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战争史   美国南北战争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9-06/08/content_11486022.htm 在 2017-06-11 03:29:2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战争史:美国南北战争
 

新华网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国际 港澳台 财经 军事 法治 社会 网评 体育 奥运 文娱 传媒 科技 互联网 教育 校园 汽车 房产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容许奴隶制存在的州,奴隶主利用其在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

    由于南北双方奉行的政策不同,使得宗教界也出现了严峻的考验,北方的教会对于圣经的理解把握得更加灵活,不断设法通过对圣经的诠释对解放黑奴加以辩护。在南方的教会领袖如:罗伯特·刘易斯·达布尼(Robert Lewis Dabney)使用加尔文宗的思想为奴隶制,和南方脱离联邦的行动提供了看似合理的理论依据。因为南北的分歧,使得教会间互不信任、互相抨击,而导致了教会的分裂。长老会早在1837年早已分裂,这除了种族问题其它的事件使得分裂更为复杂化。而卫理公会及浸信会也在这一波风暴中分歧的相当严重。

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地图,其中深蓝色为“自由州”,灰色为“蓄奴州”,浅蓝色为西部“准州”

    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于是在堪萨斯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利用斯科特判决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导致约翰·布朗起义。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于1861年2月组成邦联政府,戴维斯任总统。同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

    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又称美国内战。战争中双方战费消耗150亿美元。北军重大作用,并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装甲舰、地雷、水雷和潜水艇。虽然伤亡人数超过伤亡63万人,南军伤亡48万人。战争显示了近代工业的威力,双方都大量装备了新式线膛武器,促进了散开队形、野战工事和步兵近迫作业的运用和发展。铁路和电报发挥了百万,但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格兰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从美国军事院校(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人总统。1862年2月率军攻克南军的亨利堡及多纳尔森堡,从此名声大震。 1864年起被任命为南北战争联邦军总司令,同W.T.谢尔曼制定东西战线协同作战,分割歼敌的计划划。1864年5月率主力军在弗吉尼亚同罗伯特·李率领的南军主力决战,并命令谢尔曼进攻佐治亚, 南军遭受重创。1865年4月2日攻克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南军被迫于4月9日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

    罗伯特·李(1807年1月19日-1870年10月12日),美国军事家,出生于弗吉尼亚。曾参加墨西哥战争,取得出色表现,并在1859年残酷镇压了约翰布朗的武装起义。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他是美国南方邦联的总司令,但一直不赞成奴隶制度。内战中,他在公牛溪战役(1862年)、腓特烈斯堡战役(1862年)及昌西洛维尔战役(1863年)中大获全胜。1865年,他在南方叛军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格兰特将军投降,从而结束了内战。

    战争初期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北方有2234万人口,南方只有910万,而且其中有380多万是黑奴。北方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军队。而且,内战前夕J.布坎南总统(奴隶主的代理人)曾设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钱输送到南方去。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

    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因此,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中,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权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

    1862年,北军发动进攻,西线由格兰特指挥,进展顺利,2月攻克亨利堡和多纳尔森堡,4月在夏洛战役中击败南军,5月攻克科林斯和孟菲斯,解放了肯塔基和田那西。东线北军则进展迟缓,7月被罗伯特.李指挥的南军击溃,李乘胜北进,8月在布尔河再次击败北军,兵临华盛顿,9月两军进行安提塔姆会战,李被击退。12月北军在弗雷德里斯克堡战役中再次被李击败。

    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预备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英国工人阶级也展开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的干涉计划。

    林肯政府还实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万黑人报名参加北方军队,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隶;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64.74公顷土地,在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清洗军队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开始实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增强了北方的兵力。同时,林肯调整了军事领导机构,实行统一指挥,任命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格兰特为全军统帅。

    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后又颁布“宅地法”,允许所有美国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同年5月,北军再次进攻里士满,在切斯罗维尔被李击退。5月22日北军发动总攻,进行了长达47天的炮击,6月李再次北进。

    1863年7月1日两军在葛底斯堡展开决战,7月3日南军被击败。南军损失2.8万人,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战场上的主动权转到北方军队手中。

    在李北进的同时,格兰特在西线包围了南军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维克斯堡,7月4日南军投降。7月8日北军占领哈得逊港,南军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9月北军攻克查塔努加,11月击退南军的反击。

    1864年,北方最高统帅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强大攻势。在东线以消耗敌人力量为主要目标;在西线用强大兵力深入敌方腹地,切断“南部同盟”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

    1864年9月,W.T.谢尔曼将军摩下的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著名的“向海洋进军”,在进军中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军事设施,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经济力量,使南方经济陷于瘫痪。在东线,格兰特将军统率北军把敌军驱逼到叛乱“首都”里士满附近。

    1865年初,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北方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几乎断绝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同时,南方内部也出现反对派,许多小农加入“联邦派”从事反战活动。南方逃兵与日俱增。粮食及日用品匮乏。

    1865年4月9日,李的部队陷入北方军队的重围之中,被迫向格兰特请降。南北战争终止。美国恢复统一。

    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美国式道路的胜利。因而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黑人在内战后的重建时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视和种植场主的剥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权及选举权,从奴隶枷锁下解放出来。因此,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是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的。

