 19:35:0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张謇 君宪成空向共和_中国网
张謇 君宪成空向共和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8-29 15:12 发表评论>>

 

张謇(1853~1926)

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26年病逝,享年73岁。

1911年,59岁的状元实业家张謇,亲眼目睹了武昌起义的炮火,与各地相继独立的革命潮流,从一个温和而坚定的立宪人士,迅速走向了支持共和之路。

对清王朝的“最后忠告”

1911年5月,清廷宣布了“皇族内阁”名单和铁路国有政策,全国舆论哗然,抗议浪潮高涨。大生集团创办人、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面对大厦将倾的局势,决定赴京直谏摄政王,并顺便请求批准他的中美合作投资计划。此前的几年,张謇已经为立宪开展了大量活动,撰写文章、筹办江苏咨议局、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等等。各地咨议局力争立法权力,于1910年连续三次在京发起以设立责任内阁和早开国会为号召的请愿活动。谁知一纸“皇族内阁”诏书,让立宪新政顿成泡影。

6月7日,进京路上的张謇,在彰德下了专列,去拜访28年未见面、隐居赋闲的“学生”袁世凯。1881-1882年,他们曾同为清军首领吴长庆的幕僚,张謇在军中教授过袁世凯诗文制艺,但后来袁世凯背主转投李鸿章,张謇撰文怒骂并与之断绝关系。多年后,老练的张謇因为与袁在立宪和新政上的一致立场,开始摒弃前嫌恢复了联系。这次会面从下午五时持续到深夜十二时,午夜时张謇笑容满面地回到火车上。张謇后在日记中寥寥几语极力夸赞袁见识非凡。

6月8日,张謇一行抵京,受到京城王公贵族及咨议局联合会的热情欢迎,连续几日宴请不绝。端方积极推荐他任“宾师之位”,张謇急忙表明自己无意做官。13日,他终于觐见了摄政王载沣,两人谈话的内容被张謇详细地记录下来,后来被史家称为“最后之忠告”。

摄政王南面而坐,张謇见则肃立致敬。赐座后,载沣对张謇说了一通“在外办事辛苦,名誉甚好,深为嘉慰”的勉励客套话,张謇则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和内政的建议---与美国开展国民外交,治理淮水,保护农工商业,加强咨议局作用等。载沣直称张謇说得极是,让他与载泽商办。温和务实的张謇,避开了此前立宪派要求召开国会、成立完全责任内阁等最敏感的体制改革要求。对病入膏肓的封建王朝,这些已非根本的解决办法。

目击炮火与转向共和

1911年10月4日,张謇抵达已经弥漫革命空气的武汉,主持大维纱厂的开机仪式。接下来的几天,张謇频繁宴请当地官绅,庆祝大生集团扩展到长江中游。

10月9日,革命党在汉口宝善里的总机关遭到破坏,官员们大松了一口气。中午,张謇参加了咨议局议员们的欢宴,晚上又接受了湖广总督瑞澄的宴请,夜九时方回寓所。这一天,他还抽空买了一对孔雀,向朋友要了一对锦鸡,派人送去南通博物苑。第二天清晨,三位革命党烈士的头颅高挂督署东辕门,武昌全城戒严,所有城门一度关闭。张謇这时才感到局势严峻,于上午十时过江到汉口。汉口因有租界存在,表面上繁华如旧。晚六时,汉口绅商又在海洞春公宴张謇,直到八时才把他送上开往上海的日本商船---襄阳丸。

那夜,阴雨绵绵,炮火不断。上船后的张謇看见了江边燃起的熊熊火焰,那是武昌塘角辎重队士兵的起义信号。襄阳丸十点钟才缓缓驶向下游,张謇在日记中记载了见闻:“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光熊熊烛天也。”

第二天晚上,张謇抵达安庆,他本来是应安徽巡抚朱家宝的邀请共商疏导淮河问题,可安庆新军起义也是一触即发,哪里还顾得上谈导淮问题。12日,张謇挤上塞满乘客的江轮,赶回了南京,劝说江宁将军铁良和两江总督张人骏派兵“援鄂”。谁知张人骏不仅不肯出兵,反而大骂瑞澄与立宪派。

16日,张謇赶往苏州,与江苏巡抚程德全连夜起草《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21日,张謇等人以江苏咨议局名义发出致内阁电。此时,张謇还在为挽救清王朝尽最后的努力。

31日,张謇一到上海便听说湖南、陕西、山西等省相继独立,但对张謇更有冲击的是11月3日的上海起义。上海立宪派领袖李平书等上层士绅掌握的商团,也参加了上海起义,并在沪军都督府中身居要职。接着,苏州、杭州的立宪派官绅未经武装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和平光复。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都是张謇的好朋友。

革命似乎并没有那么可怕,江浙一带秩序照旧,还能给资产阶级提供更多的机会。张謇终于下定决心转向民主共和。11月6日,他致电奉命进攻武昌的袁世凯,劝他尊重大多数人“趋于共和”的现实,赶紧前往北京,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确立共和政体。

亲拟清帝退位诏书

11月底,驻守南京的江南提督张勋决心顽抗到底,12月1日,江浙联军苦战光复南京,张謇犒赏了攻城战士50头牛,1000瓶酒,银元6000,面粉1000袋,布1000匹。

12月7日,已回京组阁的袁世凯派唐绍仪前往武汉、上海和谈。临行前,他秘密嘱咐唐到上海后“先晤张謇探其意旨”。12月18日,南北议和正式开始,和谈基本达成“国民会议”议决政体形式、逼清帝退位、推袁为总统的协议。

12月25日,流亡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回到了上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大局一定,即当退位。宣誓就职的地点,则是张謇一手规划建筑的咨议局新房。从这一天起,顺应潮流的张謇即把日记改用民国纪元,尽管他仍然习惯于用阴历。他还在住宅的大门上亲笔书写对联:“民时夏正月,国运汉元年”。

临时政府希望张謇出任财政总长,但张謇知道最大的困难在于财政,只答应出任实业总长。1月3日这天,孙中山与张謇一起商讨问题,谈话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张謇在日记中只说是“未知涯畔”,对孙中山颇有讥评。二人在性格上,一个富于理想,一个强调务实,谈话显然很不投机。而此前张謇在考察袁世凯主政天津的业绩后,对袁的评价是:“慰廷要是不凡,但气稍粗狂耳,举世督抚,谁能及之?”

1912年1月6日,张謇与袁世凯的代表张绍曾在南京会晤。1月10日,他打电报给袁世凯,解释设立临时政府是为了稳定南方形势而不得已为之。他还暗示让段祺瑞等向清廷请愿逼宫。这一建议,正合袁的心意,他的确也是这样行动的。

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革命党人冯自由记载:“清帝逊位谕旨之文辞即在赵(凤昌)宅起草,乃出张季直(张骞)手笔”。耐人寻味的是,张謇并没有在日记中记载这件名垂千古的事情。三天后,张謇看到退位诏书时,在日记中并不轻松地写下:

“此一节大局定矣,来日正难。”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张謇日记》等著作。)

文章来源: 新京报 责任编辑: 子不语
  • 出品:中国网资讯中心 设计:宋韶伟 制作:杨帆 谢冬健 刘智 电子邮件:zht@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52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