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反映日俄战争中,日俄海军决战的《日本海大海战》曾经有两个电影版:69年版的和83年版的。而且83年版的DVD我很早就收了:是以联合舰队旗舰“三笠”舰上一名年轻的军乐队队员为主角,以小见大地反映这场举世瞩目的大规模海战,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战争影片佳作。不过69年版的《日本海大海战》我就一直没有找到过。这两个版本的《日本海大海战》有个有趣的地方是,两者的东乡平八郎都是三船敏郎扮演的,难道他真的长得跟东乡平八郎很像?
最近终于通过网购买到了有中文翻译的69年版《日本海大海战》,立刻第一时间看了,感觉还是有很多细节有可看之处。
这个片子的风格是类似我国80年代拍摄的《大决战》的那种半纪实风格,就是把整个战争根据历史原来面貌这样演出来,包括重大的历史场景,都一丝不苟的遵循史实,各个演员也是尽量在化妆、造型上跟真人靠拢,所以看上去等于就好像真人版的纪录片,对于已经对战争过程略知一二的人来说,可能有些地方就显得枯燥了,比如天皇的御前会议,长条桌前10个老头正襟危坐地坐在哪里,开了半天的会,商量是不是马上跟沙俄帝国开战,作为我们观众,一早就知道日俄战争后来是开始了,所以对于这些情节难免觉得很枯燥。



影片里边的布景是严格按照史实来的,包括船只上边的沙袋和旗帜,以及各位军官站的位置,还是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考证!
该片严格以东乡平八郎为核心,以他为第一男主角,但实际上作为联合舰队司令,电影又要严格遵守史实,三船在演技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可以说是相当有限的,只是把那些史实中的台词装模作样读出来即可,所以看不出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至于后来的海战情节,还是算比较逼真的,日本一向在电影的船模模型、航模制作中相当的有水准,这部片子也是一样,不过也没有什么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片子拍摄时间是1969年,当时司马辽太郎的《坂上的云》还没问世,这个影片也就没有特别突出在日本海大海战中,秋山真之的作用,所以影片里也没有出现名参谋秋山真之的表现空间(或者是出场了但只是作为东乡大将身边路人甲乙丙丁,反正我没发现),相反则是出现了较多的广濑武夫、明石元二郎的演出。而这两个人的情节我觉得是整个影片中较为出彩的地方。尤其是广濑武夫,我觉得是塑造得相当成功,至少对于我这个对于广濑武夫只是略有一点点了解的人来说,觉得这样的刻画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广濑武夫少佐在日俄战争时担任朝日舰的水雷长,在旅顺闭塞作战中担任第二次闭塞行动的闭塞船福井丸指挥员,这个任务是要开着老旧的船只突入旅顺口的预定沉船地点,将船自沉,达到闭塞航道,将俄国远东舰队封锁在旅顺港内的目的。广濑在行动临近结束的撤退中被炮弹直接击中,尸骨无存,广濑武夫从此被封为“军神”,成为日俄战争后日本用来宣传“战斗英雄”时最大的招牌人物。对于这样一个在军国主义时代作为“高大全”宣传的旧日本海军战斗英雄,在战后的电影中如何表现,就成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话题,而这个电影就比较合理地刻画了广濑有血有肉的一面:
在旅顺闭塞作战遇到困难的时候,广濑武夫向东乡大将主动请缨,要求指挥第二次闭塞行动。

