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历史人文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ts.gov.cn/col/col1376202/index.html 在 2021-08-06 02:06:3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泰顺县人民政府 历史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泰顺 > 泰顺概览 > 历史人文
泰顺概览
区域概况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泰顺方言
建制沿革
自然资源
经济概况
生态旅游
历史人文
美丽泰顺
泰商创业
名优特产
泰顺金名片

泰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造就了厚重鲜明的人文积淀,拥有廊桥文化、茶文化、泰顺石文化、竹木文化、红色文化、民俗乡土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篆刻大师之一的方介堪、温州首位状元徐奭等都是泰顺著名历史人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顺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非遗名录116项,其中“国遗”项目6项。其中“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顺还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戏剧之乡”“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县”“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试点县”等。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非常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编梁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建筑样式。该技艺体系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作。泰顺境内至今较完好地保存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桥,是珍贵的建筑工艺遗存,被人们称为古代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
药发木偶戏
药发木偶戏是泰顺当地著名的一种特色传统戏剧形式,通过烟花燃放推动木偶表演动作,民间称为“琼花木偶”,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表演时,利用火药冲力,将戏曲人物造型混合于烟花之中,焰光中木偶栩栩如生,凌空飞舞,做出旋转、翻滚、窜越等动作。药发木偶戏经常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庆典活动进行展演。2006年,药发木偶戏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也是一种极具泰顺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古称“傀儡戏”,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泰顺木偶戏班至清末多达120多班,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泰顺提线木偶戏题材丰富,有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演出风格多样,提线水平精湛,表演细腻逼真,勾、挑、提、拉,双手并用,吹、拉、弹、唱,一并俱佳。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与高腔。2007年,提线木偶戏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碇步龙
碇步龙系泰顺独具一格的民间舞龙艺术。始创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道具用竹篾编成圆形笼子,笼外蒙以布匹并绘上龙鳞图案,节节相连,每节均装有木手柄用来把持。舞蹈从开龙门到关龙门共六十多套动作,全部动作均可在碇步上表演。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民歌 
泰顺畲族民歌以“对歌”(俗称“盘歌”)应景为主要形式,每逢婚嫁喜庆,或是有客自远方来,畲民们就要聚拢灶房或厅堂对歌,以歌对话,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泰顺畲族民歌可分传统民歌、革命山歌和新民歌三类。其中,传统民歌具有原真性,传承较好。传统民歌有长篇叙事歌、小说歌和杂歌三类。泰顺畲族民歌于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头雕刻
泰顺木偶头雕刻技艺自南宋末年于杭州传入,明清时期达到很高水平,以“雕工精细简练、机巧构思巧妙、开相文静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艺细致讲究、木偶人物性格各异”而著称。其造型特点是在头像比例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变形,线条明快洗练、舞台形象俊美,生、旦、净、末、丑,忠、奸、贤、愚各具特性。目前,泰顺木偶头有180多种造型,脸谱近300种。泰顺木偶头雕刻主要分布在罗阳镇,艺人以季桂芳、季天渊为代表。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重点文物

