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阳原 特产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zjkyy.gov.cn/syscolumn/zjyy/dftc/index.html 在 2019-04-20 23:24:5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阳原县人民政府
走进阳原
阳原概况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阳原 > 地方特产
发布日期:2018-08-09

鹦哥绿豆

鹦哥绿豆产于阳原一带,因其色泽与鹦鹉羽毛相似,故得名。阳原鹦哥绿豆粒大颗匀,深绿泛光,具有豆味浓香、好煮易烂、含淀粉率高的特点,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功效。

 

圪渣饼

 

 

 

圪渣饼,这个名字的由来。缘于阳原当地人称锅巴圪渣。算起来阳原县揣骨疃镇制作的名贵糕点圪渣饼,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传说,明永乐年间揣骨疃一糕点师傅在制作点心时,随手将剩下的一小块面团捏成了一薄片,经烘烤,烤出了金黄色的薄如纸的点心,一品尝香脆可口,后经反复试验,制出了圪渣饼。在清朝咸丰年间,出任滨州知府的揣骨疃人李增光,曾将揣骨疃圪渣饼进贡朝廷,慈禧太后赞不绝口,从此,圪渣饼成了宫苑膳食的上乘糕点,遐迩闻名。

圪渣饼一直是阳原县的美食品牌。来到阳原,如果不参观一下圪渣饼精细的制作过程,不品尝一下圪渣饼的酥脆口感,那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带着这样的心情,记者一行人来到圪渣饼现在传人程振全及其子程玉斌的店内,可惜,主人外出不在。我们辗转又找到了程玉斌的徒弟马材忠在西城的加工点,马师傅说,制作圪渣饼选料精良,工艺考究,火候适中,配料、和面、看  炉是圪渣饼制作过程中的关键。  眼前的圪渣饼只有2毫米左右厚,呈半透明圆形状,色泽金黄,  有着油脂性光彩,再加上扑面而来的一阵阵香味,不禁令我们食欲大开。掰一小块入口,酥、脆、香、甜,可口异常。

圪渣饼作为馈赠礼品已享誉国内外,连外国朋友品尝后都无不赞OK。但在国内,由于圪渣饼是手工制作,未能批量生产,再加上当地加工的圪渣饼销路不畅,未能打入各地市场,同时由于利润低,许多工艺师傅改行,使圪渣饼工艺渐成失传之势。

目前,当地政府已着手制定保护计划,将在五年内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圪渣饼的设备改进和工艺培训。同时对加工户重点扶持,且加大宣传力度,招商引资,不断开辟国内外市场,在有关城市建立销售点,形成规模经营。相信用不了多久,阳原揣骨疃的圪渣饼就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平民糕点。

 

供佛杏

阳原县供佛杏产于高墙乡南口村安乐寺院内,因专供佛事活动而得名。供佛杏是阳原县的特产之一,因杏个大、色艳、味美而闻名,被称为京西第一杏。1991年在河北省杏品种鉴评会上获中晚熟品种第一名。1999年供佛杏作为张家口市的名优产品在世博会参展,深受国内外客商好评。

民国七年(1918年),阳原县南口村安乐寺有位高僧,法号门静。一次门静禅师外出讲经,从外地带来两株杏树苗,亲手栽在寺院前的菜园内,最后成活一棵。经过门静禅师的精心培育,这棵杏树4年开花,5年结果,8年便进入盛产杏果期。杏果酸甜、味美、个大,是杏中极品,甚为罕见。门静禅师将成熟的杏果采摘下来,供奉诸佛,故起名曰“供佛杏”。

供佛杏不但个大、色艳、味香、仁甘甜,而且丰产稳产,属杏果、杏体兼用品种,供佛杏在阳原的栽培历史已有80多年,这一优质果口已得到各地消费者的认中。

供佛杏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的较强能力。5月初开花,花期710天,可抗-2℃的冻害,7月下旬杏果成熟,平均单果重89克,最大达136克。果形端正个大,整齐度高。熟果色艳,呈淡黄色,阴面有桔红色斑点。果肉细腻味香,果汁充沛,酸甜爽口,馥味农郁。杏仁甘甜、离核,是杏果杏仁兼食品种。经化验分析,供佛杏仁、果均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并肯有抗癌、防癌作用。供佛杏果较耐贮运,地窖贮藏保鲜1012天。   

供佛杏原是南口村民通过嫁接只在庭院种植,供自家食用。近年来随着供佛杏知名度的提高,市场扩大,在阳原境内种植面积开始扩大,全县种植面积10000多亩,供佛杏日益成为阳原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化稍营狗肉 

