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他在美国报纸上发表《没有文化的美国》,调侃美国只有爱伦·坡的一行诗。
辜鸿铭在做黄浦浚治局督办的几年,手中有实权,敢于顶住洋人的压力,为民做主,大胆处理不法洋人,揭露中国贪官与洋人勾结的贪污行为……
对于辜氏“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的种种,林语堂说得十分精彩:“原亦只欲替中国人争面子出气而已。”
辜鸿铭确实为中国人争了不少面子。他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功臣。他的最大贡献是把我国儒家经典古籍译成外文,远扬海外,影响深远。林语堂评论辜氏的译著“卓越聪明”、“正确明白”。在英国、法国特别是德国人眼中,辜鸿铭是受人尊敬的中国哲学家。1921年,德国哲学教授奈尔逊对中国留学生说:“辜鸿铭的著作,我幸读了几种,据我看来,他的哲学意义是很深厚的,我很佩服他。”(指《哀诉之音》、《中华民族之精神》和《中国对于欧洲思想之抵抗》)当奈尔逊教授从《泰晤士报》获知辜鸿铭于北大辞职生活穷困时,准备汇款济助。德国人曾将辜氏作品译刊为《怒吼之声》(Vox Clamantis),且组织辜鸿铭俱乐部与读书会,以示尊崇。
上世纪初,西方认可的东方文化人只有两位:印度的泰戈尔和中国的辜鸿铭。
他们同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泰戈尔获奖)。
且看辜鸿铭与世界名流的过从:
1891年,俄皇储来华,赠其镂皇冠金表;
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晤访;
1906年,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书信往来;
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来访;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访;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访。
丹麦作家勃兰克斯作专著《辜鸿铭论》。
日本作家清水安三作《辜鸿铭》。
甚而连无缘面晤的印度伟人圣雄甘地也称他是“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氏逝世第二天,吴宓在《大公报》发表的悼文中说:“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领袖人物应作别论外,今日吾国人中,其姓名为欧美人士所熟知,其著作为欧美人士所常读者,盖无有如辜鸿铭氏。自诸多西人观之,辜氏实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有力之宣传员也。”
“扬我中华”,辜鸿铭当是响当当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