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云门山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qingzhou.gov.cn/whly/cyqz/jd/201805/t20180531_428578.html 在 2021-02-02 03:10:2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青州市政府-云门山
云门山
时间:2019-04-01 16:03:00

  尊敬的各位游客,您好!欢迎来到青州著名风景名胜区--云门山景区。 众多来青州的游客,首选景点就是云门山。其原因就是这里有中国古代最大的摩崖石刻--巨寿。延年益寿,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登云门,祈长寿,这一份祝福,不仅留在你们心中,也带给你们家中的父母双亲和众多长辈。 

云门山离青州城区仅有2.5公里处,主峰海拔421米。山不在高,有寿则名。这里没有缆车可以乘坐,需要徒步而上,到山顶的行程大约40分钟。虽然是徒步爬山,但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加之文物古迹众多,一路美不胜收,所以大家会并不会感觉劳累。 

这四柱三门的牌坊便是云门山的山门了,仿古建筑,金黄色璃瓦覆顶,匾额上“云门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舒同,是中外知名的老红军,曾任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他的字外圆内方,舒展潇洒,自成一体,被称为“舒体”。“舒体”被列为计算机字库的常用字体,有着广泛的影响。 

云门山有千余级石阶直达山顶。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巧合,从山门到大寿字的石阶恰好999级。久久长久,寓意着延年益寿的良好祝愿。而且,这些石阶修得也很科学,每上二三级台阶,就有一小段平路,让您的腿有个缓冲休息的时间,这样上山下山都不至太累。 

(观寿亭)我们面前的亭子名叫“观寿亭”,大家可以稍事休息。“观寿亭”是一座两重檐五重梁的仿古高亭,这里为观看山顶大寿的最佳角度,所以叫“观寿亭”。大家可以选择角度,瞻望一下山顶大寿。 

观寿亭内有六个石鼓形的凳子,是用青州的特产青刚石制成,上面分别刻有貂禅、西施、李清照、王昭君等美女、才女的形象,雕工细腻,线条流畅。亭子上方绘有八仙、观音、寿星的图案。观寿亭建在登山的必经之路,登山的游客可以在这里稍事休息,看看山顶的寿字,登山的劲头就更大了。而当地的很多老年人经常来云门山,在这亭子里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谈谈云门山的典故,呼吸一下大山的清新空气,天晚了下山,也算是游了云门山了。 

大家看前面有一座小庙,这座小庙全部为石头制作。您可不要因为它小而小瞧它,这里住的可是云门山的主人--云门山山神,所以称山神庙。客人们来到这里,先拜访一下主人,也在情理之中。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然这庙也不在大,有神则灵。 

云门山到处种植松柏,四季常青。路旁的这些松树尽管只有碗口般粗细,可是已经有七、八十年的树龄了。据考证,这些树大多在上世纪30年代种植,是当时的国民党县长杨九五组织的。尽管这位杨县长也曾镇压过共产党,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提起他植树造林的功绩。这说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群众办点好事,群众就不会忘记。 

各位是否发现:路边好多松树杈上都放满了石头,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好吧,我告诉大家:这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系,用我们青州方言来讲,叫“压松枝”。“松枝”谐音“送子”或“孙子”,老太太门抱孙心切,希望家里早添人丁,就到山上的送子娘娘跟前求拜,下山时就捎一块石头放在树杈上,这样就寓意着送子,来年就可以抱孙子,心想事成了,还有人会折一小段松枝,插在耳后或头发上,说是“下山戴松枝,回家抱孙子”。这算是表达心愿的一种方式吧! 

