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nt.southcn.com/8/2009-09/22/content_5855452.htm 在 2018-03-25 06:57:0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知性女人张艾嘉:导演要出头不那么容易(图) 娱乐头条 南方网
南方时尚荟二维码
大众健康
知性女人张艾嘉:导演要出头不那么容易()
2009-09-22 16:45:17 来源: 南方都市报网络版 暂无网友评论
浏览字号: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不同时期的张艾嘉,各有各美。(点击片看下一页)

张艾嘉:祖籍山西五台,生于台湾,曾名张爱嘉,毕业于美国学校。经历丰富,头衔众多。她是杰出的全能女艺人,不但是优秀的歌星、演员,还是突出的女性导演、编剧、制片。曾荣获两届台湾金马奖影后、一届香港金像奖影后、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她是罗大佑口中的“小妹”,她是李宗盛、梁咏琪心目中的“张姐”,她是美国《时代》杂志曾以三页篇幅推介的人物,她是位德高望重的偶像。从影三十多年来主演过近百部电影。步入上世纪80年代后,张艾嘉减少幕前演出,醉心于幕后工作,所执导的电影得到行内人肯定,其中的《少女小渔》《今天不回家》荣获多个电影奖项。

在林青霞、林凤娇双林鼎立的时代,张艾嘉凭着她的独立和全能闯进了电影圈,开辟了一条与漂亮偶像截然不同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她始终活跃在电影圈,见证了香港与台湾电影新浪潮时期的热浪青春。在她开创的空间里,女性演员、女性导演、女性电影都获得了多一分发声的权力,是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迷恋的精神偶像,罗大佑、李宗盛、黄?、杨德昌、侯孝贤、许鞍华这些重量级名字的故事里都有着她的位置,但张艾嘉却认为,这一路走来,她没有被宠溺,也没有被歧视,从她开始,人们意识到,女演员是可以呈现不同风貌的。

不同时期的张艾嘉,各有各美。(点击片看下一页)

一代文艺理想女青年范儿张艾嘉:女导演要出头不那么容易

文艺女演员

“那时偶像是林青霞、林凤娇,哪里轮得到我”

1953年在台湾出生,中学时便被家教严格的母亲送往美国念书,自学生时起张艾嘉便在空军广播电台演唱,之后由电台转到电视,在中视的《每日一星》中亮相,逐渐开展演艺生涯。1972年张艾嘉赴港发展,开始她电影之路。这段多元化的经历,在张艾嘉看来,的确跟当时的娱乐圈有些格格不入。

南都周刊:当初回来台湾,你的背景就属于特殊的那一派吗?

张艾嘉:我相信是。早期我回到台湾,我的衣着打扮就跟当时的人不一样,个性也是很独立,因为我很早就在美国念书,所以养成了自己挣钱的生活习惯,我不跟家里拿零用钱,每个暑假我都自己出来找工作,对当时的其他人来讲,就会觉得很奇怪,但我就是如此,13岁就帮着带孩子啊,帮人出去遛狗,什么可以赚钱就去做,我体验到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是什么样的感觉。

南都周刊:所以20岁进演艺圈不是走偶像路线?

张艾嘉:那时候很奇怪,早期的演艺界比较泾渭分明,唱歌就是唱歌,演戏就是演戏的,我还算是比较多元,我又演戏、又唱歌、又做电视,这对很多人来说比较不可思议。但我并不是当时的偶像,那时偶像是林青霞、林凤娇,哪里轮得到我,我不过是个什么都敢尝试的艺术工作者。

南都周刊:那时候有人说你是文艺女青年么?

张艾嘉:我们没有这个词,也不会这么说。其实你们喜欢说从我开始,到吴倩莲,到刘若英等等,都是一脉相承的文艺女生,我自己倒没这么看,我觉得大家都有不同的个性,像我跟刘若英去参加她的演唱会,我就觉得她对大陆观众来说其实是偶像,这跟我的际遇是完全不同的,我从来就没有被当做偶像看待,我没有遇过被人追着跑的。从出道到现在,我都可以很随意地在街上走着、逛街、吃路边摊,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有过要躲躲藏藏。

南都周刊:当时没有公司要规定你要怎么做么?

张艾嘉:那时候我们没有所谓经理人公司,不会有人来约束我们该怎么做。当然,可能也是跟我个性有关,所以你看像我签了刘若英后,我反而是很鼓励她经常到处走走,所以她也很习惯于自己一个人开着车出去,尽量在平常时候过回一个最舒服最简单的生活。

文艺女青年

“我们聚到一起就很热血,就像你们所说的理想文艺青年”

正是张艾嘉与众不同的教育背景,使得她在电影圈很放松、自然地就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发展,她向李翰祥、胡金铨学艺,又向一起拍戏的孙越学习摄影,很快地,她便跨入幕后制作的行列。1980年,她制作了自己电影公司的首部作品,也是香港新浪潮导演许鞍华的处女作《疯劫》,那时,她不过27岁。

南都周刊:宽松的环境和独立个性也影响你很快过渡到幕后?

