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lishi/2010-06/08/content_20212169.htm 在 2019-09-23 10:31:2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关天培:精忠报国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图)
首页>>文化中国>>文史馆>>风云人物 字号:
关天培:精忠报国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图)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6-08 21:34 责任编辑: 苏向东

虎门炮台

位于淮安市的关天培祠门前挂有林则徐撰的挽联

关天培画像

晚清的中国犹如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漂浮在风雨交加的茫茫海面上,而关天培就像一位堵漏的勇士,期望能够挽救这艘破败的船舶。他精忠报国,整顿军务,巩固边防,训练兵丁,但他也只能挽危难于一隅,一旦失去上司的支持,即使其一隅也无存留的可能,那么他只能在这一隅之地用鲜血绽放他的报国之志。160多年过去了,关天培这位英雄愈来愈受到中国人民爱戴与尊重,他不仅活在献身之地广东虎门,也活在他出生之地江苏淮安,更活在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心中。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林则徐为关天培撰的挽联,抒发了作者对琦善等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战友的无限怀念之情,短短38字,抵得上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关天培大事年表

1780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

1803年:考取武庠生。

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

1827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

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自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

1840年: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为此,他特意在大战前夕,派专人将自己的旧衣与遗齿送回故乡与家人作诀念,明示死志。

1841年: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壮烈殉国。死后追封“谥忠节”、敕封“振威将军”。

虎门浴血

公元1834年,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他的老母已年迈,无法随他去广东赴任,她深知儿子此去责任重大,不愿让儿子分心,便执意要回老家淮安。关天培遂让夫人杨氏,长子奎龙,次子从龙陪着老母亲回归故里,并代他尽孝。

关天培明白,广东防务薄弱,需要整顿的地方太多,刚到广东不久,即亲临前线察看,“公务无分巨细,事事尽心。”(关天培《延龄瑞菊图自述》)关天培“亲历重洋,遍观厄塞”。他想到虎门是外洋通向省城广州的咽喉要塞,认定要保卫广东,首先就要守住虎门。而要守住虎门,首先要修建炮台,加固旧有炮台,并添建新炮,需将各炮台的“炮洞、石墙及铺地石块全行更换,用三合土改筑”,以柔克刚,防止炮弹打在石墙上,碎石四溅伤人。并添建六千斤、八千斤大炮各二十门。

除了修建炮台,添加新炮,关天培还“操练兵技,演习炮准,配造火药,整理军械”。关天培明白,即使有了好的武器,还需要纪律严明的队伍,技术过硬的士兵。他勤于操练,务必使士兵懂得攻之技巧,设防有备。在他的操练下,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接着,关天培还在横档山水面设置木栅、铁链等水中障碍,形成多重防线,并把装有石头的沉船布置在沿海一线,以阻止敌船进攻时靠近海岸。

关天培的苦心经营下,虎门有了多重防线,加上兵士训练有素,广东沿海战线固若金汤。林则徐查没了英国商人2万余箱鸦片,并在虎门销毁,这让他们大为恼火。英国兵士虽然有意挑衅,却没有得到半点便宜。1838年7月,英侵华舰队突犯九龙山口,被击退。9月,英舰至虎门外穿鼻湾进口寻衅,关天培亲临前线,立于船桅前督战,发炮击伤英舰,使其乱成一团,迫其败退。在广东占不到便宜,英军就改犯厦门,并北上进犯,这让道光皇帝感到害怕,加上一些“主和派”大臣借机鼓惑,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并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这位投降派一到广州,就下令撤去各炮位的兵勇,并毁掉关天培多年经营的防线,打捞沿海设置的障碍,拔除暗桩,甚至连炮药也减少发放,并任由英军随意进入中国水域进行测量,这等于给英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由让他们再次升起侵华的野心。

