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163.com/14/0815/02/A3LIKGRB00014Q4P.html 在 2018-02-27 15:02:2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 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_网易新闻

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 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

2014-08-15 02:59:56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广州)
0
分享到:
T + -
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 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
张新颖 1967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精读》、《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新作《沈从文的后半生》今年6月出版。

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 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
沈从文

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 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
沈从文/绘

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 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

张新颖新书写沈从文被忽略的后半生

新快报记者 梁静 实习生 杨玲 曾欣贤

上海黄浦江的外白渡桥上,参加游行的人群轰轰而过,在纷扰的不远处,有一条小小的艒艒船。它在江上独自地飘啊飘,仿佛与眼前的热闹毫不相干。艄公醒了,也不加入人群,只是自顾自地捞自己的小虾子。

“艒艒船还在作梦,在大海中飘动。原来是红旗的歌,歌声的海,锣鼓的海。(总而言之不醒。)”

1957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沈从文画下了一组外白渡桥的速写。这一组画,在57年后,成为了《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的封面。

“这几幅画,能够表达出沈从文与时代的位置,而这个位置是他自己选择的。沈从文不是英雄,英雄是呈现抵抗姿态的;他也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桥上游行的人。沈从文离你很远,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做自己的事情。不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现在,我们大众的眼睛总是向着最热闹的地方看去,可是沈从文不是,他会把头偏开,看到偏离潮流的东西。”

书的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他很喜欢这几幅速写,可以把它当作沈从文个人与时代关系的隐喻,也能看成沈从文后半生的缩影。

“不妨把沈从文看作那个小小的艒艒船里的人,只是自顾自地那小小的虾子。沈从文的 小虾子 ,不用说,就是他投注了生命和热情的历史文物研究。”

“我用最笨的方法,贴着沈从文的生命过程写”

《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自6月上市后就受到学界极大的关注。过往对沈从文的研究或讨论大多数侧重于前半生的文学成就,往往到了那封著名的给青年作者的信便戛然而止。

“传统写作方式态度,恐都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从事。人近中年,观念凝固,用笔习惯已不容易扭转,加之误解重重,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搁笔。这是我们年龄的人必然结果。”这一段话,常常被引用作沈从文文学的休止符。

可是,这部书,恰恰是以这一段“终结”为书的“起点”,叙述沈从文被遮蔽或被忽略的后半生。而且与一般历史传记侧重于事件性描述不同,张新颖的书很零碎,而且大量直接引用了沈从文的文字,省略了评论性和带有感情色彩浓烈的语句,让这部“后半生”看起来更像是沈从文失落的文录。读完时,仿佛又看到了沈从文前半生在湘西长河边不断抒写的身影。

大道:过去关于沈从文的研究很多都是前半生的,为什么你想做沈从文后半生的梳理?

张新颖(下称“张”):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对于他后半生的命运的感慨上,对他做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其实也不太清楚。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就很想做他的后半生,恰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沈从文研究很热,他的后半生也有很多资料。

再有就是,他后半生关于杂文物研究的文章很多都出来了,可是这些文章出现十多年了,挺受冷落的。研究文学的人会觉得,他后半生已经不做文学了,他们不太关心这个。研究文物的人,也会觉得沈从文不是研究文物的正统路子出来的,所以人家也不太关心在这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都不关心,沈从文的这些文章,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利用和研究,也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我想试一试,我做得不一定好,但我愿意在这方面花一些精力。

大道:仅《沈从文全集》中1949年以后所写的文字就有400多万字,如此庞大的材料,你在书中是按照什么逻辑顺序梳理?