张艾嘉:确实是很自然的,我一出道就去电台做DJ,后来在拍戏的时候我就迷上了写东西,甚至在拍戏现场我也喜欢帮忙,帮副导演做这个做那个,这些亲身经历都让我明白,原来我对幕后的东西更感兴趣。当然,其中能遇到像李翰祥、胡金铨这样的老师也令我获益良多,在现场,他们从不会把我当成明星,就是一个演员而已,反而是我看待他们,觉得他们更像明星,因为很多人都会围着他们。

南都周刊:许鞍华导演她的第一部戏就是跟你合作,她那时是什么样的?

张艾嘉:她跟我的个性不太一样,她是属于性子比较急躁的,希望一下子表现出来,而我就觉得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不过那时候我不觉得她脾气很坏啊,可能是对着我不会发脾气吧,她人其实蛮好的,大家都很年轻,都是希望把事情做好,她在现场会注意到各方面细节,这一点上我其实觉得女导演跟男导演没什么区别。

南都周刊:后来回到台湾你又网罗了一批旅美回来的新导演,像杨德昌。

张艾嘉:那时候我正好在台湾要做一个戏剧节目《11个女人》,就是要讲十一个故事,我是希望以比较电影的手法去做这个电视,所以我就找了11个导演,但最后其实我也并没有找到11个,因为很多导演过来做了两天就不敢做了,因为太辛苦。我诉求的对象,一是好的老导演,很久很久都没有作品了,二是我看到台湾一直在做副导演的那些人,他们已经有足够能力做到导演这个位置,只是环境还没有让他们上位,比如侯孝贤,三就是杨德昌那样从美国回来学了一身功夫,但还没有施展的机会。慢慢地,我们这群人就聚集成一股力量,因为有机会真正做点事情,大家就都有了动力,也就因此有了后来的台湾新浪潮电影导演的形成,我觉得那是大家的一个转折点。

南都周刊:当时你们是什么状态?

张艾嘉:其实我当时才28岁,可能你会惊讶为什么我能认识到那么多现在已经是大导演的人物,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些导演也都很年轻嘛,希望获得一个机会,大家并不是说要起来革命取代老导演们的位置,而是都觉得到了可以做点事情的时候,因为成熟导演有成熟导演的面貌,而新导演势必会带来一些新东西,这是一种必要的传承。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在每一个时代里都能留下一点代表性的东西作为历史的见证,我想当时的我们做到了。

南都周刊:电视台允许你们做这些尝试?

张艾嘉:我想比现在的空间要大一些,但是也并不是说有特别优越的环境,可能跟我挟持着所谓电影人的头衔回到电视圈有关,加上在此之前我做了一档电视节目叫做《幕前幕后》,非常受欢迎,电视台就很希望我能制作这档戏,可是最后我赔了很多钱。按照我那种做法,势必会超支,但超支了又来不及再向电视台申请钱,所以只好自己先掏腰包,但到最后电视台就不认账了。

南都周刊:这样的操作有点像TVB70年代末的改革?

张艾嘉:对,基本上是受到TVB那边的启发,我眼看着像徐克、许鞍华他们都得到电视台的支持,找到了一个磨炼的空间,如果台湾电影人没有这样的机会其实蛮可悲的。所以一旦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我们聚到一起真的就很热血,就像你们所说的理想文艺青年。

文艺女导演

“电影一直是男性挂帅,为我来了,所以多了一个女导演”

与一大批电影人的革命友情,令张艾嘉在幕后如鱼得水地发展,但她也没有停下个人创作的脚步,从1976年凭借《碧云天》拿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奠定其优秀演员的地位开始,她的身份三级跳,1986年作品《最爱》的辉煌战绩令张艾嘉的编剧和导演身份备受肯定,其细腻的爱情题材也打开了张艾嘉专属风格的女性电影大门。

南都周刊:可以说是拍了《最爱》之后就奠定了你在女性电影方面的地位么?

张艾嘉: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讲过男性电影?这还是很传统的一个观念,从我拍戏以来,这个就一直拿不掉。我觉得不过是因为从女性的角度讲得比较多,我肯站出来展现感情细腻的一面,我敢说我爱你,可能这些东西在男性导演看来是不太愿意去碰的题材而已。电影一直是男性挂帅的,因为我进来了,所以就多了一个女导演。

南都周刊:在电影世界里女生导演很受宠的吧,黄?说你是众人教母?

张艾嘉:啊,不是吧,我反而觉得女导演要在这个环境里出头不是那么容易。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有被他们宠着,我只能说我没有受到过任何歧视,彼此都站在喜欢电影的位置上欣赏,没有人特别对我有怎么样啊。唯一的,可能是当我拍摄的电影上映时,会发现有很多影剧圈的人都会来看,很多并不是我常联络的对象,像杜琪峰就是我很好的朋友,虽然我们拍的东西截然不同,但大家都会彼此鼓励。我觉得每个年代都会培养出那个时候的革命情感,但那是我们努力工作争来的。

南都周刊:那时候不会对有才华的女生格外偏爱吗?

