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lunwenf.com/wenxueyishu/2954.html 在 2021-04-22 21:06:5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以陈学昭为例看延安时期作家的转型-论文网
  欢迎来到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论文网 |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以陈学昭为例看延安时期作家的转型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陈学昭是中国现代作家群中较有特异性的个体,她以集“五四”作家、留洋作家和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特殊经历,完成了自己从一个“资产阶级的、有学问、有修养的闺秀作家”(丁玲《致学昭同志》语,《新观察》1983年第24期)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转变。然而,纵观陈学昭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会发现这种转变并非偶然,以1938年至1945年她7年在延安的生活经历为界,她创作风格比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存在很大差异。延安文艺的建构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界限。
关键词:陈学昭,延安文艺,创作风格,转型
 

陈学昭是中国现代作家群中较有特异性的个体,她以集“五四” 作家、留洋作家和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特殊经历,完成了自己从一个“资产阶级的、有学问、有修养的闺秀作家” (丁玲《致学昭同志》语,《新观察》1983年第24期)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转变。然而,纵观陈学昭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会发现这种转变并非偶然,以1938年至1945年她7年在延安的生活经历为界,她创作风格比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存在很大差异。透过陈学昭创作风格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现实演变及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1.延安文艺的建构

要研究延安时期作家的转型及其深层次的原因,我想我们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延安文艺。在中外现代文艺史上,延安文艺是极具魅力的一种文艺现象,它是在特殊年代、特殊政治经济环境中发生、发展并形成自己独特本质的。它是现代中国文艺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作用。它承继了苏区文艺、左翼文艺的革命传统,开启了中国文艺的崭新时代,奠定了中国当代文艺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当代文艺的走向。[1]

延安文艺的建构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界限。前期延安文艺在知识分子主导下,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繁荣局面,表现出较强的知识性和学理性,彰显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意识,但中国共产党和现实革命对文艺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呈现一种自由的状态。鉴于以上情况中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试图将文艺纳入服务现实革命的轨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延安文学体制的成熟。整风运动和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使文学纳入了体制化,为政治服务,党的意识成为延安文艺的本质属性,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得以确立,强调了文学的服务性并使这种理念得到了推广,并成为建国后前三十年的唯一指导思想。正因为如此,延安的作家们不得不从思想上、创作方式上调整自己,与时代的要求相统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作家的思想状况、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等原因,作家们的创作转变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为延安文学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2.整风前陈学昭文艺创作的具体呈现

陈学昭(1906—1991),原名陈淑英,浙江海宁人,17岁时她第一次用“学昭”这个笔名在参加《时报》上的征文比赛,发表了《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获征文第二名,从此便活跃于文坛,成为了靠写作为生的作家。早期受到鲁迅、周建人、沈雁冰、戈公振等人的帮助,1925年经胡仲持介绍,第一本散文集《倦旅》在上海梁溪书店出版,此后接连又发表了《寸草心》和《烟霞伴侣》两本散文集。1927年5月她用稿费留学巴黎,1935年以《中国的词》一文获巴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从她第一部散文集《倦旅》首版到赴法留学期间,陈学昭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共先后出版了《倦旅》《寸草心》《烟霞伴侣》《如梦》《忆巴黎》等5本散文集,创作了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南风的梦》。她创作的散文,精神上弘扬个性、追求独立与自由,整体风格以从容温婉、细腻缠绵而略带迷惘感伤为主。她在作品中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精神得以充分的张扬,其前期作品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富有自传性质的心灵吟唱和独白。“作品文本的叙述话语、叙述方式、叙述节奏、题材内容等都闪耀着女性作家特有的自传性光芒。”[3]陈学昭前期的作品大都她自身经历与体验的写照,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新高潮,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吸引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真诚政策,延安一时之间成了向往民主自由、追求革命的文化人的乐土,出现了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从四面八方,从海外各地奔赴延安参加抗日的潮流。陈学昭也是受到这股热潮的感召,义无反顾的奔赴延安。1938年8月6日,她以《国讯》旬刊(黄炎培主办)特约记者身份,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介绍信,与丈夫——肺结核病医生何穆一起奔赴延安。这次在延安,她主要以参观和访问为主,在延安五个月时间里(1938年8月至1939年初),陈学昭写出了名动一时的《延安访问记》。

《延安访问记》真实的记录了当时延安的精神风貌的长篇纪实文学,集长篇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为一体,被周总理称为中国的《西行漫记》,同时也开创了报告文学的先河。陈学昭作为第一位到访的国内女记者,受到了延安革命队伍的热烈欢迎和优待。陈学昭以一个“客人”的身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抓住读者关注的问题用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锋真实的记录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延安。然而经过深入的参观访问,她发现在延安这个所谓光明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存在,陈学昭这种的记者身份、客居生活,使她对种种问题能够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从而延续了在法留学时期所形成的直率、刚劲而不失泼辣的风格。我想这也是《延安访问记》在当时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3.整风后陈学昭文艺创作的转向

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论文大全。”[2]这就大大增强了文艺的政治性、宣传性和服务性,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为阶级、为政党、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

《讲话》发表后不久,随即在延安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风运动,期间陈学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论文大全。陈学昭思想变化是促成其创作风格改变的重要标志。一个比较明显的统计就是整风运动以后,陈学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1942年有3篇,1943年有9篇,1944年有11篇,1945年有9篇。这些文章有思想,有观点,但没有个人情趣,没有个人性情,也没有个人艺术风格可言。写作,成为个人执行的革命集体行动。创作个性的淡漠。随之而来的是她作品中生活细节的丢失,早期作品中的从容委婉、细腻缠绵和迷惘伤感消失了,更多体现为真诚简单、朴实无华的风格。[3]

郁达夫说过: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4]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却不允许作家过分的显露个人性情,然而,个人性情的缺失使作家的创作不可避免地逐渐呈现单一化的特征。论文大全。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我们会发现陈学昭的创作形式不可避免地逐渐转变为能够更好的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小说为主,而散文这种偏重于抒情的小巧灵活的艺术形式在当时的形式下显然无法满足更广阔、更深刻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小说取代了散文而成为陈学昭之后创作的主要艺术形式兼或写一些杂文、回忆性散文。

陈学昭作为“五四”新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生道路充满了波折坎坷,她早年强调个性解放,赴延安后又必须改变创作风格,泯灭个性,随波逐流,始终沉浮于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之间,这不知是陈学昭个人的不幸,还是文学的不幸?


参考资料:
[1]师伟伟.知识分子和延安文艺.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1943-10-19.
[3]周锦涛.抗战时期延安女性知识分子及其革命化[J].学术论坛,2005,(1):135~140.
[4]郁达夫.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刘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一位12岁男孩眼中基督教的虚伪--兰斯顿·休斯的《救赎》解读
下一篇论文:以昔衬今笔淡愁浓―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