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生前治病救人   身后   教书育人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sina.com.cn/o/2014-11-20/063931173881.shtml 在 2020-08-02 11:31:4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生前治病救人 身后“教书育人”_新浪新闻
生前治病救人身后“教书育人”

成都医学院学生们在上解剖课前向遗体捐献者默哀。

生前治病救人身后“教书育人”

邓显昭14年前给家人留的捐献遗体的纸条。

【大体老师】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又称“无言良师(无语老师)”。遗体捐赠者在过世8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从而能够保证遗体的新鲜程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

他们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学子,让学生们去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2014年11月18日早上7:45,川大华西医院泌尿外科95岁老专家邓显昭在病房里逝世。他从医65年,是川大华西医院泌尿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泌尿外科学界的知名专家。

“我们夫妇,无论在家或在医院,因故或因病救治无效,在心跳停止后,立即按此号码通知我校通知他们立即来接送遗体去进行药物注射以保养遗体组织的质量。”这是邓显昭在2000年9月28日,亲手写的捐献遗体的字条。老人去世当天,他的二儿子拿出了这张父亲14年前留下的纸条,和填好的遗体捐献登记表,将邓教授的遗体捐献给了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解剖研究室。

至此十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除了邓显昭,还有杨振华、杨光华、王永贵、罗德诚,共五位医学界泰斗逝世后,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和教学之用。他们生前治病救人身后继续做“大体老师”,他们用超越死亡的博爱和奉献,告诉未来的医师们,医学的路该怎样走。

捐体/感念>>>他们是永不下课的老师,也是最特殊“大体老师”

很多医学界前辈都躺上了解剖台

川大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工作人员说,除了这五位泰斗级的专家捐献遗体外,还有很多医学界的前辈,都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学生们使用和学习的病理切片和遗体,有很多就是这些老师们的。在医学上,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大体老师。“而这些生前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老师们,逝世后更当得起这样的称呼。”

四十年前,他还捐出8岁爱女遗体

2004年2月4日,王永贵辞世,享年91岁。他从青年时代就在解剖学教研室工作,把一生奉献给了“人体解剖学”。

他生前还经常说,现在的学生学习用的标本越来越缺乏。他以前读书时,一度可以一个学生对应一个标本;而现在,往往都是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对应一个标本,这对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是不够的。正因为这样,王永贵在临终前一再示意家人将他的遗体捐献出来。

“他说自己这副骨架还不够完美,以前因为摔伤,摘除了一块髌骨!”王老妻子回忆,王老离世前,因无力发声,曾不断用眼神表达其捐献遗体的愿望,直至家人向他频频点头示意已明白了他的心意后,他才放心地走了。

不仅于此,40年前王老年仅8岁的二女儿因病骤然离世,他强忍痛楚,含泪把女儿的遗体捐献给了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多年后,王老另一个女儿就读医科大学时,还和同学们一道,站在自己同胞妹妹的病理学标本前学习过。说起这段往事,家人至今还百感交集……

在王老生前,他喜欢绕着工作了几十年的大学校园慢慢散步,每当来到病理学教研室外时,他就会对陪同散步的家人说:“看,二丫头在那里……”

临别前,他只留给女儿几缕眉毛

2007年4月23日,细雨时断时续,灵柩里,胸外科泰斗杨振华穿着他最喜欢的黑色西装,等待把自己献给医学事业。杨振华的女儿轻步走向父亲的遗体,用剪刀小心翼翼剪下父亲的几缕眉毛,珍藏在胸前的小口袋里:“我想要留下作为纪念,这样做,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

享年96岁的杨振华是躺在手术车上进入解剖室的。他在解剖台前站了一辈子,这一次,他躺在手术台上,当大体老师,他要让学生们解剖自己。他知道,医学生要学《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组织胚胎学》3本书,但只有在遗体上划下了第一刀,学医之路才会真正开始。

解剖之后,他的骨骼被做成了标本,长久地让学生们了解人体骨架结构。这一切,都是他遗嘱中的交代。经过5年漫长精细科学的骨架标本制作过程,2012年,在华西解剖教研室专人负责的情况下,由汪贵明博士将他的骨架制作完成,将他和原解剖教研室主任王永贵教授的骨架,一同安放在解剖教研室陈列室内,供医学生瞻仰、学习。

