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古月和孙飞虎面对面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old.jfdaily.com/gb/node2/node142/node3894/userobject1ai221139.html 在 2017-04-15 02:34:3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网站
  设为首页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解放日报 新闻晨报 新闻晚报 申江服务导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房地产时报 支部生活 上海小说 新上海人 人才市场报 上海学生英文报
今日要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中国财经 体育新闻 科教新闻 娱乐新闻   今日上海 社会 经济 证券 楼市 车市 教育 职场 科技 健康 文娱 生活
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娱 >> 正文 选择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青草绿 海天蓝 葛巾紫 极光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位专演毛主席 一位专演蒋介石  
  古月和孙飞虎面对面  
 
       http://www.jfdaily.com 2003-7-17 8:33:47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毛主席”古月和“蒋委员长”孙飞虎,经常同时出演一部影视作品,但除了《重庆谈判》等极少数片子之外,两人很少在同一镜头、场合中出现。在本周五晚文艺频道播出的《家庭演播室》节目中,观众将看到他们坐在同一条沙发上亲密地聊家常---卸下扮演历史风云人物所必须的庄严与沉稳显出了平凡轻松的一面。
古月:演好主席不容易
和孙飞虎不一样,古月在扮演毛泽东以前不是演员,就因为外形长得太像,最终成了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一般特型演员化装要很长时间,像孙飞虎化蒋介石的装一般需4个小时,要垫鼻子,戴牙套;被人们认为酷似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卢奇,化装也要3个多小时;而古月化装成“毛主席”,只须把发型做成中分大背,下巴再贴一颗痣,一个钟头就行了。
成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彻底改变了古月的生活。当初,他在云南当文化科长,如今,他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顶梁柱”,军衔是文职将军。迄今为止,古月已经在84部影视作品中扮演毛泽东,而这个数字显然还会增加。
要在银幕上逼真地展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风采,要让观众看着信服,古月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演好毛主席,古月在平时生活中下了许多苦功夫:查资料,看纪录片,反复阅读毛泽东著作,向老红军、老革命讨教,到韶山用录音机录下当地方言,一句句模仿。他还专门临摹毛主席的书法。在节目录制现场,他当场挥毫,写就毛主席诗词一首,运笔走势,还真有“毛体”的意韵。
孙飞虎:不再出演蒋介石
为配合做这期电视节目,孙飞虎特意把头发重新剃光;这下好,当他身着长衫一亮相,全场观众都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在人们“太像了”的啧啧赞叹中,孙飞虎说:“人们都说我像蒋介石,其实在演这个角色之前我从没觉得自己像过。但自从电影《西安事变》扮演蒋介石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不过,孙飞虎却不愿被视为专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他认为自己只是“能演特型的演员”。毕竟,扮演蒋介石前他就已经是演员了;而成为特型演员后他也演过各种别的角色,如《太平天国》中的曾国藩。
前些年开始,孙飞虎不再扮演蒋介石了。问及原因,孙飞虎说:“年纪大了,人也发福了,已经不太像了。这些年总有人来请,但我觉得,演员要对观众负责,要对过去的影视形象负责。”不过,孙飞虎并没有就此不演戏。目前,他正在横店拍一部古装戏《汉武大帝》。
虽说不再演蒋介石了,孙飞虎对这个角色显然还有感情。当主持人要他评点一下其他几位演员塑造的“蒋委员长”时,孙飞虎毫不客气:“陈道明演得有特色,但太书生气,蒋介石是行伍出身,身上有霸气;赵恒多是不错的,可惜霸气还不足。”
两位特型演员的难解之缘
古月和孙飞虎之间有种“难解之缘”。古月第一次扮演毛泽东的电影《西安事变》,也是孙飞虎初演蒋介石的片子。孙飞虎对自己在《开国大典》中塑造的蒋介石形象最满意;也正是这部电影,让古月和他分享了当年的百花奖。
可以想见,这两位特型演员一见面,自是亲热异常。果然,古月在化装室一见孙飞虎,马上以晚辈身份上前问好、敬烟。因一身戎装的古月实在酷似“毛主席”,而孙飞虎又是一副“蒋委员长”打扮,两人间非常普通的招呼方式,在旁人看来竟有些“怪异”。
因为是参加《家庭演播室》,两位特型演员把各自的夫人带到了现场。这样一来更热闹了:两位的夫人都是演员,古月的太太张燕,是国内第一位扮演宋庆龄的女演员,在《廖仲恺》中,她和孙飞虎合作过;而孙飞虎的太太戴辉瑶,曾扮演过宋美龄!
说起来,孙飞虎的美满姻缘还和上海有关,夫妻两人在贵州省话剧团认识,而戴辉瑶当初选择他的理由是“上海人素质好”。孙飞虎出生在上海,念的是上海中学,而后又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到现在,他的一口上海话还是非常地道。他当初学蒋介石的宁波口音时,这口上海话帮了他大忙。目前还住在西安的孙飞虎,非常想叶落归根,回到上海。
 
    作者:本报记者吴海云  
   
  上一篇:研究生导演浮出水面
下一篇:中国人唱外国歌有大赛
 
   
Copyright©2002 jf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解放日报网络部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解放服务信箱:
info@jfdaily.com
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 传真:8621-6351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