得到批准之后就到老旧的闭塞船福井丸上开始准备,这时候身边的杉野曹长就开始问他:“水雷长长期呆在俄罗斯(广濑曾在俄罗斯留学学习俄语,后担任日本驻俄使馆武官,前前后后在俄罗斯呆了近10年),听说水雷长很喜欢俄国,是这样吗?”
广濑很爽快地答应了:“是的,我很喜欢俄罗斯。还有很多俄罗斯朋友呢!”
“那么,就要这样也要跟好朋友们作战吗?”
“这并不是对他们作战,这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战争,不能从个人友谊来考虑。”
此时,广濑在这艘破船上看到了一只小猫咪,然后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在俄罗斯时一起担任武官,也很喜欢猫咪的陆军军官明石元二郎,想起了他们在俄罗斯的广袤原野驾驭雪橇驰骋,扛枪打猎,炉边喝茶的那些色彩明艳的往事,想起了他们用俄文名字“阿廖沙”“斯弗洛沙”亲昵地称呼彼此,想起他们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谈论,想起他们对于日俄之间即将发生的战争的忧虑。


之后,在即将沉入海底作为阻塞俄罗斯舰队的人工岛礁的福井丸上,他用油漆刷子书写着俄语的信,写给俄军的信,他自信战争将会结束,日本将会胜利,然后这艘舰艇将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说不定还会有一天,自己重返这战争的遗迹,见证自己写给敌军的信。他自信可以活着见证胜利,自信只要指挥得当,会避免伤亡地顺利执行任务。
在闭塞作战中,一切都较为顺利,福井丸打开了水阀门,开始自沉,海军官兵开始向救生小艇撤退,这时广濑发现一直跟在身边的杉野曹长不见了,他让其他部下先上救生艇,深入船舱各处寻找曹长,但怎么找也找不到,眼看俄军炮火越来越猛,只得放弃,踏上了救生艇,大家带着对曹长失踪的遗憾和任务完成的满足同心协力拼命把救生小艇往回划时,突然之间,一颗炮弹飞来,广濑“消失了”。
这个挚爱日本,也爱俄罗斯,精通俄语,喜爱普希金的小说,喜爱打猎,喜爱俄式茶点,终生未娶,但风流韵事不少,自信日本会胜,自信自己会活着看到胜利的平凡海军少佐(他在海军兵学校因为腿伤留级一年,毕业时的排名,60名学生中只排第49,在同年级同学很多都晋升为中佐时,仍然只是一名少佐,可见其在军中只是平凡之辈),就这样瞬间被炸得粉身碎骨,尸骨无存,只剩下一点点的血肉落在部下们身边,部下们把他的肉末一一搜集起来--只够装进不到一个饭盒大小的小木盒里(史实照片)。
如果说在《203高地》中,虚构的男主角的那种“俄罗斯情怀”是出自艺术虚构的话。那么广濑少佐的俄罗斯情怀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在史实中广濑武夫的确是非常迷恋俄罗斯文化,不但对于俄罗斯上层贵族的生活方式相当的沉迷其中,甚至还在已经成为好友的俄国军官之中传授日本柔术,据说俄罗斯如今盛行的柔术和当年广濑等日本武官的传授不无关系。这种过渡迷恋俄罗斯文化的言行举止据说当时也在日本军方中引起一些非议,觉得广濑被欧洲腐朽生活方式“腐蚀”了,“不可靠”,他回国之后并未得到重用,只能当一艘二等战舰的水雷长,很大程度跟这个有关。也有一种说法,说广濑为什么积极参加危险度很高的旅顺口闭塞作战,乃至殉职,实际上是一心求死,用自己的生命要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证明自己没有被俄国文化“腐蚀”,是爱日本而不是爱俄罗斯。
而这个电影我觉得在处理广濑之死时,则是恰到好处。在这部影片里,我们没有看到那种旧式军国主义宣传高大全的军神,也没有看到因为喜爱俄罗斯文化遭到同僚上司非议排挤,以死证明其忠诚的愚忠之辈,而是看到了一名热爱生活而有责任感的普通男人。他在和平时代踏上俄罗斯的土地,爱上了俄罗斯的文化,却在战争时代和喜爱的国度厮杀,他尽量平淡地把个人私情放在一边,而只把注意力执着于自己在战争中的角色本身,但俄罗斯的炮弹,并不会因为他读了很多普希金的小说,而放过他,这是这部影片中难得的细腻而有人情味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