云门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共同青睐的一座山峰,山顶有巨大的洞穴,南北贯通,远望如高悬太空的明镜,每逢夏秋之季云雾常穿门洞而过,景色非常壮观,人们称此景为“云门”或“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而得名,据山顶碑文记载隋朝此山被称为云门山 

这段奇特的路称为龟背石或龟背路,因路面表层上的图案与形状特别像龟的贝壳,因此而得以美名。据民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的千年神龟仰慕云门山,它跋山涉水,忍饥受渴,跚跚而来,寻找寿的真谛。从此便匍匐在云门山间,背驮着过往的行人。 

这里有一处题刻:“渐入佳境”。这四个字刻在这块小石壁上,有点信手涂鸦的感觉,但却是明朝著名书法家雪蓑所题。雪蓑是一位奇人,这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法家,不知生卒年代,也不知何许人士,甚至连姓名也不清楚。他在青州居住多年,与衡王有很深的交情。他行动诡怪,好谈玄理,喜欢饮酒,能弹一弦琴。好心人看他一人生活,就帮忙为他娶妻,可是婚后,从不与妻子在一起生活。人们看他生活拮据,经常送给他钱财衣物,但是,他又常常把这些东西随手送给穷人。他狂放不羁,喜欢喝酒,喝醉后,经常谩骂别人,可是别人对他的谩骂侮辱,他也毫不在意。因而青州民间流传许多雪蓑的故事。 

相传有一次雪蓑酒后登山来到这里,他看到山下大雾弥漫,山上却是春光明媚,一个个山头像是海上浮出的仙岛,他以为自己看到了人间仙境,便写下了“渐入佳境”四个字,虽似信手拈来,其中却隐含深意。他的意思是说云门山的景致从这儿越来越好了。 

各位游客:让我们“渐入佳境”,面前这片平坦的空地上的红墙院落,名叫“望寿阁”。 

云门山历来是佛、道两家争夺的圣地,有佛、道两家的众多遗址。隋唐为佛教的鼎盛时期,云门山是和尚们的天下,这块空地建有殿宇,供奉佛教的灵光菩萨。元朝之后,忽必烈作了皇帝,道教被定为国教,道士们就把灵光菩萨撤掉,改为道观,取名“灵官庙”。 

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与国民党三次激烈争夺青州城,解放军与精锐的国民党王牌顽八军曾在云门山发生一次激战,灵官庙为顽八军炮火炸毁。这处庙宇是1984年重新修建,并改名“望寿阁”。因为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山顶的寿字,所以命名“望寿阁”。 

正门遍额上“望寿阁”三个大字是我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的题写。望寿阁的正殿为四面透窗的高大建筑,殿内供奉的是福、禄、寿三星,门楣上的牌匾为“三星共照”。 

东边厢房里供奉着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眼光奶奶。实际上我们民间所称的“泰山老母”就是泰山上的碧霞元君。 

西边厢房供奉的是关公和文武财神。那位红脸的便是美髯公关羽。关羽是忠勇的化身,因此,佛道两家争相把他拉入自己的教门充当护法,他既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伽蓝神,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此处供奉关公,有保佑保平安之意。财神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类,此处供奉的文财神是比干。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耿直。比干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便直言相谏,最后纣王恼羞成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窍!”说完,就命人把比干的心给挖了出来。比干被刨心后,走出宫阙,虽然他没有了心,但是他吃了仙人送的仙丹,并未死去。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这里的武财神是赵公明,也是中国民间耳熟能详的人物。 

游客来到此处道教圣地,诚心拜祀关公和文武财神,可保佑自己与家人平平安安,财源滚滚。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最北端的突出部,三面悬崖峭壁,是云门山的风水宝地。一路行来,无论天气有多么炎热,在此处也可以感到凉风习习的,而且还可以观赏到四周美丽的景致。 

站在望寿阁向西望去,青州著名佛教文化胜地-驼山尽收眼底。这座山峰连绵起伏,形状如卧伏的骆驼,所以叫驼山。驼山东南面峭壁上,大小并排着石窟六座,石佛造像638尊,保存非常完整,是山东省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北望去,远处的青州城的全貌尽收眼底。近处有座被满山遍野松树林覆盖的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此山名为金凤山。金凤凰为传说中的一种很有灵气神鸟。相传它要到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繁衍生息,于是它便不远万里飞翔寻找,当它飞到青州时,被云门山的景致和灵气深深吸引了,于是定居下来传为美谈。 

