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徽州古城历史上的风水建置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2014-12/13/content_102858879.htm 在 2017-02-09 21:56:4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徽州古城历史上的风水建置(上) _滚动读报_文化频道 _光明网

徽州古城历史上的风水建置(上)

2014-12-13 16:44 来源:黄山日报 我有话说
2014-12-13 16:44:32来源:黄山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张艳红

徽州古城源于隋末汪华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下,内有子城,外为罗城,东北倚斗山,东南乌聊迤逦,扬之水顺城东北而西为练溪,环绕东南隅而下歙浦,以为池。山溪之险,天造地设。来龙斗山发源自黄山山脉,干脉东入绩溪县境遥遥岩,由南支起马头岭,又西支起大鄣山,西南入歙为问政山脉,右出为飞笙山、紫芝山、玉屏山、石壁山、白榆山、马鞍山、斗山、万山、乌聊山,连绵百里之遥。飞布山为府城北镇山,相连鹰尖、王林尖、牙山、引岭、榔槌山、白额龙、厚山等处,峰峦叠峙,岫岭袤长,“其龙脉起伏,实为郡城营基障护”,“风水攸关,志禁采伐,勿断山根,由来已久”1。富资水出箬岭,南流至葛塘入扬之水;布射水出长源,至东山营入扬之水;扬之水又名徽溪,出绩溪大鄣山,纳富资、布射之水与源出黄山之丰乐水于太平桥汇入练江。练江沙明水净,自城南东注渔梁,经龙井山抵浦口,与南来之渐江合流于歙浦,为新安江,东下钱塘。风水家说,凡人口聚会之处,来龙要长且旺盛;于曲水环抱,众水汇合之地应建衙门官署、宗庙宫殿。汪华选择于乌聊山下建郡治,自当有风水上的考量。

古人认为州县衙署的风水地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当会带来天灾人祸。即微小之事,亦不得马虎从事。而徽州,尤重风水之说。如宋绍熙元年(1190),徽州通判卢瑢到任,将衙署内谯楼、仪门及亭、榭、台、观之类牌匾换成隶字,一切重新。郡人以为其字多燥笔,而于州牌尤为严重,私下担忧。果然,次年四月,郡库起火,延烧官舍民庐,一日两夕乃止,郡城一空。又如清康熙年间,歙县重建县衙大堂,擅自升高地基,即有风水家说县基朝山驳杂,正堂平低,谯楼高耸,是为避诸恶峰;今升高二尺,恐有不利。不久,狱讼之事繁兴,人文风俗大非从前可比。歙县人郑邦源深于地理之说,呈请县令,上于府、道、省,捐资重造,以复旧制。官署建筑,择日亦有讲究。清末,徽州南谯楼飘摇欲坠,知府冯汝骥多方劝捐,资金凑足,请风水师选于宣统三年二月二十日吉期开工。

徽州府衙的迁址,当是特等大事。今址为宋宣和年间所迁,其唐、五代、北宋时期,大略在今位置,以东谯楼为大门出入,衙署向背规模等皆不可考。宣和年间,方腊起义,攻陷州城,毁坏严重。命改城于扬之河西岸(今歙县第二中学一带),时人称新州。因地形不正,濒河卑湿,外高内庳,顽石冈陇等原因,百姓极力反对,以此事诉诸朝廷者有二千多人2。其后,复返旧城,修筑城池,建衙署。时知州为卢宗原,关于迁址之事不见文献,惟卜建南谯楼一事见赵吉士所辑《寄园寄所寄》:婺源程惟象,以占算游京师,预测贵贱祸福若神算。宋英宗为太子时,程惟象曾预言吉兆,后登帝位,遂赐御书。时王安石赠诗:“占见地灵非卜筮,算知人贵自陶渔”。诗人梅圣俞之流皆有诗赠。家建御书楼,有子传其术。卢宗原令其子占术,其子占成后,心里怏怏不快。卢宗原遂问此卦应做何事。其子答:这次所占没有可宜之事,惟独可以兴土木建造。卢宗原听后,非常感兴趣。其子分析道:此卦象为困,于文有木,其外一横一纵,若今匠人两把尺子。这尺子用来制木用。卢宗原大喜:我正是为建谯楼而来的!南谯楼所建,因山为材,工徒无缺,顺利完工。