学生/致敬>>>

“他们用这种方式,诠释了医学的真谛”

每次上课,大家都在心里默哀

至今,在川大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室里,杨振华与王永贵教授的遗骨还“站立”在讲台上。

“他们是我们这辈子最特别的老师,只要是刀剪可以到达的地方,都任我们在他身上划,然后将宝贵的人体知识传递到我们的手上,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但他们也是我们最感遗憾的老师,因为没有机会在他活着的时候对他说声‘谢谢’!”一位上过解剖学课程的医学生说,其实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两具骨架的来历,在每次上课前,大家都会在心里默哀。

川大华西医学院教授李甘地,还记得在解剖室里,看到恩师遗体时的场景。2006年5月6日晚22时15分,76岁的杨光华教授安然离世。第二天,老人的遗体按照他的遗愿被送进解剖室。当天,李甘地和同事们围绕在老师遗体的旁边,没有一个人愿意拿起手术刀。老人的遗体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依然是那么慈祥、平和。最后,他生前的得意高助李甘地教授,轻轻地走到了恩师身边,缓缓拿起了手术刀……

“当时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是含泪的,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但我们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李甘地说,从遗体解剖台到病理切片,到处都有老师们的捐献,他们用这种方式,诠释了医学的真谛,引领学生们走进医学的大门。

家人/理解>>>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他们,终成了永不下课的老师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解剖教学楼的大厅正中央,悬挂着恩格斯的语录。而这句话也印在这些捐献遗体的泰斗们的家人心里。

虽然早在2000年9月28日,邓显昭教授就填好了遗体捐赠登记表,写好了字条。但他的儿女非常理解并尊重他决定,“父亲是填好表后才告诉我们的。”二儿子邓长春说,对于父亲作出这样的决定他们一点都不意外。

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始人罗德诚更是在去世前35年,就与妻子约定,百年后都要捐献遗体,帮助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2011年6月8日,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始人罗德诚教授逝世,享年92岁。罗德诚的妻子李林萃原是成都卫校副校长,在1985年她的退休大会上,她当场宣布夫妻二人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为医学教育服务,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在罗德诚去世后的第三天,遵照他的遗愿捐献了遗体。

杨振华女儿说:“我父亲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在解剖学教研室,父亲的人生就是一个circle。”在解剖学的圆与循环中,他成为一位永不下课的教授。

葛劲廷华西都市报记者程渝肖翔摄影吴小川(除署名外图片由家人和医院提供)

(原标题:生前治病救人 身后教书育人”)

相关阅读

我与高仓健做邻居的日子

3年前的一天,一楼大厅里突然摆满了昂贵的蝴蝶兰,我从中国出差回来走进大楼,被这一阵势惊了老半天。后来我终于知道,这么多的蝴蝶兰,是送给高仓健的,他的办公室居然就在我的楼上,隔着一层水泥板,我顶着这一位万众男神。

沪港通通了,上海香港谁会赢?

令市场望眼欲穿的沪港通终于在11月17号开通了,本来说好上个月开通的结果没有,令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不少评论家都说沪港通有可能无限期推迟,因为战中闹得实在是太凶了,没想到,习大大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在APEC峰会里会见香港特首梁振英时亲自拍板沪港通在11月17号开通。

西方女人为何不愿嫁中国男人?

英国一位大学女教授说,通过与中国男人的接触感到中国男人有很强的支配欲和领导欲,他们同时还期望被重视被尊重。中国男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复杂,不如西方男子那样直截了当,所以很多时候很难了解中国男人的想法是怎样的。

“就近入学”治不了学区房热

从“择校”变为“择学区”,由此推高学区房价格,这是早在推出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时,很多人就曾预料到的一种局面,现在政府部门针对学区房价格飙升,再准备用行政之手,通过限制购房房主子女就近入学来使其“降温”……

  • 马未都:我们为何怀念高仓健(图)
  • 限制就近入学治不了学区房的狂热
  • 陈灵公因“聚众淫乱”死于非命
  • 高晓松:徐志摩祭日英译诗三首
  • 高仓健VS唐国强30年男性气概之争
  • 毛利:长得丑必须搭配好脾气吗?
  • 蔡澜:去正宗菜馆试菜吃一肚子气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