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sky.scnu.edu.cn/life/teacher/zhourc/life2005/webcourse/course/chap08/chap08_5_52.htm 在 2017-05-30 19:14:4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生态系统_物质循环_碳循环

你所在的位置>>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8.5.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上是碳。

据估计,全球碳贮存量约为26×1015t,但绝大部分以碳酸盐的形式禁锢在岩石圈中,其次是贮存在化石燃料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碳是水圈和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固定后始终与能流密切结合在一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高低也是以单位面积中的碳来衡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包括合成多糖、脂肪和蛋白质,而贮存于植物体内。食草动物吃了以后经消化合成,通过一个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碳又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中的碳,则由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再回到大气中。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体中,同样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通过食物链经消化合成,再消化再合成,各种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都暂时离开循环。但是经过地质年代,又可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借助于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有部分则转化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同。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受到很多地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着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例如,夜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使地面附近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而白天由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降到平均水平以下;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因此,从大气中所摄取的二氧化碳超过了在呼吸和分解过程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冬季正好相反,其浓度差可达0.002%。

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二氧化碳的移动方向,主要决定于在界面两侧的相对浓度,它总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借助于降水过程,二氧化碳也可进入水体。1L雨水中大约含有0.3mL的二氧化碳。在土壤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可以和水结合形成碳酸,这个反应是可逆的,反应进行的方向取决于参加反应的各成分的浓度。碳酸可以形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而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离解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由此可以预见,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补偿反应,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中;同样,如果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利用耗尽,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从大气中得到补偿。总之,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过高或过低都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原有水平。大气中每年大约有1×1011t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体,同时水中每年也有相同数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碳的交换也是平衡的,陆地的光合作用每年大约从大气中吸收1.5×1010t碳,植物死后被分解约可释放出1.7×1010t碳,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约可吸收3.6×109t碳。因此,森林也是生物碳的主要贮库,约储存482×109t碳,这相当于目前地球大气中含碳量的2/3。

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速度是很快的,最快的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就能够返回大气,一般会在几周或几个月返回大气。一般来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基本上是恒定的。但是,近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一方面森林大量砍伐,同时在工业发展中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由于二氧化碳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有高度的吸收性,这就有可能导致大气层低处的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变冷,这一现象称为温室效应。由温室效应而导致地球气温逐渐上升,引起未来的全球性气候改变,促使南北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许多沿海城市和广大陆地。虽然二氧化碳对地球气温影响问题还有很多不明之处,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大,对地球上生物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