向东望去,一望无际的原野。当天气晴朗时,您会发现东方有一条洁白的玉带在轻轻飘浮着,那就是青州母亲河--弥河。 

这里是登山两条路线的交汇点,有两处引人注目的石刻,一是书法家武中奇的“海岱雄风”,一是著名画家于熙宁的竹林图,均为现代创作。武中奇是中国著名的马背书法家,原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他的书法刚劲雄浑。“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泰山。即从渤海之滨到泰山脚下,这一千里沃野为古青州的所在地,“海岱雄风”展示了古代青州的磅礴气势。于希宁以画白梅著名,这幅竹林图也是他的代表作,与武中奇的书法相得益彰,别具风采。 

从“望寿阁”通往山顶的路有两条,右路经摩崖巨寿、云门洞,然后到大云顶;左路则经过万春洞,到东阆风亭和大云顶。我们从西路上山,直奔大寿。这段石阶比较陡峭,请大家注意安全。 

大家行路期间,我简要介绍一下青州的石刻文化。青州现存大量古代石刻珍品,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其原因,一方面是青州自古繁荣,自汉魏到明清,一直为历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文人荟萃,商贾辐集,众多名人乃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石刻文化;另一方面,青州有大片的山岭悬崖,其青石材料软硬适度,耐风雨侵蚀,非常适合用以石刻。特别是春秋战国以后,铁器广泛使用,文字高度发展,雕塑技巧日臻完善,民间艺人大量出现,从而创造了青州石刻文化的辉煌。 

青州的石刻有三大特点:一是历史长、年代久。青州最早的石刻艺术是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尧王山岩画,时代为春秋战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此以后,历代都以独特的石刻珍品享誉古今。北魏时期的郑道昭摩崖题刻,创中国魏碑榜书之最。宋代,许多著名文人如范仲淹、欧阳修、富弼、赵明诚等先后到青州,他们优游山水,抒发情怀,摩崖峭壁之间,也留下琳琅满目的题名、题记和题诗。二是种类全、数量多。青州石刻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而且每一类别都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品,散布于云门山、驼山、仰天山、玲珑山等名山的题名、题记、题刻等不下百余处,三是分布相对集中,保存相对完善。尽管青州石刻数量很大,但由于古人的精心筹划和今人的刻意保护,其分布相对集中,品相比较完好。摩崖题刻、造像等主要集中在云门山、驼山、仰天山等旅游景点。我们游览云门山,欣赏石刻文化可以有别具意味的审美享受。 

大家看:路边的这块平坦的大石头,刚好容纳一个人躺在上面,石台上方有石刻题记“蓑老卧豆岩”,您一定会非常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处题记是明朝书法家雪蓑的又一杰作。相传,有一次雪蓑酒后登临云门山,走到此处后躺在这块岩石上睡着了。到了晚上,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大雨顺着岩石流淌下来,淋湿了雪蓑的半边身子。他有所感悟,写下了“蓑老卧豆岩”几个字。友人不解,问其含义,雪蓑笑而不答,指指自己的脑袋。友人恍然大悟:繁体字“头”的半边淋湿了,去掉“页”字,就剩下“豆”字了。这是雪蓑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处字谜。 

这处“敬神如神在”,刻在路边的石壁上,非常醒目。这是孔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后面加上一句“不敬是泥胎”就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意思是说:如果你心里敬信神佛,神就真的存在;如果不信,它也就只是一尊泥胎而已。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见孔子是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人,是一位大智者。 