泰顺文化起源较早,人文底蕴深厚,是文化遗产大县和重点文保单位。目前,泰顺境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24个单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8个单体,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3处,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5项,省级保护名录15项,市级保护名录68项。
泰顺廊桥
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的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为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民间桥梁数量众多,达900多座,宋至明清时期遗存的古桥有80座,其中北涧桥、溪东桥、三条桥、仙居桥、文兴桥、薛宅桥、池源桥、城水桥、南阳桥、永庆桥、文重桥、刘宅桥、普宾桥、毓文桥、霞光桥等15座古廊桥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最为著名的是被誉为“世界最美廊桥”的泗溪北涧桥。泰顺廊桥造型古朴,结构精巧,按类型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伸臂梁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木廊桥等。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仕水碇步
仕水碇步是泰顺碇步中的典型代表,位于仕阳镇溪东村仕水溪之上,始建于清乾隆60年,清嘉庆25年重修,系青石结构双堤梁式,全长136米,有石磴223步,一字型凌波延伸,跨度长,结构精致。每齿石磴分高低两层,高层石材用花岗岩,低层石材用青石岩。高低两层设计利于行人交汇,双色石材的使用便于夜间辨认行走,碇步上下河滩基加固较为科学,井字形松木框架的使用犹为特色,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及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仕水碇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土楼
泰顺土楼涵括上交垟土楼、黄沙坑土楼、东溪土楼、双路土楼、半月坵土楼、下洋寨土楼等6座土楼,建于十九世纪中晚期和二十世纪早期之间,均为外部四面夯土合围、内部木构的一种防御性较强的乡土典型风格建筑。泰顺最大的土楼可同时容纳几百人,最高的土楼达到六层,或沉稳如虎踞,或挺拔如孤峰,形式不一,造型古朴。泰顺土楼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2013年3月5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溪胡氏大院
雪溪胡氏大院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同治甲戌年(1874年)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该院落四合院式,由门台、一进门台、二进门台、前后院、左后厢房组成。附属建筑包括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凤垅厝、外垟厝及胡氏书斋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体系完备,具有浙南、闽北建筑风格交融的鲜明特色。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岩包氏宗祠
包氏宗祠位于泗溪镇玉岩村,肇始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间移至现址重建,清道光年间再次重建,咸丰七年(1857年)告竣。坐北朝南,其布局因山就势,由照壁、牌楼、甬路、外台门、半月池、头门、前厅、两厢及正厅等组成,照壁位于山坡下道路的西侧;牌楼木结构,面阔三间,双落翼式悬山顶;甬路较长,沿山坡曲折而达宗祠外门台。宗祠从外门台开始地势逐级抬升,很有气势。前厅、正厅均面阔五间,悬山屋顶,明间使用抬梁式结构,明间两缝金柱间设五架梁;次间用分心柱。正厅明、次间用净跨三间的大内额,很有特色。整组建筑现保存完整,占地面积2270平方米。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顺县歌(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由国家一级作曲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先生1958年在泰顺东溪创作而成。采茶舞曲是采茶的人采茶的时候唱的歌曲,是一首浙江省的汉族民歌,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的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又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半个世纪以来,这首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歌曲,不仅全国人民耳熟能详,还在全世界发行了100余种唱片、磁带和CD等,1983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2005年8月《采茶舞曲》被确定为泰顺县歌。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采茶舞曲》与开篇《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的无缝连接,律动了西湖夜色,惊艳了全世界。

传统节庆

泰顺具有丰富的乡土民俗文化,畲乡风情、百家宴、木偶戏、斗牛、舞龙、舞狮等享誉甚远。特别是逢岁时节气,泰顺民间有着乡镇赶集的传统习俗,元宵节百家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禳神节等传统节庆文化,积淀了山里人“聚宗亲、商族事、祈上苍、保平安”传统文化内涵,形成了泰顺“非遗赶大集”的独特人文景观。近年来,泰顺依托本地深厚的山水文化、茶文化、廊桥文化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又相继挖掘和举办了廊桥文化节、木偶文化节、泰顺石文化节、“三杯香”茶文化节、古镇文化节、红曲酒酿制节等新兴节庆活动,打响了“一镇一节庆、月月有节庆、节节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兴旺发展。
百家宴 
泰顺百家宴源于三魁镇张宅村“祭春福”,迄今已有970多年历史。张氏族人在每年元宵节祭祖后举办“祠堂饭”,举行盛大的典礼祭拜地方神祗王乞佬、陈十四娘娘和祭祖活动,并邀请邻村或外姓人参加,渐渐演变成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举办“百家宴”当天,村民抬着“陈十四”神像沿村巡游,并一路表演舞龙、舞狮、演奏民乐,夜里燃放烟花、表演药发木偶戏,有上千甚至上万人参加。千百年来,每年正月十五,百里八乡的群众共聚一起欢度元宵节,迎春接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盈、六畜兴旺。2010年元宵节,三魁、雅阳、泗溪、仕阳等乡镇同时举办百家宴,规模超过6000桌,来自本地和外来的入席客人超过6万人,被载入吉尼斯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福宴”。2009年,百家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月三”畲族风情节
“三月三”畲族风情节是畲族传统节日,又称“乌饭节”或“对歌节”。活动以畲民纪念祖先为主题,活动形式主要是唱山歌、对山歌,一些年青人则选这一节日谈情说爱,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2006年开始,泰顺县内的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彭溪玉塔畲族村等地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节。2013年,浙江省首届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暨温州市第五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在泰顺县举行。现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广大游客就会纷至沓来,品畲味、听畲歌、赏畲舞,还有万人入席的“乌饭宴”,成为展示泰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为推动山区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大动力。2012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廊桥文化旅游节
自古廊桥遗梦处、从来泰顺盛情时,“廊桥”是泰顺最具特色、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金名片”。自2009年开始,泰顺县连续举办了六届廊桥文化旅游节,五届廊桥文化论坛,利用多途径、多渠道加大泰顺的廊桥文化的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廊桥等本土文化在全县旅游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让世人了解泰顺、熟悉泰顺,提升泰顺廊桥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廊桥文化旅游节通常在“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所在地泗溪镇举办,时间安排在11月,时隔2年举办一次,活动内容突出泰顺廊桥文化主题,组织民间民俗文化、美食小吃、特色文化展示、世界廊桥文化论坛等,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中国廊桥文化论坛、建设廊桥文化长廊等,全面拓展泰顺廊桥文化知名度,塑造风情独特的“泰顺廊桥故事”。