张艾嘉:应该说跟我们当时的环境认知有关系,当时大家对女演员的印象就是年轻漂亮,一定都是书没好好念,才会跑来这个圈子,然后演了几部戏之后,到了20多岁,就该跑去嫁人了,而你印象中的那个年代的女演员差不多都是这样的道路。所以很少人会相信说女演员能坚持学习,坚持去做幕后的工作,甚至喜欢拍电影,大家的观念是“喜欢电影没问题,喜欢做电影明星可以理解,但是喜欢拍就很不可思议”。因为拍戏很辛苦。大概是从我这一代开始这个观念就有所转变了,可能也跟我真的走到幕后去有关系,而且还真的有成绩单交出来。大家对我们这个行业才会有所改观,觉得有所谓才华这样一件事,对女性电影工作者有了不同的感觉。

南都周刊:所以很早就给你做了电影回顾展?

张艾嘉:我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好像是人去世后才会做的一件事情,我那时候才30多岁,记得英国那边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还在睡觉,听到他们说要给我做回顾展,我当下反应就是那不是应该等我死了以后才做的吗?对方就赶紧说,不不不,只是要表示对你的尊敬……然后我就只能认了。

记者后记

一个勇字当头

以前,张艾嘉的电影几乎没有在大陆上映过,今天,她带着被评论称为突破之作的新电影《我们这一家》“前来拜访”,但我仍然在其中触摸到了很熟悉的张艾嘉味道,那就是细腻、温柔却个性独立的女性气质,用张艾嘉的话来说,“这不是文艺女青年的特质,反而是更现代的女性都会具备的素质,其实就是一个勇字嘛。”她走过的那条路,也许也能用这句话概括。

不同时期的张艾嘉,各有各美。

娱乐回忆录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在《锵锵三人行》上看到张艾嘉,她跟窦文涛讨论父女关系、亲情,此时的张艾嘉早已不是那个银幕里让人流连忘返的青春女星了--她现在是太太、母亲,一个越老越美的美人。

有两种美人最让人唏嘘。一种是玛丽莲·梦露那种红颜型,将容颜定格在最青春的那一刻,然后让自己的肉身从这个俗世庸尘中永久消失。还有一种隽永型女人,年轻时捕获无数男人的心,岁月一晃,几十年过去,她仍可以靠自身魅力吸引更多的男人去想她、爱她,比如此时此刻的张艾嘉,你完全可以感叹一句:越老越美啊!

张艾嘉年轻时不缺少粉丝,值得一说的是她的粉丝都大名鼎鼎,同为文艺圈的悍将,他们都对他顶礼膜拜。当年的李宗盛、罗大佑、黄?、杨德昌、侯孝贤,文艺男人们在她身上花费的精力不比创作一部杰作省心省事。当然,谁又能说爱女人跟创作作品毫无关系呢。这样的男人因为女人而创作文艺作品的例子很多,比如同为1980年代,中国诗歌界也有一位这样的女人,整整一代男诗人纷纷向其献诗致敬,仅仅那些因女诗人而写出的诗行,就已经足够光芒万丈的了,更何况有人因女诗人的存在而发生了质变。

《光阴的故事》里张艾嘉穿着轻薄内裤在刚刚搬去的出租房里,踩着凌乱的衣物家具,那是一个青春得会让人生出怜爱的女孩。25年后,当桂纶镁在《最遥远的距离》里同样住进刚刚租下来的房子时,忧愁和郁闷挂满脸颊,虽然年轻,但桂纶镁在那个时候就已然老去。两代青春文艺女青年,中间不知道还隔了多少人,至少通过银幕作品映射出来的个人气质,已经天壤之别。

个性要强、不畏惧困难、不服输,也是张艾嘉能走到今天的关键词。从个性独立花容月貌的女演员,到性情刚烈不听旁言的女导演,你可以从她的一系列经历中发现:张艾嘉坚持着那些该坚持的,宽容着那些该宽容的,袒露着那些该袒露的,证明着那些该证明的,同时也妥协过该妥协的,这就是张艾嘉展现给我们的。一代文艺女青年,没有老去,或者说她已将“老”变成一种美丽,从少女张艾嘉一直到她顺变成太太、妈妈。从《光阴的故事》中开始,她只是换上一身女性职业装,然后不留痕迹地转了几次身姿,仍然是把那份最美好最让人生出怜爱的光芒留给了观众。

已经55岁的张艾嘉,以导演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保留着那份隐隐的害羞,当被人追捧为大导演、大演员、大歌手、经纪人、制片人时,张艾嘉“哎呦”“哎呦”了几声,抚了一下自己的头发,然后为自己追加了一个“小女人”称呼。这时的张艾嘉,或者说一直以来的张艾嘉,不管她多么要强、能干、出色、卓越,她都保留着“小女人”的那份气场。毕竟,我们喜欢的张艾嘉就是张艾嘉,不是许鞍华。

来源:南都周刊 2008-06-06

编辑:文妍

更多相关内容
举报虚假新闻: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虚假新闻和其他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ENTER"键,填写举报邮件。
举报电话:020-87373397。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