各位游客不知有没有数上山石阶。现在,我们已经踏着999级美好的祝愿来到寿字跟前。 

面前石壁上镌刻的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寿”字。这个字端庄大方,结构严谨。通高为7.5米,宽3.7米,仅寸字就有2.30米高。所以青州当地便有了“人无寸高”的戏语。这个寿字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九月初九所刻,到现在已有接近500年的历史了。细端此“寿”,笔法古朴苍劲,气势磅礴,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近五百年来,前来拜寿的人一直络绎不绝,人们不仅观赏这美妙绝伦的书法巨作,更祈愿自己和亲朋好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题写者是衡王府内掌司冀阳人周全。内掌司是青州明代衡王府的官职,负责王府内部事务,大约相当于秘书长。衡王崇信道教,在青州组织了许多弘扬道教的工程,云门山的碧霞宫、陈抟洞等,都是衡王修建开凿的。 

关于这个寿字,在我们青州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说法。据说衡王过生日祝寿,发出告示:谁献的礼最多最厚,就可以坐寿筵的首席首座。一时间,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们为了讨好衡王,拼命的争富比贵,献上自己认为最重的礼物。可是到了寿筵的这一天,将近中午,仍没有人敢做寿宴的首席首座,因为大家都不敢肯定自己所献的礼物是否最厚。这时,从门外走来一个穿着破旧的老道士,名为雪蓑。只见他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径直到首座上座了下来,大家都惊叹嫉妒不已,纷纷上前质问雪蓑:“你究竟献的什么寿礼,敢做这个位子?”雪蓑不慌不忙的站起来,对大家说:“各位请随我来!”他带着大家来到院子里,抬手往南边一指,只见南山上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光芒直逼衡王府。这下衡王高兴坏了,可仔细一瞧,寿字下面的寸字少了一点。衡王忙问雪蓑是怎么一回事,雪蓑让衡王拿来绸团,命文武百官一起磨墨,然后拿起绸团,望墨盘中一蘸,随手向南扔去,绸团飞了五华里,正好补上了这一点。 

寿字旁边,还有“神在”两个大字,这才是雪蓑的真迹。雪蓑善于书法,尤其喜欢作“方丈大书”。每次写字,总是准备好数斛浓墨,信手飞洒,倏忽而成,矫健有势。这处“神在”题记为云门山的第二大字,字径约一米,在摩崖上镌刻而成,笔墨饱满,架构矫健,古拙浑朴,雄浑生姿,挥洒自如,矫若惊龙,一气呵成,尽显狂放流姿之美,可谓神来之笔。游人往往于不经意间抬首便见二字,悠然之情畅然于心,恰似“敬神如神在”之意。 

云门山另一处道家石刻是马丹阳浮雕像,它位于山顶石壁北阴、大“寿”字的西侧,一个不被游人注意的僻静处。雕像左、右各有题款,右边题款为“甲意子,王西祁,冀阳书”,左边题款为“马丹阳祖师打坐真相”。从题款中得知,此画为一名叫王西祁的文人画家所作。“甲意”,即“士大夫甲意画”,古代专指文人画,用书卷气作为评画的标准,讲求诗情画意。王西祁,生平不详,当为明代人,擅长用文人笔法画道家人物。马丹阳打坐浮雕像是以王西祁的画作为底稿,又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刻于崖壁上的。其年代当为嘉靖年间,与镌刻大“寿”字同时。是衡王府崇扬道教、整修云门山庙宇的工程之一。 

马丹阳浮雕像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凸面高约半厘米,为头部侧面像。雕刻十分细腻,刀法精湛。雕像五官比例适当,面部清瘦,胡须飘拂,表情宁静,正在凝神东望。其仙风道骨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云门洞,位于山顶陡立的峭壁中间。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南北贯通。盛夏酷暑,游人在洞内休憩,凉风习习,沁人心脾。洞外两侧,历代石刻琳琅满目,遍布悬崖峭壁。这个南北贯通的大洞,远望如高悬太空的明镜,近看如拱璧月门,由此云门山有了一个非常有意境的名字“云门拱璧”。 