历史名人

吴畦(840年-923年),字祯祥,山阴(今绍兴)人,泰顺早期开发始祖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咸通元年(861年)进士,官太子太保,兼职谏议大夫。乾宁三年(896年),隐居安固县卓小阳(今泰顺南浦溪后坪);三年后,移居库村。嗣后,筑寺院以正教化,开学馆以兴学问,给当地带来先进文化,为泰顺境内两宋时期文化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徐奭(985年-1030年),字武卿,瑞安县木棉(今泰顺司前墩头)人。自幼随父旅居瓯宁,后返迁故里。徐奭智质聪颖,博学多闻。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殿试作《铸鼎象物赋》,举进士第一,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初授官著作郎,任职集贤院。祥符八年(1015年)升任直隶侍郎。天圣元年(1023年),改任两浙转运使。时苏州多水患,奭筑石堤,架桥梁,民乐其便,因功受朝廷褒奖。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以起居郎知制诰,出使契丹。天圣八年(1030年)四月,受封翰林学士,署理开封知府,未到半年,猝死任上,年仅46岁,墓葬泰顺仙居岭下。

蔡起辛(1228年-1301年)字若金,号絜矩,平阳县章峰里(今泰顺县雪溪富头)人。通书史,谙兵法。宋景定三年(1262年)武科殿试第一,是泰顺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登第后,相继担任督府计议、翰林院侍讲、知韶州军等职。咸淳十年(1274年)辞官归里。宋亡后,同僚好友多入仕元朝,蔡起辛坚持民族气节,隐姓埋名,漫游浙西,历时十七年。大德五年(1301年),卒于苏州,墓葬泰顺稗岭隘门近处。据《蔡氏宗谱》记载:蔡起辛与其兄遇壬同年登第,为表彰兄弟双双中举,稗岭隘门内曾建有“双桂坊”。

潘鼎(1775年~1836年),字彝长,罗阳人。少即聪颖,被誉为神童。十三岁考中秀才,十五岁考取癝生资格,三十六岁考取副榜举人。潘鼎擅长诗歌、古文和笔记文章;书法集晋唐之精髓,雄秀流丽,自成一家;水墨写意,皆得天趣,所画花、竹、荷,为人所钟。晚年宦游京城,与直隶总督那彦成、尚书穆崔舫交往,名驰都下,授官直隶州州判,未仕卒。
方介堪(1901年-1987年),名严,字介堪、原名文榘,浙江泰顺人。工书,能画,尤长于篆刻。曾延为故宫博物院编辑。四十岁后写松梅竹石,有瞿山遗意。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国艺校教授、教育部二次全国美展会审查委员。毕生从事艺术创作,擅长金石,先后治印2万余方,郭沫若评其印章“炉火纯青”,堪称篆刻大师。遗著有《方介堪篆刻》《介堪刻晶玉印》《介堪印存》《玺印文字别异》等。

泰顺石雕

泰顺石雕,全称泰顺石写意雕刻,简称“泰顺石雕”。是以中国画(写意)理论为指导,汲取工艺美术各门类艺术传统技法和文化精髓,在长期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中形成的以传统玉石雕刻技法为基础,富有中国写意画艺术内涵的一种新的泰顺石雕艺术风格。是一种主题突出,比例合理,色彩丰美,雕琢与自然和谐,意境深邃,具有中国画的大写意和小写意艺术特征,由泰顺青石雕、泰顺印雕、泰顺石写意雕刻构成一脉相传的泰顺石雕艺术文化理论体系。

历史人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