    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但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南北战争中工业革命带来了军事上的巨大进步,双方使用了金属弹壳和后装填步枪作战,使用铁路和蒸汽船实现快速的兵力机动和集结,使用蒸汽铁甲战舰进行海战,机械连发枪第一次投入实战,特别是北方发展了制造标准化零件组装武器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南北战争的局限性在于林肯只是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奴隶制,这些黑人虽然被解放了,但是并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力。

 

葛底斯堡战役

    1863年6月,李军8万攻入宾夕法尼亚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急召波托马克军团11万人迎击。这次李低估了对手,以为又和以前一样指挥拙劣,自己能轻易取胜,因此没采用惯用的牵制行动。未料北军已任命悍将米德任军团司令。米德率军在交通枢纽葛底斯堡堵住李军。

    7月1日,李军向北军防守的高地发起猛攻。第一天便突破北军防线,北军死伤惨重,仅被俘就达5000多人。李得意起来,令部队停下来休息,等待后续部队上来,从而给北军以喘息之机。

    7月2日下午,南军以300门大炮猛攻,北军奋勇抗击,顶住了南军的攻击。

    第三天,南军孤注一掷,发起总攻。几个师长旅长亲自挥刀上阵冲锋。北军炮兵以猛烈火力吞噬了一群群南军士兵。但南军不顾惨重伤亡终于冲上北军主阵地公墓岭顶峰,双方展开白刃战。这时北军全线反攻,终将南军全歼。只见北军阵地上到处堆积双方士兵的尸体,南军2个旅长和15个团长全都阵亡,死伤2.8万。北军伤亡也达2.3万。李率军后撤。这次大战是内战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场上有棵树竟身中250弹。这一仗扭转了东线战局,从此北方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昌西洛维尔战役

    1863年4-5月,北军波托马克军团13万人同李指挥的南军6万人在昌西洛维尔激战。李克服了兵力上的劣势,机动灵活地与北军周旋,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北军主力,亲率主力迂回包抄北军,从侧翼和背后袭击北军,一举将北军击溃,北军损失了1.7万人,南军损失1.2万人。但南军骁将“石墙”杰克逊被击毙。这是南方取得的最后一次战役的胜利。

维克斯堡战役

    维克斯堡是控制密西西比河和西部铁路网的战略要地,南军在此严密设防,号称“南方的直布罗陀”。

    北军几次进攻都失利了。从1863年2月开始,格兰特率3个军团7万多人围攻此堡。因敌工事坚固,几次进攻受挫。格兰特便采取围困战术,切断了敌军所有的供应线。经过几个月围困,堡内敌军弹尽粮绝,连猫、老鼠都被吃光了。 北军又连续47天炮轰,迫使南军7月4日举白旗投降。北军共俘敌3.7万,内有15名将军,缴获大炮172门。至此,北方控制了密西西比河,将南方领土一切两半。

切萨皮克湾海战

    1862年3月,美国联邦军从海路向里士满发动进攻。3月8日午后,南部同盟军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由"梅里马克"号改装而成)在两艘炮艇护航下驶离诺福克港试航,在汉普顿锚地遭到联邦军舰炮和岸炮的攻击。"弗吉尼亚"号在海军上校F.布坎南指挥下,冒着敌方炮火先后撞沉、击沉联邦军"坎伯兰"号和"国会"号,并使其他3艘护航舰搁浅。入夜后,联邦军铁甲舰"莫尼特"号在J.L.沃登指挥下驶入汉普顿锚地,对搁浅的"明尼苏达"号等舰艇提供掩护,并进行战斗准备。9日晨,"弗吉尼亚"号(由C.R.琼斯代理指挥)向"明尼苏达"号接近并进行炮击。8时许,"莫尼特"号以舰炮火力进行还击。两舰进行近距离对射,但因双方舰员未经严格训练,攻击效果很差。交战持续约4小时未分胜负,各自撤退。

    汉普顿罗兹湾海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是世界海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恩格斯认为它终结了木制军舰的漫长时代,开创了用装甲舰进行海战的时代。汉普顿罗兹湾海战证明了装甲舰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同时他也证明了固定式侧舷火炮必然由灵活的旋转式炮塔所代替。它导致了海军装备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由带旋转炮塔的装甲舰替代带固定侧舷炮的木壳舰,装甲舰、战列舰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第16任总统(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其总统任内,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废除了奴隶制度,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个遭到刺杀的美国总统。

    1867年,内布拉斯加州的兰开斯特县的县治改名为林肯市,并成为该州首府,以纪念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坐落于国家广场,是全国最着名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1863年元旦,林肯以总统身份,依据宪法所授予的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的职权颁布了《解放宣言》。正式宣布:仍在反叛联邦的各州及若干区域内,“所有被据为奴隶的人们立即获得自由,并且以后将永保自由,合众国政府和陆海军当局并将承认和维护他们的自由”;“获得自由的人们,除必要的自卫外,应避免使用任何暴力”,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忠诚的工作";合乎条件的人“将被容纳于联邦的武装部队”,为联邦服务。此举使大批黑人奴隶参加了联邦军队,战争后期达到18万人。

    《解放宣言》是联邦成立以来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宣言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根据宣言,有400万黑奴获得自由。被解放的黑奴成为联邦军队得力的同盟军,扭转了南北战争的战局,并保证联邦政府夺得最后胜利。

 

 

来源:新华网军事频道综合
责任编辑:陆原

- - - - -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