关于云门洞的来历,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衡王招亲的故事。明朝青州衡王有个女儿,才貌出众,人称“咏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华,许多王孙公子都来攀亲,但衡王夫妇爱女如掌上明珠,不愿轻易许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选个品学兼优,有才能的如意郎君。于是她让父王发出告示:谁能在云门山上挂一面镜子,能在王府的绣楼就看得清,她就嫁给谁。那些王孙公子、富人子弟听到这一消息,都争先置办铜镜,有的竟不惜卖掉家产。巨大的铜镜在云门山到处悬挂,但终因相距太远,因为没有太阳光的反射,在王府难以看到。这时,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个小石匠说他能办到,并说十天后来回话。小石匠带了锤钎、凿子工具来到云门山大云顶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凿了起来,他不分昼夜,终于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一个南北贯通、高阔过丈的大洞,衬着山前的阳光,从衡王府邸望去,这个洞恰似一个高悬太空的明镜。小石匠聪明勤劳,坚定不拔的毅力感动了公主,这位“咏絮公主”虽然出身名门,却心地善良,不重门第之分,她决定嫁给小石匠,衡王夫妇也因有言在先,拗不过女儿,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公主下嫁后不靠婚资过活,与小石匠勤俭持家,至今仍是村中的一段佳话,而古青州八景之一的“云门拱璧”就此诞生。 

关于云门洞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如“二郎神担山”、“秦皇鞭山”等等。而《益都县图志》记载则是人工所凿。据说南北朝时期,东晋大将刘裕带兵灭南燕国,夷广固城,任命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另筑东阳城,因城在云门山阴,所以负责筑城的职官为了疏通风水,才凿开云门洞和南面的劈峰。但洞内的岩壁,似乎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从科学考证来看,云门洞应是自然形成的。 

云门洞北侧的这两个池子名曰“二龙池”。听老年人们讲,这两个池子原为泉眼,水清甘冽,清澈见底,是山顶的两颗明珠。近年来,水位下降,池子里多半积攒的雨水,但即使天气再旱,这两个池子也没有干过,可见“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是至理名言。 

云门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游人的题刻题记琳琅满目,云门洞南口是最为集中的地方。最为醒目的有:洞口上方“云门山”三个篆体字,形象地体现出云门仙境名字的意境。这一题记是明朝的朝廷重臣乔宇的创作。“鬼斧神功、“超尘离梦”、“玄之又玄”分别是雪蓑的题记。“鬼斧神功”四个字位于云门洞南端内侧悬崖之上。“超尘离梦”位于云门洞上。“吐纳风云”为清朝的题刻。 

上面的“云门山大云寺”,为唐朝的遗存。据《新唐书》载唐天授元年,青州云门山云门寺的发明和尚通过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献《大云经》给武则天,说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应该主皇权,做皇帝,武则天非常高兴,诏令全国各地都要刻印学习《大云经》,各州县都要建大云寺,这个时候青州云门山的云门寺也就改成了大云寺,现在这个大云寺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这六个大字。 

云门山还有众多的诗刻,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这些诗刻具有特殊的意义,文人骚客通过诗词,把游览云门胜景的感受、情思留给后人。由于诗刻的字数较多,字径较小,许多已经漫漶不清。但是,有的仍然清晰可见。最为著名的是唐朝北海太守赵居贞的《投龙诗碑》,位于云门洞西侧约30米的峭壁上。“投龙”是一种道教仪礼,即把愿望写刻在金属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向神祈愿,俗称“投龙简”。云门山顶峭壁南侧,下临深谷,东边云门洞,西面云窟,成为古代“投龙简”的理想所在。因此,许多人纷纷到此游览、“投龙”,也留下了遍布摩崖的诗碑和题刻。赵居贞数次安排举行投龙活动,并留下了诗作。这首《投龙诗》被收入《全唐诗》,他也因此诗在文学史上享有一席之地。 

