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一代名伶张君秋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6/15/15314633_0.shtml 在 2019-04-13 21:44:4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一代名伶张君秋_资讯频道_凤凰网

一代名伶张君秋

张君秋

今年5月27日是一代名伶张君秋逝世15周年纪念日。他是京剧史上出类拔萃的青衣演员,是继梅兰芳之后京剧男旦中的佼佼者。张君秋原名滕家鸣,祖籍江苏丹徒,1920年生于北京,自幼随母张秀琴在河北一带演出河北梆子娃娃生,13岁拜李凌枫为师,学京剧青衣。李凌枫是王瑶卿的弟子,故张有机会随师进入大马神庙王家的门墙。因嗓音与王瑶卿年轻时相近,故深得王师爷的喜爱,教会他《大保国》、《二进宫》、《别宫》、《祭江》、《四郎探母》等青衣唱工戏;此后,还教了一些刀马旦戏,如《十三妹》、《得意缘》、《穆柯寨》、《虹霓关》、《樊江关》等,使张君秋既练了身段,又学了京白的念法,同时了解了更多京剧知识,领略了舞台艺术的奥妙。

1935年,16岁的张君秋在北京吉祥戏院“借台练戏”,演出《女起解》,由于他嗓音甜润、扮相秀美,从而一炮打响,征服了观众。

1936年,北京《立言报》倡议公开投票选举“四大童伶”,结果张君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得票最多。因前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故他们被誉为“四小名旦”。当时对张君秋的评价是:“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工,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处似荀。”此后,张君秋正式搭班唱戏。先后与雷喜福、孟小冬、谭富英、马连良等合作,多演一些生、旦的“对儿戏”,如《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红鬃烈马》中的王宝钏、《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审头刺汤》中的雪艳、《四进士》中的杨素贞、《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等。有时也在前场单独唱一出旦角戏,如《玉堂春》、《缇萦救父》、《虹霓关》等,巡回演出于京、津、沪各地。

一次,他在北京华乐戏院演出《二进宫》时,引起了尚小云的注意。剧中,张君秋饰李艳妃,谭富英饰杨波,金少山饰徐彦昭。三人嗓音高亢、嘹亮,功力悉敌,观众不断喝彩。散戏后,尚小云表示愿意给予辅导,并叫张君秋去家中学戏。此后,尚小云不但亲授了《汉明妃》、《春秋配》、《状元祭塔》等戏,还让张君秋与自己同台演出,在《乾坤福寿镜》、《九曲黄河阵》和《青城十九侠》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张君秋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尚的艺术风采。此后数十年间,张君秋不时地向尚小云请教,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在唱腔和身段上也吸收、融入了尚派刚健、婀娜的特点。

在与诸多名家合作的过程中,张君秋不但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也了解了经营管理之道。他于1942年成立谦和社,开始挑班,其阵容齐整,实力雄厚。此时,王瑶卿为了给张君秋开辟一条新路,遂在一些演出剧目上增头益尾,整理加工,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令观众耳目一新。如《三娘教子》改为《王春娥》,《梅龙镇》改为《骊珠梦》,《贺后骂殿》改为《困龙床》等,还将一些新编的剧本提供给张君秋排演使用,如《怜香伴》、《银屏公主》、《凤双栖》等。

张君秋深知要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必须刻苦学习。他不但拜梅兰芳为师,同时还向程砚秋学习《红拂传》、《牧羊卷》、《六月雪》等戏。此外,还向阎岚秋、朱桂芳、冯子和、朱传铭、郑传鉴等名家学习和请教,拓宽了戏路。

1948年12月,由孙兰亭组班,张君秋与马连良、俞振飞等赴香港的娱乐戏院、高升戏院演出,剧目有《龙凤呈祥》、《玉堂春》、《苏武牧羊》、《凤还巢》、《法门寺》等;前场垫有武戏《白水滩》、《铁公鸡》等。然而,此次香港之行的上座率并不理想,为弥补损失,张君秋与马连良、俞振飞等人继续留港,并于1949年初,为吕氏兄弟之胜利影业公司拍摄《梅龙镇》、《渔夫恨》、《借东风》、《玉堂春》四出京剧电影,艺术顾问为欧阳予倩,导演为白沉,美工为丁聪。张君秋等不计片酬,只请胜利公司负责安排班底演员返回上海事宜。

1951年初,张君秋与马连良合拍的《渔夫恨》、《梅龙镇》在香港快乐戏院首映,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翡翠七彩’的京剧电影”。同年9月,他与俞振飞合拍的《玉堂春》,与马连良主演的《借东风》在香港国泰戏院首映,观众十分踊跃。12月,张君秋与马连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返回大陆,参加武汉中南区京剧团演出。1952年,他回到北京,不久后成立了北京市京剧三团,1956年,该团与马连良剧团,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成立了北京京剧团。张君秋全身心地投入演出和艺术创作,先后排演了《望江亭》、《诗文会》、《状元媒》、《秦香莲》、《西厢记》、《赵氏孤儿》等剧,舞台艺术至臻佳境。其中《望江亭》、《秦香莲》拍成彩色戏曲片,广为流传。1963年,张君秋与马连良等再次赴香港、澳门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此外,他还排演了现代戏《芦荡火种》、《年年有余》等。1966年“文革”开始后,张君秋遭到迫害,被迫停止了一切演出。

1978年,张君秋恢复工作,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从事戏曲教育,培养了一批张派传人,如薛亚萍、王蓉蓉、张萍、杨淑蕊等。

1989年12月27日,张君秋应邀赴美访问、讲学。1990年2月,张君秋在旧金山接受了林肯大学授予的“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校长张道行博士致贺词,加利福尼亚乔治州长派代表持专函到场祝贺。之后,张君秋被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

1994年,张君秋参与了京剧音配像的录制工程,任艺术指导并题写戏名,他感到对京剧传承能发挥余热,是老有所为。三年后的一个早晨,张君秋接到音配像导演迟金声、马崇仁的电话,被邀请为新影片《龙凤呈祥》录音。就在等电梯准备下楼时,他突然心脏病发作,一头栽倒在地,等急救车拉到阜外医院时,已停止了呼吸,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张君秋虽然永远地离开了京剧舞台和广大观众,但张派传人层出不穷,张派剧目频繁上演,那铿锵和鸣的张派声腔仍在萦绕盘旋,不绝于耳。(作者为著名书法家、戏曲研究专家、原北京市宣武区书协主席)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