琦善的和谈诚心并未感动侵略者,1841年初,和谈陷入僵局,英方决定以武力迫清廷就范。1月7日,英军攻陷沙角、大角炮台,副将陈连升阵亡,虎门危急。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等监守“靖远”、“威远”两炮台,向琦善急求援兵,但仅得220余人。面对大批来犯的英军,关天培明白,结局是显而易见的。2月26日,英军向虎门大举进攻。关天培在最后关头,率领将士,挥刀上阵,指挥士兵顽强坚守。战斗从中午持续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无奈寡不敌众,守卫炮台的将士大半英勇牺牲,关天培也受伤10多处,周身鲜血淋漓,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这时,敌人从炮台背后蜂拥而上,一士兵要将关天培背下阵地,他横刀阻止。最后关头,关天培沉着镇静,指挥士兵顽强抵抗,忽然,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中弹倒下了。他的鲜血染红了虎门炮台,也染红了中国历史。

关天培与其他将士全部壮烈殉国,炮台已经失守,家丁孙立通过“通事吴某”,把关天培的遗体搬运出来。当孙立忍着伤痛,把关天培的遗体搬运走时,闻听阵阵炮响,不由愤怒不已,责顺道:既已答应,为何又响炮声?原来,英军敬重关天培英勇不屈的精神,在用一种特殊的礼节,向这位英雄表达他们的敬意。

精忠报国

关天培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景仰,如果追溯关天培高尚人格的成因,还要从他幼时说起。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1780年1月8日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在他幼年时,即受到母亲吴氏良好的启蒙教育,关天培喜欢练武,又崇尚正义,经常匡扶正义,帮助弱小,深受当地民众赞誉,但由于其时家贫,未能进一步读书,只好考入军营,于1803年考取了武庠生(武秀才)。初授漕督右营把总,关天培在临上任的前一天,关母吴氏特意把他叫到跟前,给他讲了宋朝“岳母刺字”的故事,讲了岳飞不论在什么样情况下,始终不忘国家大义,精忠报国。并要关天培牢牢记住国家之重要,军人更要以奉献国家为荣。关天培牢记母训,以岳武穆为榜样,开始了他漫长一生的戎马生涯。

1826年,由于“漕河浅阻”,江苏筹办海运漕米难以运抵京城,操办此事的官员颇为头疼。押运粮米,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差事清苦,需要在水上漂泊几个月,危险重重。然而,关天培“不避毛遂之嫌,力请身任”,这让操办此事的官员喜出望外,关天培的能力与胆量初露峥嵘,于是被委任为押头,运送漕米赴京。这是一支由1254只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运漕米124.1万余石,行“汪洋大海,遇警风骇浪”,行程五千余里,途中,虽有三百余艘船只因为风浪“漂入高丽”(今朝鲜)境内,但他根据潮水、风向等河流因素,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皆化险为夷,不但“斛收无缺”,而且“各船舵水兵三万余人,一丁未损”(关天培《筹海初集·序》),十分出色地完成了此次运送漕米的艰难护航任务,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多次接见和嘉奖,被提任苏淞镇总兵。

关天培于1834年10月受命接任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其时,关母已年近八旬,忍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且又不愿拖累关天培,坚决要回淮安老家生活。从此,关天培把对慈母的一片孝心全用在整顿海防,保卫国家南大门的国防事务上。1838年仲秋,虎门提督署内菊花盛开,争奇斗艳,“有并蒂双花者,有一蒂三花形同品字者,有重楼花分三层者,有一茎双头花开四朵者,更有黄菊一枝,顶开大菊一朵,又于花瓣中另生六茎,长者二寸,短者寸余,茎端各开小花一朵,共成七子之形。”看到这些在秋风中精神抖擞的菊花,关天培不由触景生情,思念远在故乡淮安的老母和亲人,更想到8月26日是老母亲八十诞辰,但由于广东防务很紧张,自己不能回乡侍奉慈母,为她老人家祝寿。于是,关天培特意请友人、广东名画家何种(字丹山)就以菊花为喻,绘了一幅《延龄瑞菊图》,遥祝母亲身心健康,延龄益寿。并请林则徐、邓廷帧赐题。两位上级官员都十分器重关天培,还借题诗之际,相互担心关天培被对方借机弄走,这种英雄惺惺相惜的事情,一时被传为佳话。对于关天培来说,无论到了哪里,都一样为国尽忠,可是,他的能力、他的胆识,却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自然是上级争相挖掘的高级人才。

