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和田地区的历史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ts.cn/homepage/content/2015-07/27/content_11694761.htm 在 2019-05-12 21:43:3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和田地区的历史沿革 -天山网

和田地区的历史沿革

零距离 2015-07-27 10:49:45来源:和田零距离
进入论坛
分享到

和田地区,古称“于阗”,藏话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清初才改“于阗”为“和阗”。秦汉以前,有操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和塞人、羌人、月氏人等不同的古老土著民族在这里生存。古代有皮山、于阗、扜弥、渠勒、精绝、戎卢诸国。

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始,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至此和田正式归属中国版图,成为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书·西域传》:“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亦曰涣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诸胡曰豁旦。”

《大唐西域记》称作瞿萨旦那国:“唐言地乳,取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汉那国。匈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讹也。”

又称:“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大半。”瞿萨旦那为国名,含义是“地乳”。

《大唐西域记》有如下记载:昔于阗国王暮年无嗣,于是祈祷天神,请求继嗣。忽间神像前额剖裂,出一婴孩。全国上下欢庆。但婴儿不食人乳。国王恐其夭折,又去神前求助养育之法。突然神前地面隆起一包,形状如乳,婴儿吮饮,长大成人,继承王位,世代相传。因为“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可见于阗王为“大地之骄子”,使用“瞿萨旦那”为国名应是众望所归。但地名则称作于阗或豁丹未变。元代以来史书有兀丹、忽炭、斡端等,都是和阗或于阗的不同译名。

和阗和于阗是古代南北方民族语言的不同称谓,有所差异。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前后,汉朝向于阗、扜弥、精绝、皮山、渠勒、戎卢诸国国王、将佐按汉制封官、授汉印。

自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和田后,和田曾有过辉煌的佛教文化。古称于阗为佛国。

汉代还在精绝设立禾府,管理屯垦事务。公元57年后,于阗国势转盛,邻近诸国皆服从。

魏晋时期,于阗国与祖国内地保持着密切关系,皮山、渠勒、戎卢、扜弥、精绝等城邦国被于阗兼并,这时的于阗就相当于现在和田地区的范围。

从西汉开始历代中央王朝都在这里封王设官,进行有效管理。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封于阗王为“晋守侍中”。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和田设毗沙都督府,置十州。

后晋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国王。

辽设于阗王府

公元1006年伊斯兰教传入和田,并广为传播。

宋嘉礻右八年(1063年)册封于阗王为“归忠保顺石后鳞黑韩王”。

北宋属喀喇汗王朝

南宋属西辽。

元代为察合台阿鲁忽的封地,曾设置斡端宣慰使元帅府。

元代为蒙古王封地,至元年间设宣慰使元帅府。

公元1279~1289年设宣慰使元帅府,

元称于阗为斡端或忽炭。

明朝复称于阗。

清设置于阗于今之克里雅,遂有于阗(克里雅)与和田之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和阗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

1865年阿古柏侵占和阗

1878年清军刘锦棠部收复和阗

光绪九年(1883年)设和阗直隶州。

1913年改直隶州为和阗县。

民国9年(公元1920年)设和阗道,和阗县属和阗道。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改为和阗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

1933年穆罕默德·伊敏暴乱,成立了“和阗伊斯兰共和国”

1934年为马虎山所破。

1937年盛世才省军进驻和阗。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和阗解放

1950年改称和阗专区

1959年改和阗为和田

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

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和田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之重镇,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枢纽。

1984年和田县析置和田市。

1997年,和田市辖4个街道、1个镇、3个乡:奴尔巴格街道、古江巴格街道、纳尔巴格街道、古勒巴格街道、拉斯奎镇、伊里其乡、肖尔瓦格乡、古江巴格乡。

2000年,和田地区辖7县1市,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于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民丰县。共有75个乡,1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401个村委会。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田地区总人口1681310人。其中:和田市 186127人、和田县 261498人、墨玉县 405634人、皮山县 216024人、洛浦县 235716人、策勒县 132139人、于田县 212061人、民丰县 32111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田地区总人口1681310人。其中:和田市186127人、和田县261498人、墨玉县405634人、皮山县216024人、洛浦县235716人、策勒县132139人、于田县212061人、民丰县32111人。

2000年末,和田地区总人口168.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3.67万人,占总人口的14.08%;维吾尔族162.56万人,占总人口的96.67%。辖1市7县: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于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民丰县。共有75个乡、11个镇、4个街道,1401个村委会。

2003年,和田地区总面积248945.29平方千米,总人口1743813人。辖1市7县,即: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和田市。

2006年,将洛浦县吉亚乡、玉龙喀什镇与和田县吐沙拉乡划归和田市管辖。

2006年7月11日,洛浦县吉亚乡、玉龙喀什镇与和田县吐沙拉乡正式划归和田市管辖。两乡一镇划归和田市管辖后,和田市管辖区域变为五乡、两镇、一个管理区、一个工业园区和四个街道办事处。和田市的行政区域面积由155.04平方千米扩大至465.84平方千米,总人口由19.25万人增加到27.19万人。

和田历史悠久,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两汉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称于阗。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置于阗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地当吐蕃要冲。《新唐书》称作西山城。和田地名,史籍有多种记载。《唐书·西域传》:“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亦曰涣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诸胡曰豁旦。”《大唐西域记》称作瞿萨旦那国:“唐言地乳,取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汉那国。匈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讹也。”又称:“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大半。”瞿萨旦那为国名,含义是“地乳”。《大唐西域记》有如下记载:昔于阗国王暮年无嗣,于是祈祷天神,请求继嗣。忽间神像前额剖裂,出一婴孩。全国上下欢庆。但婴儿不食人乳。国王恐其夭折,又去神前求助养育之法。突然神前地面隆起一包,形状如乳,婴儿吮饮,长大成人,继承王位,世代相传。因为“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可见于阗王为“大地之骄子”,使用“瞿萨旦那”为国名应是众望所归。但地名则称作于阗或豁丹未变。元代以来史书有兀丹、忽炭、斡端等,都是和阗或于阗的不同译名。

分享到
[收藏] [打印] [责任编辑:袁雅蕾]
共有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