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林长民的法政先锋之路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sohu.com/20110329/n280043517.shtml 在 2023-09-12 13:37:0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林长民的法政先锋之路-搜狐新闻

林长民的法政先锋之路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03月29日10:41

法政先锋

周记1911 之十二

“国之中有一人明法政,则国之中多一劲旅;有数十人明法政,则多数十劲旅;有千百人明法政,有亿万人明法政,则多千百亿万之劲旅;举全国之人尽明法政,则全国皆劲旅也”

文 | 张欣、顾佳赟

“摇曳多姿的吐属,蓓蕾似的满缀着警句与谐趣,在此时回忆,只如天海远处的点点航影。”

徐志摩这婉丽的诗句是在写谁?

不是林徽因,而是她爸林长民。

后来从北洋政府失意去欧洲赋闲时,林长民和徐志摩还玩过一场文字游戏。林扮有室男子苣冬,徐扮已嫁少妇仲昭,鱼雁往返,倾诉情思。

林家铺子鼎鼎大名,只看父辈,即有长民搞法政,觉民、尹民、肇民搞革命-- 都是国之大体。只是这一家族的传奇色彩太过绮丽,隔岁月迷雾望去,总让人对他们有“买椟还珠”式的误读。

1911年3月末,24岁的林觉民抵广州争分夺秒筹划黄花岗起义;25岁的林尹民从日本运了6箱军火回国。与此同时,比他们稍年长的林肇民正在福建新军里当同盟会的地下党。

山雨欲来,箭在弦上。35岁的林长民仍然坚持做法政先锋。不拿炸药拿起笔,由他担任社长的《法政杂志》,于1911年3月25日在上海创刊。

法政,被提高到“国家战斗力”的高度,在书生笔下化为强国御侮的千军万马:“国之中有一人明法政,则国之中多一劲旅;有数十人明法政,则多数十劲旅;有千百人明法政,有亿万人明法政,则多千百亿万之劲旅;举全国之人尽明法政,则全国皆劲旅也。”

每册约80 页,四五万字。卷首两张图,第一期配的是英国上下议院,发刊词由林长民与梁启超合写。内容有先进国家法政介绍、中国近日立法分析,最后还有服务性内容,如法官考试题目。

定价一角五分-- 恰是当时一斤羊肉市价。

海龟速成,土鳖放量

从变法到立宪,法政二字力透纸背。

启蒙者梁启超多年疾呼,“愿我公卿,读政治、宪法、行政学之书”;袁世凯、端方等朝中大员积极响应,“法政为立宪基础,尤近今切要之图”。

法政,不限司法,而是涵盖了整个公务员知识范畴。1910年学部文件明确:“所有议员、自治职员、审判官吏,非有法政之素养,不足以趋赴事机。”

举国体制下,法政人才批量生产。途径不外两条:海龟速成,土鳖放量。

早在10年前的1901年,张之洞就奏请,凡未经出洋者,不得开坊缺、送御史、升京官、放道员。他一句“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话音落地,中国人留学法政科的大潮已惊涛骇浪。

大闸蟹要戴一枚阳澄湖的戒指,法政人要揣一本日本大学的文凭。

原因有三:一是甲午之战、日俄战争导致“明星效应”;二是路近省钱“经济原则”,且人种风俗近,似能事半功倍;三是体制内收编的“奖励机制”,学成可得国家认证并授官职,“利禄之途大开,人人以出洋为猎官之捷径,而日本之中国学生多至数万”。

1900年,留日法政科学生还不过百人,人数逐年上升,高峰在1906年出现,当年留日学生总数达到一万二三千人。

1904年5月,专为中国留日学生量身打造的法政大学“速成科”,经法政大学校长梅谦次郎与中国留日法政科的范源濂、曹汝霖谋议,正式开办。原六七年课业压缩为两学期,每学期6个月内完成即算卒业。

教学方式颇类百年后的海外合作MBA:教授以日语口授,课上有中国“学长”翻译,学生以中文笔记讲义。

与此同时,全国法政学堂星罗棋布。宣统年全国各类专门学堂的总数111 所,在校生20672人;而法政学校占47所,学生12282人。

历时10年定向培养的法政先锋,迅速被吸纳进朱颜欲改的国家机器。

1908 ~ 1911年间的四届留学生廷试共有及第者824名,其中法政人才485名,他们进入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各省咨议局等立宪实务部门,也搞政党、干革命,不亦乐乎。