徽州府衙为何人所迁址,历来说法纷纭,或说是南唐国师何令通,或说是北宋国师吴景鸾,又有说是赖布衣。按何令通于南唐时言牛头山陵不利,谪休宁县令,后弃官隐居休宁县东七十五里芙蓉峰碧云庵,于宋天禧三年(1019)十月十八日坐化3。现今府衙地址乃宣和年间所迁,距何令通有生之日相距百余年。吴景鸾于庆历年间(1041-1048)诏选入朝,去宣和年间七十余年,几乎无可能性。赖布衣于宋宣和五年(1123)为绩溪龙川胡氏改定阳基,并有书稿存世4,而徽州府城于方腊起义毁坏后重建,亦于五年三月建成,年月相差无几,徽州府衙为赖布衣所迁之说,或许更为合理。府衙虽有大师迁址,然朝山的驳杂,水口的关锁等自然情况,需障空补缺,或筑堤造桥,或竖坊建塔,或截流浚塘,历经数百年,逐步完善。

州城西门对河西五魁山,其名实出五星聚奎,有启文运之意。然五峰如竖指,山形五行属火,故又称火焰山。宋绍兴二年(1132)四月,州城大火三日,烧毁州治官舍19处520余间,延烧民房1500余家;绍熙二年(1191),徽州火,二日乃灭;庆元六年(1200年),大火,烧毁州城官舍、监狱,延及民房800余家;淳佑元年(1241年)七月十三夜大火,烧毁州治及州城之半。火灾屡屡发生,官民惊心。形家以为五魁山为引发火灾的罪魁祸首。于是在西门建楼,墙皆涂黑色,黑在五行中为水,以水胜火之故。又于楼旁塑蔺亮将军像,戴金花帽,穿锦袍,手拉满弓以射火焰山。蔺亮前承五代平陈之役,后接隋朝大业之乱,保靖一方,有功歙州,故塑像以镇之。又于郡西门外浚丙字塘、南门外浚丁字塘,丙、丁于五行为火,浚水塘以厌火。

宋宣和年间,知州卢宗原建南谯楼,将仪门东面谯楼榜为迎和门。其后,州城火灾频繁,六县科第不兴,形家以为正南门为离象,离,火也;又因南谯楼未建时,从东门出入,人文科第一切顺畅,如清吴梅颠《竹枝词》:“阳和门向甲方开,五百年来产大才。谶应婺源出朱子,书声到处夜听来。”(从汪华于隋义宁年间(617)将新安郡从休宁迁到歙县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朱熹出生为五百余年),于是关闭南向正门,复以东厢门出入。迎和门因患火灾而复用,有“禳火门”之称,“禳”与“阳”谐音,遂雅化为“阳和门”。南谯楼设真武神像,真武为北方水神,取水能胜火之义。然东谯楼规模狭隘,气势不雄,郡中凡有接诏、进表、迎官之类,仍开正南门办理,事完关闭。明弘治十六年(1503),徽州知府何歆不信风水之说,但他复启用正南门前,拓宽了街道,五户之间加砌封火墙,此后,未曾发生特大火灾。而封火墙逐渐演变为徽州建筑典型--马头墙。

1.清江登云、江绍莲《橙阳散志·飞布山保龙禁碑》。

2.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

3.道光《徽州府志》卷十四之一《人物志·流寓》。

4.见王逢顺所抄《造徽州府记》,作者曾于古董商处拍得照片。

[责任编辑:yfs001]

WAP版|触屏版

光明网版权所有

立即打开