阳原美食之中出名的还有狗肉。阳原狗肉的吃法多种多样,烧、炖、卤、炒等皆可成佳肴,传统的化稍营狗肉以炖为主。炖狗肉最关键的是老汤。在化稍营,各家狗肉馆均有一个大盆用来盛汤,汤的配制各有特色,一锅汤经千百遍熬煮之后,有时连配制的人也无法说清其中的味道究竟怎么得来,用这样的汤炖出的肉,味道可深入到骨子里去,传统的炖狗肉以黄狗为上, 白狗次之, 黑狗为下,现在大多以肉用狗为原料,夏天凉拌, 冬季热炖。还有卤狗肉,于柔韧中带甘美, 为下酒佳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狗肉能安五脏、轻身、益气、强肾、暖腰膝、壮气力、补五痨七伤、实下焦。据现代医学测定,狗肉富含蛋白质,而脂肪含量却很低,而且含有多种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十分符合现代人的饮食标准。狗肉性温味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故民谚云:十月小阳春,狗肉胜人参今冬狗肉补,明春打老虎。这形象地说明了狗肉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特点。

 

阳原传统名吃--黄糕

 

北方人吃黄米面糕,南方人吃糯米糕,西部少数民族吃糌粑。而吃糕一般都在过年,取其“粘”与“年”,“糕”与“高”南谐音,又称吃“年糕”,图个年年顺利、步步登高的吉利。阳原人极爱吃糕,奉为主食,是天天过年、顿顿登高。每天在食堂里或农家吃饭,每人桌前必有一盘黄澄澄的糕,大家一起谈笑风生,吃得津津有味。

黄糕是用黍子去皮(俗称黄米)后磨成面粉做成的。 阳原的土地大概极适合种植谷黍类的作物,产量、质量均属上乘。黍子做成的糕虽然质硬不好消化,但却耐饥抗饿。有农谚曰“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当地的农民基本上把它作为口粮,因此几乎天天吃糕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糕还是招待客人的首选食品,你如果第一次到阳原县农家作客,吃饭时主人一定会给你端上一盘香喷喷的糕来。
   
普通农家做糕的方法比较简单,做糕时需用温水和面,由于面本身的水分较大,水放的不要太多,收得住面即可。然后将面散开来放在笼屉上,旺火蒸大约十五分钟出锅,盛在一个大盆里,开始揉面,又叫“揣糕”。趁热开始来回揉面,同时要用拳面使劲地压面。面很烫,取一碗凉开水,把手放在凉水里浸一下,要不断地浸,揣好的糕极富有光泽且很有弹性,最后在表面抹一层麻油,就可以吃了。吃时用铲子铲一块,和着莱一起吃,最好是普通人家汤多的大烩菜。城市人也常吃糕,只是比较奢侈繁琐,多用油炸,而且要在里面包红糖或豆馅儿。吃包糖糕时,又烫又甜的糖汁顺嘴角往下流,再伸出舌头四下一转,将嘴唇上的糖汁儿舔干净,满口流香。

 

油 皮

阳原的油皮,张张片片都是鹅黄鹅黄的,丝绢般柔曼轻盈。那油皮光滑的表面,如透香的凝脂,透着处子般的诱惑。最正宗的阳原油皮,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制作工艺,无论你怎样揉搓,它都不会有一丝裂缝,更不会掉渣掉角,清水芙蓉般青翠欲滴,让人不得不怜爱,甚至有要生吞活剥的欲望。是阴山余脉与恒山余脉复合处那条流淌在丁玲笔下的桑干河的水质,给了这些油皮特殊的潜质?还是二百万年泥河湾这个东方人类发源地的苍天厚土繁衍给了这些油皮非凡的灵性?

泥河湾风味特色中的豆制品很多,如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丝等等。油皮是制作这些豆制品时的副产品,一般在烧煮豆浆时,豆浆表面结成一层蛋白质薄膜即是油皮。制作油皮的关键功夫在挑皮上,煮浆后的豆浆,要静置将近十分钟,表面才会结一层薄膜。挑皮的工具是当地随处可见的高粱秸秆,秸秆上固定一个钉子般的小柄,用这个工具,沿着锅边,慢慢悉心地揭起这层薄膜。据当地的农户对我讲,制作油皮的关键工艺在于尺度的把握。而这个尺度,是符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豆浆要不多不少、不稠不稀;温度要不高不低,不冷不热,这样卷出来的油皮才会不软不硬。天哪,别说做了,我听着,就已经够复杂的了。可是,我却从这油皮制作的工艺流程中,领悟到阳原人的精明和智慧,感受到阳原这块厚土的博大与精深!

 

阳原传统名吃--玉米糊糊

张家口很多地方都有喝糊糊的习惯,但阳原的糊糊别有特色。坝上的糊糊是玉米面和莜面混合后熬成的,有点儿粘;蔚县暖泉糊糊面以豆面为主,清爽精巧,但不够厚重。正宗的阳原糊糊以玉米面为主,和以少量豆面熬成,入口微苦,还有一股淡淡的土味儿,但这正是让人怀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