林则徐对关天培的器重是有原因的,他了解关天培的能力、本领与胆识。在英国强兵入侵时,多数中国兵丁处于守势,被动挨打。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出四十八艘战舰和四千名士兵到达广州海面,准备向中国发动进攻。那些天,英国军舰在我国海面上耀武扬威地游来荡去,气氛很紧张。谣言四起,有些官兵心里七上八下的。林则徐一点儿也不惊慌,他找到关天培,问他:“洋人现在这么猖狂,我们可不能被动地等着挨打呀!”

关天培说:“您说打,我就去打!”林则徐果断地说:“主动出击!把我们的兵勇派出去,到海面上找洋人打。”“好!”关天培忍不住吼出了心里的声音。他们仔细地商量好对策后,派出大小兵船70多只,1000多名水勇,由机智勇敢的副将马辰等人率领,出海寻敌。林则徐和关天培亲自来到前沿阵地,鼓励将士们说:“洋人在海上散布谣言,扰乱我军心民心,闹得人们日夜不安。我们一定要打掉他们的威风。” 又过了三天,他们出海来到了一个叫冷水角的地方,终于在那里发现了一艘英国兵船。马辰立即派出几只快艇,追了上去,一发炮弹正好击中了敌舰的腰部。那只敌舰见势不妙,赶紧逃跑了。胜利鼓舞了士气,到傍晚,他们又发现了十艘敌舰,马辰和水勇们非常高兴,全力向敌船冲了过去。当离“架厉”号越来越近的时候,马辰下令开炮。几发炮弹掠过汹涌的波涛,落在“架厉”号上,把它的船体穿了几个大洞。那些英国兵纷纷落入水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英军兵船不敢再打,趁着天黑,赶紧逃往远海去了。

正因为精忠报国之志贯穿关天培的一生,才有了他面对强兵入侵还能如此坚定地指挥兵丁反击。最后关头,关天培手执佩刀,狠狠砍杀闯上炮台的英兵,不幸被敌炮当胸击中,以身殉职,最后时刻,他仍然双目不闭,屹立不倒。

英雄不朽

淮安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英雄辈出之地,但是,关天培还是以他卓尔不群的英雄形象永久地铭刻在故乡人民的心头。去淮安采访的过程,是一次对心灵洗礼的过程。

坐上8路公交车去楚州,一边欣赏旖旎的里运河风光,一边酝酿着此次采访顺序。决定先去关天培祠,坐在后面的乘客听说我是去关天培祠的,即刻热情地向我介绍行走路线,怕我迷途,还给我手绘了一张草图。坐在我前面一个女孩子,则和我一起下了车,并领着我走到关天培路,然后告诉我,向前走300多米地,可沿着一条小巷进去。

谢过热情的女孩,我抬头一看,关天培路热闹的街道上,竖立着一幅巨大的地产广告:关天培路,人气旺盛,财富宝地。我一向反感商业广告,不知为何,这则广告却给了我另一种感受,160多年过去了,关天培依然是故乡人民热情满怀的英雄人物。

停在街道两边的三轮车夫见我步行向前,热情地上前寒暄,希望能揽到一笔生意,我告诉他们,是去关天培祠的,一听到关天培这个名字,他们即刻止住了喧哗,给我指了指前方的一个小巷。我感受到关天培的分量,他至今仍然是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三轮车夫没有因为想着多赚点辛苦钱,拉着我绕上一些路,而是颇怀敬仰地把关天培祠所在地指给了我。也许,当我们走近关天培路,就与楚州的人民一样聆听到了英雄的呼吸,关天培路、关天培祠、关天培墓,这些,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而高高地屹立于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则流淌在人民的血液里,心灵中。