唐朝之前,这里是佛教的圣地,因而也留下了恢宏的石龛造像群。这里共有大小石龛五座,造像272尊。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群相得益彰,被誉为中国东部石窟造像之冠。 

云门洞上方有三龛造像,风格相同,都为一佛、二僧、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像。最西边的石龛供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身着甲胄,手执钢叉,脚踏魔鬼的天王像。中间一窟的力士造像极具特色,上身袒露、肌肉隆起、赤脚着裙,头上的冠虽然看不清楚,但双鸟尾却清晰可见,这些力士像不仅是当时一般武士的形象,而且反映出唐代力士像的特征。最东边的石窟内有唐朝的益都县令唐照明题刻的的“云门山功德录”,佛坐下有唐照明和夫人韦氏的像,称为“供养人像”。古代的石窟造像一般是信奉佛教的达官贵人、富裕百姓出资建造,被称为供养人,他们也借此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画像雕刻下来,留存后世。 

继续往西看,石壁上有一个进深两米多、没有佛像的石窟,称之为葬窟,周边还有许多方形小龛,这些小龛称为“骨灰龛”。在古代,得道的高僧临终前,要坐在葬窟中。圆寂后,弟子便把他的遗体从葬窟里抬到空地上焚烧,之后把他们的骨灰放入骨灰龛中,外面凿一块与骨灰龛同样大小的石碑把它盖住,并把他们的姓氏和籍贯刻在上面。因为年代太久了,石碑掉下来,骨灰也随风而去,只留下这遍布山崖的石龛向过往的客人讲诉着这过往的史实。 

再望西看,这里有隋朝开凿的两个大石龛。右面(东面)一龛高、宽各约4米,大约开凿于隋初,刻有一佛二胁侍菩萨像,虽然主佛已毁,但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保存完好,周围的百余尊小佛像神态各异。左面这一龛略矮,高约3米,宽4米,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布置,三尊像的头部都已损毁,但全身较为完整。主像结跏趺坐,尽管头部缺损,但其安逸自然的神情依稀可见。 

这两龛造像艺术水平极高,梁启超的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最为推崇,称它为“隋代最精作品”。特别是右面一龛中的菩萨造像,面目清秀,头戴高冠,宝缯飘然下垂,颈饰连珠项链,身上配戴着极为细致的缨络,帔帛自然下垂,上衣宽袖肥大,长裙曳地,在延伸下垂的裙带上刻有莲花、忍冬图案。确实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这尊菩萨造像的飘带上,还刻有密宗的“男女双修图”,被游客俗称为“合欢图”。当然,这里不是合欢的意思,按照密宗教义,男是禅定,女是智慧,只有禅定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入大定入佛智。 

青州石窟造像众多,最引人瞩目的有两绝:一个是驼山石窟中穿翻领西服大衣的波斯人像,另一个就是这尊菩萨裙带上所刻的裸体男女双修图。日本的许多佛教大师常常慕名而来,极为赞叹。 

这里的山石自然裂缝,口如井状,深不可测,称为“云窟”。每逢夏秋之际,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穿云门洞而过,将山头包于云雾当中,飘渺虚无,犹如仙境,云门山也由此而得名。关于云窟,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可是大名鼎鼎。唐朝薛异弱写的《集异记》记载:隋朝的北海人李清,曾入“云窟”学道;这篇传奇后收入《太平广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一书中,又改写成《李道人独步云门》,将这一故事广为传播,更增加了云门山的神秘和深邃。 