1911年通过廷试的255名法政干部中,有78名充实到了基层公务员队伍,担任知县。

然而,这股“法政大跃进”从高潮到泛滥不过几年。

也有一二好人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在后来学部决定停派“速成科”留学生之前,丰田流水线上万余夏利已经下线。

黄炎培称法政学堂已成灾,“入学者求官,办学者求钱”:“报章募集生徒之广告,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行政机关呈请立案之公文,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

蔡元培后来说得更狠:(留日法政生)大部分是入私立学校或入速成科,并不认真求学,甚有绝不到学校,也不读书,在日本过了多少时候,就买一张文凭回国了⋯⋯这种法政毕业生,既买得新招牌,便自以为很有本领。而中国因为从前法政之腐败,也以为应该用新学生。哪晓得这般新学生,腐败一如旧官僚,加之学得外国钻营的新法,就变为“双料官僚”。

蔡元培认为,虽其中亦非无一二好人,但千万法政学生,多半是假冒招牌。

这一二好人,首先指的就是林长民这批非速成的老留学生。多年后,周恩来说北洋政府也有好人,指的又是林长民。

《法政杂志》的主创阵容里,沈钧儒是法部主事、浙江咨议局副议长,“宪政公会”骨干,全国第一所私立法政学堂创办人;林长民是福建省咨议局书记,建立了立宪团体“政与会”,还创办了福建私立法政专门学校;雷奋是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创办了帝京私立法政学堂,又是“预备立宪公会”骨干。

《法政杂志》为月刊,逢25日面世,旨在“以备预备立宪时代当立法司法行政之局者取资之用”,也就是目标读者定位在干部群体。但那时的知识阶级,其实都很乐意在饭馆茶坊里辩论法政。

一斤羊肉价的《法政杂志》是流行思潮之一粟,清末至民国间先后出版的法政类杂志有 77 种之多。期刊上的那些公务员考试题目,也是大家喜欢讨论的“脑筋急转弯”。

百年保鲜的法政命题

向民间普及法政精神叫做“润物细无声”,换句话说,也就是听不见个响儿。法政先锋们的救国热情还须释放在政治博弈中,以期立竿见影。

1909年底,杨廷栋、孟昭常等立宪积极分子遍请各省咨议局派代表赴上海,商议和平请愿,“请出”国会。“请愿国会代表团座谈会”最终确定福建咨议局副议长刘崇佑为主席,江苏咨议局议员孟昭常、福建咨议局议员兼书记林长民为书记。

立宪路上谈谈打打,趔趔趄趄。

沈钧儒在1910年以浙江咨议局副议长身份赴北京考察预备立宪,“看出了清廷所谓的预备立宪只是一种欺骗,清政权已不能维持多久了。”

武昌起义后,沈亲手降下咨议局龙旗,升起象征光复的白旗。

林长民在革命前已辞去咨议局职务,闲居上海,作诗饮酒,恣意风情,回归书斋生活。

《法政杂志》创刊纪念日距辛亥革命爆发还有199天。一个月后,林尹民、林觉民双双牺牲在广州起义中。

尹民遗言:“第一次不成,由第二次而进,至十百千万次,最终必有放大光明之日。”11月,林肇民以新军军官、同盟会会员身份组织并参加福建起义。

1912年,林长民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参事、法典委员,参与制订《临时约法》。

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直接点燃“五四”引信。

这是一份神奇的名单,主题是两个,一是革命,二是兄弟。两者交织,别样壮丽,别样扼腕叹息,是剧作家永恒之爱。相似的名单在以后数十年还可以看到,比如瞿家秋白、云白、坚白、景白。

炽热鲜红的血色,似乎终会在历史风尘中渐渐褪去。徐志摩早就说了,林长民所扮苣冬写的情书,“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价值得多。”

而翻开《法政杂志》,“外国著作者之权利”、“职业媒介业者监理法”、“家族制度与个人制度之得失”、“所得税章程议案”,这样的题目居然比比皆是-- 百年保鲜。■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贾钦涵对本栏目策划亦有贡献

本期参考文献:《法政杂志》(1911年1-5期),陈新华《百年家族-- 林长民、林徽因》,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邝良峰《留日法政学生与清末法政学堂》,李刚《中国近代法政杂志与分析法学研究》,刘星《民国时期的“法学权威”-- 一个知识社会学的微观分析》

(责任编辑:new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