张:我是用最笨的方法做的,按照时间年月日的缓慢推进来写这本书。如果你要重现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什么样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呢?那就是你能够把他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记录下来,这方法虽然笨,但也是最好的,最接近真实的。

除了《沈从文全集》以外,还有很多资料,沈从文晚年很孤独,也经常写很长的信,有时一写就写上万字,光书信就大概有300多万字。我大量使用直接引用的方法,是根据这个传记的对象决定,他的文字特别多,写得特别好,特别具体,这些文字引用起来效果特别好。这样写的好处,就可以让传主自己出来说话,不是我代他说话。当然,这样的写法也会造成一定阅读障碍,引号太多,视角不停转换。不过,我还是希望更贴近沈从文的生命过程写。

大道:除了文字材料外,沈从文的家人有给你帮助吗?

张:沈从文的二儿子沈虎雏一家这10多年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比如,我写沈从文晚年的时候爱哭,是从沈虎雏的一篇文章看到的。后来给初稿他看的时候,他说沈从文年轻的时候也爱哭。我就在他的意见下修改了一下,沈从文老年的眼泪和年轻时候是不一样的。

沈从文年轻的是一个敏感的人;他老年中风后,行动不便,说话也不便,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表达感情的渠道,到了老年都不存在了,眼泪所表达的东西也多了起来。

“ 来不及 的焦虑贯穿了沈从文的整个后半生”

在1949年之后,支撑沈从文生命的,不再是文学,而是杂文物研究。扇子、马鞍、镜子、衣物、酒杯、茶杯这些过去不被当作文物的东西,沈从文都去研究它们的历史,并在69岁的时候出版了历时17年的研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研究杂文物,张新颖在书中解释,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跟他的“有情”有关。就像他以前描写普通人情感一样,沈从文一直相信,创造历史的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个个寂寞的普通人,这些普通的物件便是与这些普通人发生联系的重要媒介。“时代过去了,一切英雄豪杰、王侯将相、美人名士,都成尘成土,失去存在意义。另外一些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了唯一联结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

大道:沈从文并没有进行过历史专业的训练,可是为什么那么醉心于杂文物研究?

张:第一个,我强调他的历史的观念。他的历史的观念就是普通人创造历史的观念,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普通人劳动、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他比较注重这个东西。

另一方面,就是他读了很多杂书。我们以前喜欢说,沈从文只有小学毕业的程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其实他在湘西当兵那个年代,他就已经读了很多杂书。那个时代的书没有我们现在的学科分类,他什么都看,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他喜欢读的书里面包括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工艺美术史、美术方面的东西。

在他当兵的包袱里,可以找到《云麾碑》、《圣教序》、《兰亭序》等等,所以他研究历史不是凭空的,他有这么一个基础。那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基础,而是不断累积的。

大道:沈从文的杂文物研究一直被忽略,到今天我们才能意识到这些研究的价值?

张:其实不是今天才意识到沈从文的价值。在1902年,就有一个关于历史的讨论。梁启超《新史学》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他说中国没有历史,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指改朝换代的历史。可是普通人是怎么生活呢,普通人创造的物产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历史里面没有。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知识分子视点向下,转向沈从文后来所做的这些东西了。只是,人们观念调整需要一个时间。

大道:到晚年身体很不好的时候,沈从文仍然坚持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支撑他生命的东西吗?他有把文学中的梦想寄放在这里吗?

张:把文学梦寄情于历史研究,一部分可以这样说不能全部这样说,因为他做的工作和文学的部分是相通的,历史研究有它的独立性。我提出过一个观点,如果学问做得够好,学问本身会反过来滋养你的生命,滋养你的身体和精神。沈从文就是这种。

而且沈从文是一个做实事的人,他不仅仅是文学兴趣的转移,工作本身也有它的价值。从开始文物研究到死,四十年的时间,他有一个心态,就是很着急,他怕做事情“来不及”。“来不及”的焦虑贯穿了整个的后半生。他觉得,自己做的这些研究,现在不做以后就没人做了,以后很多东西就毁掉就来不及做了。这些杂文物在以前根本不被当作文物,所以沈从文这种来不及、很着急的感觉今天发现其实是很实在的东西。

(下转B13)

(原标题:众人总是看向最热闹的地方,可沈从文不是 他会把头偏开,自顾自地做自己)

netease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热点新闻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