这个故事在青州民间也广为传播,也更有趣味。民间故事说:相传在隋朝时,青州有一位财主叫李清,他这年正值六十大寿,却对朋友们说,什么金银财宝都不要,只要每人送他一丈草绳便可。李清把这些草绳连起来,一端绑上一个筐,他手里拿着一面锣,坐入筐中,让家人把他放入窟中,并约好,当家人听到敲锣声后再把他拉上来。可是家人在上面等了一天一夜后也没有听到敲锣声,于是把筐拉上来,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没有办法,家人只好回去了。李清究竟去哪里了呢?原来,李清在窟底敲锣,上面却听不到,李清只好顺着窟底往里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正好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他便站在一边看棋,却没发现身边的树是一会儿发芽,一会儿长叶,一会儿又枯黄了,俗话说;“洞中才一日,世上已百年”。李清便在这里住了下来,老人告诫他,北边墙上的这扇窗户不能随便打开。可有一天,李清忍不住把这扇窗户打开了,发现窗外就是家乡青州,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让老人把他送出云窟,可等到回家时,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几代都过去,他的后代早已不认识他了。李清很伤心,又回到窟底,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看来是得道升天了。 

云窟久负盛名,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专门题写了介绍,撰刻在石崖上。 

站在此处向南望去,劈山的劈缝清晰可见。这座山峰分裂如刀劈斧砍,故名劈山,也称劈头山。每当太阳落山时,夕阳返照,双峰分外清晰。“劈峰夕照”列为古青州十景之一。 

关于劈山裂缝的成因,在青州有一个“二郎神担山追日”的故事广为流传。当年杨二郎与诸神打赌,说自己肩挑两座山也能追上太阳。众神们不相信,于是他一头挑起劈山,一头挑着云门山追赶太阳。当他走到青州的地界时,挑劈山的地方豁口了,无法再挑了,于是就放在了这里,二郎神怕无法和众神仙们交待,就从扁担上拿下一个寨子,随手在地上画了一个“十”字做记号,于是在青州云门山南面有了一个十字村,还有一个寨子村。当二郎神把扁担抽出来时,云门山上便出现了云门洞,另一座就是这座豁了口的劈山。 

当然,神话传说不足为凭。劈山山顶的缝隙当然是大自然造就的。它南北贯通,宽约两米,深4米多,体格健壮胆子大的人可一步跨过。 

这段石阶俗名云梯,十分陡峭,大家小心攀登。 

云门山巅“大云顶”,为横亘东西数百米的峭壁。有“云门仙境”石碑、迎旭门、天仙玉女祠、玉皇殿等景观。据史料记载,山顶明代以前建有碧霞祠、关帝庙、灵官庙以及东西阆风亭,清代建有赠怡堂、闲云亭和留弇亭。到解放前夕,山上的建筑多毁于战火,仅存残址。近年,重新修复迎旭门、三元殿、天仙玉女祠和东、西阆风亭。 

“云门仙境”碑刻高220厘米,宽95厘米, “云门仙境”四字字径40余厘米,为明朝高第所。该碑为云门山标志性碑刻,游人在此留影者甚多。 

迎旭门为元朝古建筑风格,全石无梁拱形建筑。这个建筑刚刚移动了位置,其原因是工作人员整修此处景点时,意外发现了迎旭门下的一处题刻。为此,他们把迎旭门西移重建,终于让这一珍贵石刻重建天日。这处题刻为“天池”二字,字径边长150厘米。题刻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通常地直立镌刻于悬崖峭壁,而是刻在山顶地面的岩石上,仰面朝天背地,凝视九霄苍穹。按照古代人们的理念,名山必有天泉、天池之类,才能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它刻于明朝嘉靖年间,历经350年之久,今天终于重新与游客见面。 

天仙玉女祠始建于元朝,为石质无梁拱形结构,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但青州民间传说却认定是为纪念七仙女而建。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妇孺皆知。据古籍记载,董永实有其人,青州乐安人。民间慕董永忠厚孝义之名,演绎出了七仙女私自下凡来到人间,与董永结为夫妻的故事。由于父命难违,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在云门山顶与董永洒泪告别。于是,人们便修建了这座天仙玉女祠。从古至今,每逢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四邻八县的百姓都纷纷前来进香还愿,祈求幸福。 