从一个叫锅铁巷的小巷向里走,过了一座小桥,就望到了关天培祠,青砖青瓦,一派清静、肃穆,院墙上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关天培祠”字样,院子里干干净净的,几株古树生机盎然。原祠建于清道光26年(公元1846年)。当时规模宏大,有大殿3间,西厢6间,西厢的前后各有一个小院子,东厢3间,东厢南头有厨房,门厅与大殿对称。庭院中间建有碑亭一座,刻有道光皇帝的谕祭文,故称为“谕祭文碑”。门厅西边塑有两战马,面北檐口有3块匾牌,正中对着塑像的匾额为“谥忠节”,左首为“敕封振威将军”,右首为“法福灵阿巴图鲁”(满语意为对英雄的美称)。大殿中间是放置关天培塑像处,在塑像的上方中间有块匾,上书“为国捐躯”4个字,匾上有御印1方,时间是道光26年。在“为国捐躯”下边还有一块匾,上书“威震华夷”。大殿门外有青石板平台,是供官员们祭拜用的。原祠大殿在抗日战争中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现祠是1953年底1954年初由政府拨款修建的。大殿3间,中有塑像,神台上,关天培官服塑像栩栩如生,两旁一对亲随,分别执剑捧书。殿内现陈列着关天培作战时的许多画像,既有当时的战船、兵器,也有关天培作战时的英勇抗敌的画面,还有他的生平简介,以及当时整个战斗过程的描述,令观者如同生临其境,更加了解那个风雨飘摇时代英雄的气概与精神。正殿上方有“关忠节公祠”匾额,门前挂有林则徐撰的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上联发问,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的坚固防线到底是谁毁坏了,以致他孤军作战,鞠躬尽瘁,为国捐躯?下联记述关天培和参将寿廷章在无援的困境中双双为国尽忠,他们伟大的民族气节,连英军都很钦佩。全联抒发了作者对琦善等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战友的无限怀念之情,短短38字,抵得上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关天培墓在城东乡南窑村,距离关天培祠约1.5公里。决定去墓园一访,就在我于关天培墓前凭吊时,有游人来到墓前,是一位安徽的大学生,利用暑假之际特意来楚州祭拜民族英雄关天培将军的。这位学生告诉我,他与同学最为钦佩的就是英雄岳飞、关天培这样顶天立地的中华民族英雄,是他们让中华民族有了不倒的骨骼,是他们让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英雄的传奇。傍晚时分,我重新回到关天培祠附近。关天培英勇殉国后,他的家人就生活在这里,我向周围的居民打听关天培后裔现在的一些情况,一位叫李叔的居民热情地向我讲起他了解的情况。关天培的家人回到故乡后,受到了乡邻热情的关照,对英雄的亲属,上自地方达官贵人,下自贩夫走卒,无不敬仰之至。就在我想了解更多情况时,李叔对我说:巷里还住着一位邻居,他和关天培的一位后裔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了解到这个信息后,我即刻向这位邻居打听,他告诉我,关天培的这位后裔叫关翔,现任苏北灌溉总渠党委书记,当我拨打关书记的电话时,他大概了解我们的采访计划后,婉拒了我们的要求,他说:现在正是洪水季节,他所在的单位需要全力应对洪水入海的工作,抽不出时间,希望得到谅解。不知为什么?关翔的话让我想到了关天培将军,即使时光过去了160多年,他们的血管里还流着一样的血液,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利益,什么都可以放弃。关天培是名军人,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毫不犹豫地战至生命最后一刻,关翔虽然不是军人,他面对的洪水不就是另一场战役?当需要他时,他也像一名军人一样,死死地守在阵地。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诠释关天培的精神的呢?也许,没有对话的采访,就是一场最好的采访,在此,我祝福关天培将军的后人,让英雄的精神不仅在血液里流淌,也在行动中延续。

文章来源: 晶报 发表评论>>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