三皇殿建在云门山顶峰中部,供奉着人类的三个祖先-伏羲、神农、轩辕,即天皇、地皇、人皇。原为元朝古建筑,毁于解放战争初期。1984年,青州市政府重修,近年来景区又对塑像进行重塑。 

云门山顶峭壁的两端,建有东、西两处阆风亭。站在西阆风亭,远望西南群峰,层峦叠嶂,烟雾飘渺,浩瀚如波涛汹涌,雄浑如万马奔腾,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前面是东阆风亭,峭拔俊秀,仿佛雄鸡独立,长空鸣叫,呼唤喷薄而出的太阳。伫立东阆风亭,跷首东望,但见一缕银色的玉带,时隐时现,于茫茫绿野之中蜿蜒而东,那就是以两岸盛产青州银瓜而被誉为青州人民母亲河的弥河。 

据史料记载,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曾携手来到青州,拜访当时的北海太守、著名书法家李邕。三位文坛巨人相见恨晚,他们有时在城里的酒楼畅谈痛饮,有时到深山的道观去寻仙求签,也曾经登上云门山巅,站在东阆风亭,远望茫茫绿野,好象一直能看到苍茫大海。李白喝得酊酩大醉,挥笔写下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被谗言中伤,被迫离京,一腔愤懑之情在这里如火山喷发,肆意宣泄。青州的深邃悠远使他浮想联翩,他自喻为庄子《逍遥游》里的背负青山的大鹏,水击三千里,直上九万里,即便无风可凭借,也能荡尽大海之水。 

现在,我们从东路下山。这条石阶路在苍翠松林中穿行,悠闲静谧,大家经受了上山的劳累之后,可以充分体会下山的惬意。 

这里有武中奇的另一处题刻:“曲径通幽”,书法风格轻灵飘逸。人们在欣赏各处胜景之余,来到此处,顿觉心神怡然,宁肃静谧。 

    我们来到了云门山的另一处胜景:万春洞,俗称陈抟洞。这处洞穴高1.6米,宽1.2米,深5米。洞内南侧有石床,上有陈抟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书长眠,常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传说陈抟辞官归隐后,高枕无忧,一觉睡了八百年。所以当地老百姓有谚语:“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至今,石像已被人们摸的周身发亮了。 

万春洞是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为纪念陈抟而凿。陈抟,历史上实有其人,生活于北宋初,修道多年,道业很深。不食五谷,但每天饮酒数杯。宋太宗向他咨询道家之术,他却劝告皇帝要励精图治,好好治理国家,得到皇帝的尊崇,赐予“希夷先生”的名号。陈抟善于睡觉,常常一睡就是百余日不起,所以又被称为“睡仙”,被奉为继老子、张陵之后的道教至尊。 

陈抟睡像石雕前上方有雪蓑的诗刻《山居吟》:“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此诗是雪蓑生活理想的写照。雪蓑一生放浪形骸,放荡不羁,蔑视权贵,与世无争。在他看来,不管是野宿还是洞睡,都是一样惬意。青山为床,白云作帐,天涯海角,但愿长睡不长醒。尤其“莫管龙来榻下眠”一句意味深长。宋代皇帝赵匡胤有名言:“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皇帝的权势和利益不容别人侵占。雪蓑反其意而用之:我睡我的大觉,又该碍皇帝什么事情? 

各位游客,云门山的景观介绍到这里。我们青州人常说:不登云门山,不算青州客,登临云门,平步青云。登上云门山,是我们永久的客人,穿过云门洞,您的前程似锦,不可估量,大寿跟前留个影,您和您的家人一生健康长寿。景色秀丽的云门山会带给您最美好的记忆,并送给您最真诚的祝愿,祝愿天下人大寿、高寿、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